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7版)概念梳理

一、宏觀經濟的基本指標及其衡量

概念

1、國內生產總值(GDP)

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年內創造出來的新市場價值,即價值增值。

從這個棉衣工廠的例子中,我們對GDP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洞見:

  • GDP的來源都是”無中生有的“,這裏的”無“可以是大自然的原材料、也可以是某種服務、也可以是某種勞動
  • GDP本質是”新增的價值“,所以整個鏈條上每一步的附加值越多,產生的GDP就越多。這也是爲什麼高科技公司的GDP產出效率更高的原因
  • 決定GDP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的是”價格“,在整個增值鏈條上,價格增值越多,產生的GDP就越多,同時價格是由市場裏的買家和賣家共同決定的均衡局面(即市場價格)。GDP產生後,隨機產生了相應的貨幣需求,貨幣的本質是用來衡量GDP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

這裏我們思考一個問題:

假設有一個村莊,村莊裏有3戶居民。

  • A居民生產小麥
  • B居民生產玉米
  • C居民提供種地的勞動力服務

現在計算該村莊的總GDP = 小麥價值 + 玉米價值 + 種地的勞動力價值。

注意!這裏用的是價值,而不是價格,因爲假如該村的村民約定好,彼此之間交易的所有商品/服務的價格都翻倍。從村子內部來看,總的GDP也翻倍了,但是從村子外部看,GDP實際上是沒變的,因爲村外的人不會按照翻倍的價格去收購這個村子內部的上商品和服務。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得到幾個洞見:

  • 對於村子內部來說,該村子發生了通貨膨脹,通脹率是100%,名義價格是實際價格的2倍
  • 從村子外部的宏觀整體看,該村子的總GDP始終是一樣的,即GDP統計的是實際市場價值增值部分

這個虛構的村子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

  • 國家內部超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但是從全球來看,擠掉通貨膨脹部分後,實際GDP並沒有改變。所以纔有一種說法是:通貨膨脹本質是貨幣問題,它是一種貨幣幻覺
  • 富人和利益集團,壟斷定價權,對特定商品指定高額價格。注意!單純的定高價並不會導致GDP增加,因爲我們知道,GDP統計的是市場價格,也即被整個市場接受的價格。如果某樣商品定出了高價,但是並沒有被市場接受,流動性非常差,那這個價格是不能計入GDP,實際上這個價格也無法在真實市場中恆久存在。但反之,只要能被市場所接受,那價格就等於GDP價值,就可以被計入GDP

我們再做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

有一個村子有500戶居民,他們有一天突發奇想,聚集到村委會,大家共同按手印,通過了一項《綠蘿法案》,規定如下:

  • 村裏的每戶人家發10盆綠蘿,每盆綠蘿價值500萬人民幣,原始發放行爲只發一次,後續不再進行發放活動,但允許村民之間以及外村之間進行互相交易。
  • 綠蘿在村子內部強制流通,所有村民都必須無條件承認它的價值,綠蘿可以換成人民幣現金。
  • 綠蘿可以賣給村子外部的人,如果綠蘿流通到村子外面,村民也可以向外村人購買綠蘿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來推演一下後續會發生的事情,

  • 一開始,村民之間將綠蘿視爲一種村民間的臨時拮据,互相交易買賣,大家都很放心,因爲大家知道,自己手上持有的綠蘿,任何時候都可以在村裏換取等額的貨幣
  • 後來,外村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這個人認爲綠蘿是一個很好的”抗通脹避險資產“,於是乎就來到村子裏,出了501萬向一個村民購買了1盆綠蘿
  • 再到後來,有越來越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於是乎都湧向這個村子,爭相購買村民手中的綠蘿,在不斷的交易中,價格也在節節攀升,但外村人並不擔心,因爲他們相信:自己手中的綠蘿是安全的資產,因爲總會有下一個人會出錢買下它,自己想要用錢的時候隨時就可以變現
  • 於是乎,經過幾個月的功夫,村民手中的綠蘿就都被買光了,現在綠蘿都在外村裏手裏了,但綠蘿市場很繁榮,每天都有大量的交易,價格也在節節攀升到了1000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件事
  • 直到有一天,這個村的村委會又召集大家開了一個村委會,宣佈村裏以後不再認可綠蘿的價值,改爲認可「仙人掌」,並且給每戶人家都發了10盆仙人掌
  • 於是乎突然間,外村人發現無法將手中的綠蘿賣給村裏人換取現金了,同時市場上的交易者也聞風而動,紛紛拋售手中的綠蘿,但是很明顯,這些綠蘿並不值1000萬,價格一路下跌,直至10塊1盆都沒人要。
  • 綠蘿市場,奔潰了.......

從這個思想實驗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價值」或者「價格」,其更底層的本質是「流通性」,而流通性的更底層本質是「價值共識」,只有「市場」以及「有效交易者」存在,價值共識才有可能成立。

這樣的例子現實世界中有很多,比如:

  • 天價房產
  • 比特幣
  • 鑽石
  • ...

在這裏我們繼續延伸談論一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不斷階段的側重點問題,

首先我們都知道,人在衣食住行上能消費的物品是有限的。經濟增長了,你也不可能一天喫五頓飯,每天換三套衣服,因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發展很容易遇到天花板,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這樣。換句話說,

  • 任何國家只要解決了溫飽問題,第一產業基本上就遇到了天花板
  • 實現了小康,傳統第二產業也就發展到頭了
  • 以後經濟再增長,大部分只能靠第三產業。這就是爲什麼國家越發達,第三產業的佔比越高。

因此,只有第三產業,才能創造出更多的GDP增值。

2、國民生產總值(GNP)

一國或地區的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投資-儲蓄恆等式:從全社會來看,支出和收入相等的一種均衡局面。

1、兩部門

假設只有家庭和企業:

  • 從支出角度:Y = C + I
  • 從收入角度:Y = C + S

C + I = C + S => 兩部門的投資儲蓄恆等式:I = S

2、三部門

假設有家庭、企業和政府:

  • 從支出角度:Y = C + I + G
  • 從收入角度:Y = C + S + T

C + I + G = C + S + T => 三部門的投資儲蓄恆等式:I = S + (T - G),其中 (T - G) 可視爲政府儲蓄。

3、四部門

假設有家庭、企業、政府、國外部門(進出口): 

  • 從支出角度:Y = C + I + G + (X - M)
  • 從收入角度:Y = C + S + T + K(K代表本國居民對外國人的轉移支付)

C + I + G + (X - M) = C + S + T + K => 三部門的投資儲蓄恆等式:I = S + (T - G) + (M - X + K),其中 (T - G) 可視爲政府儲蓄、 (M - X + K) 表示外國對本國的儲蓄。

可以看到,不管是兩部門、三部門、四部門,都符合投資-儲蓄恆等公式,它們的區別只是不同的假設前提和衡量經濟系統的視角。 

0x1: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爲及其後果的。

兩者的聯繫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是互爲補充的,兩者分別從個體和總體分析了經濟的運行狀況,共同構成了西方經濟學的整體。微觀經濟學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這是因爲任何總體總是由個體組成的,對總體行爲的分析自然也離不開對個體行爲的分析。例如,宏觀經濟學中的消費是單個消費者選擇的結果,而投資也同樣來源於單個廠商的選擇。
    • 微觀經濟學是在資源總量既定的條件下,通過研究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經濟行爲及其後果來說明市場機制如何實現各種資源的最優配置。
    • 宏觀經濟學則是在資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條件下研究經濟中各有關總量的決定及其變化。
  • 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都採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這是因爲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爲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爲。
    • 微觀經濟學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產品的均衡價格和產量
    • 宏觀經濟學通過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研究社會的一般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 研究對象不同。
    • 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個體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爲及其後果,側重討論市場機制下各種資源的最優配置問題。
    •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行爲及其後果,側重討論經濟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
  • 中心理論不同。
    • 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 研究方法不同。
    •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個量分析。
    •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總量分析。 

0x2:爲什麼有些經濟活動從微觀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從宏觀看卻是不合理的、無效的?

總體經濟行爲並不是個體經濟行爲的簡單加總,所以有些經濟活動從微觀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從宏觀看卻是不合理的、無效的。

舉例來說,對於單個廠商來說,降低工資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從而可以增加生產並增僱工人。但是,如果每個廠商都降低工資則工人們的消費支出會下降並使總需求下降,從而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就業下降。

0x3:舉例說明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的區別不是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而是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

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必須區分產品是最終產品還是中間產品。

  • 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由其最後使用者所購買的產品和勞務
  • 中間產品是指用於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產品用的產品

在國民收入覈算中,一件產品究竟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不能根據產品的物質屬性來加以區別,而只能根據產品是否進入最終使用者手中這一點加以區別。

例如,不能根據產品物質屬性來判斷面粉和麪包究竟是中間產品還是最終產品。

  • 看起來,麪粉一定是中間產品,麪包一定是最終產品。其實不然。如果麪粉爲麪包廠所購買,那麼這包麪粉是中間產品;如果這包麪粉爲家庭主婦所購買,此時麪粉則是最終產品。
  • 同樣,如果麪包是麪包商店賣給消費者,此麪包是最終產品,但麪包在生產廠商出售給麪包商店時,它還屬中間產品。

toB的企業級採購中,大部分商品屬於中間商品;而大部分toC的消費者採購中,無論購買的是何種商品,基本都屬於最終商品。

0x4:爲什麼人們從公司債券中得到的利息應計入 GDP,而從政府公債中得到的利息不計入 GDP?

人們購買公司債券實際上是借錢給公司用,公司從人們手中借到了錢作生產用,比方說購買機器設備,就是提供了生產性服務,可被認爲創造了價值,因而公司債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資本這一要素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報酬或收入,當然要計入GDP。

與之不同的是,政府的公債利息被看作是轉移支付,因爲政府借的債不一定投入生產活動,而往往是用於彌補財政赤字。政府公債利息常常被看作是從納稅人身上取得的收入加以支付的,因而習慣上被看作是轉移支付,因此從政府公債中得到的利息不計入GDP。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扶貧,東部富裕地區的人給西部貧困地區捐款,這種行爲本質上是一種轉移支付,不創造GDP。但是如果東部地區的企業家用這筆錢興辦企業、購買機器和物資,通過產業拉動的形式進行扶貧,這筆錢就創造了GDP。

0x5:爲什麼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 GDP,而給災區或困難人羣發的救濟金不計入 GDP?

之所以說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而給災區或困難人羣發的救濟金不計入GDP,其原因在於:

  • 政府通過僱請公務員爲社會提供了服務,發生了實際的交換活動,所以政府給公務員發工資要計入GDP。
  • 而政府給災區或困難人羣發的救濟金屬於轉移支付,轉移支付只是簡單地把收入從一些人或一些組織轉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組織,在此期間沒有相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交換髮生,所以這些救濟金不計入GDP。

0x6:爲什麼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也計入 GDP?

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雖由出售產品的企業繳納,但它是加到產品價格上作爲產品價格的構成部分由購買者負擔的。

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雖然不構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畢竟是購買產品的家庭或廠商的支出(可以理解爲購買了政府的服務),因此,爲了使支出法計得的GDP和收入法計得的GDP相一致,必須把企業向政府繳納的間接稅(如營業稅)也計入GDP。

0x7:假設某國某年發生了以下活動:(a)一銀礦公司支付 7.5 萬美元給礦工開採了 50 千克銀賣給一銀器製造商,售價 10 萬美元;(b)銀器製造商支付 5 萬美元工資給工人加工一批項鍊賣給消費者,售價 40 萬美元。

  • (1)用最終產品生產法計算 GDP;
  • (2)在生產活動中賺得的工資和利潤各共爲多少?用收入法計算 GDP。

解:

  • 項鍊爲最終產品,價值 40 萬美元,即用最終產品生產法計算的 GDP 爲 40 萬美元。
  • 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工資共計:7.5+5=12.5(萬美元),這部分屬於勞動收入
  • 在生產活動中,所獲利潤共計:(10-7.5)+(40-10-5)=27.5(萬美元),這部分利潤由兩部分組成,1)自然資源的無條件供給;2)企業家承擔的風險
  • 用收入法計得的 GDP 爲:12.5+27.5=40(萬美元)可見,用最終產品法和收入法計得的 GDP 是相同的。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抽象來看,宏觀經濟的GDP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 無中生有的輸入
    • 1、人的勞動投入
    • 2、自然資源的無條件供給
    • 3、企業家承擔的風險
  • 因爲額外產生社會價值帶來的社會總體福利增加
    • 1、有效製造產生的商品使用價值
    • 2、服務產生的社會和生產價值

0x8:一經濟社會生產三種產品:書本、麪包和菜豆。它們在 2016 年和 2017 年的產量和價格如下表所示,試求:

  • (1)2016 年名義 GDP;
  • (2)2017 年名義 GDP;
  • (3)以 2016 年爲基期,2016 年和 2017 年的實際 GDP 是多少?這兩年實際 GDP 變化多少百分比?
  • (4)以 2017 年爲基期,2016 年和 2017 年的實際 GDP 是多少?這兩年實際 GDP 變化多少百分比?
  • (5)“GDP 的變化取決於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爲衡量實際 GDP 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是否正確?
  • (6)以 2016 年作爲基期,計算 2016 年和 2017 年的 GDP 折算指數。

解:

  • (1)2016 年名義 GDP=100×10+200×1+500×0.5=1450(美元)。
  • (2)2017 年名義 GDP=110×10+200×1.5+450×1=1850(美元)。
  • (3)以 2016 年爲基期(排除了2017年的通脹因素),2016 年的實際 GDP 爲 1450 美元,2017 年的實際 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這兩年實際 GDP 的變化=(1525-1450)/1450≈5.17%。
  • (4)以 2017 年爲基期,2016 年的實際 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2017 年的實際GDP 爲 1850 美元。這兩年實際 GDP 的變化=(1850-1800)/1800≈2.78%。
  • (5)題目中所給的結論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 名義 GDP 的變動是由兩個因素造成的:
      • 一是所生產物品和勞務的數量變動
      • 二是物品和勞務的價格變動
    • 由於價格變動導致的名義 GDP 變化並不反映實際產出的變動,故將名義 GDP 折算爲實際 GDP,通過實際 GDP來比較 GDP 的變化。
    • 雖然選擇不同的基期計算出來的實際 GDP 不相同,但是 GDP 的變化趨勢應該是不變的,即如果當年的商品產出和勞務投入增加,GDP總體趨勢肯定是增加的,只是考慮到通脹的名義因素,變化的幅度會有所不同。
    • 所以,“GDP 的變化取決於我們用哪一年的價格作爲衡量實際 GDP 的基期的價格”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或者說不完整。
  • (6)用 2016 年作爲基期,2016 年的 GDP 折算指數=名義 GDP/實際 GDP=1450/1450=100%,2017 年的 GDP 折算指數=1850/1525≈121.31%。從計算上你會發現,不同年份之間的價格變動代表了一種通脹乘數,而不同年份的商品生產和勞動投入代表了基數。這兩者任何一個因素的增加,都會導致 GDP折算指數的增加。

0x9:假定一國有下列國民收入統計資料 

試計算:

  • (1)國內生產淨值
  • (2)淨出口
  • (3)政府稅收減去轉移支付後的收入
  • (4)個人可支配收入
  • (5)個人儲蓄

解:

  • (1)國內生產淨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消耗補償,而資本消耗補償即折舊等於總投資減淨投資後的餘額,即 800-300=500(億美元),因此國內生產淨值 NDP=4800-500=4300(億美元)。
  • (2)由 GDP=C+I+G+NX 可得 NX=GDP-C-I-G,因此淨出口 NX=4800-3000-800-960=40(億美元)。
  • (3)用 BS 代表政府預算盈餘,T 代表淨稅收即政府稅收減去政府轉移支付後的收入,則有 BS=T-G,從而有 T=BS+G=30+960=990(億美元)。
  • (4)個人可支配收入本來是個人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後的餘額,本題條件中沒有說明間接稅、公司利潤、社會保險稅等因素。因此,可從國內生產淨值中直接得到個人可支配收入,即 Y D =NDP-T=4300-990=3310(億美元)。從宏觀層面看,一個國家的國內生產淨值(NDP)的去處只有2個:1)一個是成爲政府的最終可支配收入;2)一個是作爲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公司的收入最終也是要分解爲個人的)
  • (5)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總消費,S=YD -C=3310-3000=310(億美元)。

0x10:假定國內生產總值是 5000,個人可支配收入是 4100,政府預算赤字是 200,消費是 3800,貿易赤字是 100(單位都是億元)

試計算:

  • (1)儲蓄
  • (2)投資
  • (3)政府支出

解:

  • (1)用 Sp、Sg、Sr 分別代表私人部門、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的儲蓄,則:
    • Sp =YD -C=4100-3800=300(億元) 
    • Sg =T-G=BS,在這裏 T 代表政府稅收收入,G 代表政府支出,BS 代表預算盈餘,本題中,預算盈餘/赤字=政府儲蓄,Sg =BS=-200(億元)
    • Sr = 表示外國部門的儲蓄,即外國的出口減去進口,對本國來說,則是進口減去出口,在本題中爲 100,即本國的貿易赤字=外國部門的儲蓄,外國部門的儲蓄也可以理解爲外國部門向本國的投資
  • (2)用 I 代表投資,因此:I=S p +S g +S r =300-200+100=200(億元)。
  • (3)T-G = BS,BS已知,但是T未知,所以要從總公式進行推算,從 GDP=C+I+G+NX中可知,政府支出 G=5000-3800-200+100=1100(億元)

0x11:舉例說明資本存量、總投資、淨投資和重置投資四者的關係,這四者是否都計入 GDP?它們是否一定都是正數?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經濟學中的「資本」並不等價於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貨幣」,資本是一個廣義的概念。

關於這一點 ,馬克思早在《資本論》第三卷就有過如下的描述:

“資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杜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它體現在一個物品上,給這個物品一種獨特的杜會性質。” 

貨幣,財富只在一定條件下才是資本,這一點馬克思在《僱傭勞動與資本》中也有過如此的解釋:“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爲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爲資本。”也就是說,資本不是某種特別的貨幣或是桌子、椅子等我們看的見的財富,實際上他表示的是生產關係,本質上就是人與人的關係。那麼我們說的資本,實際上指的是在資本主義特定的制度之下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那麼這種關係究竟是什麼,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的話,資本就是一種社會關係,它實際上反映了以物爲媒介的、人對人的剝削關係,即資本也是一種由剩餘勞動堆疊形成的社會權力,掌握了這種權力的人可以無償地佔有他人的勞動產品,對別人進行支配。所以我們看到,之所以說是資本主義社會,是因爲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通過掌握物就可以無償的控制、剝削別人。

