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纔是真正的勇敢

文/蕭寒晨夕

今日投稿“新城文學”公衆號的時候,由於投稿須知要求必須附一張個人照片,在選擇這張照片的時候,我卻陷入了無限的糾結當中。

翻遍了手機,找不到一張自認爲滿意的照片。

如今對外發照片,一定是要經過美顏加工之後的,沒有美顏過的一律不發,因爲太醜,連自己都不能容忍,怎可忍心讓別人去看。女人可能對於美和醜,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標準吧。

選的太醜了,怕文不對圖,影響了讀者對文章的興趣;選的太好看,又怕萬一有一日遇到真人的時候,讓一衆文友和讀者大失所望。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脆弱的自尊心和典型的虛榮心在作祟。

然而,自己雖然很清楚地明白這個道理,但就是心理上過不去這個坎。在投稿的過程中,真是幾次糾結,選照片耽誤的時間都可以用來寫一篇小文了,但是想着日後可能會用這張作爲自己長期投稿的標誌性照片,最後還是老老實實選了一張,不是美顏過度,也不是素面朝天,最後定了一張自己認爲比較中和的照片吧。

發送完稿件後,自己如釋重負,忽然有種解脫的感覺。原來一張照片都能讓我猶豫這麼久,可見我的內心是有多麼脆弱,曾經苦心經營的靈魂堡壘,在這一個小小的舉動面前,原形畢露,絲毫沒有抵禦風險和抗打擊的能力。

真是爲自己曾經自認爲的堅不可摧而汗顏。

曾經有幾位文友索要我的近照,我大都推辭了。但是在拒絕的過程中,有的人表示理解,有的人表示不解,甚至有一位朋友,因爲我的拒絕從此不再和我聯繫,我對此表示遺憾。

在我看來,靈魂的相知比源於相貌的吸引更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以找到一羣人,我們可以不知道他的長相,僅靠才華和氣質就可以深深地吸引彼此,然後在文學領域或者彼此有共鳴的領域深入交流,共同提高。

但是,有的人卻不這麼認爲。

“不瞭解你的人 ,怎麼了解你的文?”這是我迄今爲止,遇到過的最爲尖銳的一個讀者的提問。對此,我竟無言以對。可能,真的在一些人的心中,對你沒有了解的前提下,就是沒辦法瞭解你的文章,很多時候,喜歡一篇文章,就是因爲喜歡作者這個爲人,纔去讀他寫的文章。

我們聽一首歌也好,看一部影視劇也罷,可能有好一部分人,正是因爲對歌手或演員有了認識之後,或者產生好感以後,纔去聽他的歌,看他的劇或影片。而這個人也必然是因爲有一些比別人更特別或這更優秀的地方,才足夠因爲他的臉或者他的身材或他的一個觀點,轉而被喜歡被愛。

我想,在文學這條路上,很多讀者的心理,也和我的這位憤憤不平的文字朋友一樣,需要先了解其人,再瞭解其文,這並不是一個不合情理的邏輯,恰恰相反,更符合大多數人的認知。

可我爲什麼就不能大大方方地分享自己的照片給別人呢?

或許是因爲網絡太過普及,總怕有些人會濫用,但你又無法分辨網絡對面的那個人是什麼用意,也許他只是簡簡單單想要了解你,也許不是,我無從判斷。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大多時候我會選擇迴避這個問題,或者委婉地拒絕。

然而我想,可能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自己的不夠自信和不夠成熟,也因爲自己不夠勇敢,沒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也無力承受他人的失望與詬病。

這可能纔是問題的根源吧。

我在簡書上面上傳的頭像,其實是我在2017年,也就是五年前註冊簡書的時候上傳的,至今一直沒有修改過。這張照片也是五年前的自己,在一個夏天的午後,下班時走在公司樓下大廳的時候,讓同事隨手拍攝的。註冊了簡書後,就順手把這張照片上傳上去了。

