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

分享张皓宸的博文:

最近总是看到很多与“社交”结合起来的词汇,挑逗着社恐者的心,似乎都很羡慕那些在社交场域里如鱼得水的人。

我理解的社恐,带着一点讨好型人格,像一个精致的天平,支撑着所谓心理的秩序,想要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想要气氛不那么尴尬。

说话的时候,可能会害怕直视对方的眼睛;给不熟的人打电话,时常觉得别扭,能打字就绝对不发语音。

害怕两个人同处一个环境,也害怕聊天时突然陷入的安静,想找话题,却捉襟见肘。最舒服的状态就是呆在一个角落里,没有人关注我,希望能够永远待在舒适区里。

某些时刻,我也有这样的感受,与社会地位或者年纪都无关,也与自卑或者自负无关。单纯就是那些偶发的尴尬,在与人交往时,见缝插针地出现。

但就我个人而言,每个人带一点点社恐,其实挺好的。它更像是一种看不见的分寸感,给予我们一个非常舒适的社交距离。

不需要一上来就热络,而是两个人一点一点地建立起信任,两颗心彼此走近,像是一曲合奏的交响,或是跳完一场探戈,互相试探,互相触碰雷区。

然后眼睁睁看着对方建立的高墙,因为彼此不太娴熟的攀谈而终于裂开一道缝隙。或许我能横冲直撞去到你心里,也或许向前走了几步,你看见我走过来了,但却没有要迎接我的意思,那我就会停下来。

这很像青春时换到一个新的班级,从开始的无所适从,到自我介绍的生分,再到几天相处之后,终于越过障碍,有人能成为挚友,而有人,仅仅是记忆里的一位同学。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两个人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

人性太复杂,那些在社交场合里游刃有余的人,多数在人群里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但往往可能会承担着更糟糕的感受和结果。其实很多社牛的人,他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社恐。更多时候,是强迫外向。

成人的世界,有一种体面,就是保持点头微笑,互相介绍名字,最多介绍星座,然后结束交流,各自埋头玩手机,谁也走不进谁心里,但谁都感觉舒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