但爲什麼我們會認爲資本僅僅就是某種財富呢,比如具體的貨幣、廠房?回想我們受教育的歷史,我們都把資本和財富、貨幣等對等,但其實無論在經典文本還是在實際的現實中,這都是不符合的。這是爲何?簡而言之,如果某些食利者真的告訴百姓“資本是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關係”而不是某種財富,而且我們又號稱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嚴格意義上和剝削關係是相排斥的,那豈不是會產生百姓屁民們的反思?那豈不就是干擾到社會穩定了?所以以定不能讓大家瞭解資本的真實內涵。所以,我們還是要把資本相關的概念解釋清楚。所以可以看到,資本在實質上是一種生產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種人與人的關係在社會的尺度上來看就是“階級和階級的關係”,資本家剝削無產者,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是人與人的關係,那麼這中關係一定要在運動中實現:就像老師上課,沒有上課的話,從職能上來講,他就不再是我的老師,只有在上課的時候,從職能上來說,他纔是我的老師,在這個語境中,師生關係要靠講課來得到確證。

資本也是如此,如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沒有在進行,那麼資本這種剝削關係也就不存在,生產與再生產不僅生產物質、精神財富,還生產着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資本必須要在資本主義的生產中得到確證。因此我們還要回顧一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進行的過程:

任何一個資本家,在開始他的剝削活動時,手裏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以便從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和招僱工人,進行資本主義生產。資本家用貨幣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時,也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是一種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它也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不過,和其他商品相比,勞動力商品具有這樣一個特點,即: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就是勞動,就是創造價值的過程,而且會創造比它自身更大的價值。這樣,生產的整個流程因此成立,資本在運動中的得以存在。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的得出結論:資本如果想復興,必須依靠於生產運動,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運動如果想開展,必須具有自由市場(勞動力成爲商品在市場上流通)、僱傭勞動等兩個因素,只有擁有這兩個因素,資本才能在運動中得以復興。

“要把貨幣轉化爲資本,貨幣所有者就必須在商品市場上遇到自由的勞動者。這是二重意義上的自由。當作自由的人,他要能把本人的勞動力,當作本人所有的商品來處皿。另一方面,又要他沒有別種商品可以出賣,沒有實現勞動力所必要的一切東西,對於這些東西,自由到一無所有的地步。”——《資本論》第一卷

“所以,在流通領域之外,不和其他的商品所有着發生接觸,商品生產者是不可能使價值增值,並由此使貨幣或商品變爲資本的。”——《資本論》第一卷

以上,爲對「資本」這一概念的辨析。

資本存量、總投資、淨投資和重置投資四者的關係

  • 資本存量是經濟社會在某一時點上的資本總量,比如有多少土地、設備、資金
  • 總投資是一定時期內增加到資本存量中的資本流量。

假定某國某年投資900億美元,該國在該年末資本存量可能是5000億美元(包括廠房、機器設備及存貨價值等)。由於機器廠房等會不斷磨損,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舊400億美元,則上述900億美元投資中就有400億美元要用來補償舊資本消耗,淨增加的投資只有500億美元,這400億美元因是用於重置資本設備的,故稱重置投資。

  • 淨投資+重置投資稱爲總投資。

用支出法計算GDP時的投資,指的是總投資。

四種投資計量是否都一定是正數

資本存量、總投資和重置投資不可能是負數,淨投資可能是負數。原因如下:

  • 根據資本存量的含義,資本存量是經濟社會在某一時點上的資本總量,故資本存量不可能爲負數
  • 總投資不可能爲負數,因爲即使某年度沒有生產任何資本品,總投資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負數
  • 重置投資不可能爲負數,因爲機器設備等消耗掉了,即使不補償,重置投資也只是零,而不可能是負數
  • 淨投資可能是負數,因爲如果某年度生產的資本品不足以彌補資本消耗的折舊,淨投資就是負數。

0x12:爲什麼存貨會被算作資本、存貨變動會被算作投資?

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資本是一種可以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它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是一個特定的政治經濟範疇,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係,因此,資本並不完全是一個存量的概念。

然而今天我們來單獨研究宏觀經濟存量覈算時,“資本”泛指一切投入再生產過程的有形資本、無形資本、金融資本和人力資本。從投資活動的角度看,資本與流量覈算相聯繫,而作爲投資活動的沉澱或者累計結果,資本又與存量覈算相聯繫。

按照概念上來分類,資本可以分爲3類,

  • 1、制度或社會生產關係資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會政治思想等變革來實現
  • 2、人力資本
  • 3、物力資本,包括自然賦予的和人類創造的兩種

從宏觀經濟存量覈算的角度來看,資本、資產、與資本是三個完全不用的概念,代表着完全不同的內涵。

  • 資產,是企業用於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以期爲投資者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企業的所謂法人財產權,就是指企業對其控制的資本擁有的所有權。
  • 資本,是企業爲購置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資產的資金來源,是投資者對企業的投入,可以分爲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分別歸債權人和公司所有者(股東)所有,企業對其資產不擁有所有權。
  • 資金,廣義上講,與“資產”的概念是一致的,但它有縮小範圍的概念,如特指貨幣資金,或特指運營資金。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爲什麼存貨會被算作資本?存貨變動會被算作投資?

資本存量是經濟社會在某一時點上的資本總量,投資是一定時期內增加到資本存量中的資本流量。

存貨被算作資本、存貨變動被算作投資的原因如下:

  • 存貨被算作資本是因爲存貨對廠商的正常經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構成資本存量的一部分。生產過程要順利地連續不斷地進行下去,倉庫必須有足夠的原材料儲備,同時,當市場發生意料之外的需求增加時,存貨可對付這種臨時增加的需要。
  • 國內生產總值(GDP)爲一國或地區內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爲一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存貨變動是一個流量概念,如果把存貨變動排除在GDP之外,所計得的就只是銷售額,而不是生產額。

0x13:爲什麼計入 GDP 的只能是淨出口而不是出口?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國或地區內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爲一年)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出口是本國生產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本國GDP的一部分。而從外國進口的物品和勞務並不是本國生產的一部分,只是外國生產的一部分,但卻被計入本國的消費支出、投資支出和政府購買中。例如,

  • 從外國進口價值20萬美元的小轎車,被計入本國消費
  • 進口價值1萬美元的機器設備,被計入本國投資
  • 進口價值10萬美元的武器裝備,被計入本國政府購買

如果在計算消費、投資和政府購買時不把上述31萬美元的進口減去,就會誤把外國生產的GDP計作本國的GDP。因此,計入GDP的只能是淨出口而不是出口。否則,在GDP覈算過程中就會重複計入,從而造成GDP覈算不準確。

0x14:假定甲廠商爲乙廠商提供服務應得的報酬爲 400 美元,乙廠商爲甲廠商提供服務應得的報酬爲 300 美元,甲和乙商定互相抵消 300 美元,結果甲只收乙 100 美元。試問計入 GDP 的是否就是這 100 美元?

答:

計入 GDP 的不是 100 美元,而是 700(=400+300)美元。因爲 GDP 計算的是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而甲乙兩廠商生產的服務價值總共是 700 美元,不是 100 美元。至於雙方相互抵消多少,與GDP 的核算無關。

要注意的是,GDP不是單純進行貨幣數量的計算,GDP本質上是對社會總體產出價值的一種測算。在上面這道題中,甲乙兩家廠商,爲了各自向對方提供服務,調用了各自的生產要素(土地、設備、資金、人員等),通過一定的生產活動,產生了對應的社會服務價值,所以兩家廠商各自產生了各自的GDP價值。 

0x15:根據下列統計資料計算國民收入(NI)、國內生產淨值(NDP)、國內生產總值(GDP)、個人收入(PI)。

解:

  • 國民收入(NI)=公司利潤+僱員報酬+企業支付的利息+個人租金收入+非公司企業主收入=250+500+25+140+200=1115(億美元)
  • 國內生產淨值(NDP)=國民收入+間接稅=1115+15=1130(億美元),按照最終收入計量法,所有國民的收入總和+國民繳納的間接稅,加總就等於國內生產淨值
  • 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淨值+折舊=1130+20=1150(億美元)
  • 個人收入(PI)=國民收入-公司利潤-社會保險金+政府轉移支付+紅利=1115-250-10+50+100 = 1005(億美元)

這裏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洞見,資本或者說資金,是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部門之間流動的。所以從任何一個部門的視角來看,通過計量計算,都可以得到全社會的經濟總量數據。

0x16:消費價格指數(CPI)能完美地衡量人們的生活費用變動嗎?

消費價格指數的目的是衡量生活費用的變動,但消費價格指數並不是生活費用的完美衡量指標。這個指數有三個廣泛承認但又難以解決的問題:

  • 消費者替代傾向造成了對支出波動的反向平滑。當價格年復一年地變動時,它們並不都是同比例變動的,一些價格上升得比另一些高。消費者對這種不同價格變動的反應是少購買價格上升大的物品,多購買價格上升少或者甚至下降的物品。也就是說,消費者把那些變得昂貴的物品替代掉。但計算消費價格指數時假設一籃子物品是固定不變的。由於沒有考慮到消費者替代的可能性,所以消費價格指數高估了從某一年到下一年生活費用的增加。
  • 新產品的引進導致貨幣購買力藏家進而造成支出下降。當引進了一種新產品時,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多的選擇又使單位貨幣更值錢,因此,消費者爲了維持任何一種既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錢少了。但由於消費價格指數是根據固定不變的一籃子物品來計算,所以,消費價格指數並沒有反映貨幣購買力的這種變動。
  • 無法衡量質量的變動。如果從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種物品的質量變差了,那麼,即使該物品的價格仍然不變,單位貨幣的價值也下降了。同樣,如果從某一年到下一年一種物品的質量上升了,單位貨幣的價值也上升了。當“籃子”裏一種物品的質量變動時,統計部門就要根據質量變動來調整物品的價格。實際上這是力圖計算一籃子質量不變物品的價格。然而,質量變動仍然是一個問題,因爲質量是很難衡量的。

所以CPI是一個靜態的快照概念,它和通脹並不能直接劃等號,但是人民的生活費用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由人民的實際購買決策、購買意願、商品可選項等因素息息相關。

在經濟學領域中,模型思維和量化思維是一個很好的武器,但是要記住一句話:所有模型都是對的,但是他們都有前提假設,你要非常注意他們的應用邊界。

 

二、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

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所謂國民收入的決定,就是討論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也就是經濟社會的生產或收入是怎樣決定的,即 Y 是怎樣決定的,這裏 Y 即表示總產出也表示總收入。

在兩部分市場中,以「市場爲核心」,在「事前」:

  • 總需求 = 居民消費 + 企業投資
  • 總供給 = 居民儲蓄 + 企業生產

在「事後」:

  • 總支出 = 居民消費 + 企業投資
  • 總收入 = 居民儲蓄 + 企業生產

所以,

  • 「總需求」和「總支出」分別是相對於市場的「事前」和「事後」的概念
  • 「總供給」和「總收入」分別是相對於市場的「事前」和「事後」的概念

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凱恩斯的學說的中心內容就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凱恩斯的全部理論涉及四個市場:

  • 產品市場
  • 貨幣市場
  • 勞動市場
  • 國際市場

僅包括產品市場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被稱爲「簡單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也就是「國民收入決定的收入-支出模型」

均衡產出

1、最簡單的經濟關係

假設 :

(1)假設經濟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對外貿易,只有家庭和企業。

  • 家庭的錢主要有兩個用途:消費+儲蓄。
  • 企業的錢主要有兩個用途:生產+投資。而且假設企業的投資是外生的,不隨利率和產量的變動而改變

(2)假設需求量不論爲多少,經濟社會均會以不變的價格提供相應的供給量,那麼社會總需求變動時,只會引起產量和收入變動(即Y的變動),不會引起價格變動,這被稱爲凱恩斯定律。

2、均衡產出與非計劃存貨投資

  • 總需求(總支出):y = c + i
  • 實際產出(收入) = 計劃需求(支出)+ 非計劃存貨投資

均衡產出上:計劃產出(總供給) = 計劃支出(總需求),非計劃存貨投資等於0.

  • 「事前」:計劃產出 = 計劃需求(支出)
  • 「事後」:實際產出 = 計劃需求(支出)

3、投資等於儲蓄

  • 計劃支出 = 計劃消費 + 計劃投資,即:y = c + i
  • 均衡條件下:計劃支出 = 計劃收入
  • 計劃收入 = 計劃消費 + 計劃儲蓄,即:y = c + s
  • 於是可得:投資 = 儲蓄,即:i = s

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投資等於儲蓄,是指經濟要達到均衡,計劃投資必須等於計劃儲蓄。

凱恩斯消費理論

1、凱恩斯的消費函數

與古典學派認爲消費與利率負相關的觀點不同,凱恩斯認爲收入是消費的主要決定因素,而利率並沒有重要作用。凱恩斯認爲,在理論上利率會影響消費,但真正對消費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收入。

所以,凱恩斯的消費函數可以概括爲:C = a + bY,其中

  • a > 0,爲自主消費,是不依存收入的消費,而取決於生命的基本需求
  • bY,爲引致消費,是隨收入的變動而變化的消費,b 爲邊際消費傾向,0 < b < 1

核心內容:

  • 消費是由收入決定的,而不是利率
  • C = a + bY
  • 平均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平均消費傾向 > 邊際消費傾向

2、邊際消費傾向(MPC)

邊際消費傾向(MPC)指增加1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

MPC = ΔC/ΔY = b,0 < b < 1

從數學角度看,MPC是消費曲線的斜率,因此MPC遞減。

3、平均消費傾向(APC)

平均消費傾向(APC)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費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APC = C/Y

從數學角度看,APC表示消費曲線上一點與原點連線所構成的直線的斜率,APC也是遞減的

凱恩斯儲蓄函數 

儲蓄函數是描述儲蓄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函數,即:S = s(y)

當消費函數爲線性函數時,s = y - c = y - (a + by) = -a + (1-b)y  

1、邊際儲蓄傾向(MPS)

邊際儲蓄傾向指增加一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儲蓄部分的比率,即:MPS = ΔS/ΔY = 1-b

2、平均儲蓄傾向(APS)

平均儲蓄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即:APS = S/Y = 1-b - a/Y,即平均儲蓄傾向總是小於邊際儲蓄傾向。

3、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關係

  • 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互爲補數,二者之和總等於收入
  • APC(平均消費傾向)和MPC(邊際消費傾向)隨收入增加而遞減,但APC > MPC
  • APS(平均儲蓄傾向)和MPS(邊際儲蓄傾向)隨收入增加而遞增,但APS < MPS
  • APC + APS = 1
  • MPC + MPS= 1

關於消費函數的其他理論

1、凱恩斯消費之謎

二戰後的經驗數據表明,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與現實經濟運行情況並不吻合。

對現實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

  • 短期來看,凱恩斯說的是對的
  • 但個長期來看,平均消費傾向並不是遞減的,而是不變的

2、莫迪利亞尼的生命週期假說

3、相對收入理論 

0x1:能否說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總是大於 0 而小於 1?

一般情況下,可以說邊際消費傾向總是大於0而小於1,但是平均消費傾向就不一定總是大於0而小於1。分析如下:

消費傾向就是消費支出和收入的關係,又稱消費函數。消費支出和收入的關係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考察:

  • 一是考察消費支出變動量和收入變動量的關係,這就是邊際消費傾向(MPC=∆c/∆y或MPC=dc/dy)
  • 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下消費支出量和該收入量的關係,這就是平均消費傾向(APC=c/y)

際消費傾向總是大於0而小於1。因爲一般而言,消費者增加收入後,既不會完全不增加消費(即MPC=∆c/∆y=0),也不會把增加的收入全用於增加消費(即MPC=∆c/∆y=1),一般情況是一部分用於增加消費,另一部分用於增加儲蓄,即∆y=∆c+∆s,因此∆c/∆y+∆s/∆y=1。所以,∆c/∆y=1-∆s/∆y。只要∆s/∆y不等於1或0,就有0<MPC<1。

可是,平均消費傾向(APC)就不一定總是大於0而小於1。當人們收入很低甚至是0時,爲了維持基本生活,哪怕是借錢也必須要消費。這時,平均消費傾向就會大於1。如下圖所示,

c=a+by,其中

  • a代表固定支出,例如每月的水電費、交通費等等
  • b代表消費傾向,是0到1中的某個值,by代表將每月收入的多少百分比投入消費

當收入低於y0時,平均消費傾向就大於1。這是因爲,當收入低於y0時,消費曲線上任一點與原點的連線與橫軸所形成的夾角總大於45°,因而這時APC>1。

0x2:什麼是凱恩斯定律?凱恩斯定律提出的社會經濟背景是什麼?

凱恩斯定律的含義

與薩伊定律不同的是,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文中提出生產和收入決定於總需求。按照凱恩斯定律,只要存在着需求,社會便可以生產出任何數量的產品與之相適應,即

y=c+i+g+(x-m)

凱恩斯定律是凱恩斯根據對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關係的分析,爲推行其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而提出的與薩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論點。

凱恩斯定律提出的社會經濟背景

凱恩斯寫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時代背景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當時西方社會存在着大量閒置資源,失業問題嚴重,而工廠卻有很多多餘的生產能力。在那樣的情況下,如果需求增加,生產確實會增加。因而,對於一個處於經濟危機中的國家而言,凱恩斯定律是有一定現實基礎的。按照凱恩斯的觀點,經濟中總是存在閒置的生產能力,非充分就業是一種通常的狀態,所以他認爲政府採取措施刺激需求以穩定經濟是可行的。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凱恩斯理論大受歡迎和追捧的重要原因。

0x3:爲什麼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爲,將一部分國民收入從富者轉給貧者將提高總收入水平?

之所以認爲將一部分國民收入從富者轉給貧者將提高總收入水平,其原因在於:

  • 富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MPC=∆c/∆y ≈ 0),邊際儲蓄傾向較高(MPS=∆s/∆y ≈ 1)
  • 貧者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因爲貧者收入低,爲維持基本生活水平,他們會將增加的收入較多地用於消費支出)
  • 同時,因爲GDP = C + I + G + NX,其中C(消費支出)將因爲Sp(個人儲蓄)的下降,而上升。

因此,將一部分國民收入從富者轉給貧者,可提高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總消費支出水平,於是總收入水平就會隨之提高。

注意,可能有人會說,Sp(儲蓄)的上升會導致I(總投資)的上升,這會抵消C(消費支出)的下降。但是這兩者並不是等幅度的,因爲從儲蓄最最終的投資還存在一個漏損率的問題,銀行和金融機構並不會將全部的儲蓄都轉化爲有效投資。

0x4:爲什麼政府購買支出乘數的絕對值大於政府稅收乘數和政府轉移支付乘數的絕對值?