我這個人,熱情似火,樂於助人,積極向上,這可能是接觸我的人認識到的那個我,但其實,我這個人,還有點孤獨,有點寂寞,喜歡獨處,容易觸景生情,傷感落寞也是我的常態。

所以,對於換頭像這件事,我也有自己的執着。

微信頭像,沒有特殊的情況,我一般都不會換,一旦換了,基本上是因爲生活中可能發生了什麼值得特別紀念的事,或者我自己認爲到了已經非換不可的程度。

簡書頭像亦是如此。五年來,我從沒有換過頭像,那張五年前的照片,就像一個標誌一樣,連我自己都覺得,那纔是蕭寒晨夕,而我只是借用了她的手和腦,在電腦的一端抒發着她的所思所想而已。

有時候,我會生出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我會覺得,我就是我,和蕭寒晨夕是不同的人,我們是兩個人。有時候,我真的有一種錯覺,覺得我不是蕭寒晨夕,我只是我自己,有時候我讀着自己的文章,有種讀別人文章的感覺。

當我把自己抽離出來,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審視這一切的時候 ,我才發現,原來一個人,當他真正擁有一個可以自由移動和思考的靈魂,他就不再只是他自己,他還可以是別人,是更多的人

因此,他可以藉助一副肉身,實現多重人生的交錯與昇華。

當我意識到,自己發現的這個祕密,可能是一個巨大財富的時候,我有種忽然跌落寶庫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寫作與讀書的不同。

寫作,可以讓你參與創作,參與故事人物的塑造,通過在手中的鍵盤,讓自己與自己對話,讓靈魂慢慢捕捉到飄忽不定的安居之所,讓小說或故事中的人物成爲自己的代表,抒發自己的情感,帶你體現不同的人生。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寫作是不僅是一件身心同步創作的事,更是理想實現的過程,是享受追夢的過程。

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是如果只讀不寫,讀的東西就很難快速地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寫作是再加工再思考的過程,只讀不寫就少了很多思考,所以,讀書喜歡做筆記的人比不做筆記的人,提高得更快,吸收的更多。

所以,囉嗦了這麼多,和照片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在讀書之上筆耕不輟,或者在勤於創作的同時不斷地讀書輸入,對個人的提升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而當我們提高了,內心自然就強大了。這份強大體現在因爲見多識廣,所以對陌生的東西便不再懼怕,對陌生的人便不再高度警戒,對可能發生的所有風險則有更多的抵禦能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

由此,一張照片美醜是問題的根源嗎?顯然不是。

阻礙我的,打擊我的,反而是我自己的脆弱。因爲內心不夠強大,因爲還沒有讀更多的書、寫更多的文,於是在面對一些不確定的人和事時,總還是免不了猶猶豫豫。

除此之外,我覺得,一個人的糾結,還和個人的性格有極大的關聯。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我以前是極爲牴觸的,什麼性格決定命運,我就是不認命,不撞南牆不回頭有什麼錯,不撞一下怎麼知道南牆有沒有突破的可能,萬一翻過去或者撞穿了就能成功了呢?

而如今,我似乎覺得這句話有很深的哲理,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當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和自己的處境有何種關聯的時候,我發現,“性格決定命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奮鬥的高度,這句話更準確地解讀是:“性格決定人生的高度。”

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 ,我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不管是與別人打交道,還是具體做事的時候,還是面對教育孩子的繁瑣與沉重的時候,我便潛意識中提醒自己,也許可以換一種溝通方式,或者換一種思維模式,問題便可得到解決。

所以,現在,我特別堅信一句話:困難有很多種解決辦法,你沒有發現,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從前的我,執拗而大膽。現在的我,依舊執拗和大膽。但是前後的差別,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中間,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考量,多了一份對於人性的檢驗和對未來的丈量。

雖然我已不再是那個不顧一切的少年,也不是那個曾經也讓別人心動過的青春女孩,但我依然是那個奮不顧身的追夢人,是那個始終不渝在追光的人。

一個人敢於面對衰老,敢於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纔是真正的勇敢。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在歲月中靜靜衰老,不管別人是否稱讚或唏噓,生命在人生的長河中就應該自在徜徉,所有的自嗨自苦,與他人無關。

美,或者醜,我就在那裏,不卑不亢,不歡不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