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企業架構框架MEAF初次解讀

我們一般看自己、看所在企業的運作、社會的運作等等系統的視角,都是從自己所在位置出發,由點到面、或由下而上,或由內而外,事後就總會有種盲人摸象的感覺,“只緣身在此山中”,意識到這一點後,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各種系統,都需要一種外部的力量,時不時的,“稍高一點的視角”,從上而下,從外而內,給予方向性的檢視/疏導(不是直接的指導)。典型的,就滋生了導師這種角色或諮詢這種職業或行業。以前“好爲人師”是個貶義的現象,現在這個年頭已經成爲一波商機,而且無疑這是一個增量市場。後現代社會價值觀的不斷割裂,個人的自我價值感的識別與獲取,需要更多這種外部力量。因爲人格中“自我”認同感的呈現,原本就需要內心“自我”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共同認可,除非極少數人的“開悟”,“從內求”得終極意義(也許仍是階段性的),僅憑“使命”就可內驅前行。

這種外部力量,自然有從外部或系統內的全局檢視系統的工具或方法論,當過濾掉內部的一些細枝末節後,留下的是邏輯性的枝幹,容易找見焦點,儘管這種方法論往往也是從內部提煉出來的。

我一直覺得ThoughtWorks可算是軟件工程領域的“聖殿”級公司,行業中很多有價值的內容都產生於此。

《現代企業架構框架白皮書 V4》(簡稱MEAF)是ThoughtWorks於21年4~5月份發佈的,當時差不多第一時間下載了,但是沒有細看進去,因爲那時自己還沒有直接觸及的場景切入,今年三月份,突然要做一次數字化轉型建設的報告,終於再次撿起來,翻閱後獲益頗多。粗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態度上更“鄭重”,另外關於架構與模式等方面的知識體系略有增長。

可是企業架構,是一種至上而下的視角產物。因此,非到企業的戰略層面上難以感知,這是它離我們多數人太遠的原因,而到了這個層面的一把手二把手們,過去往往又習慣於找外援諮詢,因此企業內部人員身在局中,也打不開這個面。到了如今,創新成爲了多數企業的生存必須,一二把手們不得不開始主動學習原本僅由外部專業機構纔會掌握的創新相關知識模型與工具。我認爲MEAF這類框架,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模型,一種建立可演化的企業架構模型的“元模型”,只是對着這樣的白皮書,也很難短時間熟練掌握或精通,一般還是需要與諮詢機構合作,快速展開相應工作,其中MEAF模型就成爲企業與諮詢機構之間、企業內部成員之間一種溝通的“語言”-某種“領域語言”。這套語言的核心,可以凝結爲一個公式:(產出)架構方案 = 模式 ( 問題,上下文,決策 )。

MEAF是基於經典企業架構框架的成果與實踐經驗,針對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中的“業務平臺化”問題進行相應“擴展和再定義”,提出的 一套“業務驅動”的、“輕量級、敏捷化“的、“可落地”的企業架構框架方法”。

接着,進入主體內容。

(MEAF Metamodel)

主要從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四類架構視圖細分。

推測,在現實場景中,“業務架構”可以被較深度的貫徹,因爲在業務領域過去往往企業都是拍腦袋,沒有用MEAF這類的“統一語言”進行標準化闡述的習慣,而技術架構,各種架構圖滿天飛,或多或少都能直接上手一部分。大多數公司裏,一份需求文檔,內容上往往包含了“業務”與“應用”(或者對應軟件工程過程中的分析、設計兩個階段的內容),可是撰寫需求文檔的人往往僅僅能初步理解“業務”還未到對“應用”系統有深刻認識的程度,開發照着需求文檔做開發,驗收時常常面臨返工,問題的根源可能就在這裏。

企業級業務架構元模型

企業級應用架構元模型

企業級數據架構元模型

企業級技術架構元模型

個人體會,MEAF 放在我們團隊內部,會是產品架構師(業務架構及部分應用架構)、平臺架構師(部分應用架構、技術架構及數據架構)的好工具、有效工具,將積極去嘗試推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