當採用定量稅徵收稅收時,

  • 政府(購買)支出乘數kg=1/(1-β)
  • 稅收乘數kt=-β/(1-β)
  • 政府轉移支付乘數ktr=β/(1-β)

可以看出:

∣kg∣>∣kt∣=∣ktr∣

即政府(購買)支出乘數的絕對值大於政府稅收乘數和政府轉移支付乘數的絕對值。

其原因在於:政府購買增加,直接增加總支出,但是,減稅或者政府增加轉移支付只會使可支配收入增加同樣數額,而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只有一部分用於增加消費,另一部分是用來增加儲蓄的。因此,同等數額情況下,減稅或者政府增加轉移支付對收入變化的影響沒有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對收入變化的影響大。

可以形象地這麼理解:

GDP分成了I、C、G、NX這4個水槽,要提高GDP,最直接地辦法就是直接往這4個水槽里加水,即所謂的放水。同時,這4個水槽之間是”互通“的,可以將某個水槽裏的水”轉移“到另一個水槽裏,但是在轉移過程中會產生”損耗“,導致總量的減少。例如,政府支出G可以減少,將多餘的”水“轉移給I,但是在轉移過程中,只有一部分變成了Yd(即個人消費),另有一部分損耗變成了Sp(個人儲蓄),這就是所謂的效率損失。

同時,不同的水槽之間的轉移還存在一個倍乘的放大器水泵,水在轉移之後會有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效果。

0x5:平衡預算乘數作用的機理是什麼?

平衡預算乘數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對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

它描述的是當同時增加或者減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而政府的預算保持平衡時,國民收入的變化情況。在理論上平衡預算乘數等於1,這是政府購買支出乘數和稅收乘數相互作用的結果。

下面結合乘數原理的形成過程來分析平衡預算乘數作用的機理。

  • 設第一部門最初增加的支出爲∆A,並且設各部門的邊際消費傾向爲β。則第一部門增加的支出會使消費需求增加β·∆A
  • 從而又引起第二部門的收入增加了β·∆A,進而第二部門的收入中又要增加β2·∆A的消費
  • 於是,第三部門的收入又增加了β2·∆A,第三部門的收入中又要增加β3·∆A的消費
  • 這種收入增加帶動消費增加,消費增加又帶動收入增加將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中不斷地循環下去直到國民經濟再一次達到均衡

此時整個國民經濟部門所增加的總支出∆AE和國民收入∆Y爲:

∆AE=∆Y=∆A+β·∆A+β2·∆A+β3·∆A + ......

邊際消費傾向0<β<1,所以:

∆AE=∆Y=∆A/(1-β)

其中,1/(1-β)即爲乘數。

根據乘數原理可求得政府購買支出乘數爲kg=1/(1-β),稅收乘數爲kt=-β/(1-β),在兩者同時變動∆A水平時,對於總收入∆Y有:∆Y=∆A/(1-β)-β·∆A/(1-β)=∆A,即平衡預算乘數爲1。

對這個定理可以這麼理解, 

在平衡條件下(政府預算沒有盈餘,政府全部收入都用於政府支出)同樣的一筆錢,通過G(政府投資)亦或是直接通過轉移支付或者減稅變成Yd(個人可支配收入),對GDP整體的貢獻都是一樣的,他們的變化比率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轉移支付、減稅本身,並不能直接增加總體GDP。

0x6: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這三者對總需求的影響有何區別?

總支出由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支出和淨出口四部分組成。

  • 稅收並不直接影響總支出,它是通過改變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影響消費支出,再影響總支出。稅收的變化與總支出的變化是反方向的。當稅收增加(稅率上升或稅收基數增加)時,人們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消費減少,總支出也減少。總支出的減少量數倍於稅收增加量,反之亦然。這個倍數就是稅收乘數。
  • 政府購買支出直接影響總支出,兩者的變化是同方向的。總支出的變化量也數倍於政府購買變化量,這個倍數就是政府購買支出乘數。
  • 政府轉移支付對總支出的影響方式類似於稅收,即間接影響總支出,也是通過改變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影響消費支出及總支出。並且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和稅收乘數的絕對值是一樣大的。與稅收不同的是,政府轉移支付的變化與總支出的變化是同方向的,但政府轉移支付乘數小於政府購買支出乘數。

0x7:假設某經濟的消費函數 c=100+0.8y d ,投資 i=50,政府購買支出 g=200,政府轉移支付 tr=62.5,稅收 t=250

試求,

  • (1)求均衡收入。
  • (2)試求投資乘數、政府支出乘數、稅收乘數、轉移支付乘數、平衡預算乘數。

解:

  • (1)可支配收入:yd=y - T = y + tr-t=y+62.5-250=y-187.5,又因爲消費函數爲:c=100+0.8yd=100+0.8(y-187.5)=0.8y-50。又根據三部門收入支出模型y=c+i+g,將消費函數、投資函數及政府支出函數代入方程式可得:y=0.8y-50+50+200。解得:均衡收入y=1000
  • (2)由題可得邊際消費傾向β=0.8,
    • 投資乘數 = 政府支出乘數 = 1/(1-β) = 5
    • 稅收乘數 = -β/(1-β) = -4
    • 轉移支付乘數 = β/(1-β) = 4
    • 平衡預算乘數 = 政府支出乘數 + 稅收乘數 = 1

0x8:在上題中,假定該社會達到充分就業所需要的國民收入爲 1200,

試問:

  • (1)增加政府購買
  • (2)減少稅收
  • (3)以同一數額增加政府購買和稅收(以便預算平衡)實現充分就業,各需多少數額?

解:

原來均衡收入爲 1000,現在需要達到 1200,則缺口爲:∆y=200。

  • (1)增加政府購買:∆g=∆y/kg =200/5=40。
  • (2)減少稅收:∆t=∆y/|k t |=200/4=50。
  • (3)由題意有:1200=100+0.8[1200-(250+∆t)+62.5]+50+(200+∆g),且∆g=∆t。解得:∆g=∆t=200。即同時增加政府購買 200 和稅收 200 就能實現充分就業。

這道題的現實含義,其實就是政府在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時候,如何在保證充分就業的前提下,實現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穩定增加。截止2022年,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000美元左右。未來要繼續向發達國家進發,還需要將人均收入翻番。

在十四五期間,國家的稅制改革要不斷深入推進,要優化和擴大稅基,適當提高某些領域的稅率,增加政府收入。但是不能單方面增加政府收入增,還需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即同時提高政府支出,進而提高社會總體財富。

0x9:消費支出波動比國內生產總值波動平穩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從長期來看,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按相同的比例增長。但從短期或從經濟週期的角度來看,消費支出和國內生產總值都有波動,消費支出的波動幅度比國內生產總值要小。原因如下:

  • 國內生產總值中包含折舊、稅收、公司未分配利潤等,但直接決定消費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卻不包括這些,換言之,個人可支配收入只是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個子集。
  • 由於稅收和轉移支付的存在,
    • 當經濟衰退時(即國內生產總值減少時),稅收減少,政府給個人的轉移支付增加,使得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減少量小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減少量
    • 反之,當經濟高漲時(即國內生產總值增加時),稅收增加,政府給個人的轉移支付減少,使得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於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量。
  • 稅收和轉移支付起到了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波動幅度小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波動程度,而消費支出依賴於個人可支配收入,故消費支出波動比國內生產總值波動平穩。

I、C、G、NX,這4個部分像4個水槽,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作用就是根據當前經濟的熱度、國民消費意願、企業投資意願等情況,靈活地將水在這4個水槽之間調配,以期達到總體經濟發展最優的目標。

0x10:按照凱恩斯的觀點,增加儲蓄對均衡收入會有什麼影響?什麼是“節儉的悖論”?

儲蓄和投資來決定國民收入的模型可用下圖來描述:交點 E0 表示計劃的投資等於儲蓄,這點決定了均衡收入水平 Y0 。

 

設消費函數爲:C=a+bY,則儲蓄函數爲:S=-a+(1-b)Y

  • 增加儲蓄,也就是減少消費,即減少消費函數中的a、b值。a變小,意味着上圖中儲蓄上移。b變小,即消費意願變小,意味着圖中儲蓄線以A點爲圓心逆時針轉動。這兩者均會導致均衡點E0向左移動,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即增加儲蓄會導致均衡收入下降,這是凱恩斯主義的觀點。
  • 減少儲蓄,也就是增加消費,會導致均衡收入增加。

增加消費或減少儲蓄會通過增加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增加,經濟繁榮;反之,減少消費或增加儲蓄會通過減少總需求而引起國民收入減少,經濟蕭條。

由此得出一個看來是自相矛盾的推論:

  • 節制消費增加儲蓄會增加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好事,但由於會減少國民收入引起蕭條,對整個經濟來說卻是壞事
  • 增加消費減少儲蓄會減少個人財富,對個人是件壞事,但由於會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繁榮,對整個經濟來說卻是好事。這就是“節儉的悖論”

任何經濟理論都是以一定的假設爲前提的,在此基礎上,通過演繹推理構築理論體系。離開了假設,理論就失去其基礎,當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設往往是對經濟的一種理想化、簡化,在此基礎上構築的經濟理論當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經濟現實。

凱恩斯在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的前提假設是:經濟中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限制國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總供給,而是總需求。

凱恩斯的這一理念主要是針對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情況提出的,當時工人大量失業、設備閒置。在這種情況下,增加總需求,當然可以增加國民收入,使經濟走出低谷。在這個理論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論的因素,即消費對生產的刺激作用。生產決定消費,但消費對生產也有反作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強調了消費的這種作用。從總體上看,生產對消費的制約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消費對生產的作用也可以成爲主要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能力的無限增加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對縮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現之一。總需求不足在經濟中成了一種比較普遍的、重要的制約因素。

不能把凱恩斯的這種理論普遍化。這是因爲:

  • 凱恩斯所用的是一種短期分析,即假設生產能力、技術條件等都是不變的,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在長期中,經濟的發展、國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產能力的提高、資本的增加、技術的進步。這樣,在長期中經濟增長就取決於儲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費的增加。
  • 由於各國情況不同,所以不能將之到處照搬。對於總供給不足的國家,這種理論就不適用。 

0x11:爲什麼西方宏觀經濟學家通常可假定產量是由總需求決定的?

宏觀經濟學之所以通常假定產量決定於總需求,可以從企業的行爲上作出回答。

在正常條件下,大多數企業總是在有某種超額生產能力的情況下運轉的。企業的生產能力不是100%的充分利用,總有一些機器設備閒置。同樣,勞動力不總是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即使是充分就業時,西方社會也大約有5%~6%的勞動力處於所謂自然失業率狀態,也即所謂的供給過剩。

  • 因此,一旦市場對產品需求增加時,企業就有相當大的餘地通過增加生產能力的利用率來增加生產。企業可以把以前每年僱的工人召回,或讓一些工人加班加點,增加生產。
  • 同樣,當需求下降時,企業也會作出反應,減少生產。

因此,把經濟社會作爲一個整體看,可以把整個社會的產量看作是由總需求決定的。在短期內,總需求的波動會引起GDP的波動。

國家經濟機器是一個時刻動態變化的複雜系統,我們無法建立一個完美的動力學方程來描述這個經濟機器的運行狀態。
同時,也是因爲經濟系統是一個複雜系統,所以它由2種狀態組成,

  • 1、「平衡態」,在大部分時期,世界經濟都是處於平穩時期,經濟系統的各個構成因素處於動態均衡中。
  • 2、「突變期」,在新技術出現、政治體制重大改革、經濟發展範式發生重大轉移、發生經濟危機、戰爭等特殊節點上,經濟系統會進入一種混沌突破狀態,在這個狀態中,經濟系統的未來狀態時不可預測的,充滿了隨機性。

「突變期」無法預測,我們也沒必要預測。但是「平衡態」是可以建模分析的,對「平衡態」的模型分析有助於我們深刻理解經濟系統的內部規律,並且對未來進行合理的預測。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採用「模型思維」和「前提假設思維」,通過建立「一般均衡假設」,對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各個組成因素之間建立符合歷史數據與經濟邏輯的數據模型。
模型有2方面好處,

  • 1、一方面可以對紛繁複雜(影響因素多)、長週期(時間長)的歷史數據進行歸納概括,建立對經濟系統的數學理解,避免直覺式地猜測
  • 2、另一方面,模型一旦經過歷史數據的訓練,驗證擬合度良好後,就可以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對未來的經濟系統的運行狀態,進行合理的預測,爲專家提供輔助決策依據。

0x12:試述乘數理論的適用性

乘數理論的含義

乘數理論是指自發總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國民收入增加的倍數。

  • 如果是自發總支出中投資的增加,則乘數是投資乘數
  • 如果是自發總支出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則乘數是政府支出乘數
  • 等等

乘數的概念最初由俄國經濟學家圖幹·巴拉諾夫斯基提出。凱恩斯在《通論》中把乘數與邊際消費傾向聯繫起來,說明總支出變動與國民收入變動的關係。所以,乘數理論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之後,美國經濟學家漢森和薩繆爾森把乘數原理與加速原理結合起來,解釋經濟週期的原因。

乘數理論的適用性

一般說來,需求的增加有兩個後果:

  • 價格水平上升
  • 收入水平上升

只有當經濟中存在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並且假定自發需求變化不會引起利率、匯率的變化時,自發需求增加纔會導致收入水平增加。

當經濟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即沒有可利用的閒置資源時,自發需求增加只會導致價格水平上升而不會使收入水平上升。

一般情況下,需求的增加將導致價格水平和收入水平同時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

還應該指出,有時經濟中的大部分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於某一種或幾種重要資源處於“瓶頸狀態”,這也會限制乘數發揮作用。

0x13:能否說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平均消費傾向也一定遞減?能否反過來說,平均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消費傾向也一定遞減?

在消費函數 c=α+βy 中,

  • 邊際消費傾向是:β
  • 平均消費傾向是:c/y = α/y+β

從這個公式可以看出,

  • 如果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平均消費傾向一定遞減
  • 但是平均消費傾向遞減,邊際消費傾向不一定遞減。因爲當收入 y 增加時,邊際消費傾向即使不變,平均消費傾向也會遞減。 

這個原理的現實意義是:

  • 當貧富分化加劇,富人的錢更多的時候,因爲富人本身的生活消費已經基本飽和了,因爲他們的消費傾向基本保持不變,所以社會整體的平均消費傾向會降低。
  • 當出現經濟危機時,公民的消費傾向下降,大家傾向於更多儲蓄、更少消費,這時候社會平均消費傾向也下降,經濟進行下行區間。 

0x14:假設某社會經濟的儲蓄函數爲 s=-1600+0.25y,投資從 i=400 增加到 i=600 時,均衡國民收入增加多少?

根據國民收入均衡時儲蓄=投資,有:

s=i

-1600+0.25y=i

解得:y=4i+6400

因此有:

  • i=400,y1 =8000
  • i=600,y2 =8800
  • ∆y=y2 -y1 =8800-8000=800

即均衡國民收入增加 800。

0x15:假設某社會經濟的儲蓄函數爲 s=-1600+0.25y,投資從 i=400 增加到 i=700 時,均衡國民收入增加多少?

根據國民收入均衡時儲蓄=投資,有:

s=i

-1600+0.25y=i

解得:y=4i+6400

因此有:

  • i=400,y1 =2000 * 4 = 8000
  • i=700,y2 =2300 * 4 = 9200
  • ∆y=y2 -y1 =9200-8000=1200

即均衡國民收入增加 800。

這道題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解答,根據儲蓄函數可得,公民的儲蓄傾向爲0.25,所以可得投資乘數β=4。所以可通過 ∆y = ∆i*β 直接求得均衡國民收入的增加量。

0x16:假設某經濟的消費函數爲 c=1000+0.75yd ,投資爲 i=800,政府購買爲 g=750,淨稅收爲 t=600,

試求:

  • (1)均衡國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 (2)消費支出
  • (3)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
  • (4)投資乘數

解:

  • (1)根據三部門國民收入覈算等式 y=c+i+g,代入數據有 y=1000+0.75(y-600)+800+750=0.75y +2100。解得:
    • 均衡國民收入 y=8400
    • 可支配收入 yd = y-t=7800
  • (2)c=1000+0.75yd =1000+0.75×7800=6850
  • (3)
    • 私人儲蓄 sp =yd -c=7800-6850=950
    • 政府儲蓄 sg =政府稅收-政府支出=t-g=600-750=-150
  • (4)投資乘數:ki =1 /(1-MPC)=1/(1-0.75)= 4

0x17:在一個兩部門經濟中,假設邊際儲蓄傾向爲 0.2,投資增加爲 1000 億美元時,國民收入、消費及儲蓄如何變化?

根據題目已知,MPS=0.2,MPC=1-MPS=0.8。

  • 投資乘數:ki =∆y/∆i=1 /(1-MPC)=1/0.2=5
  • 投資增加 1000 億美元,國民收入增加:∆y=ki ×∆i=5×1000=5000(億美元)
  • 消費增加:∆c=MPC×∆y=(1-MPS)×∆y=0.8×5000=4000(億美元)
  • 儲蓄增加:∆s=MPS×∆y=0.2×5000=1000(億美元)。

這個題目的現實意義是:

我們可以將儲蓄傾向近似理解爲利率的一種正向指標,

  • 當利率提高時,公民的儲蓄傾向也相應提高
  • 當利率降低時,公民的儲蓄傾向也相應降低

在均衡狀態下,投資乘數是儲蓄傾向的反比,在題目中是5,也即1份儲蓄可以得到5倍的投資增益效果。

當投資增加1000時,國民總收入增加5倍,也即5000。

同時,增加的國民收入要流向2個地方,儲蓄和消費,具體的分配比例由邊際儲蓄傾向決定,這裏是0.2,也即1/5分配成儲蓄,4/5分配成消費。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和深刻地理解宏觀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國民經濟系統的影響原理。

  • 以利率爲典型的貨幣政策,影響的是國民的邊際儲蓄傾向,利率越低,對投資的乘數效應就越大,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 以投資爲典型的財政政策,起到驅動經濟系統的發動機作用,它提供最初的增長動力

0x18:假設一國經濟中消費者支出增加 600,政府購買、政府轉移支付和稅收各減少 300,邊際儲蓄傾向爲 0.2,試問新的均衡國民收入將如何變動?

根據:

  • y=c+i+g
  • c=α+β(y-t+tr)
  • α 爲自發消費
  • β 爲邊際消費傾向,已知邊際儲蓄傾向爲0.2,所以 β=0.8,i=i0 ,g=g0 ,t=t0 ,tr=tr0

得均衡國民收入:

 

故消費者支出增加 600,收入變動: 

政府購買減少 300,收入變動:

政府轉移支付減少 300,收入變動:

稅收減少 300,收入變動:

總的國民收入變動∆y=∆y 1 +∆y 2 +∆y 3 +∆y 4 =1500,即新的均衡國民收入將增加 1500。 

這題的現實意義是:

這道題對應的情況是國家宏觀經濟機器中,有一些關鍵因素髮生了改變,

  • 政府購買、轉移支付減少了,國家主導的投資減少了,更多讓位於市場的自我調節
  • 政府稅收減少了,通過減稅政策,向社會釋放更多經濟活力,刺激百姓消費
  • 邊際儲蓄傾向相對較低,國家通過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恢復
  • 國民消費支出增加,老百姓感覺生活和工作更有保障,經濟基本面向好,更願意消費了
  • 同時國民消費的增加幅度是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減少幅度的2倍,消費這駕馬車開始強力拉動

最終我們看到,在減稅和消費乘數的作用下,即使國家放緩了財政投資,整體國民收入開始強勁提高,這是經濟復甦的表現。

0x19:假設某經濟的消費函數爲 c=150+0.75y,試問 y=1000 時的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和平均儲蓄傾向是多少?

