文字裏的生命力


無意間打開大學時期用的舊電腦,裏面有個文件夾,記錄了2017-2018兩年間的日常。它們更像是日記,但是沒有每天堅持。看着那些文字,莫名有種心安,原來自己一直都有內觀的習慣。那些文字就像一面鏡子,去看見自己,好的、不好的,格外真實,格外坦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擱置了這個習慣。只是想起來,有空了就寫寫,但不是內觀,不是日常,只是一時的想法,好像也沒有那麼坦誠了。慢慢地,有些東西越來越模糊;內心,也伴隨着焦慮,開始迷茫……

直到某一天,被某句話擊中:“持續做一件事情不中斷,它就會變成規律,寫入生物鐘,然後形成本能,寫入表觀基因中。”纔開始覺察,初心是否還在。

有人說,這個自媒體的時代,很多傳播已經把人生所有的道理都說完了,以前要用一生去悟的道理,現在自媒體都會交給你,所以我們慢慢活得特別精明。這種精明使我們正在失去那種特別感性、特別樸素、特別本質的生命力。

我們已經看不見日出和日落,只知道不斷向前奔跑,然後在深夜,拖着疲憊的身軀緩緩睡去……第二天,繼續特別精明地活着,失去鮮活。

2017年,直播網紅刷屏網絡,繼而,快手、抖音、視頻號開始進軍我們的視野,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開始被這些快餐文化控制,碎片時間基本貢獻給了它們。這是一個極其考驗人類的時代,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被動控制和主動駕馭,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無形的階級化遍地開花。

再問初心,已不知是哪一個了。

那天整理書櫃,發現了一本關於教育感悟的書,是朱永新教授寫的。他用了七年時間,沉澱了一本小巧的教育寶典。每一頁都很精簡,沒有長篇大論,沒有精美的修辭,就是由幾句大白話組成的一段感悟。看似雞湯,勝似雞湯。

朱教授用了七年時間,持續做着一件事情不中斷,把這些感悟寫入了他的表觀基因,所以,沒有特意去雕刻,就是真實地告訴你,他看見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寫下了什麼……那是一個個跳動的生命,在喚醒無數個沉睡的生命。

以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如今網絡極快,人心漸遠,一生只願愛一個人。如果實在沒有,好好愛自己。把它們變成規律吧,寫入生物鐘,然後形成本能,寫入表觀基因中。這樣被愛包圍的自己,應該會熱愛這個世界,熱愛生活的所有,人、事、物。

如果你喜歡文字,那就給自己多點時間去記錄;如果你喜歡獨處,那就給足自己空間去發呆;如果你喜歡創造,那就盡情去釋放。去愛自己,去喚醒鮮活的生命力,去擁抱這個世界。

就比如此刻,文字裏隱藏的生命力,正在被喚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