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行業PEST分析實踐

前言

今年開始逐步切入產品與數據工作,完全脫離了原來的舒適區,確實有一些挑戰。開始以爲只做數倉建設的事情,就倉促的學習了一些數倉相關的知識,但沒搞多久,還要負責公司BI的工作,又開始補習數分相關的知識。

BI其實比數倉建設更有挑戰性,數倉建設已經有非常成熟的體系了,市面上有很多可以參考的建設案例和方法論。而BI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深入業務,從數據層面爲公司的業務號號脈、做做體檢,最終是要成爲公司管理層最信賴的決策工具,而每個公司業務都是不一樣的,還有老闆對BI也有不一樣的理解和不同的需求,因此現成的參考比較少,更多的是從實際公司業務出發去挖掘需求,滿足管理的需要。

其實認識到BI這事的最終奧義也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以前總是在老闆的思維框架裏去思考和做執行,總是圍繞老闆的表達出的那一點想法,做出來的東西既沒有廣度也沒有深度(老闆可能說了20分的東西,我們想的就是怎麼實現這20分的東西,但往往連這20分都達不到)。直到彙報被老闆罵了幾次,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按100%的標準去完成任務,而是至少要按300%的標準去完成任務(老闆給你20分的輸入,自己要想辦法做到60分,可以再從老闆那裏輸入20分,最後做到100分)。

雖然是悟了,但要知行合一又是一道坎,從知道到做到,最後到做好,中間還有很多路要走,在悟了之後恰好要做半年的規劃(可不是簡單的規劃啊,要超出老闆預期,300%的標準啊),最後結果是做不出來,所以有了這篇摸魚的文章......

身處互聯網醫療行業,但以前做研發時,只顧着團隊內部的一些事情,對公司全局業務和行業的事情還是瞭解太少,因此選了這個題目,也相當於給自己補補課。

PEST模型

PEST模型,之前突擊數分時就見到過,感覺用不上,也就沒有深入研究過。這次爲了研究一下互聯網醫療這個行業,覺得PEST分析方法挺適合的,因此做了一些深入學習。

PEST分析是指宏觀環境的分析,又稱一般環境,是指影響一切行業和企業的各種宏觀力量。對宏觀環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業和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和經營需要,分析的具體內容會有差異,但一般都應對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技術(Technological)和社會(Social)這四大類影響企業的主要外部環境因素進行分析。簡單而言,稱之爲PEST分析法。

政治環境包括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執政黨的性質,政府的方針、政策、法令等。不同的國家有着不同的社會性質,不同的社會制度對組織活動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社會制度不變的同一國家,在不同時期,由於執政黨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針特點、政策傾向對組織活動的態度和影響也是不斷變化的。

經濟環境主要包括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內容。宏觀經濟環境主要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及其增長趨勢,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及其變化情況以及通過這些指標能夠反映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微觀經濟環境主要指企業所在地區或所服務地區的消費者的收入水平、消費偏好、儲蓄情況、就業程度等因素。這些因素直接決定着企業目前及未來的市場大小。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觀點、價值觀念等。文化水平會影響居民的需求層次;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會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動的進行;價值觀念會影響居民對組織目標、組織活動以及組織存在本身的認可與否;審美觀點則會影響人們對組織活動內容、活動方式以及活動成果的態度。

技術環境除了要考察與企業所處領域的活動直接相關的技術手段的發展變化外,還應及時瞭解:  

  1. 國家對科技開發的投資和支持重點;

  2. 該領域技術發展動態和研究開發費用總額;

  3. 技術轉移和技術商品化速度;

  4. 專利及其保護情況,等等。

互聯網醫療

什麼是互聯網醫療?似乎很難去給他下一個定義,醫療本身是一個亙古通今、很大很嚴肅的命題,而互聯網卻是一個朝氣蓬勃、開放高效的事物,它們都對我們生活無孔不入,這兩者結合起來,確實能讓人產生無數聯想,或者一頭霧水。看了很多資料,覺得有個定義比較符合我的理解。

互聯網醫療是指綜合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使得傳統醫療產業與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緊密集合,形成診前諮詢、診中診療、診後康復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預防等大健康生態深度融合系統,實現利用互聯網對個體健康進行全過程的跟蹤記錄,成爲一種新型業態的醫療健康服務體系。——《2021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白皮書》