  • 邊際消費傾向 MPC=dc/dy=0.75
  • 平均消費傾向 APC=c/y=150/y+0.75,y=1000 時,APC=0.9
  • 邊際儲蓄傾向 MPS=1-MPC=1-0.75=0.25
  • 平均儲蓄傾向 APS=s/y=(y-c)/y=1-APC=0.1

從這道題中可以得到三個洞見:

  • 國民收入越高,平均消費傾向越低,但是對邊際消費傾向沒有影響
  • 邊際消費傾向 + 邊際儲蓄傾向 = 1,是一個互相制衡的關係
  • 平均消費傾向 + 平均儲蓄傾向 = 1,是一個互相制衡的關係

0x20:什麼是宏觀稅收函數?

  • 稅收是國家爲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按照法律的規定強制性地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來取得財政收入的又一種形式,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 宏觀稅收函數是表示政府稅收與國民收入間對應關係的函數,主要有兩種形式:
    • 定量稅,可表示爲T=T0,稅收總額不隨國民收入的變動而變動
    • 比例稅,表示爲T=T0+tY(t>0),其中T0爲固定稅收,表示收入爲0時的基礎稅收,t爲邊際稅率,表示國民收入變動時稅收隨之變動的份額
  • 稅收是國家參與並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它通過影響消費、投資等對國民收入產生影響。

 

三、國民收入的決定:IS-LM 模型

之前的章節在分析GDP的時候,我們假設 I 和 G 是不變的,單獨對消費C展開分析。這一章開始,我們單獨研究投資I。

投資的決定

1、實際利率與投資

投資和利率成反比,利率越高,投資越小,反之亦然。

投資函數:i = e(基礎投資) - dr(貨幣對應的利息成本)

  • 利率影響投資:i = e(基礎投資) - dr(貨幣對應的利息成本)
  • 利率影響儲蓄:Sp = L-C + dr

古典學派認爲:

  • 利率由投資和儲蓄決定,投資是利率的減函
  • 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

當投資和儲蓄相等時,即達到均衡時,利率就得以決定。

但凱恩斯認爲:利率不是由儲蓄與投資決定的,而是由貨幣的供給量和對貨幣的需求量決定的,本質上,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貨幣的實際供給量(M)一般由國家加以控制,是一個外生變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貨幣的需求,研究好貨幣的需求,就可以把利率研究明白了。

2、資本邊際效率(MEC)

預期增加一個單位投資可以得到的收益率,是一種貼現率(收益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項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所以資本邊際效率其實就是一種收益率。

3、資本邊際效率曲線

收益率(r)的影響因素:

  • 利率
  • 本金(R0)
  • 預期收益

利率和收益率(r)的關係:

  • 資本邊際效率 > 市場利率:投資值得
  • 資本邊際效率 < 市場利率:投資不值得

除了利率之外,資本邊際效率(r)的數值還取決於資本品供給價格(本金)和預期收益

  • 當預期收益既定時,資本供給價格(本金)越高,資本邊際效率(r)越小
  • 資本供給價格(本金)既定時,預期收益越大,資本邊際效率(r)越大

4、投資邊際效率曲線

投資邊際效率是考慮了其他因素波動的實際上的收益率。更精確地表示投資和利率之間的關係的曲線。

5、託賓Q理論

q = 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 / 新建企業的成本

股票市場的交易不算投資,投資建廠算投資。

IS曲線

1、概念

一條反映利率和收入間相互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些組合下,投資和儲蓄是相等的,即 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此這條曲線成爲 IS曲線。 

 

換句話說,IS曲線是一條說明當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的國民收入(y)和利率(r)之間的關係。

2、兩部門情況下的IS曲線

  • 產品市場達到均衡:總需求 = 總供給
  • 總需求:y = c+i,總供給:y =  c+s
  • => 故:i=s
  • 因爲有:i = e - dr;c = a + βy;y = c + s
  • => 故:e - dr = y - ( a + βy)
  • => 故:y = e-dr + a/1-β
  • => 故:r = -(1-β)y/d + (a+e)/d
  • => 所以 IS曲線反映了國民收入(y)和利率(r)之間的關係 

r => i => s => y 

從結論中可以得到IS曲線的斜率的絕對值爲:(1-β)/d

所以IS曲線的陡峭程度取決於β和d,

  • d越大,IS曲線的絕對值越小,所以IS曲線相對平緩
  • d越小,IS曲線的絕對值越大,所以IS曲線相對陡峭
  • β越大,IS曲線的絕對值越小,所以IS曲線相對平緩
  • β越小,IS曲線的絕對值越大,所以IS曲線相對陡峭

換個角度理解就是:

  • d表示投資對利率的敏感程度, 當投資對利率較爲敏感時,利率較小的變動就會引起投資較大的變動,從而引起收入較大的變動,因而IS曲線較爲平緩
  • β是邊際消費傾向,β越大說明支出乘數越大,從而當利率引起投資變動時,收入會以較大的幅度變動,因而IS曲線較爲平緩

用一個更通俗的話理解就是:利率的變動,對投資敏感度更高的企業和消費敏感度更高的家庭,造成的收入衝擊越大。 

3、三部門情況下的IS曲線

1)徵收定額稅

已知:

  • 總需求:y = c+i+G
  • 總供給:y=c+s+T
  • 總需求 = 總供給:c+i+G = c+s+T 

推導:

  • => y = c+i+G
  • => y = a + βYd + i + G
  • => y = a + β(y - T) + e - dr + G
  • => y = a + βy - βT + e - dr + G
  • => -dr = y - a - βy + βT -e - G
  • => r = -(1-β)y/d + (a-βT+e+G)/d

2)徵收比例稅

推導:

  • => y = c+i+G
  • => y = a + βYd + i + G
  • => y = a + β(y - ty) + e - dr + G
  • => y = a + β(1-t)y + e - dr + G
  • => -dr = y - a - β(1-t)y -e - G
  • => r = (1-β(1-t))y/d + (a+e+G)/d

在比例稅情況下,IS曲線的斜率除了與d及β有關外,還與邊際稅率t的大小有關。

4、IS曲線的移動

平移,斜率不變,截距變,因此主要的決定因素就是G(政府支出)、T(政府稅收)

  • 當G(政府支出)增加時,意味着擴張性財政政策,截距變大,IS曲線右移
  • 當T(政府稅收)增加時,意味着緊縮性財政政策,截距變小,IS曲線左移

總結:

  • 擴張性財政政策,IS曲線右移
  • 緊縮性財政政策,IS曲線左移

利率的決定

利率影響投資(i=e-dr),進而影響國民收入,那麼利率本身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 古典學派認爲:利率由投資和儲蓄決定,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當投資和儲蓄相等時,利率就得以決定。
  • 凱恩斯認爲:利率不是由儲蓄與投資決定的,而是由貨幣的供給量和對貨幣的需求量所決定的。貨幣的實際供給量(m)一般由國家加以控制,是一個外生變量,因此,需要分析的主要是貨幣的需求。

1、流動性偏好與貨幣需求動機

對貨幣的需求,又稱”流動性偏好“,是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

貨幣需求動機分爲以下三種:

  • 交易動機:交易動機是指個人和企業爲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而持有貨幣的動機,由於收入與支出有時滯,缺乏同時性,所以人們需要持有一部分貨幣在手中。
  • 預防動機:爲了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 投機動機:指人們爲了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這可以得到的洞見是:利率不直接影響貨幣需求,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是通過一個「產品中介」實現的,比如利率影響股票價格,而股票的買賣影響了對貨幣的需求。

2、流動性偏好陷阱

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原因持在手中的這種情況被稱爲”凱恩斯陷阱“或”流動性偏好陷阱“。

3、貨幣需求函數

對貨幣的總需求是人們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預防需求和投機需求的總和。

  • 交易需求受收入(y)影響,和利率(r)無關
  • 預防需求受收入(y)影響,和利率(r)無關
  • 投機需求受利率(r)影響,先下降,最後呈現水平,表示”流動性陷阱“,即利率極低時,投機貨幣需求無限大

需求函數可描述爲:L = L1 + L2 = L1(y) + L2(r) = ky - hr

L、L1、L2都是代表對貨幣的實際需求,即具有不變購買力的實際貨幣需求量。

  • 用M代表名義貨幣量
  • 用m代表名義貨幣量
  • 用P代表價格指數

實際貨幣量 = 名義貨幣量/價格指數;m = M/P

由於 L=ky - hr 僅代表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因此,名義貨幣需求函數需要乘上價格指數,即:L = (ky - hr)P

LM曲線

1、LM曲線含義

LM曲線表示滿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下的收入y與利率r的關係,

 

而所謂貨幣市場均衡,

  • 既指:貨幣供給量m = 貨幣需求量L
  • 既:利率不變。
  • 貨幣市場均衡:m = L = L1(y) + L2(r) = ky - hr
  • y = hr/k + m/k
  • r = ky/h - m/h
  • 因此LM曲線的斜率爲:k/h
    • 當k一定時,h越大,k/h越小,LM越平緩
    • 當h一定時,k越大,k/h越大,LM越陡峭

因爲貨幣供給量(m)是外生的,即不變的,那麼L1增加時,L2必須減少,否則就不能保證貨幣市場的均衡。

L1是貨幣的交易需求+預防需求,是隨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L2是貨幣的投機需求,是隨着利率的上升而減少。

因此,當國民收入(y)增加使L1增加時,利率(r)必須相應提高,從而使L2減少,才能維持住貨幣市場的均衡。

所以,當貨幣市場均衡時,利率(r)和國民收入(y)是正相關的。

 

西方學者認爲,貨幣的交易需求和預防需求(L1)一般比較穩定,因爲L1受收入(y)的影響,而一個人的收入一般來說是穩定的,所以L1比較穩定。因此,LM曲線的斜率主要取決於貨幣的投機需求,投機的貨幣需求是利率(r)的減函數。  

2、LM曲線的移動

LM曲線的移動是平移,也就是斜率(k/h)不變,截距(-m/h)改變。

也就是k和h不變,那麼只能是m(實際貨幣供給量)改變。m = M/P,因此,造成LM曲線移動的因素只能是:

  • 名義貨幣供給量M的變動。在價格水平不變時,M增加(擴張性貨幣政策),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反之(緊縮性貨幣政策),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
  • 價格水平P的變動。在價格水平上升,實際貨幣供給量m減小,LM曲線就向左上方移動;反之,LM就向右下方移動

IS-LM曲線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

0x1:怎樣理解 IS-LM 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IS-LM模型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繫的理論結構。

  • 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取決於消費、投資、政府購買支出和淨出口加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
  • 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使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產生了影響。

凱恩斯理論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該理論認爲國民收入決定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以下這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

  •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
  •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 心理上的流動偏好

這三個心理規律涉及四個變量:

  • 邊際消費傾向
  • 資本邊際效率
  • 貨幣需求
  • 貨幣供給

在這裏,凱恩斯通過利率把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聯繫了起來,打破了新古典學派把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分開的兩分法。凱恩斯認爲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而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這就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

但凱恩斯本人並沒有用一種模型把上述四個變量聯繫在一起。漢森和希克斯這兩位經濟學家用IS-LM模型把這四個變量放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得到了較爲完善的表述。

IS-LM模型不僅可以說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而且還可以用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對有效性。政策的相對有效性也稱爲政策的效果,是指政策手段(或工具)變化使IS(或LM)曲線移動,最終對收入變動的影響。它是經濟學家對凱恩斯經濟理論整個體系所做的標準闡釋,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奠定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因此,可以說,IS-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0x2:一個預期長期實際利率是3%的廠商正在考慮一個投資項目清單,每個項目都需要花費100萬美元,這些項目在回收期長短和回收數量上不同,

  • 第一個項目將在兩年內回收120萬美元
  • 第二個項目將在三年內回收125萬美元
  • 第三個項目將在四年內回收130萬美元

哪個項目值得投資?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變化嗎?(假定價格穩定。)

根據題意,有 R=100。

  • 當 i=3%時,有:
    • 第一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1爲:R1 = F/(1+i)= 120/1.032≈ 113.11 > R
    • 第二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2爲:R2 = F/(1+i)= 125/1.033≈ 114.39 > R
    • 第三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3爲:R3 = F/(1+i)= 130/1.034≈ 115.50 > R
  • 當 i=5%時,有:
    • 第一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1爲:R1 = F/(1+i)= 120/1.052≈ 108.84 > R
    • 第二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2爲:R2 = F/(1+i)= 125/1.053≈ 107.98 > R
    • 第三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3爲:R3 = F/(1+i)= 130/1.054≈ 106.95 > R

這道題的現實意義是:

在進行每筆投資之前,我們都要考慮4個關鍵因素:

  • 利率
  • 投資回收週期
  • 預期收入
  • 投入成本 

其中,利率、投資回收週期這2個因素決定了未來收益的當前貼現率。換句話說就是,這筆錢是存銀行喫利息,還是做當前這筆投資,取決於未來的升水是否超過利息。

可以看到,利率在投資(產品市場)和儲蓄(貨幣市場)之間起到了一個橋樑的作用,

  • 當利率足夠高時,產品生產的資本成本提高了,資本傾向於進行貨幣供應
  • 當利率足夠低時,產品生產的資本成本降低了,資本傾向於投資產品市場 

0x3:假定每年通脹率是 4%,上題中回收的資金以當時的名義美元計算,這些項目仍然值得投資嗎? 

解:由於每年通脹率爲 4%,實際利率爲 3%,因此名義利率爲 7%。這樣,三個項目回收值的現值分別爲:

  • 第一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1爲:R1 = F/(1+i)= 120/1.072≈ 104.81 > R
  • 第二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2爲:R2 = F/(1+i)= 125/1.073≈ 102.04 > R
  • 第三個項目預期收益的現值R3爲:R3 = F/(1+i)= 130/1.074≈ 99.18 > R

對於通脹,我們可以有兩種視角的理解:

  • 從名義貨幣和實際貨幣的角度看,通脹本質上是一種貨幣幻覺,實際的貨幣收益並沒有那麼多
  • 從資金成本角度看,通脹實際上是增加了貨幣的利率成本,實際的利率比名義上的要高 

0x4:IS曲線均衡態圖形計算題

  • (1)若投資函數爲 i=100(億美元)-5r,找出利率爲 4%、5%、6%、7%時的投資量;
  • (2)若儲蓄爲 S=-40(億美元)+0.25y,找出與上述投資相均衡的收入水平;
  • (3)求 IS 曲線並作出圖形。

解,

  • (1)投資函數 i=100-5r,則:
    • 當 r=4%時,i=100-5×4=80(億美元)
    • 當 r=5%時,i=100-5×5=75(億美元)
    • 當 r=6%時,i=100-5×6=70(億美元)
    • 當 r=7%時,i=100-5×7=65(億美元)
  • (2)儲蓄 S=-40+0.25y,根據 i=S 有:
    • 當 i=80 億美元時,有:-40+0.25y=80,得:y=480(億美元)
    • 當 i=75 億美元時,有:-40+0.25y=75,得:y=460(億美元)
    • 當 i=70 億美元時,有:-40+0.25y=70,得:y=440(億美元)
    • 當 i=65 億美元時,有:-40+0.25y=65,得:y=420(億美元)
  • (3)儲蓄函數:S=-40+0.25y,投資函數:i=100-5r。根據 i=S,聯立得 IS 方程:
    • r = 28-0.05y
    • y = 560 - 20r

IS 曲線如下圖所示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利率是一柄雙面的劍,是貨幣的使用代價,

  • 對於投資方來說,利率本質上是使用貨幣的成本,提高利率會降低均衡收入水平
  • 對於儲蓄方來說,利率本質上是放棄貨幣使用權利的成本而直接獲得對應的貼現收益

所謂IS曲線、IS方程,表達的是均衡狀態下,利率(r)和收入(y)的關係。

可以看到,利率作爲一種宏觀貨幣調控手段,對國民收入起到一個逆向調節的作用。

0x5:IS曲線斜率變化計算題

假定:

  • (a)消費函數爲 c=50+0.8y,投資函數爲 i=100(億美元)-5r
  • (b)消費函數爲 c=50+0.8y,投資函數爲 i=100(億美元)-10r
  • (c)消費函數爲 c=50+0.75y,投資函數爲 i=100(億美元)-10r

試求,

  • (1)求(a)、(b)、(c)的 IS 曲線
  • (2)比較(a)和(b),說明投資對利率更敏感時,IS 曲線的斜率發生什麼變化
  • (3)比較(b)和(c),說明邊際消費傾向變動時,IS 曲線斜率發生什麼變化

解,

  • (1)由 c=α+βy,i=e-dr 和 y=c+i 可知,y=α+βy+e-dr。此時 IS 曲線將爲:
    • (a)r = (a+e)/d - (1-β)y/d = 30 - y/25
    • (b)r = (a+e)/d - (1-β)y/d = 15 - y/50
    • (c)r = (a+e)/d - (1-β)y/d = 15 - y/40
  • (2)由(a)和(b)的投資函數比較可知
    • (b)的投資行爲對利率更爲敏感,而由(a)和(b)的IS曲線方程①和②比較可知(b)的IS曲線斜率(絕對值)要小於(a)的IS曲線斜率(絕對值)。
    • 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資對利率越敏感即d越大時,IS曲線的斜率(絕對值)越小,即IS曲線更平坦一些。
  • 由(b)和(c)的消費函數比較可知
    • (b)的邊際消費傾向較大,而由(b)和(c)的IS曲線方程②和③比較可知(b)的IS曲線斜率(絕對值)要小於(c)的IS曲線斜率(絕對值)。
    • 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邊際消費傾向越大即β越大時,IS曲線的斜率(絕對值)越小,即IS曲線更平坦一些。

從這道題中得到的現實洞見是:

  • 在消費傾向不變時,投資對利率越敏感時,利率增加對收入的減小幅度越大,利率政策對經濟的逆向調節能力越強
  • 在投資對利率敏感度不變時,消費傾向越大,利率增加對收入的減小幅度越大,利率政策對國民消費意願有逆向調節動力

0x6:假定貨幣需求爲 L=0.2y-5r 

試求,

  • (1)畫出利率爲 10%、8%和 6%而收入爲 800 億美元、900 億美元和 1000 億美元時的貨幣需求曲線。
  • (2)若名義貨幣供給量爲 150 億美元,價格水平 P=1,找出貨幣需求與供給相均衡的收入與利率。
  • (3)畫出 LM 曲線,並說明什麼是 LM 曲線。
  • (4)若貨幣供給爲 200 億美元,再畫一條 LM 曲線,這條 LM 曲線與(3)中的 LM 曲線相比有何不同?
  • (5)對於(4)中的 LM 曲線,若 r=10%,y=1100 億美元,貨幣需求與供給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會怎樣變動?

