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概論》概念梳理

一、導論

生產方式

生產方式:是指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某得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界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的體系。

  • 其中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生產力。是生產的自然屬性。生產力指的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分爲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
    • 狹義的生產方式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係,重要的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
    • 廣義的生產關係是指再生產(連續不斷地社會生產)中的經濟關係,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相互聯繫的環節

所以,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關係:生產關係受生產力決定,同時又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過程中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

  • 生產力代表生產的物質內容
  • 生產關係則是生產的社會形式

一定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決定着一定的生產關係。

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和發展需求,決定着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更替變化。

  • 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時,他就積極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 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變化和發展要求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概念

  •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
  •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經濟基礎 = ∑ 生產關係;上層建築 = 制度+組織+設施

關係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同時,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新的經濟基礎而建立起來時,它就對新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起到積極地促進和服務作用,而當舊的上層建築爲舊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對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消極的阻礙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以及在這一矛盾基礎上產生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他們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中,並貫穿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只有聯繫生產力和上層建築來研究生產關係,才能科學地、全面地把握生產關係及其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真正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和變化的規律。

 

二、商品

商品二因素

幾個和價值相關的概念

1)價值

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只有在量上才能夠比較。

把商品的不同使用價值捨去,商品就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也就是不論商品的使用價值多麼千差萬別,相同的是他們都耗費了人的體力和腦力。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凝結就是價值。

正是由於一切商品都具有共同的東西 -- 價值,他們纔可以相互比較,按照一定量的比例進行交換。

2)使用價值

商品首先變現爲一個靠自己的有用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重要的物。物的有用性使物具有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它的自然屬性決定的,商品的自然屬性不同,使用價值也不同。同一種商品可以有多重自然屬性,從而具有多種使用價值,例如:

  • 衣服既可以保暖,也可以使人美麗
  • 汽車既可以作爲交通工具,也可以作爲一種身份的象徵

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並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而且必須通過交換讓渡給他人,即:商品 = 勞動產品 + 交換,例如:

  • 空氣具有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因爲空氣既不是人勞動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用於交換的
  • 某人生產出來但自用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因爲沒有用來交換

某種物品所具有的使用價值,不會隨社會生產關係的變化而變化,例如:

  • 奴隸和工人生產的小麥的使用價值是一樣的
  •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下,同一個工人生產出來的鉛筆,使用價值是一樣的

3)交換價值

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一旦進入市場交換,就有了交換價值,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着。

交換價值表現爲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關係或比例。

怎麼判斷一個東西是否有使用價值、價值,以及是否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統一

  • 統一性: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不可能具有價值,因而不會是商品;有些東西雖然有使用價值,但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不具有價值,所以也不是商品;另有些東西是勞動產品,但未形成使用價值,也不能成爲商品;還有些東西,既是勞動產品,也具有使用價值,但不是爲了交換而是用於自己消費,仍然不是商品。此外,有些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但不經過交換,也不是商品。也就說,作爲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二因素。
  • 對立性:對於商品生產者而言,生產產品不是爲了取得使用價值,而是爲了取得它的價值。而取得它的價值就必須將商品的使用價值讓渡給購買者。同樣,購買者想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交換,才能使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得到解決。

以上這段辨析,本質上說明了爲什麼在商業中,企業家必須要有利他思維,因爲只有基於利他思維的交換,企業家才能爲消費者創造最大的使用價值,同時也才能從消費者那裏取得最大的價值。

勞動二重性

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可以從具體形態和抽象形態兩個方面進行考察,區分爲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二者被稱爲勞動二重性。

勞動二重性的概念

1)具體勞動

從勞動的具體形態考察,人們用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生產出不同的商品,這種勞動目的、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製作方法、勞動成果各不相同的勞動,就是具體勞動。

2)抽象勞動

從勞動的抽象形態考察,所有勞動都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抽調了各種具體形式、無差別的、一般意義上的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

勞動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之間的關係

商品二因素是由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勞動二重性包括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商品二因素包括價值和使用價值。

  • 勞動二重性中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二因素中的使用價值,因爲具體勞動是具體形態上的勞動,使用價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只有不同的具體勞動才能創造出不同的物品的有用性。
  • 勞動二重性中的抽象勞動創造商品二因素中的價值,因爲價值被定義爲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所以價值產生的根源就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而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抽象勞動,所以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以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係

價值量

凝結在商品中歐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量,那就意味着判斷一個商品的價值量爲多少,就看這個商品中凝結了多少一般人類勞動量。

那一般人類勞動量又用什麼來衡量呢?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衡量,也就是說生產一件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越多,表明這件商品中凝結的一般人類勞動量就越多,所以商品價值量就越大。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勞動生產率

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

價值量和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價值量分爲總價值量和單位價值量,當勞動總時長不變時,勞動生產率對總價值量無影響,即勞動生產率變化不會導致總價值量的變化;而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價值量呈負相關,即勞動生產率增加,單位價值量下降,反之亦然。