當前我國傳統醫療服務體系也存在諸多痛點,主要包括:

  1. 醫療資源分佈不平衡,特別是經濟較爲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內陸地區之間的差距,大中型城市醫療服務體系與鄉村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之間的差距;

  2. 患者看病費用高,我國醫保支付覆蓋率還不是很高,患者自費支出比例約佔醫療市場總規模的50%,多層次醫療支付體系發展尚不成熟,並且醫藥流通環節多,流通成本高,導致患者治癒更高;

  3. 患者管理體系落後,在疾病管理信息化發展過程中,仍存在數據記錄、監測不嚴謹等問題,部分醫院對患者用藥及院外管理缺乏及時、恰當的指導。

因此互聯網醫療的出現確實有它特殊的歷史意義。互聯網醫療以疾病診療爲核心,連接病患與醫生,並涉及醫療、醫藥、醫保支付等一系列醫療生態不可缺失的重要環節,依靠實體醫療機構作爲線下支撐,線上提供的治療科目涵蓋在實體醫療機構的科目範圍內,現代信息技術爲互聯網醫療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互聯網醫療自2014年開始經歷了導入期、瓶頸期和回暖期,2020年新冠疫情成爲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的催化性事件,帶來了行業拐點,成爲互聯網醫療二次起飛的助推器。

在疫情常態化的當下,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正在提速,互聯網醫療的出現持續改變着人們的生活,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內容也在逐步拓展,目前互聯網醫療已出現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

  1. 醫療內容: 面向大衆用戶提供在線科普、醫療資源信息、健康諮詢、患者社羣等服務;面向醫生端,提供醫生社交、臨牀病例討論、診療工具、在線學術會議、專業考試培訓等服務;

  2. 在線診療: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

  3. 在線購藥:線上開具的常見病、慢性病處方,經藥師審覈後,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委託合規的第三方機構配送;

  4. 疾病管理:通過互聯網渠道爲健康、慢病等人羣,提供專業健康教育、疾病監測隨訪、健康指導、延伸處方等服務;

對互聯網醫療有了個大概認識後,下面我們正式進入互聯網醫療PEST模型分析環節。

政策環境

大家應該注意到了這裏的小標題關鍵詞是“政策”,而非PEST模型當中的“政治”,因爲我的格局確實沒達到,所以這裏我們主要討論國家政策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影響。

自互聯網醫療行業誕生以來,政策因素一直是驅動行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由於醫療行業的特殊性,互聯網醫療行業早期發展一直受制於政策的相對真空與監管的反覆。

2013年9月,《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推進健康服務信息化”作爲主要任務,並提出“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從此,互聯網醫療的發展領域從單一的醫療信息化領域開始轉到到診療、藥品銷售等領域,開啓互聯網醫療的新紀元。

2016年10月15日國務院發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標誌着互聯網醫療首次被提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7-2020年互聯網醫療政策進入了發展期,國家衛健委、國家醫保局、國務院辦公廳以及各地方衛生管理等相關機構先後從監管、技術應用等多個層面出臺了數條政策及政府規劃,注重應用層支持和引導。例如:2020年5月,國家衛健委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和規範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技術與醫療服務融合發展,發揮互聯網醫療服務的積極作用。各地要堅守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底線,不斷規範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的准入和執行管理,加強監管。

2020年以後互聯網醫療政策進入爆發期,該時期政策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醫保支付規範方面,互聯網醫療全面推進落地應用。例如:2021年7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出臺了《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優化醫保領域便民服務的意見》,指導和督促各統籌地區醫保部門要加快完善本地區“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協議管理,推動醫保支付體系的完善。

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大力發展遠程醫療和互聯網診療;深化醫改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 一”服務行動。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服務逐漸深入醫改、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等領域,政策進一步肯定了互聯網醫療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截止21年,全國至少出臺了200條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這些政策大致可分爲綱領性文件、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醫保支付、互聯網醫藥、健康管理這幾類。其中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這領域的政策最多。

在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方面,全國有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已出臺出臺了指導類政策,以此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或《行動計劃》爲主,並制定近幾年的發展目標。全國有24個省市出臺了監管類政策,包括《XXX 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或其他規範、準則,提出了具體准入、監管等措施。例如:2020年8月,銀川制定了《銀川市互聯網診療服務規範(試行)》,對互聯網診療服務中 AI 技術的適度使用、患者實名認證進行了細緻規定。此項政策是在前幾年探索時間的基礎上,針對現實中產生的投訴、舉報等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政策制定。可見政策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也加快了醫療信息化的發展,極大的推動了給用戶提供可產生實質性結果的醫療服務,而非簡單諮詢這一長遠目標。