解,

  • (1)
    • 當收入 y=800 時,有:
      • r=10%,L=0.2×800-5×10=110
      • r=8%,L=0.2×800-5×8=120
      • r=6%,L=0.2×800-5×6=130
    • 當收入 y=900 時,有:
      • r=10%,L=0.2×900-5×10=130
      • r=8%,L=0.2×900-5×8=140
      • r=6%,L=0.2×900-5×6=150
    • 當收入 y=1000 時,有:
      • r=10%,L=0.2×1000-5×10=150
      • r=8%,L=0.2×1000-5×8=160
      • r=6%,L=0.2×1000-5×6=170

  • (2)在價格水平不變即 P=1 時,即通漲爲零,若已知貨幣需求函數爲 L=0.2y-5r 和名義貨幣供給爲 150,則 LM 曲線爲:0.2y-5r=150,即 r=-30+y/25。可見,貨幣需求和供給均衡時的收入和利率爲:
    • y=1000,r=10%
    • y=950,r=8%
    • y=900,r=6%
    • ...
  • (3)
    • 由貨幣需求函數 L=0.2y-5r、貨幣供給函數 M=150(因爲 P=1)和 L=M 得 LM 曲線方程:r=-30+y/25,則 LM 曲線如下圖所示、
    • LM曲線是描述滿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的利率與收入關係的曲線。假定m代表實際貨幣供給量,M代表名義貨幣供給量,P代表物價水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爲:m=M/P=L=ky-hr,推導出LM曲線的表達式y=hr/k+m/k或r=ky/h-m/h。以y爲橫座標,r爲縱座標,畫出的滿足等式的曲線即爲LM曲線。

  • (4)若名義貨幣供給爲M′=200,由L=M′,即0.2y-5r=200,得LM曲線方程爲:r=-40+y/25。即上圖中的LM′曲線。將圖中LM′曲線與LM曲線r=-30+y/25相比會發現,LM′曲線位於LM曲線的右下方,且兩者平行,這說明貨幣供給增加會導致LM曲線向右下方平移。
  • (5)當r=10,y=1100時,貨幣需求量爲L=0.2×1100-5×10=170億美元,對於(4)中LM曲線來講,貨幣供給200億美元,此時貨幣需求小於貨幣供給,處於非均衡狀態,貨幣供給過剩,存在利率下降的壓力(利率是貨幣這種商品的價格)。所以,利率會下降,直到出現新的均衡。  

從這道題中可以得到一個洞見:

  • 隨着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不斷投入,國民不斷創造更多的GDP,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對貨幣的需求也不斷提高。表現在LM曲線上就是向右下方移動。
  • 在L=M,即貨幣需求=貨幣供給的均衡態下,也即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保持協調發展的狀態中,增加貨幣供給會使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即提高貨幣的需求,提高國民收入
  • 利率作爲一種使用貨幣的成本。在相同的條件下,
    • 利率越高,會逆向壓制對貨幣的需求
    • 利率越低,會刺激對貨幣的需求
  • 歸根到底,從長期來看,貨幣的需求只能來自於GDP新價值的創造,以及由此帶來的國民收入,利率的調控只能提前或者推遲貨幣需求,並不能憑空創造新的貨幣需求
  • 利率不僅作爲調控貨幣需求的動力,反過來,貨幣的短缺與過剩也會對利率帶來反向調控的壓力。
    • 當貨幣供給(M) > 貨幣需求(L)時,利率產生下降壓力,可以理解爲貨幣這種商品的價值下降了
    • 當貨幣供給(M) < 貨幣需求(L)時,利率產生上升壓力,此時大家更多開始追逐稀缺的貨幣

0x7:假定名義貨幣供給量用 M 表示,價格水平用 P 表示,實際貨幣需求用 L=ky-hr 表示。

  • (1)求 LM 曲線的代數表達式,找出 LM 曲線的斜率的表達式。
  • (2)找出 k=0.20,h=10;k=0.20,h=20;k=0.10,h=10 時 LM 曲線的斜率的值。
  • (3)當 k 變小時,LM 斜率如何變化?當 h 增加時,LM 曲線斜率如何變化?並說明變化原因。
  • (4)若 k=0.20,h=0,LM 曲線形狀如何?

解,

  • (1)由 L=M/P 可知,LM 曲線代數表達式爲:ky-hr=M/P。假設 P=1,可得 LM 曲線代數表達式爲:ky-hr=M,即:,故 LM 曲線的斜率代數表達式爲 k/h。
  • (2)
    • 當 k=0.20,h=10 時,LM 曲線斜率爲:k/h=0.20/10=0.02
    • 當 k=0.20,h=20 時,LM 曲線斜率爲:k/h=0.20/20=0.01
    • 當 k=0.10,h=10 時,LM 曲線斜率爲:k/h=0.10/10=0.01。
  • (3)

    • 由於 LM 曲線斜率爲 k/h,因此當 k 越小時,LM 曲線斜率越小,其曲線越平坦

    • 當 h 越大時,LM 曲線斜率也越小,其曲線也越平坦。

 

  • (4)若 k=0.20,h=0,則 LM 曲線爲 0.2y=M,即:y=5M。此時,LM 曲線爲一條垂直於橫軸 y 的直線,h=0 表明貨幣需求與利率的大小無關,這正好是 LM 的古典區域情況。

 

0x8:假設一個只有家庭和企業的兩部門經濟中,消費 c=100+0.8y,投資 i=150-6r,實際貨幣供給 m=150,貨幣需求 L=0.2y-4r(單位均爲億美元)。

求,

  • (1)求 IS 和 LM 曲線
  • (2)求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

解,

  • (1)
    • IS曲線的前提是產品供給=產品需求,所以由 y=c+i,可知 IS 曲線爲:y=100+0.8y+150-6r,即:y=1250-30r。
    • LS曲線的前提是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相等,可得 LM 曲線爲:0.2y-4r=150,即:y=750+20r。
  • (2)當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同時均衡時,LM 和 IS 相交於一點,該點上收入和利率可通過聯立求解 IS 和LM 方程而得,即:
    • y=1250-30r;y=750+20r
    • 解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億美元)

0x9:分析研究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斜率及其決定因素有什麼意義?

答:

分析研究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斜率及其決定因素,主要是爲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因素。

(1)在分析財政政策效果時,例如分析一項增加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如果增加一筆政府支出會使利率上升很多(在LM曲線比較陡峭時就會是這樣),或利率每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下降很多(在IS曲線比較平坦時就會是這樣),則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就大,從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效果就較小,反之亦然。可見,通過分析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可以比較直觀地瞭解財政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使IS曲線斜率較小的因素(如投資對利率較敏感,邊際消費傾向較大從而支出乘數較大,而邊際稅率較小也會使支出乘數較大),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的因素(如貨幣需求對利率較不敏感以及貨幣需求對收入較爲敏感),都是使財政政策效果較小的因素。

(2)在分析貨幣政策效果時,例如分析一項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如果增加一筆貨幣供給會使利率下降很多(在LM曲線陡峭時就會是這樣),或利率下降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增加很多(在IS曲線比較平坦時就會是這樣),則貨幣政策效果就會很明顯,反之亦然。

(3)可見,通過分析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就可以比較直觀地瞭解貨幣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使IS曲線斜率較小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的因素,都是使貨幣政策效果較大的因素。

0x10:爲什麼要討論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移動?

答:

在IS-LM框架中,引起IS和LM曲線移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購買、轉移支付、稅收、進出口等的變動都會使IS曲線移動,而實際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變動都會使LM曲線移動,這些移動都會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變動。

  • 例如,政府減稅使人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消費支出水平就會上升。
  • 再如,匯率變動,如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本國貨幣貶值會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少,從而使淨出口增加,IS曲線也會向右上方移動。
  • 同樣,在價格水平不變時增加名義貨幣供給或減少名義貨幣需求,或者在貨幣名義供求不變時價格水平下降,都會使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

在諸多使IS曲線和LM曲線移動的因素中,西方學者特別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動。

  • 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收入和利率同時上升,並且不同斜率的IS曲線和LM曲線的相交,可清楚地表現出財政政策的效果。
  • 同樣,政府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利率下降,收入增加,並且不同斜率的IS曲線和LM曲線的相交,可清楚地表現出貨幣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學者常常用IS-LM模型作爲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及其效果的簡明而直觀的工具。這也可以說是西方學者討論IS曲線和LM曲線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

0x11:消費函數中的自發消費支出和邊際消費傾向變動時,IS 曲線會有什麼變動?

答:

  • (1)IS 曲線是描述滿足產品市場均衡條件(即總需求等於總供給)的利率和收入關係的曲線。在兩部門經濟中,
    • 產品市場達到均衡:總需求 = 總供給
    • 總需求:y = c+i,總供給:y =  c+s
    • => 故:i=s
    • 因爲有:i = e - dr;c = a + βy;y = c + s
    • => 故:e - dr = y - ( a + βy)
    • => 故:y = e-dr+a / 1-β
    • => 故:r = -(1-β)y/d + (a+e)/d
    • 從上式可以看出,IS 曲線的縱截距爲(α+e)/d。其他條件不變,當自發消費支出 α 變動時,會引起IS 曲線縱截距項的同向變動,即自發消費增加,IS 曲線向右上方移動;自發消費減少,IS 曲線向左下方移動。
  • (2)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爲(1-β)/d。其他條件不變,當邊際消費傾向β變動時,會引起IS曲線斜率絕對值的反向變動,即邊際消費傾向變大,斜率絕對值變小,IS曲線更平緩,利率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越大;邊際消費傾向變小,斜率絕對值變大,IS曲線更陡峭,利率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越小。

0x12:什麼是 LM 曲線的三個區域?其經濟含義是什麼?

答,

  • (1)LM 曲線上斜率的三個區域分別指 LM 曲線從左到右所經歷的水平線、向右上方的傾斜線和垂直線三個階段。LM 曲線這三個區域被分別稱爲凱恩斯區域、中間區域、古典區域,如下圖所示。

  • (2)從 LM 曲線的斜率來看。r = y * k/h - m/h,可看出LM曲線的斜率爲k/h。LM曲線斜率的大小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 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敏感係數k。h一定時,k越大,LM曲線的斜率越大,LM曲線越陡峭。
    • 貨幣需求對利率的敏感係數h。k一定時,h越大,LM曲線的斜率越小,LM曲線越平緩。

一般情況下,LM曲線斜率爲正值,LM曲線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這一區域稱爲中間區域。當利率下降到很低時,貨幣投機需求將成爲無限大,即h爲無窮大,LM曲線斜率爲零,LM曲線成爲一水平線,這一區域稱爲凱恩斯區域。當貨幣的投機需求爲零,即h爲零時,LM的斜率爲無窮大,LM曲線爲豎直曲線,此時被稱爲古典區域。凱恩斯區域和古典區域之間的區域即爲中間區域。

  • (3)從三個區域的經濟含義來看。
    • 在水平線階段的LM曲線上,貨幣的需求曲線已處於水平狀態,對貨幣的投機需求已達到“流動性陷阱”的階段,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性極大,也就是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無窮大。凱恩斯認爲,當利率很低,即債券價格很高時,人們認爲用貨幣購買債券的風險極大,債券只會跌,不會漲,因此買債券很可能虧損,人們願意長期持有貨幣,不肯去買債券。這時,貨幣投機需求成爲無限大,從而使LM曲線呈水平狀態。由於這種分析是凱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區域被稱爲凱恩斯區域。在凱恩斯區域,經濟一般處於蕭條時期,貨幣政策無效,而財政政策有很大效果。
    • 在垂直階段,LM曲線斜率爲無窮大,或貨幣的投機需求對利率已毫無敏感性,從而貨幣需求曲線的斜率(1/h)趨向於無窮大,貨幣需求曲線呈垂直狀態表示不論利率怎樣變動,貨幣的投機需求均爲零,從而LM曲線也呈垂直狀態(k/h趨向於無窮大)。由於“古典學派”認爲只有交易需求而無投機需求,貨幣需求的利率無彈性,因此垂直的LM區域被稱爲古典區域。在古典區域,經濟一般處於繁榮時期,財政政策無效,而貨幣政策有效。
    • 在古典區域和凱恩斯區域之間這段LM曲線是中間區域,LM曲線的斜率在古典區域爲無窮大,在凱恩斯區域爲零,而在中間區域則爲正值。因此,在中間區域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及經濟狀況介於凱恩斯區域和古典區域之間。

0x13:如果經濟中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不在 IS 曲線和 LM 曲線的交點上,市場能否使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這種非均衡走向均衡?

答:

只要生產能隨產品市場供求而變動,利率能隨貨幣市場供求而變動,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中的非均衡就可以通過調整逐步走向均衡。

例如,若利率和收入的組合點在IS曲線和LM曲線之上,則一方面表示這時儲蓄大於投資,另一方面表示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在這種非均衡情況出現時,只要市場機制能充分起作用,則儲蓄大於投資(即產品市場上供過於求)就會導致生產收縮,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就會導致利率下降,經過多次調整,一定會使收入和利率趨向兩個市場同時達到均衡。

0x14:爲什麼政府支出增加會使利率和收入均上升,而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會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

答:

  • (1)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總需求(或總支出)的增加,這將使產量和收入增加,從而增加對貨幣的交易需求量,在貨幣供給量不變的條件下(或LM曲線不變),新增加的貨幣需求會使利率上升,最終引起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的下降來保證貨幣市場均衡。在IS-LM模型中,這個過程表現爲在LM曲線不變的條件下,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總需求的增加引起收入和利率的同時增加。
  • (2)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量而貨幣需求不變時,利率將會下降。從產品市場看,在IS曲線上,投資函數既定時,利率的下降會導致投資的增加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這個過程表現爲在IS曲線不變條件下,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並導致利率下降和國民收入上升。

0x15:已知 IS 方程爲 y=550-1000r,邊際儲蓄傾向 MPS=0.2,利率 r=0.05。

  • (1)如果政府購買支出增加 5 個單位,新舊均衡收入分別爲多少?
  • (2)IS 曲線如何移動?

解:

  • (1)代入利率 r=0.05,得原來均衡收入爲 y=550-1000×0.05=500。IS 曲線可變形爲 y=550-1000r=5(110-200r),政府購買支出增加 5 個單位,IS 曲線變爲 y=5(115-200r),代入 r=0.05,得新的均衡收入爲 y′=525。
  • (2)IS 曲線由 y=550-1000r 變爲 y=575-1000r,可知 IS 曲線向右移動,移動距離爲 25 個單位。

0x16:假定y=c+i+g,消費需求爲c=800+0.63y,投資需求爲i=7500-20000r,貨幣需求爲L=0.1625y-10000r,價格水平爲P=1,試計算名義貨幣供給是6000億美元,政府支出是7500億美元時的GDP值,並證明所求的GDP值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總和。

解:

  • 產品市場均衡時有y=c+i+g,即y=800+0.63y+7500-20000r+7500,解得IS曲線爲:y=(15800-20000r)/0.37。
  • 貨幣市場均衡時有L=M/P,即0.1625y-10000r=6000/1,解得LM曲線爲:y=(6000+10000r)/0.1625。
  • 聯立IS、LM方程解得均衡利率r=0.05,均衡收入y=40000。
    • 消費c=800+0.63y=26000
    • 投資i=7500-20000r=6500
    • 政府支出g=7500
    • c+i+g=26000+6500+7500=40000=y = GDP
  • 即在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GDP值等於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的總和。

 

四、國民收入的決定:AD-AS 模型(Aggregate Demand-Aggregate supply Model)

在西方經濟學中,價格和產量是由供求曲線決定的,這一原理在微觀和宏觀經濟學中都適用,而二者不同的地方在於:

  • 微觀經濟學中,由供求所決定的是個別商品的價格和產量
  • 宏觀經濟學中,由供求所決定的則是整個社會的價格水平和產量(也叫國民收入)

AD曲線之總需求曲線

1、含義

總需求是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這一需求總量通常以產出水平來表示,總需求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需求構成,即:Y = C + I + G + NX

2、圖形推導

  • 財富效應:
    • 物價水平下降提高了貨幣的真實價值,並使消費者變得相對富有,鼓勵他們更多地支出。消費者支出增加意味着物品與勞務需求量更大。
    • 反之
  • 利率效應:
    • 物價水平是貨幣需求量的一個決定因素。物價水平越低,家庭爲了購買他們想要的物品與勞務需要持有的貨幣就越少。因此,當物價水平下降時,家庭會通過把一些錢借出去來試圖減少貨幣持有量。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家庭試圖把自己的一些貨幣換爲有利息的資產,所以利率會下降。利率反過來又影響對物品與勞務的支出。由於低利率使借款變得便宜,這就鼓勵企業更多地貸款並投資於新工廠和設備,也鼓勵家庭花更多的錢。因此,利率增加了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
    • 而價值水平上升,反之。
  • 匯率效應:
    • 當本國物價水平下降引起本國利率下降時,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真實價值下降了,而且這種貶值刺激了本國的淨出口,從而增加了物品與勞務需求量。
    • 反之
  • IS-LM與AD曲線的等價推導

3、AD曲線的移動

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會使AD右移。

AS曲線之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是經濟社會所提供的總產量(或國民收入),即經濟社會投入的基本資源所生產的產量。

這裏所說的基本資源主要包括勞動、資本和技術。

在宏觀經濟學中,描述總產量與勞動、資本、技術之間關係的一個合適的工具是生產函數。 

1、短期與長期宏觀生產函數

宏觀生產函數:總量生產函數,表示總投入和總產出之間的關係。

  • 短期:,短期內資本不容易改變,假定爲常數;但是短期內勞動力投入很容易改變
  • 長期:

N表示勞動,K表示資本。

1)短期宏觀生產函數

在一定的技術水平和資本存量條件下,經濟社會生產的產出y取決於就業量N,即總產量是經濟中就業量的函數,隨就業量的變化而變化。

生產函數有兩條重要性質:

  • 一是總產量隨總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
  • 二是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即隨着總就業量的增加,總產量的增速越來越慢 

2)長期宏觀生產函數

在長期生產函數中,三個主要投入量(資本、勞動、技術)都可以改變。

  • 首先,因爲時間足夠長,所以技術水平可以有很大進步,可以達到技術最大的水平。
  • 其次,因爲時間足夠長,人口可以增長到符合充分就業的人口數量
  • 最後,因爲時間足夠長,資本也可以積累到一個令人滿意的資本存量

也就是說,因爲時間足夠長,所有的投入變量都可以變到一個最適合生產的量。

2、勞動市場

我們重點研究短期生產函數,短期內生產函數受勞動力投入影響,所以需要分析勞動力市場。

勞動市場分爲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不論完全競爭還是不完全競爭,對於解釋就業的邏輯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只要選擇較爲簡單的完全競爭勞動市場進行研究就可以了。

所謂「完全競爭勞動市場」,即

  • 勞動力要素供求雙方人數都很多(工人和老闆都很多)
  • 要素之間沒有任何區別(勞動力之間沒有任何區別,每個工人的技能、品質等等都完全一樣,老闆僱誰都一樣)
  • 要素供求雙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工人知道老闆的全部信息,老闆也知道工人的全部信息)
  • 要素可以充分自由流動(工人可以給這個老闆工作,也可以給另一個老闆工作,工人可以任意跳槽)