爲什麼勞動生產率對總價值無影響,因爲這裏有一個前提,即勞動總時長不變,因爲價值量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那麼總價值量就是由總勞動時間決定的。

簡單勞動、複雜勞動

  • 簡單勞動: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無需特別的技術專長、知識和技能訓練就能勝任的勞動。
  • 複雜勞動:複雜勞動是指具有一定技術專長的勞動,而或者這些技術專長和知識,需要經受專門的培養和訓練。複雜勞動等於倍加或自乘的簡單勞動。

 

三、貨幣

貨幣的定義及其基本職能

貨幣的定義

貨幣形式是一般價值形式的進一步發展,是價值形式的完成形態。所謂貨幣,就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必須具有通用性和穩定性。於是,一般等價物最終固定在某種商品之上,這種商品就成爲貨幣。 

注意,紙幣只是貨幣的符號,紙幣並不是貨幣。

貨幣的演進

貨幣的基本職能

  • 價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貯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貨幣 

貨幣流通量規律

貨幣流通量是指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之比。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不斷地由買者手裏轉移到賣者手裏,貨幣作爲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就是貨幣流通。

貨幣流通量規律就是指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流通中的貨幣需要量不是任意規定的,而是具有規律性的,其基本要求是,流通中的貨幣量必須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貨幣流通量與上皮你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 

 

四、市場經濟和價值規律

自然經濟、商品經濟、市場經濟

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是自給自足經濟,生產直接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而不是爲了交換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是建立在小生產和自然分工的基礎上,由許多單一的經濟單位組成,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分工不發達的產物。

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爲目的的經濟形式,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統稱。它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的。

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歸不同生產者所有,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發達的商品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作爲資源配置方式,發揮基礎性作用。

除具有商品經濟的一般特徵外,與商品經濟相比,市場經濟還具有一些新的特徵。

  • 第一,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簡單商品經濟主要是個體生產者的手工勞動,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則是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之上的,生產不是單個人的生產,而是企業間進行聯合生產。
  • 第二,生產要素的市場配置:社會再生產過程實際上就是生產要素的配置過程,如果沒有生產要素在各部門的流動,商品市場的供求也就不能及時達到平衡,市場機制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就不可能實現。
  • 第三,法制和信用稱爲交換關係的基礎:商品交換的基本要求是交換者的權利平等。
  • 第四,經濟的開放性: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聯繫日益緊密起來,使市場經濟的發展衝破國家之間的界限
  • 第五,國家調節的重要性:市場調節(看不見的手)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點,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看得見的手)

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通過供求和價格變動、市場競爭、風險約束等途徑,來調節經濟運行和實現資源配置的作用過程。主要包括供求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

供求價格機制

價格機制是指在市場競爭過程中,市場上某種商品市場價格的變動與市場上該商品供求關係變動之間的有機聯繫和運動。

供求價值機制的作用:

  • 商品生產者運用它來調整生產方向和生產規模
  • 它是商品生產者的競爭手段
  • 它可以使消費者改變需求方向、規模和結構
  • 它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競爭機制

競爭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競爭同供求關係、價格變動和各生產要素流動等市場活動之間的有機聯繫與作用。

所有的市場機制,都要通過競爭機制起作用,市場促進生產力發展和調節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都要通過競爭機制才得以實現。

競爭機制的作用:

  • 競爭機制可以促使市場經濟主體對市場價格信號作出靈敏反應,從而努力採用先進的技術設備,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並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生產結構
  • 競爭機制可以導致社會資源在社會個經濟部分之間的合理流動,從而有利於解決市場供需矛盾
  • 競爭機制是整個市場機制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

風險機制

市場經濟參與者的決策是自主的,也是分散的。他們要對自身行爲負責,不僅要獲得由自身行爲所產生的利益,而且要承擔由自身行爲所產生的風險。

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價值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其主要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不同商品的交換按照等價原則進行,價值規律既是價值決定的規律,又是價值實現的規律,既調節商品生產,又調節商品的交換。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否違背價值規律?

不僅不違背價值規律,而且正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

商品的價格是表現商品價值的貨幣額,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價格,同一種商品的價格也經常變動。

這是因爲:

  • 首先,商品價格雖然時生時降,但商品價格的變動始終以它的價格爲軸心,價格升降的幅度不會與商品價值相差很遠
  • 第二,雖然有些商品的價格低於其價值,但從較長時期來看或從全社會來看,商品價格的升降是可以互相抵消的

因此,從總體上說,商品的總結個和商品的總價值是相等的。

價值規律的作用

  • 第一,微觀作用,即激勵創新、優勝略汰。當單個個體的勞動生產率上升,對這個個體來說單個商品的價值量會下降。但是此時,該個體還是按照社會平均價格來賣,因此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之後,別的廠商也會眼紅,隨之提升勞動生產率,最終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都提高了,那些沒提高的就被淘汰了。
  • 第二,宏觀作用,即分配社會勞動、調節資源配置。

 

五、資本主義制度及其演變

資本原始積累

資本原始積累是通過暴力使直接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由此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