在醫保支付方面,醫保“上線”正在逐漸從框架規劃加速走向落地。2019年8月國家醫療保障局發佈《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明確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的整體原則。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2020年10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均提出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複診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範圍。2021年以來,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更是被寫入多項重量級政策。相關調研顯示已有 43%的互聯網醫院可實現醫保支付,雖然整體覆蓋率尚未過半,但結合醫保政策出臺時間以及多數互聯網醫院的上線時間來看,已經顯現出醫保覆蓋的迅速。

在互聯網醫藥方面,政策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醫藥電商。2014年以前,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就集中在醫藥電商領域,政策端經歷了一開始明確禁止,到後來允許合資格藥企線上銷售非處方藥,再到後來允許第三方平臺銷售非處方藥等一系列探索。到2019年,相關領域政策開始放鬆,2019年底開始實施的新版《藥品管理法》中的網絡禁售藥品並未納入處方藥,意味着網售處方藥在政策層面開始解禁。2021年4月,國務院發佈《關於服務“六穩”“六保”進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關工作的意見》,提出在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的前提下,允許網絡銷售除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以外的處方藥,標誌着政策對網售處方藥的限制正式放開。從此正式確立醫藥電商在互聯網醫療變現方式裏最核心的地位(至少當前是)。

政策制定通常包含政策問題確認、政策問題根源分析、政策方案研製、可行性論證、政策執行、 政策評價和確定政策去向7個步驟。由於互聯網醫療是比較新的服務模式,出臺的部分監管類政策爲試行政策,後續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儘管部分地區政策進入新週期,但整體上看,大多仍處於試行階段,當前還有嘗試探索機會,政策包容性強。

毫無疑問,國家政策是十分積極的在推動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最近10年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制度,政策體系也是日趨完善。這些政策的及時出臺,不僅爲指明瞭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方向,也提高了醫院和相關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操作性。不過,從政策出臺情況來看,行業仍未進入穩定期,仍處於拓展期。

經濟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GDP總量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均名列前茅,疫情之下更加彰顯經濟活力。2019年,我國GDP約爲99.1萬億元,增長率爲6.1%,並明顯高於全球水平。202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率先復甦,全年GDP更是首次突破100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2.3%。2010年到2020年這10年間,GDP更是累計增長了1.4倍,不可謂不猛。

經濟的高速發展代表着國家財政收入的大幅提高,國庫的充盈在醫療方面的投入也就有了保障。隨着新醫改的實施,我國政府衛生支出從2009年4510億元增加至2018年1.57萬億元,累計支出將近十萬億,年均增長14.9%。其中也不乏對互聯網醫療的直接投入,例如,2020年青島財政擬安排資金約7000萬元,主要用於智慧血液平臺、智慧門診、遠程會診以及影像平臺建設等,來支持互聯網醫療的建設。可見國家不僅在政策上積極探索,在真金白銀上也給予了大量支持。

隨着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GDP的快速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同步增加,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189元,相比於2010年累計增長1倍。同時截止2020年末,我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9.99億人,我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到13.6億人。

隨着人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基本民生保障的提高,人們的醫療需求也在不斷增加。2019年,中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爲87.2億,較2010年的58.4億增長約49.37%。中國人均看病次數由2010年的4.4次,增加到了2019年的6.2次,漲幅達到40.9%。全國衛生總費用從2009年的1.8萬億增加至2018年的5.8萬億,年均增長14.2%,人均衛生總費用從1314元增加至4148元。超大的市場規模和強勁的醫療需求增長也是互聯網醫療發展的重要契機。

雖然國內經濟整體上發展迅猛,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穩步增長,但全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導致全國各地的醫療資源分佈不平衡,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差距也導致對醫療消費投入的巨大差距。例如: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而農村居民僅1.6萬元。這進一步加劇了醫療水平的全國性地域差距。而互聯網有打破地域限制的先天特性,在國家政策和轉移支付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有網成爲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抓手。