如果勞動市場是競爭性的,而企業只能接受既定的市場工資和其產品價格,則企業將會選擇一個就業水平,使勞動的邊際產量等於實際工資,只有在這一就業水平下,利潤才能最大化。

勞動市場利潤最大化時,MPL= W / P 

由於勞動的邊際產量(MPL)隨着勞動投入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勞動的需求函數是實際工資的減函數。 

這麼理解這句話:邊際產量MPL和勞動投入之間是反向關係,勞動投入就是勞動需求,而MPL= W / P,所以 W/P 和勞動投入之間也是反向關係,故勞動的需求函數是實際工資的減函數。

同勞動需求類似,勞動供給也是實際工資的增函數。

3、AS曲線

相對於AD曲線而言,AS曲線更爲複雜,因爲AS曲線是分爲三種的,分別是:

  • 古典總供給曲線
  • 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 常規總供給曲線

1)古典總供給曲線(長期、垂直)

按照西方古典學派的說法,在長期,價格和貨幣工資具有伸縮性(因爲在長期,時間足夠長,價格和貨幣工資都有足夠長的時間去調整),因此勞動供給和勞動需求也有足夠長的時間去實現均衡,當勞動供給與勞動需求實現均衡時,所形成的就業水平就在充分就業的狀態上,此時的產量爲潛在產量

古典主義經濟理論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爲市場自動調整能夠實現均衡和充分就業。當勞動市場總是處於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時,不存在投入額外的勞動力後能夠提升的額外產量。此時,即使產品價格上漲也不可能生產出比現有產量更多的產品,因此曲線是垂直的。

古典學派認爲,增加需求的政策並不能改變產量,而只能造成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

2)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凱恩斯不贊同古典學派的觀點,凱恩斯覺得不應該只注重長期的研究。

凱恩斯所處的時期,整個西方世界都處於嚴重的大蕭條時期,經濟社會存在大量的失業人口和過剩的生產能力。

凱恩斯還提到工資”剛性(即貨幣工資不會輕易變動)“,原因大概有三個:

  • 工會的力量
  • 最低工資法
  • 合同等等

在”剛性“貨幣工資的假設條件下,當時(大蕭條)的事實也表明,當產量(國民收入)增加時,價格和貨幣工資均不會發生變化。因此,凱恩斯提出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

凱恩斯供給曲線可以這麼理解:在p(物價)不變時y(產出)不變,或者說是一個固定的p(物價)水平下就可以有無限大的y(產出)。

用一個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在大蕭條時期(類似新冠疫情),好多人都失業了,能有一個工作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所以這時候會出現一個現象,一個固定的工資水平(W/P)下,就會有很多人願意提供勞動(N),也就是W/P一定時,N無窮大,所以P一定時,y就無窮大。

3)常規總供給曲線

垂直的古典總供給曲線和水平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總供給曲線的兩種極端狀態,

  • 垂直的古典總供給曲線:來自貨幣工資(W)和價格水平(P)能夠立即進行調整的假設
  • 水平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來自貨幣工資(W)和價格水平(P)之間完全不能進行調整的假設

在通常的常規情況下,經濟的短期總供給曲線位於兩個極端之間: 

爲什麼常規的總供給曲線右上方傾斜:

  • 工資粘性模型:值工資率的變動慢於勞動供求的變動,即工資率不能對勞動供求的變動作出及時而迅速的反應,從而在短期內勞動市場會出現失衡。名義工資保持不變,價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實際工資,使勞動成本降低。實際工資下降促使企業僱傭更多的工人,從而勞動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產出水平。
  • 粘性價格模型:粘性價格模型假設相對於需求的變化,企業並不立即調整其產品的價格。這是因爲產品價格一般是由企業與其客戶之間的長期合同確定的,即使企業與客戶之間沒有正式的協議,企業爲了避免其客戶因價格頻繁變動而帶來的麻煩,也儘量使其產品的價格穩定。 

  • 工人錯覺模型:

AD-AS模型的結構和應用

1、模型的結構

AD:總需求曲線

SRAS:短期總供給曲線(正常區域)

LRAS:長期總供給曲線(古典區域) 

上圖的這種情況是,既是短期均衡也是長期均衡,我們將之稱爲充分就業均衡,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還有其他的情況:

總結,短期均衡與長期均衡的關係一共有三種:

2、經濟波動的解釋

所謂衝擊,就是指曲線移動。

  • 需求衝擊:需求曲線(AD)移動
  • 供給衝擊:供給曲線(AS)移動

衝擊(移動)可能造成的後果

  • 失業、衰退:y減少
  • 通貨膨脹:P增加
  • 滯漲:p增加的同時,y減少 

一般地,利用AD-AS模型分析宏觀經濟波動,可遵循四個步驟:

  • 第一步,確定現實中發生的某個事件(衝擊)是使AD曲線移動,還是使AS曲線移動,或者使兩條曲線同時移動。
  • 第二步,確定相關曲線移動的方向。
  • 第三步,用AD-AS模型圖形說明這種移動如何影響短期的總產量和價格水平。
  • 第四步,用AD-AS模型圖形分析經濟如何從其新的短期均衡變動到期長期均衡。

  • 最初狀態:A點
  • 假設戰爭爆發了,社會總需求下降,AD1移動到AD2,那麼新的短期均衡:B點(失業、衰退) 
  • 因爲失業率上升,整個社會又處於衰退中,工作很不好找,能有工作就不錯了,所以工人願意接受更低的工資,企業也願意地價出售自己的商品,這就相當於當價格不變時,供給量更多了。也就說供給曲線SRAS1曲線會右移。
  • 移動到SARA2後就停止移動了,新的長期均衡點:D

可以看到,經過”看不見的手“的調控,這時又回到了長期均衡上,y又恢復了原來水平,但是p還是低於原來的水平,p還需要時間才能慢慢恢復。

考慮時間因素的AD-AS模型

把時間因素引入靜態的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 經濟的潛在產量隨時間的推移不斷增長,這使得經濟的長期供給曲線向右方移動
  • 在大部分年份裏,經濟的總需求曲線向右方移動
  • 除了工人和企業預期高價格水平的時期外,經濟的短期總供給曲線都向右方移動

  • 起始點:A
  • 隨着時間的推移,勞動力和資本存量都會增加,技術也會進步,所以潛在產量也會怎家,所以LRAS1會向右移,我們假設移動到了LRAS2,同樣的原因,短期總供給曲線也會右移,大家都有錢了,總需求也會怎家,總需求曲線也會增加,所以最終的均衡點爲B

0x1:總需求曲線的理論來源是什麼?爲什麼在 IS-LM 模型中,由 P(價格)自由變動,即可得到總需求曲線?

解:

  • (1)總需求是經濟社會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這一需求總量通常以產出水平來表示。一個經濟社會的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需求。總需求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價格水平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宏觀經濟學中,爲了說明價格水平對總需求量的影響,引入了總需求曲線的概念,即總需求量與價格水平之間關係的幾何表示。在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理論中,總需求曲線的理論來源主要由產品市場均衡理論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來反映。
  • (2)在IS-LM模型中,一般價格水平被假定爲是一個常數(參數)。在價格水平固定不變且貨幣供給爲已知的情況下,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決定均衡的收入(產量)水平。下圖將會說明怎樣根據IS-LM圖形來推導總需求曲線。
    • 上圖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圖爲IS-LM圖。下圖表示價格水平和需求總量之間的關係,即總需求曲線。當價格P的數值爲P1時,此時的LM曲線LM(P1)與IS曲線相交於E1點,E1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爲y1。將P1和y1標在下圖中便得到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D1。現在假設P由P1下降到P2。由於P的下降,LM曲線LM(P1)移動到LM(P2)的位置,它與IS曲線的交點爲E2點,E2點所表示的國民收入爲y2,可在下圖中找到D2。按照同樣的程序,隨着P的變化,LM曲線和IS曲線可以有許多交點,每一個交點都代表着一個特定的y和P,從而構成了下圖需求曲線中一系列點。把這些點連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線AD便是總需求曲線。從以上對總需求曲線的推導中可以看到,總需求曲線表示社會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反方向的關係,即總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向右下方傾斜的總需求曲線表示,價格水平越高,需求總量越小;價格水平越低,需求總量越大。

0x2:爲什麼進行宏觀調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般被稱爲需求管理的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貨幣政策是指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應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和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的。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來調控宏觀經濟的政策,可以稱之爲需求管理政策。

0x3: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是什麼?

總供給曲線描述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係。它是根據生產函數和勞動市場的均衡推導而得到的。

總供給指經濟社會所提供的總產量,其生產函數可表示爲y=f(N,K),其中y爲總產出,N表示整個社會的就業水平,K爲整個社會的資本存量。

宏觀經濟學假設總產出量隨總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技術不變,K爲常數。因此,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總供給將主要由經濟的總就業水平決定,而經濟中的總就業水平由勞動市場決定。從勞動市場均衡條件Ns(W/P)=Nd(W/P),解出均衡就業量N0,代入生產函數便可求出總供給。

資本存量一定時,國民收入水平隨就業量的增加而增加,就業量取決於勞動市場的均衡。所以,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來源於生產函數和勞動市場均衡的理論。

0x4:爲什麼總供給曲線可以被區分爲古典、凱恩斯和常規這三種類型?

總供給曲線的理論主要由總量生產函數和勞動力市場理論來反映,而在勞動力市場理論中,經濟學家對工資和價格變化的調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 (1)古典總供給理論認爲,勞動力市場運行沒有摩擦,在工資和價格可以靈活變動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得以出清,使經濟的就業總能維持充分就業狀態,而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的產量總能保持在充分就業的產量或潛在產量水平上。因此,在以價格爲縱座標、總產量爲橫座標的座標系中,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充分就業產量水平的垂直線。
  • (2)凱恩斯總供給理論認爲,在短期,一些價格是剛性的,從而不能根據需求的變動來調整。由於工資和價格剛性,短期總供給曲線不是垂直的。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在以價格爲縱座標、收入爲橫座標的座標系中是一條水平線,表明經濟中的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願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基礎的思想是,作爲工資和價格剛性的結果,勞動力市場不能總維持在充分就業狀態。由於存在失業,廠商可以在現行工資下獲得所需的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認爲是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的。
  • (3)一些經濟學家認爲,古典的總供給曲線和凱恩斯的總供給曲線分別代表着關於勞動力市場的兩種極端的說法。在現實中,工資和價格的調整經常介於兩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在以價格爲縱座標、總產量爲橫座標的座標系中,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延伸的,這即爲常規的總供給曲線。

因此,針對總量勞動市場關於工資和價格的不同假定,宏觀經濟學中存在着以上三種類型的總供給曲線。

0x5:用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的互動,說明宏觀經濟中的蕭條、高漲(或過熱)和滯脹的狀態。

宏觀經濟中的蕭條、高漲(或過熱)和滯脹的狀態可用下圖來描述。

  • 第一種情況:在圖(a)中,AD是總需求曲線,ASS是短期總供給曲線,總需求曲線AD和短期總供給曲線ASS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爲y,價格水平爲P,二者都處於很低的水平,此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 第二種情況:當總需求增加,如圖(a)中,AD向右移動到AD′,短期總供給曲線ASS和新的總需求曲線AD′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爲y′,價格水平爲P′,二者都處於很高的水平,此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高漲(或過熱)狀態。
  • 第三種情況:總需求不變,仍爲AD,而短期總供給曲線ASS由於供給衝擊(如石油價格和工資等提高)向左移動到ASS′,如圖(b)所示,總需求曲線AD和新的短期總供給曲線ASS′的交點E′決定的產量或收入爲y′,價格水平爲P′,這個產量低於原來的產量,但價格卻高於原來的價格水平,此種情況表示經濟處於滯脹狀態,即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存在的狀態。

0x6:對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和宏觀經濟學中的 AD-AS 模型加以比較,並說明二者的異同。

二者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主要說明單個商品價格和數量的決定;宏觀經濟中的AD-AS模型主要說明總體經濟的價格水平和國民收入的決定。二者在圖形上都用兩條曲線來表示,在價格爲縱座標,數量(產出)爲橫座標的座標系中,向右下方傾斜的爲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延伸的爲供給曲線。

但二者在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 其一,兩模型涉及的對象不同。
    • 微觀經濟學的供求模型是微觀經濟領域的事物
    • 而宏觀經濟學中的AD-AS模型是宏觀經濟領域的事物
  • 其二,各自的理論基礎不同。
    • 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中的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是消費者行爲理論,而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成本理論和市場理論,它們均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 宏觀經濟學中的總需求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產品市場均衡理論和貨幣市場均衡理論,而總供給曲線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勞動市場理論和總量生產函數,這些均屬於宏觀經濟學的內容。
  • 其三,各自的功能不同。
    • 微觀經濟學中的供求模型在說明商品價格和數量決定的同時,還可用來說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移動對價格和商品數量的影響,這一模型只解釋微觀市場的一些現象和結果。
    • 宏觀經濟學中的AD-AS模型在說明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決定的同時,可以用來解釋宏觀經濟的波動現象,還可以用來說明政府運用宏觀經濟政策干預經濟的結果。

0x7:設總供給函數爲 yS =2000+P,總需求函數爲 yD =2400-P: 

求:

  • (1)求供求均衡點。
  • (2)如果總需求曲線向左(平行)移動 10%,求新的均衡點並把該點與(1)的結果相比較。
  • (3)如果總需求曲線向右(平行)移動 10%,求新的均衡點並把該點與(1)的結果相比較。
  • (4)如果總供給曲線向左(平行)移動 10%,求新的均衡點並把該點與(1)的結果相比較。
  • (5)本題的總供給曲線具有何種形狀?屬於何種類型?

解:

  • (1)由yS=yD得:2000+P=2400-P。解得:P=200,yS=yD=2200。即得供求均衡點,此時經濟處於均衡狀態。
  • (2)總需求曲線向左平移10%後的總需求函數方程爲:yD=2400×(1-10%)-P=2160-P。於是,由yS=yD,有:2000+P=2160-P。解得:P=80,yS=yD=2080。與(1)相比,新的均衡下,價格較低,產量也較低,表示經濟處於蕭條狀態。
  • (3)總需求曲線向右平移10%後的總需求函數方程爲:yD=2400×(1+10%)-P=2640-P。於是,由yS=yD,有:2000+P=2640-P。解得:P=320,yS=yD=2320。與(1)相比,新的均衡下,價格上升,產量也有所增加,表示經濟處於高漲狀態。
  • (4)總供給曲線向左平移10%後的總供給函數方程爲:yS=2000×(1-10%)+P=1800+P。於是,由yS=yD,有:1800+P=2400-P。解得:P=300,yS=yD=2100。與(1)相比,新的均衡下,價格上升而產量降低,表示經濟處於滯脹狀態。
  • (5)本題的總供給曲線是向右上方傾斜的直線,屬於常規總供給曲線。

0x8:導致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在給定的價格水平上,任何使總支出曲線向上或向下移動的因素,都會使總需求曲線移動。這些因素主要有:

  • ① 消費需求尤其是消費者對耐用品購買的變化
  • ② 投資需求的變化
  • ③ 政府支出和稅收的變化
  • ④ 淨出口的變化

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稅收減少,會使總需求曲線右移,擴張性財政政策實行時情況即如此。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導致總需求曲線變動的主要因素具體表現爲:

  • 第一,預期。對未來收入、通貨膨脹和利潤的預期都能影響到今天的支出或者購買計劃。預期收入的增加會增加人們今天計劃購買的消費品數量,並增加總需求。預期未來通貨膨脹上升增加總需求是因爲人們決定在今天較低的物價時多購買產品與勞務。
  • 第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政府通過稅收和轉移支付、政府購買等財政政策手段來影響經濟。政府也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給或者減少貨幣供給來調整總需求。
  • 第三,世界經濟。影響總需求的兩個主要世界經濟因素是匯率和國外收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匯率上升減少了總需求。國外收入的增加也增加了本國的出口,從而增加了本國的總需求。

(2)促使總供給曲線移動的主要因素大致有:

  • ① 天災人禍。嚴重的自然災害或戰爭會減少經濟中的資本數量,從而使任一數量的勞動能夠生產的產量減少了,於是總供給曲線會左移。
  • ② 技術變化。例如,技術進步會使既定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量,從而使總供給曲線右移。
  • ③ 風險承擔意願的變化。如果經濟生活中風險增加,廠商願意供給的數量會減少,從而總供給曲線會左移。
  • ④ 進口商品價格變化。如進口商品價格上升,那麼廠商生產成本上升,廠商在原有產品價格水平上生產減少,從而使總供給曲線左移。
  • ⑤ 勞動意願的變化。如果人們變得更偏好閒暇,那麼在既定工資水平上勞動供給會減少,從而使總供給曲線左移。

0x9:在一個三部門經濟中,消費函數爲 C=200+0.75Y,投資函數爲 I=200-25r,貨幣需求函數爲 L=Y-100r,名義貨幣供給是 1000,政府購買爲 G=50,求該經濟的總需求函數。

產品市場均衡:Y=C+I+G=200+0.75Y+200-25r+50,整理得:Y=1800-100r,即爲 IS 曲線方程。

貨幣市場均衡:1000/P=Y-100r,即爲 LM 曲線方程。

根據

  • Y=1800-100r
  • 1000/P=Y-100r

得:Y=900+500/P,即爲該經濟的總需求函數。 

0x10:決定總需求曲線斜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1)總需求曲線是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間的依存關係的曲線。總需求曲線向下傾斜。
  • (2)總需求曲線的斜率反映價格水平變動一定幅度使國民收入(或均衡支出水平)變動多少。從IS-LM模型分析中可知,價格水平變動引起實際貨幣餘額變動會使LM移動,進而影響收入水平,而LM移動究竟會使均衡收入變動多少,則取決於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具體來說,決定總需求曲線斜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 貨幣需求對收入和利率的敏感係數。IS曲線斜率不變時,貨幣需求對收入的敏感係數越大,對利率的敏感係數越小,LM曲線越陡,則LM移動時收入變動就越大,從而AD曲線越平緩,即斜率的絕對值越小。
    • ② 邊際消費傾向和投資對利率的敏感係數。LM曲線斜率不變時,邊際消費傾向越大,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越敏感,IS曲線越平緩,則LM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動越大,從而AD曲線也越平緩,即斜率的絕對值越小。

0x11:根據收入-支出模型推導總需求曲線

(1)總需求曲線表示以產量(國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總量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
(2)根據收入-支出模型推導總需求曲線,如下圖(a)和(b)所示。

  • 當價格水平爲P0時,均衡的總支出或收入爲Y0,於是在圖(b)中得到與P0相對應的Y0,即圖(b)中的A點。A點即爲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
  • 當價格水平發生變動,如從P0上升爲P1。在構成總支出的其他因素不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價格上升將導致消費支出和投資支出的下降,從而使總支出下降。表現在圖(a)中,總支出從AE0下降爲AE1,從而使均衡收入從Y0下降爲Y1,於是又得到了圖(b)中的B點,B點也是總需求曲線上的一點。將A、B等這類的點用曲線連接起來,便得到圖(b)圖中的總需求曲線。

0x12: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常規)移動的因素有哪些?

