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才是真正的勇敢

文/萧寒晨夕

今日投稿“新城文学”公众号的时候,由于投稿须知要求必须附一张个人照片,在选择这张照片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无限的纠结当中。

翻遍了手机,找不到一张自认为满意的照片。

如今对外发照片,一定是要经过美颜加工之后的,没有美颜过的一律不发,因为太丑,连自己都不能容忍,怎可忍心让别人去看。女人可能对于美和丑,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标准吧。

选的太丑了,怕文不对图,影响了读者对文章的兴趣;选的太好看,又怕万一有一日遇到真人的时候,让一众文友和读者大失所望。

其实,说白了,这就是脆弱的自尊心和典型的虚荣心在作祟。

然而,自己虽然很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心理上过不去这个坎。在投稿的过程中,真是几次纠结,选照片耽误的时间都可以用来写一篇小文了,但是想着日后可能会用这张作为自己长期投稿的标志性照片,最后还是老老实实选了一张,不是美颜过度,也不是素面朝天,最后定了一张自己认为比较中和的照片吧。

发送完稿件后,自己如释重负,忽然有种解脱的感觉。原来一张照片都能让我犹豫这么久,可见我的内心是有多么脆弱,曾经苦心经营的灵魂堡垒,在这一个小小的举动面前,原形毕露,丝毫没有抵御风险和抗打击的能力。

真是为自己曾经自认为的坚不可摧而汗颜。

曾经有几位文友索要我的近照,我大都推辞了。但是在拒绝的过程中,有的人表示理解,有的人表示不解,甚至有一位朋友,因为我的拒绝从此不再和我联系,我对此表示遗憾。

在我看来,灵魂的相知比源于相貌的吸引更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群人,我们可以不知道他的长相,仅靠才华和气质就可以深深地吸引彼此,然后在文学领域或者彼此有共鸣的领域深入交流,共同提高。

但是,有的人却不这么认为。

“不了解你的人 ,怎么了解你的文?”这是我迄今为止,遇到过的最为尖锐的一个读者的提问。对此,我竟无言以对。可能,真的在一些人的心中,对你没有了解的前提下,就是没办法了解你的文章,很多时候,喜欢一篇文章,就是因为喜欢作者这个为人,才去读他写的文章。

我们听一首歌也好,看一部影视剧也罢,可能有好一部分人,正是因为对歌手或演员有了认识之后,或者产生好感以后,才去听他的歌,看他的剧或影片。而这个人也必然是因为有一些比别人更特别或这更优秀的地方,才足够因为他的脸或者他的身材或他的一个观点,转而被喜欢被爱。

我想,在文学这条路上,很多读者的心理,也和我的这位愤愤不平的文字朋友一样,需要先了解其人,再了解其文,这并不是一个不合情理的逻辑,恰恰相反,更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

可我为什么就不能大大方方地分享自己的照片给别人呢?

或许是因为网络太过普及,总怕有些人会滥用,但你又无法分辨网络对面的那个人是什么用意,也许他只是简简单单想要了解你,也许不是,我无从判断。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大多时候我会选择回避这个问题,或者委婉地拒绝。

然而我想,可能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自己的不够自信和不够成熟,也因为自己不够勇敢,没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也无力承受他人的失望与诟病。

这可能才是问题的根源吧。

我在简书上面上传的头像,其实是我在2017年,也就是五年前注册简书的时候上传的,至今一直没有修改过。这张照片也是五年前的自己,在一个夏天的午后,下班时走在公司楼下大厅的时候,让同事随手拍摄的。注册了简书后,就顺手把这张照片上传上去了。

我这个人,热情似火,乐于助人,积极向上,这可能是接触我的人认识到的那个我,但其实,我这个人,还有点孤独,有点寂寞,喜欢独处,容易触景生情,伤感落寞也是我的常态。

所以,对于换头像这件事,我也有自己的执着。

微信头像,没有特殊的情况,我一般都不会换,一旦换了,基本上是因为生活中可能发生了什么值得特别纪念的事,或者我自己认为到了已经非换不可的程度。

简书头像亦是如此。五年来,我从没有换过头像,那张五年前的照片,就像一个标志一样,连我自己都觉得,那才是萧寒晨夕,而我只是借用了她的手和脑,在电脑的一端抒发着她的所思所想而已。

有时候,我会生出一些很奇怪的想法。我会觉得,我就是我,和萧寒晨夕是不同的人,我们是两个人。有时候,我真的有一种错觉,觉得我不是萧寒晨夕,我只是我自己,有时候我读着自己的文章,有种读别人文章的感觉。

当我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切的时候 ,我才发现,原来一个人,当他真正拥有一个可以自由移动和思考的灵魂,他就不再只是他自己,他还可以是别人,是更多的人

因此,他可以借助一副肉身,实现多重人生的交错与升华。

当我意识到,自己发现的这个秘密,可能是一个巨大财富的时候,我有种忽然跌落宝库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写作与读书的不同。

写作,可以让你参与创作,参与故事人物的塑造,通过在手中的键盘,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灵魂慢慢捕捉到飘忽不定的安居之所,让小说或故事中的人物成为自己的代表,抒发自己的情感,带你体现不同的人生。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写作是不仅是一件身心同步创作的事,更是理想实现的过程,是享受追梦的过程。

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如果只读不写,读的东西就很难快速地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是再加工再思考的过程,只读不写就少了很多思考,所以,读书喜欢做笔记的人比不做笔记的人,提高得更快,吸收的更多。

所以,啰嗦了这么多,和照片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读书之上笔耕不辍,或者在勤于创作的同时不断地读书输入,对个人的提升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而当我们提高了,内心自然就强大了。这份强大体现在因为见多识广,所以对陌生的东西便不再惧怕,对陌生的人便不再高度警戒,对可能发生的所有风险则有更多的抵御能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

由此,一张照片美丑是问题的根源吗?显然不是。

阻碍我的,打击我的,反而是我自己的脆弱。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因为还没有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于是在面对一些不确定的人和事时,总还是免不了犹犹豫豫。

除此之外,我觉得,一个人的纠结,还和个人的性格有极大的关联。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我以前是极为抵触的,什么性格决定命运,我就是不认命,不撞南墙不回头有什么错,不撞一下怎么知道南墙有没有突破的可能,万一翻过去或者撞穿了就能成功了呢?

而如今,我似乎觉得这句话有很深的哲理,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时候,当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处境有何种关联的时候,我发现,“性格决定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奋斗的高度,这句话更准确地解读是:“性格决定人生的高度。”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 ,我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慢慢改正自己的不足,不管是与别人打交道,还是具体做事的时候,还是面对教育孩子的繁琐与沉重的时候,我便潜意识中提醒自己,也许可以换一种沟通方式,或者换一种思维模式,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所以,现在,我特别坚信一句话:困难有很多种解决办法,你没有发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从前的我,执拗而大胆。现在的我,依旧执拗和大胆。但是前后的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这中间,多了一份成熟,多了一份考量,多了一份对于人性的检验和对未来的丈量。

虽然我已不再是那个不顾一切的少年,也不是那个曾经也让别人心动过的青春女孩,但我依然是那个奋不顾身的追梦人,是那个始终不渝在追光的人。

一个人敢于面对衰老,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才是真正的勇敢。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在岁月中静静衰老,不管别人是否称赞或唏嘘,生命在人生的长河中就应该自在徜徉,所有的自嗨自苦,与他人无关。

美,或者丑,我就在那里,不卑不亢,不欢不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