我國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國家對互聯網基建的投入也很大。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纖網絡、4G和5G 獨立組網網絡。截止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網民人數爲10.1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10.07 億,國內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比例已達99.6%。2020年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營收規模達3.4萬億元,上市企業數量從116家增加至190家。整體上看我國有十分不錯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規模,以及良好的用戶習慣,這爲互聯網醫療提供了很好的成長土壤。

但近年來,互聯網行業收入及用戶增速呈逐年放緩態勢。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流量紅利見頂等內外部因素共振影響,行業增速已經大幅下降,特別是電商、遊戲、社交、搜索等多個傳統業務增長放緩,互聯網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互聯網競爭逐漸走向存量市場,因此急需找到新的細分領域增長點。這無疑放大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窗口,以當前互聯網醫療最核心的變現方式——醫藥電商爲例,2019年國內僅有2.4%的藥品通過院外在線零售藥房分銷。在線零售藥房的銷售產品還包括保健品、醫療器械等,我們以“在線零售藥房銷售額/ (全部藥品市場+非藥品市場規模)”估算醫藥電商線上滲透率,2019年,醫藥電商線上化率僅爲4.0%。而在同期,國內社消零售總額41.2萬億元,線上零售額8.5 萬億元,線上滲透率達到20.7%。因此,我國在醫療方面互聯網的滲透率還比較低,但目前國內的互聯網頭部巨頭都已佈局醫療產業,大量社會資本也在投入,互聯網醫療的未來充滿期待。

從國內當前的經濟環境來看,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是十分友好的,而且充滿了機會。

社會環境

大家都知道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巨大的人口規模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場土壤。上文提到我國網民規模超過10億,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每年現已超過80億,正孕育着巨大的互聯網醫療市場。

但我國也面臨着巨大的人口危機——人口老齡化,老齡化將成爲我國未來長期面臨的人口問題。202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13.5%,相比2010年的8.87%增加了4.63%,我國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約2035年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以65歲以上人口占比分別達 7%/14%/21%時社會進入輕度/中度 /重度老齡化的標準來看),我國已處於老齡化加速發展階段。爲應對人口老齡化,2000年以來我國已陸續出臺一系列措施,包括醫療和養老在內。

除了政府在投入外,國家也在鼓勵社會各方都參與進來,推動養老產業鏈快速發展成熟。養老產業鏈主要涵蓋養老服務、養老產品、養老金融和養老地產四大板塊。其中養老產品主要就是醫療保健類,養老金融也包括醫療保險在內,這裏面肯定也蘊藏着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機會。

2020年還發生一件大事——新冠疫情爆發,並且逐步發展常態化。疫情不僅極大的影響了人類健康,而且也大大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疫情初期,佔用了大量的醫療資源,甚至造成醫療系統的崩潰。因爲新冠病毒極強的傳播特性,醫院也一度成爲高風險地區,導致其他病人無法正常就醫。由於傳統醫療的特殊性,其他地區的醫療機構短時間內無法有效幫助到疫情地區。

在此特殊時刻,互聯網醫療爲疫情防控和社會穩定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例如,通過線上諮詢問診避免了羣衆大規模聚集,有效緩解了線下醫療資源緊張;在線上引導患者就醫分時段就診,減少患者在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在線購藥也避免了出行帶來的感染風險。

在此期間,互聯網醫療迎來一個爆發期,線上醫療資源持續增加。疫情期間,大量公立醫院建設了互聯網醫院,2020年全國共上線了大約600家互聯網醫院,這股潮流也延續到了2021年,截至2021年6月,全國互聯網醫院已達1600餘家,可見新冠疫情對互聯網醫院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同時也得益於行業在此前幾年的厚積薄發。

疫情的影響加速了互聯網醫療市場的增長,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迫近2000億元,同比增速超過60%。從中長期市場發展趨勢來看,臨牀信息系統的優化與升級、區域醫療平臺的搭建與完善將爲互聯網行業帶來持續市場需求。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互聯網醫療最具代表性細分領域——線上問診市場也取得了較快發展。