總供給曲線闡述了國民收入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依存關係。促使總供給曲線移動的主要因素有:

  • (1)勞動變動引起的移動。可得到的勞動量增加使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如果人們更偏好閒暇,在既定工資水平上可得到的勞動量減少,從而使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 (2)資本變動引起的移動。人力資本或物質資本增加使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物質資本或人力資本減少使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 (3)自然資源變動引起的移動。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增加使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自然資源可獲得性的減少使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 (4)技術變動引起的移動。技術知識進步會使既定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量,從而使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可得到的技術減少,使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 (5)預期物價水平變動引起的移動。預期物價水平下降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預期物價水平上升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

0x13:簡要說明在總供給曲線中價格影響經濟總產出的機制。

總供給曲線是總供給函數的幾何表示,是表示經濟中的生產總量與價格總水平之間的對應關係的一條曲線。根據貨幣工資和價格水平進行調整所需時間長短,總供給曲線可以分爲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常規總供給曲線三種。

  • (1)在長期,價格和貨幣工資具有伸縮性,經濟處在充分就業的狀態,古典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於經濟潛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在名義工資既定時,價格變動將引起實際工資變動,從而導致勞動市場非均衡。由於充分競爭性,非均衡將導致名義工資變動,直至重新回到均衡位置,產出仍處於潛在產量水平上。
  • (2)在短期,貨幣工資和價格具有黏性,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社會存在過剩生產能力。當價格上漲時,名義工資不變,實際工資下降,生產者成本降低,會增加對勞動的需求,擴大生產,帶來經濟總產出水平的增加。
  • (3)常規情況下,貨幣工資的調整速度介於以上兩種極端之間,此時的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價格發生變動時,一方面貨幣工資的調整使生產成本發生變動,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收入的變動,使生產者相應擴大或縮減生產,從而引起經濟總產出的變動。

0x14:假定經濟的總需求函數爲 P=80-(2/3)y,總供給函數爲 y=yf =60。

求:

  • (1)經濟均衡時的價格水平。
  • (2)如果總需求函數變爲 P=100-(2/3)y,價格水平可變,那麼經濟的價格水平和變動幅度將爲多少?

解:

  • (1)聯立總需求和總供給方程,解得均衡時價格水平爲 P=40。
  • (2)聯立新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方程:解得均衡價格 P′=60;變動幅度(P′-P)/P=50%,即價格上漲 50%。 

0x15:假設一經濟的貨幣數量減少了,用 AD-AS 模型說明:(1)短期中價格水平與總產出水平的變動情況;(2)長期中價格水平與總產出水平的變動情況。

(1)在短期,考慮名義貨幣的減少,總需求表達式:Y=Y(M/P,G,T),對於給定的價格P,名義貨幣減少導致M/P減少,從而導致產出減少。

如下圖所示,總需求曲線向左移動,從AD移動到AD′。在短期,經濟從A點移動到A′點,產出從Y*減少到Y′,價格也從P下降到P′。

(2)隨着時間的推移,價格預期的調整開始起作用。當產出低於自然產出水平時,價格會低於工資制定者的預期。工資制定者會修正預期,這會造成供給曲線不斷向下移動。經濟沿着總需求曲線AD′移動。當產出迴歸到自然產出水平,調整就結束了。在那一點,價格等於預期價格。在長期,總供給曲線由AS′表示,經濟處於A″點:產出回到自然水平Y*,價格水平等於P″。

 

五、失業與通貨膨脹

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未必相較於充分就業點,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外界干擾而造成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的移動是非常常見的,這就造成有y和p的變化,即失業和通貨膨脹。

失業的描述

  • 失業率:勞動力中沒有工作而又在尋找工作的人所佔的比例,失業率的波動反映了就業的波動情況。
  • 自然失業率:是指經濟社會中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時的失業率。這裏的穩定狀態被認爲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的狀態。所謂供求穩定,不是指整個市場的勞動力需求和勞動力供給相等,而是說供給一直是穩定的(不變的),需求也是穩定的(不變的),因爲失業 = 需求 - 供給,那麼失業也是不變的,即找到工作的人數必定等於失去工作的人數。
  • U/N = I / (I + f)

失業的經濟學解釋

  • 市場出清:價格具有充分的靈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給迅速達到均衡的市場。在出清的市場上,沒有定量配給、資源閒置,也沒有超額供給或超額需求。

 

  • 古典學派是在市場出清條件下研究的失業
  • 凱恩斯學派是在大蕭條條件下研究的失業

失業的原因(失業的類型)

  • 摩擦性失業:從上一份工作換到下一份工作的空檔期。
  • 結構性失業: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的重要來源是工資剛性。通俗來說,結構性失業就是想工作但是沒能力,所以失業了。這種失業往往發生在”結構轉型“時期,比如從農業時代轉向手工時代,從工業時代轉到信息時代。
  • 週期性失業:指經濟週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這種失業是由整個經濟的支出和產出下降造成的。

失業的影響與奧肯定律

奧肯定律說明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

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1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於潛在GDP 2個百分點。通俗來說就是,失業率每增加1%,實際GDP將減少2%。

其中,

  • y爲實際產出
  • yf爲潛在產出
  • u爲實際失業率
  • u*爲自然失業率
  • a爲大於零的參數

奧肯定律的一種重要結論是: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也就是說,

  • GDP必須不斷增長才能保證失業率留在原地
  • 如果想讓失業率下降,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的增長

通貨膨脹的描述

1、通貨膨脹的衡量

  • 通貨膨脹的定義:當一個經濟中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着通貨膨脹。
  • 通貨膨脹的量化衡量:宏觀經濟學用價格指數來描述整個經濟中的價格水平。價格指數主要包括:
    • 「GDP折算指數」
    • 「消費價格指數(CPI)」
    • 「生產者價格指數(PPI)」

2、通貨膨脹的分類

按照價格上升的速度,通貨膨脹可分爲

  • 溫和的通貨膨脹
  • 奔騰的通貨膨脹
  • 超級通貨膨脹 

按照對不同商品的價格影響的大小加以區分,可分爲:

  • 平衡的通貨膨脹:每種商品的價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 非平衡的通貨膨脹:各種商品價格上升的比例並不完全相同

按照人們的預期程度,可分爲:

  • 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 預期到的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原因

1、作爲貨幣現象的通貨膨脹

其基本思想是:

每一次通貨膨脹背後都有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

這一理論的出發點是如下所示的交易方程(費雪方程式):

MV = PY

  • M爲貨幣供給量
  • V爲貨幣流通速度
  • P爲價格水平
  • Y爲實際收入水平(產品數量)

等式左邊的MV可以理解爲總支出(總需求),等式右邊的PY爲名義收入水平。

由上面方程可得如下關係式:

  • π爲通貨膨脹率
  • m爲貨幣增長率
  • y爲產量增長率
  • v爲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

根據上述方式可得,通貨膨脹來源於三個方面,

  • 貨幣流通速度
  • 貨幣增長
  • 產量增長 

進一步地,假定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則有

上式表明,通貨膨脹等於貨幣增長率減去產量增長率。

同時,在長期內,實際產量的增長率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上述方程意味着,在長期內,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變化一對一地導致通貨膨脹率的變化。

2、從總需求與總供給來解釋通貨膨脹

1)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

供給表現爲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需求表現爲用於購買和支付的貨幣,因此這種通貨膨脹又稱爲“過多的貨幣追求較少的商品”。

2)供給推動拉動通貨膨脹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又稱爲成本通貨膨脹或供給通貨膨脹,是指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

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把推動通貨膨脹的成本因素歸結爲工資和利潤兩個方面。所以,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又可分爲:

  • 工資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是指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造成的過高工資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工資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把這種工資和價格的螺旋上升運動,即工資-價格螺旋視爲通貨膨脹的直接原因,把工會(以及工資法這類強制性外部力量)的存在所導致的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視爲通貨膨脹的根源。
  • 利潤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是指企業和寡頭企業利用市場勢力謀取過高利潤所導致的一般價格水平的上漲。如果市場是壟斷市場貨寡頭壟斷市場,壟斷企業和寡頭企業就可以利用其壟斷的優勢,通過控制產量和提高產品價格來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必然會推動價格水平上升,並使價格水平的上升速度超過生產成本的增長速度,從而引發通貨膨脹。

3、從經濟結構因素變動的角度來說明通貨膨脹,即所謂機構性通貨膨脹

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在既不存在需求拉動,也不存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僅僅是由於經濟結構因素的變化也可以導致價格水平持續、顯著的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這就是結構性通貨膨脹。這種理論認爲,通貨膨脹的起因不在於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於經濟結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

從經濟結構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來看,國民經濟中各個部門各具特點且千差萬別,這是導致結構性通貨膨脹的根源。在現代社會,由於資本和技術在不同的經濟部門具有不同的特徵,因此,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很難使資本和技術從一個部門順暢流轉到另一個部門。

但是,貨幣工資的增長速度通常是由生產率較高的部門、處於發展上升階段的部門和開發度較高的部門決定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在工會追求工資均等化和公平原則的壓力下,在勞動市場競爭的作用下,那些勞動生產率較低的部門、發展緩慢處在衰退階段的部門和非開放的部門,其工資的增長速度會向更高的部門看齊,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貨幣工資增長速度具有同步增長的趨勢。

如果整個社會的工資增長速度都向那些先進的經濟部門看齊,勢必會導致全社會的工資增長率高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平均增佔率,這必然會導致價格水平的普遍上漲,從而引發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結構性的。

社會各部門的資本和技術結構存在差異,同時資本和技術很難跨部門自由流動 -> 社會不同部門的生產率不同 -> 社會不用部門的貨幣工資增佔率存在錯位差異 -> 較高貨幣增長率部門帶動較低部門 -> 社會各部門整體貨幣工資增長率上升 -> 結構性通貨膨脹

失業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 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是反映失業率(u)和通貨膨佔率(π)關係的曲線。

設u*代表自然失業率,則可以將簡單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線表示爲:

  • 參數a衡量價格對於失業率變動的反應程度,a爲正數
  • u > u*時,π爲負數:當實際失業率大於自然失業率,失業率(u)上升,通貨膨脹率(π)下降
  • u < u*時,π爲正數:當實際失業率小於自然失業率,失業率(u)下降,通貨膨脹率(π)上升

菲利普斯曲線是從總需求-總供給模型(AD-AS模型)中推導出來的:

總需求增加,AD1 -> AD2,均衡點由A變動到B,價格由PA增加到PB,產出由YA增加到YB。 

  • PA增加到PB:價格上升(通貨膨脹)
  • YA增加到YB:產出增加,由 Y=f(N,K) 可知 Y 與 N(就業量)成正比,故產出增加就業量就增加。又因爲失業率與就業量成反比,所以失業率減少

再來看一下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在長期中,工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遲早會一致,所以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線。

當實際通貨膨脹率等於預期通貨膨脹時,失業處於自然失業率水平。通俗解釋:當預期的通貨膨脹率完全準確時,失業率就不會變,也就是說不會有新的人失業。

0x1: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相比,哪一種失業問題更嚴重?

一般來說,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相比,結構性失業更嚴重些。

摩擦性失業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轉業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在一個動態經濟中,各行業、各部門和各地區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生的。由於在動態經濟中,勞動力的流動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業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當某些部門相對於其他部門出現增長時,可以經常看到各種職業或地區之間供求的不平衡。這種情況下,往往“失業與空位”並存,即一方面存在着有工作無人做的“空位”,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人無工作的“失業”,這是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點造成的。由於摩擦性失業的失業者都可以勝任可能獲得的工作,因而增強失業服務機構的作用、增加就業信息或協助勞動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於減少摩擦性失業。而結構性失業是由於經濟結構變化、產業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是勞動力市場失衡造成的失業,一些部門需要勞動力,存在職位空缺,但失業者缺乏到這些部門和崗位就業的能力,且這種能力的培訓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所以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更嚴重一些。

結構性失業本質上是一種供給側矛盾。

0x2:能否說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纔是充分就業?

不能說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纔是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並不意味着100%的就業,即使經濟能夠提供足夠的職位空缺,失業率也不會等於零,經濟中仍然會存在着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在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永遠會存在職業流動和行業的結構性興衰,所以總有少部分人處於失業狀態。凱恩斯認爲,如果消除了“非自願性失業”,失業僅侷限於摩擦性失業和自願失業的話,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因此,充分就業不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0x3:什麼是自然失業率?哪些因素影響自然失業率的高低?

(1)對於什麼是自然失業率,經濟學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通常可簡單地認爲,自然失業率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於均衡狀態時的失業率,這時只存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當實際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就實現了充分就業,因此自然失業率又稱充分就業的失業率。

(2)自然失業率取決於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即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者尋找工作的能力和願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衆多因素。

任何把失業率降低到自然失業率以下的企圖都將造成加速的通貨膨脹。任何時候都存在着與實際工資率結構相適應的自然失業率。

生產力的發展、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因素是決定自然失業率以及引起自然失業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具體包括:

  • ① 勞動者結構的變化。一般來說,青年與婦女的自然失業率高,而這些人在勞動力總數中所佔比例的上升會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 ② 政府政策的影響。如失業救濟制度使一些人寧可失業也不願從事工資低、條件差的職業,這就增加了自然失業中的“尋業的失業”;最低工資法使企業儘量少僱用人,尤其是技術水平差的工人,同時也加強了用機器取代工人的趨勢。
  • ③ 技術進步因素。隨着新技術、新設備的投入使用,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資本的技術構成不斷提高,必然要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較多的失業。同時,技術進步使一些文化技術水平低的工人不能適應新的工作而被淘汰出來。
  • ④ 勞動市場的組織狀況,如勞動力供求信息的完整與迅速性,職業介紹與指導的完善與否,都會影響到自然失業率的變化。
  • ⑤ 勞動市場或行業差別性的增大會提高自然失業率。廠商、行業和地區會興起和衰落,而勞動者和廠商需要時間來與之適應與配合。這些無疑會引起勞動者的大量流動,增大結構性失業。 

0x4:說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與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關係

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表現的是在一定的通貨膨脹率預期水平下,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係。貨幣主義者認爲,在工資談判中,工人們關心的是實際工資而不是貨幣工資。當通貨膨脹率不太高,工人還沒有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的時候,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的替代關係就被稱爲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在長期,工人們發覺他們的實際工資隨着物價的上漲而下降,就會要求僱主相應地增加貨幣工資,以補償通貨膨脹給自己造成的損失。由於工人不斷地形成新的通貨膨脹預期,使換取一定失業率的通貨膨脹率越來越高,一條條菲利普斯曲線不斷向右上方移動,最終演變成爲一條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這就是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在以失業率爲橫座標,通貨膨脹率爲縱座標的座標系中,長期當中的菲利普斯曲線,即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替換關係。而且,在長期中,經濟社會能夠實現充分就業,經濟社會的失業率將處在自然失業率的水平。可以用下圖說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移動,進而形成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過程。

上圖中,假定某一經濟處於自然失業率u*,通貨膨脹率爲π1的A點。

若這時政府採取擴張性政策,以使失業率降低到u1。由於擴張性政策的實施,總需求增加,導致價格水平上升,使通貨膨脹率上升爲π2。由於在A點處,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爲π1,而現在實際的通貨膨脹率爲π2,高於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使實際工資下降,從而增加生產,增加就業,失業率減少爲u1。於是就會發生圖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線PC1(πe=π1)所示的情況,失業率由u*下降爲u1,而通貨膨脹率則從π1上升到π2。但這種情況只能是短期的。經過一段時間,工人們會發現價格水平的上升和實際工資的下降,這時他們便要求提高貨幣工資。

與此同時,工人們會相應地調整其預期,即從原來的π1調整到現在的π2。伴隨着這種調整,實際工資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應地,企業生產和就業也都回到了原有的水平。失業率又回到原來的u*,但此時經濟已處於具有較高通貨膨脹率預期(即π2)的B點。將以上過程重複下去,可以想象,在短期,由於工人不能及時改變預期,存在着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替換關係,表現在圖形上,便有諸如PC1,PC2„的各條短期菲利普斯曲線。

隨着工人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上升,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上升。從長期來看,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與實際通貨膨脹是一致的。因此,企業不會增加生產和就業,失業率也就不會下降,從而便形成了一條與自然失業率重合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LPC。垂直於自然失業率水平的長期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長期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係。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由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不斷運動形成的。

0x5:通貨膨脹的成本有哪些?

通貨膨脹是指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通貨膨脹給整個經濟施加了兩種類型的成本,分別是:

  • (1)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
    • ① 菜單成本。高通貨膨脹使得企業經常的更換自己的報價,從而產生了成本,即價格調整的成本。
    • ② 鞋底成本。通貨膨脹率高,使得名義利率提高,人們的實際貨幣餘額需求量減少,需要更經常去銀行,不方便程度提高,也即鞋底成本。
    • ③ 稅收扭曲。許多稅規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從而改變了個人所得稅負擔。
    • ④ 相對價格變動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高的通貨膨脹改變了相對價格,從而引起資源配置中的微觀經濟無效率。
    • ⑤ 混亂與不方便。物價水平經常變動會引起生活不便。
  • (2)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的影響比穩定的、可預期的通貨膨脹的任何一種成本都更有害。具體地說,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成本有以下幾種:
    • ① 不確定性的增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增加了經濟中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個體儲蓄、投資以及就業的勞動量等決策,這會導致經濟效率降低。
    • ② 不合意的財富的再分配。這具體表現在:
      • a.通貨膨脹不利於靠固定的貨幣收入維持生活的人,那些靠變動收入維持生活的人,則會從通貨膨脹中得益;
      • b.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
      • c.通貨膨脹導致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發生收入再分配。
    • ③ 相對價格變動性的增加。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有可能急劇增加相對價格的變動性,帶來經濟的低效率和資源的不當配置。

0x6:說明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通貨膨脹,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顯著的上漲。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理論把通貨膨脹解釋爲“過多的貨幣追求過少的商品”。下圖說明了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上圖中,橫軸y表示總產量(國民收入),縱軸P表示一般價格水平。AD爲總需求曲線,AS爲總供給曲線。

總供給曲線AS起初呈水平狀,表示當總產量較低時,總需求的增加不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產量從零增加到y1,價格水平始終穩定。總需求曲線AD1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1決定的價格水平爲P1,總產量水平爲y1。

當總產量達到y1以後,繼續增加總需求,就會遇到生產過程中的所謂瓶頸現象,即由於勞動、原料、生產設備等的不足而使成本提高,從而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圖中總需求曲線AD繼續提高時,總供給曲線AS便開始逐漸向右上方傾斜,價格水平逐漸上漲。總需求曲線AD2與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決定的價格水平爲P2,總產量爲y2。

當總產量達到最大,即爲充分就業的產量yf時,整個社會的經濟資源全部得到利用。圖中總需求曲線AD3同總供給曲線AS的交點E3決定的價格水平爲P3,總產量水平爲yf。價格水平從P1上漲到P2和P3的現象被稱作瓶頸式的通貨膨脹。在達到充分就業的產量yf以後,如果總需求繼續增加,總供給將不再增加,因而總供給曲線AS呈垂直狀。這時總需求的增加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上漲。

例如,上圖中總需求曲線AD3提高到AD4時,它同總供給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總產量並沒有增加,仍然爲yf,但是價格水平已經從P3上漲到P4。這就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經濟學家認爲,不論總需求的過度增長是來自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還是來自政府需求、國外需求,都會導致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需求方面的原因或衝擊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消費習慣的突然改變、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動等。 

0x7:若某一經濟的價格水平1984年爲107.9,1985年爲111.5,1986年爲114.5。問1985年和1986年的通貨膨脹率各是多少?若人們對1987年的通貨膨脹率預期是按前兩年通貨膨脹率的算術平均來形成的,設1987年的利率爲6%,問該年的實際利率爲多少?

