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一旦走進深處,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

分享張皓宸的博文:

最近總是看到很多與“社交”結合起來的詞彙,挑逗着社恐者的心,似乎都很羨慕那些在社交場域裏如魚得水的人。

我理解的社恐,帶着一點討好型人格,像一個精緻的天平,支撐着所謂心理的秩序,想要照顧好每個人的情緒,想要氣氛不那麼尷尬。

說話的時候,可能會害怕直視對方的眼睛;給不熟的人打電話,時常覺得彆扭,能打字就絕對不發語音。

害怕兩個人同處一個環境,也害怕聊天時突然陷入的安靜,想找話題,卻捉襟見肘。最舒服的狀態就是呆在一個角落裏,沒有人關注我,希望能夠永遠待在舒適區裏。

某些時刻,我也有這樣的感受,與社會地位或者年紀都無關,也與自卑或者自負無關。單純就是那些偶發的尷尬,在與人交往時,見縫插針地出現。

但就我個人而言,每個人帶一點點社恐,其實挺好的。它更像是一種看不見的分寸感,給予我們一個非常舒適的社交距離。

不需要一上來就熱絡,而是兩個人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信任,兩顆心彼此走近,像是一曲合奏的交響,或是跳完一場探戈,互相試探,互相觸碰雷區。

然後眼睜睜看着對方建立的高牆,因爲彼此不太嫺熟的攀談而終於裂開一道縫隙。或許我能橫衝直撞去到你心裏,也或許向前走了幾步,你看見我走過來了,但卻沒有要迎接我的意思,那我就會停下來。

這很像青春時換到一個新的班級,從開始的無所適從,到自我介紹的生分,再到幾天相處之後,終於越過障礙,有人能成爲摯友,而有人,僅僅是記憶裏的一位同學。

有句話怎麼說來着,兩個人一旦走進深處,人與人就是相互的迷宮。

人性太複雜,那些在社交場合裏遊刃有餘的人,多數在人羣裏扮演着引導者的角色,但往往可能會承擔着更糟糕的感受和結果。其實很多社牛的人,他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社恐。更多時候,是強迫外向。

成人的世界,有一種體面,就是保持點頭微笑,互相介紹名字,最多介紹星座,然後結束交流,各自埋頭玩手機,誰也走不進誰心裏,但誰都感覺舒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