但疫情期間,也反應出一個揭露互聯網醫療本質的問題——互聯網醫療不能偏離醫療的核心本質。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在線醫療網民規模達2.76億,佔網民整體的29.4%,而據該中心發佈的第47次和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截至2020年 12月,在線醫療網民規模降至2.15億,截至2021年6月,在線醫療網民規模爲2.39億,雖然有所回升,但仍不及疫情產生的用戶規模。這也直觀體現了疫情期間在線醫療包含了非理性的短期需求。互聯網醫療確吸引了大量用戶,但用戶形成更長期的習慣還需互聯網能爲其解決實際的醫療服務需求,產生實質性結果,而不只是安撫情緒、解答疑惑的諮詢。——《2021互聯網醫院行業報告》

可見,用戶對在線醫療需求量的不斷增長,也持續推動着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

技術環境

從上文對互聯網醫療的定義可知,互聯網醫療涉及的技術主要是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物聯網、5G通信等,恰好我國在這些方面的技術也走在世界的前列。互聯網技術是互聯網醫療的基礎,使得醫療在線化具有可能性。5G、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是互聯網醫療發展中的根本性需求。5G通信技術的低延時、大寬帶、廣連接的特點,提高了數據傳輸的質量,加速了多終端互聯互通的物聯網發展。而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的發展,解決了計算力和訓練數據量的問題,保證了“人工智能”。各項技術相輔相成,爲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5G和物聯網實現醫療終端設備的互聯,推動了移動式、便攜式醫療設備的發展,未來醫療智能硬件將在信息採集廣度、通信傳輸質量等方面取得較大進步,切實幫助醫護人員收集與監測患者生理信息數據。不僅如此,智能硬件還可以針對不同患者的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如智慧助老設備,不僅可以解決老人的基礎生理信息監測,還可以提供遠程問診、應急呼救、子女交流、位置共享等一整套養老服務,極大的拓展了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場景。

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計算則可以在疾病管理、檢測診斷和藥物研發等方面貢獻最大的能量。隨着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人工智能可以依靠雲計算對大數據的高效分析與智能計算,實現多行業顛覆性的變革。在藥物發現環節,可以急劇降低新藥發現的成本和研究時間,可以提供精準化、個性化藥品;在醫院的服務形式上,可以使醫院服務更加靈活,從固定到移動、從近程到遠程;在醫生的診斷方式上,可以使醫生從繁瑣的事物中解脫出來,轉變成診療規則的制定者和診療過程的監督者;從看病的方式上,病人將逐步實現足不出戶得到精準的、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從而擁有更好的治療體驗。

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通過對技術的利用和突破,找到或者優化了自己的互聯網醫療業務模式。例如,醫聯——通過AI技術提高線上諮詢分診效率。醫聯自研了一套AI分診系統,通過患者口語化表達的主訴和標準的醫學術語,以專業醫學NLP技術來實現信息轉化。用權威診療指南構建知識圖譜,應用多模結合互相校驗的機制採信最佳結果。讓患者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不適,得出最正確的科室,找到最合適的醫生。

隨着各項技術的發展,互聯網醫療的深層潛力將被激發,在各個醫療應用場景上發揮巨大作用,推動互聯網醫療邁入高階時代。

結語

新醫改、健康中國戰略等大政方針指引下了醫療服務體系的長遠方向。新醫改的本質是要求以儘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儘可能優質的醫療服務,且達到儘可能優質的效果。健康中國戰略強調預防、健康維護,以儘可能降低疾病發生。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導向理應與此保持一致,發揮互聯網高效、開放、低成本的優勢,同時要保持初心,持續深入醫療核心,開展全新探索。

互聯網醫療的出現將持續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線上醫療服務也從線上複診、藥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到更多方面。衆多醫療事業的參與者,在良好的政策、經濟環境土壤裏,隨着各項技術的發展,不斷探索互聯網醫療的各種可能性。

參考資料:

《2021中國互聯網醫療內容行業研究報告》

《2021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白皮書》

《2021互聯網醫院行業報告》

《2020-2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白皮書》

《策略專題:人口結構轉變,銀髮經濟崛起》

《互聯網醫療深度分析:醫藥電商——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發展機遇》

《互聯網醫療系列專題一醫藥電商:一箇中心、兩大產品、三種經營模式》

《傳媒互聯網行業2022年度策略_科技驅動加速文化出海,四大優質賽》

《衛寧健康300253.SZ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加速產品變革,引領行業突破》

《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態勢暨景氣指數報告》

《人工智能對醫療行業影響的專題研究:基本結論》

《百度-AI開放平臺》

《2021互聯網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021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政策彙總: 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系統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