  • 出現了大批人身自由但是沒有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他們必須靠出賣勞動力衛生
  • 大量貨幣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

壟斷與競爭

壟斷定義

所謂壟斷是指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高度髮簪的基礎上,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爲獲得高額壟斷利潤而對某些部門的生產和市場實施獨佔或控制。

壟斷的出現既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集中化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

壟斷與競爭的關係

壟斷會削弱競爭,但不會完全消除競爭。

  • 壟斷沒有消除產生競爭的經濟條件
  • 壟斷必須通過競爭來維持
  • 社會生產是複雜多樣的,任何壟斷組織都不可能把包羅萬象的社會生產都包下來

壟斷所造成的影響

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加深了資本主義的一系列矛盾:

  • 第一,由於壟斷資本獲取高額利潤,致使財富過度集中
  • 第二,壟斷限制了競爭
  • 第三,壟斷組織依靠自身的壟斷地位,左右市場,操縱價格,影響生產要素在部門間的流動和再配置,應縣過了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效率
  • 第四,抑制新的技術革新,降低開展新的技術革新的動力

兩個資本

  • 國家資本: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
  • 金融資本:工業和銀行業的壟斷資本相互滲透,形成了壟斷階段上最高形態的壟斷資本,即金融資本

 

六、資本主義生產

資本總公式矛盾及其解決方法

剩餘價值的生產

價值增值

資本主義生產是以僱傭勞動力爲基礎的商品生產,其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

  • 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
  • 一方面是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增值過程

通俗來理解就是:資本家僱傭一個勞動力,這個勞動力能給資本家帶來兩種價值,一種是使用價值,一種是剩餘價值。

  • 使用價值是工人通過勞動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之中,這個時候只是價值轉移,並沒有價值增值,這時候工人只是完成了資本家給他支付工資而必須完成的工作量
  • 剩餘價值是說,在完成規定任務後,資本家不會讓工人的工作就此停止,而是會讓工人繼續勞動,這便是價值增值過程,即工人爲資本家額外創造出的大於自身價值的價值,這便是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

由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必要勞動時間

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那部分時間。

在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必要產品或必要價值。

剩餘勞動時間

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於生產維持勞動者自己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間以外的部分。

在剩餘的勞動時間內,生產剩餘的產品或剩餘價值。

絕對剩餘價值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生產

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勞動力爲什麼不能成爲商品) 

資本主義工資的表象和本質

勞動力爲什麼不能成爲商品

 

 

  

七、資本循環和資本週轉

資本循環和週轉

1、資本循環

資本循環指的是產業資本循環(只有產業資本才具有生產職能和流通職能,才能完整體現資本的運動過程),資本循環就是指的不能只進行一次資本增值,而是要重複循環進行多次。

產業資本在它的循環運動過程中,依次經過三個解讀那,與這三個階段相聯繫,依次採取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依次經過三個階段,採取三種職能形式,使價值得到增值,最後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就是資本的循環。

資本的循環用公式表示如下:

2、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

 產業資本的循環有三種形式:

  • 貨幣資本的循環:G-W...P...W' - G'
  • 生產資本的循環:P...W'-G'.G-W...P
  • 商品資本的循環:W'-G'.G-W...P...W'

3、產業資本實現連續循環需要的條件

所以,企業家的財富往往不是單純的貨幣形態,而是以各種形態沉澱在整個產業上,任何時候想要退出都必須付出一定的沉沒成本。

資本週轉

1、定義

週而復始不斷進行的資本循環,就是資本週莊

2、影響資本週轉速度的因素

  • 一是資本週轉時間的長短,包括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長短,資本週轉時間越短,資本週轉速度越快
  • 二是生產資本的構成,即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比例,流動資本所佔比例越大,資本週轉速度越快

固定資本、流動資本

框架總結

   

八、剩餘價值的分配

生產成本

總結一下:

 

剩餘價值如何轉化爲利潤

剩餘價值與利潤的聯繫與區別

框架簡記:

 

利潤如何轉化爲平均利潤

簡單來說就是因爲競爭,那這個競爭是怎麼發生的呢?

價值如何轉化爲生產價格

隨着價值轉化生產價格,市場價格圍繞着生產價格上下波動,生產價格成了市場價格波動的中心。

生產價格和價值的的背離,以及商品按照生產價格而不是按照價值出賣,並沒有否定價值規律,這是因爲: 

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

1、級差地租

框架總結:

 

2、絕對地租

因爲土地私有權的存在,而無論任何情況都要交租。

 

九、資本主要再生產和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再生產

1、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2、外延擴大再生產、內涵擴大再生產

3、資本積累、資本積聚、資本集中

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激烈的社會經濟後果

即資本主義內在特徵是:資本增密,排斥勞動。

這裏要注意的是,因爲技術進步導致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雖然利潤率下降,但總體利潤還是提高了。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過程和實現條件

框架總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原因

 

十、社會主義部分

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 

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的本質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爲什麼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