  • (1)依題意,則有:

1985 年的通貨膨脹率爲:

同理可得,1986 年的通貨膨脹率爲:

 

 

  • (2)假設 π1987 爲 1987 年的預期通貨膨脹率,則依題意有: 

 

 

  • (3)按照名義利率 i、實際利率 r 與預期通貨膨脹 π 之間的關係,有: 

 

 

0x8:設某經濟某一時期有 1.75 億成年人,其中 1.2 億人有工作,0.1 億人在尋找工作,0.45 億人沒工作但也沒在找工作。試求:(1)勞動力人數;(2)勞動力參與率;(3)失業率。

  • (1)就業者和失業者的總和稱爲勞動力,因此有:勞動力人數=就業人數+失業人數=1.2+0.1=1.3(億人)。
  • (2)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可工作年齡人口數×100%=1.3/1.75×100%≈74.29%。
  • (3)失業率=失業者/勞動力×100%=0.1/1.3×100%≈7.69%。

0x9:設一經濟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線:π=π-1 -0.5(u-0.06)

問:

  • (1)該經濟的自然失業率爲多少?
  • (2)爲使通貨膨脹率減少 5 個百分點,必須有多少週期性失業?

解:

  • (1)當 π=π-1 時,自然失業率 u * =u,即 u * =6%。
  • (2)由題可知,π 減少 5 個百分點,0.5(u-0.06)就要增加 5 個百分點,則 u-0.06 要增加 10 個百分點,所以 u 要增加10個百分點,所以有 10%的週期性失業。

0x10:試說明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的關係。

總供給曲線揭示的是總產出和價格水平之間的關係。菲利普斯曲線揭示的是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替換關係。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雖然表面上所揭示的關係不同,但在本質上都表示同樣的宏觀經濟思想,僅僅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

失業率越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總產出越低;同樣的,通貨膨脹率越高,價格水平越高。

所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從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也可以由菲利普斯曲線推導出總供給曲線。

根據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方程有:

π-πe=-ε(u-u*)

用P-P-1代替π,用Pe-P-1代替πe,這裏P爲當期價格水平的對數,P-1爲前一期價格水平的對數,Pe爲預期價格水平的對數。則上式變爲:

P-Pe=-ε(u-u*)

根據奧肯定律,有:

 

將②式代入到①式,替換掉 u-u * 後得: 

 

記 λ=αy f /ε,則上式可寫爲:

y=yf +λ(P-Pe

④ 

④式即爲總供給方程。這一方程可以同時代表古典的、凱恩斯的和常規的總供給曲線,而三者的差別在於參數λ的取值及對λ的解釋。具體來說,

  • 當λ=0時,總供給方程化爲y=yf,此即爲古典的總供給方程
  • 當λ→∞時,總供給方程化爲P=Pe,在Pe已知的情況下,這一方程即爲凱恩斯的總供給方程
  • 對λ取有限正數的情況,方程即爲常規的總供給方程。根據這一方程,總產出與未預期到的價格水平的變動相關

一般認爲,當研究產出與價格水平時,使用總供給曲線比較方便;當研究失業與通貨膨脹時,使用菲利普斯曲線比較方便。 

0x11:設某一經濟的菲利普斯曲線爲:π=π-1 -0.4(u-0.06),試求:

  • (1)該經濟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
  • (2)畫出該經濟的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解:

  • (1)當π=π-1時,自然失業率u*=u,即u*=6%
  • (2)由所給方程知,該經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斜率爲-0.4,且經過u=0.06,π=π-1點。在長期,預期通貨膨脹率等於實際通貨膨脹率,相應地,失業率爲自然失業率,故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位於自然失業率的垂直線,該經濟的短期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如圖16-3所示。

 

0x12:試根據常規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推導出菲利普斯曲線。

常規的短期總供給曲線揭示的是總產量與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的關係。在簡單的情況下,總供給函數可寫爲:

 

其中,P和Pe分別爲價格水平和預期價格水平的對數,y和y-分別爲總產量和潛在產量,λ≥0爲參數。

①式兩邊減去上一期的價格水平P-1有:

 

②式中,P-P-1爲通貨膨脹率,記其爲π,Pe-P-1爲預期通貨膨脹率,記其爲πe,則②式爲:

 

③ 

奧肯定律說明總產量與失業之間存在反向關係。具體地,由奧肯定律,有:

 

其中,β>0爲常數,u爲失業率,un爲自然失業率。將④式代入③式,得:

π=πe-β(u-un

上式即爲菲利普斯曲線。

0x13:說明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

  • (1)菲利普斯曲線的含義

菲利普斯曲線是說明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係的一條曲線。它是由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根據1861~1957年英國的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來的,故稱之爲菲利普斯曲線。西方經濟學家認爲,貨幣工資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即貨幣工資率的增加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加,引起物價上漲,從而導致通貨膨脹。所以,菲利普斯曲線又成爲當代經濟學家用以表示失業率和通貨膨脹之間此消彼長、相互交替關係的曲線。如下圖所示。

上圖中,橫軸代表失業率u,縱軸代表通貨膨脹率π,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PC即爲菲利普斯曲線。

若設u*代表自然失業率,則可以將簡單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線表示爲:π=-a(u-u*)。

  • (2)按經濟中調整時間的長短,菲利普斯曲線可以分爲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兩者有着不同的經濟政策含義。

①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短期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關係的曲線。弗裏德曼指出,企業和工人關注的不是名義工資,而是實際工資。當勞資雙方談判新工資協議時,他們都會對新協議期的通貨膨脹進行預期,並根據預期的通貨膨脹相應地調整名義工資水平。根據這種說法,人們預期通貨膨脹率越高,名義工資增加越快。由此,弗裏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概念。這裏所說的“短期”,是指從預期到需要根據通貨膨脹作出調整的時間間隔。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在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低於實際的通貨膨脹率的短期中,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仍存在着替換關係。由此,向右下方傾斜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就是,在短期中引起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擴張性財政與貨幣政策是可以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的。

換句話說,調節總需求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②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

在長期中,工人將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工人預期的通貨膨脹率與實際的通貨膨脹率遲早會一致,這時工人會要求改變名義工資,以使實際工資不變,從而較高的通貨膨脹就不會起到減少失業的作用。因此在以失業率爲橫座標,通貨膨脹率爲縱座標的座標系中,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表明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替換關係。而且,在長期中,經濟社會能夠實現充分就業,經濟社會的失業率將處在自然失業率的水平。

長期菲利普斯曲線的政策含義是:從長期來看,政府運用擴張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業率,還會使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

0x14:已知某國貨幣工資上升率∆W/W 與失業率 u 之間的菲利普斯曲線爲∆W/W=a/u+b。今有 W 與 u 的關係資料如下表所示,求該國的菲利普斯曲線方程。

貨幣工資上升率爲∆W/W=(110-100)/100=10%時,u=4%;代入菲利普斯曲線可得 10%=a/4%+b,即:

100a+4b=40%

貨幣工資上升率爲∆W/W=(115.5-110)/110=5%時,u=6.67%;代入菲利普斯曲線有 5%=a/6.67%+b,即

100a+6.67b=33.35%

聯立①②式解得:a=1/200,b=-0.025;

菲利普斯曲線爲:

∆W/W=1/(200u)-0.025

0x15:貨幣數量論是如何解釋通貨膨脹的?

貨幣數量論在解釋通貨膨脹方面的基本思想是:

每一次通貨膨脹背後都有貨幣供給的迅速增長。

這一理論的出發點是費雪的交易方程:

MV=Py

式中,M爲貨幣供給量;V爲貨幣流通速度,它被定義爲名義收入與貨幣量之比,即一定時期(如一年)平均一元錢用於購買最終產品與勞務的次數;P爲價格水平;y爲實際收入水平。

交易方程左邊的MV反映的是經濟中的總支出,而右邊的Py爲名義收入水平。由於經濟中對商品與勞務支出的貨幣額即爲商品和勞務的總銷售價值,因而方程的兩邊相等。

由方程MV=Py,可以得到如下關係式:

其中,π表示通貨膨脹率,m∧表示貨幣增長率,v∧表示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y∧表示產量增長率。

根據方程,通貨膨脹來源於三個方面,即

  • 貨幣流通速度
  • 貨幣增長
  • 產量增長

進一步地,假定貨幣流通速度不變,則有:

該式表明,通貨膨脹等於貨幣供給增長率減去產量的增長率。

另一方面,在長期內,實際產量的增長率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上述方程意味着,在長期內,貨幣供給增長率的變化一對一地導致通貨膨脹率的變化。

根據費雪的貨幣數量理論,在收入水平和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的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將導致通貨膨脹率的上升。

 

六、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目標

  • 充分就業
  • 價格穩定
  • 經濟持續均衡增長
  • 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經濟政策的作用和影響

1、財政政策

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2、貨幣政策

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隱含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的政策。

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和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

利率是使用貨幣的成本,故貨幣需求>貨幣供給,物以稀爲貴,使用貨幣的成本更高了,故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 

財政政策及其效果

1、財政的構成與財政政策工具

1)政府支出

含義:主要包括政府購買和政府轉移支付兩類

  • 政府購買:政府對產品和勞務的購買。如購買軍需品、機關辦公用品、發放政府僱員報酬、實施公共項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屬於政府購買。政府購買是一種實質性支出,有着產品和勞務的實際交易。
  • 政府轉移支付:指政府在社會福利保險、貧困救濟和補助等方面的支出。這是一種貨幣性支出。政府在付出這些貨幣時並無相應的產品和勞務的交換髮生,是一種不以取得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作爲報償的支出

2)政府收入

  • 稅收:是政府收入中最重要的部門。它是國家爲了實現其職能按照法律預先規定的標準,強制地、無償地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手段,因此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徵。
  • 公債:當政府稅收不足以彌補政府支出時,政府就會發行公債,使公債成爲政府財政收入的又一組成部分。公債是政府對公衆的債務,或公衆對政府的債權。它不同於稅收,是政府運用信用形式籌集財政資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債務和地方政府的債務。

2、自動穩定與斟酌使用

  • 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的衝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自動抑制通貨膨脹,在經濟衰退時自動減輕蕭條,無須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 斟酌使用的財政政策:爲確保經濟穩定,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採取一些財政政策,變動支出水平或稅收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

3、功能財政和預算盈餘

  • 功能財政: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實施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爲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餘,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爲功能財政。
  • 預算赤字:政府財政支出大於收入的差額
  • 預算盈餘: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餘額
  • 週期平衡預算:政府收支在一個經濟週期中保持平衡

4、財政政策效果的 IS-LM 圖形分析

1)財政政策效果因 IS 曲線的斜率而異

2)財政政策效果因 LM 曲線的斜率而異

財政政策及其效果

1、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由於政府支出增加(財政政策)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左圖中y3-y1爲擠出效應;右圖中y3-y2爲擠出效應。

擴張性財政政策使IS右移到IS',利率由r0上升到r1,產出由y0增加至y1。

利率上升使投資減少,這就意味着如果利率沒上升的話,產出能增加的更多,能增加到y3,但由於利率增加了,故產出只能增加到y1這麼多,因此y3-y1就是由於利率上升而被擠出的私人投資所減少的國民收入,即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可以理解爲損失的部分,擠出效應越小,說明政策效果越好

IS曲線越陡峭,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越小,因而政策效果就越大。

貨幣政策及其效果

1、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

1)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

簡單來說,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存款、貸款。

2)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一國的最高金融當局,它統籌管理全國的金融活動,實施貨幣政策以影響經濟。

  • 中國:中國人民銀行
  • 美國:美聯儲
  • 英國:英格蘭銀行
  • 法國:法蘭西銀行

簡單來說,央行就是不負責爲居民提供存款和貸款,主要負責的是國家層面的業務,比如印發人民幣、爲商業銀行保管準備金、爲商業銀行提供貸款、制定利率、制定政策等。

3)中央銀行的三大職能

  • 作爲發行的銀行,發行國家的貨幣
  • 作爲銀行的銀行,既爲商業銀行提供貸款(票據再貼現、抵押貸款等),又爲商業銀行集中保管存款準備金,還爲商業銀行集中辦理全國的結算業務
  • 作爲國家的銀行,
    • 第一,它代表國庫
    • 第二,提供政府所需資金
    • 第三,代表政府與外國發生金融業務關係
    • 第四,執行貨幣政策
    • 第五,監督、管理全國金融市場的活動

2、貨幣創造與貨幣供給

  • 存款準備金:經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額,稱爲存款準備金。
  • 法定準備金:準備金在存款中應當佔的最低比率是由中央銀行規定的,這一比率稱爲法定準備率(rd),按法定準備率提留的準備金是法定準備金。
  • 貨幣創造乘數: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將使活期存款總和(亦稱貨幣供給量)擴大爲這筆新增原始貨幣供給的 1/rd 倍,1/rd 稱爲貨幣創造乘數。
  • 基礎貨幣(高能貨幣):是指流通於銀行體系之外被社會公衆持有的現金與商業銀行體系持有的存款準備金(包括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的綜合。基礎貨幣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藉以創造存款貨幣的基礎,是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的存款得以倍數擴張的源泉,因此也稱爲高能貨幣。(基礎貨幣 = 現金 + 法定準備金 + 超額準備金)
  • 超額準備金:超過法定準備金要求的準備金,超額準備金與存款的比率可稱爲超額準備金率(re

3、貨幣創造乘數

  • rd:法定準備金率,法定準備金佔存款的比例
  • re:超額準備金率,超額準備金佔存款的比例
  • rc:現金在存款中的比例
  • R:原始存款
  • D:存款總額(貨幣供給)
  • H:基礎貨幣(高能貨幣)

在不同的前提條件下,貨幣創造乘數公式都不同,

1)貨幣創造乘數爲 1/rd 

條件:

  • 商業銀行沒有超額儲備
  • 銀行客戶沒有現金漏出,即銀行客戶將一切貨幣收入以支票形式存入銀行,而銀行只能以支票形式進行貸款。通俗地說,客戶將一切貨幣收入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銀行。

在這種條件下,貨幣創造乘數就是指最終的存款總額(D)比原始存款(R)擴大了多少倍(D/R),即:

D/R = 1/rd

  • 法定準備金率(rd):0.2
  • 原始存款(R):100

各銀行的最終存款綜合(D)爲一個等比數列求和公式:

2)貨幣創造乘數爲 1/(rd + re

條件:

  • 商業銀行有超額儲備
  • 銀行客戶無現金漏出 

3)貨幣創造乘數爲 1/(rd + re + rc

條件:

  • 商業銀行有超額儲備
  • 銀行客戶有現金漏出 

4)貨幣創造乘數爲 rc + 1/(rd + re + rc

4、貨幣政策及其效果

1)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的關係

債券價格與市場利率具有反方向關係,即:

  • 債券價格越高,意味着利率越低
  • 債券價格越低,意味着利率越高

2)貨幣政策及其工具

含義:中央銀行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以及通過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整個經濟以達到一定經濟目標的行爲就是貨幣政策。

工具:

  • 再貼現率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或者說放款利率。
    • 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的借款就會減少,準備金減少從而貨幣供給量就會減少
    • 反之
  •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政府債券以控制貨幣供給和利率的政策行爲。
    • 中央銀行要購買債券時,對債券的市場需求就增加,債券價格會上升,而債券價格的上升,就意味着利率的下降
    • 反之
  • 變動法定準備金率:即所謂的降準
  • 道義勸告:即所謂的窗口指導

5、貨幣政策效果的 IS-LM 圖形分析

6、兩種政策混合使用

  • 財政政策是 IS 變動,貨幣政策是 LM 變動
  • 不管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擴張右移,緊縮左移

總需求管理政策

1、政策要不要干預

  • 凱恩斯:干預
  • 新古典學派:不干預

2、總需求管理政策的四個宏觀目標

  • 充分就業
  • 價格穩定
  • 經濟增長
  • 國際收支平衡

總供給管理政策

1、供給管理政策

  • 凱恩斯學派:收入政策、人力政策
  • 供給學派:通過減稅刺激供給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0x1:什麼是自動穩定器?是否稅率越高,稅收作爲自動穩定器的作用越大?

(1)自動穩定器也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衝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採取任何行動。財政政策的這種內在穩定經濟的功能主要通過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和農產品價格維持制度得到發揮。

(2)混合經濟中支出乘數值與私人經濟中支出乘數值的差額決定了稅收制度的自動穩定程度,其差額愈大,自動穩定作用愈大。這是因爲,在邊際消費傾向一定的條件下,混合經濟中支出乘數越小,說明邊際稅率越高,從而自動穩定量愈大。這一點可以從混合經濟的支出乘數公式1/[1-β(1-t)]中得出。當t愈大時,該乘數愈小,從而邊際稅率的變動的穩定經濟作用愈大。

舉例來說,假設邊際消費傾向爲0.8,當稅率爲0.1時,則增加1美元投資會使總需求增加3.57美元{1×1/[1-0.8(1-0.1)]≈3.57};若稅率增至0.25時,則增加1美元投資只會使總需求增加2.5美元{1×1/[1-0.8(1-0.25)]=2.5}。可見,稅率越高,自發投資衝擊帶來的總需求波動愈小,說明自動穩定作用越大。

0x2:平衡預算的財政思想和功能財政思想有何區別?

(1)平衡預算的財政思想指財政收入與支出相平衡,財政預算盈餘等於零的財政思想。

平衡預算的財政思想按其歷史發展階段有三種含義:

  • 一是年度平衡預算,這是一種量入爲出的每年預算均需平衡的思想
  • 二是週期平衡預算,指政府財政在一個經濟週期中保持平衡,在經濟繁榮時期採用財政盈餘措施,在蕭條時期採取預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餘彌補後者的赤字,以求整個經濟週期盈虧相抵,預算盈餘爲零的平衡預算
  • 三是充分就業平衡預算,這種思想認爲,政府應當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業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淨稅收水平。

這三種平衡預算思想的發展表明,平衡預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發展至以一定的經濟目標爲前提的平衡預算思想,在一定週期內,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財政盈餘或赤字,但是這類平衡預算思想的本質仍舊是機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種消極的財政預算思想。

(2)功能財政思想是一種採取積極的權衡性財政政策或補償性財政政策的財政思想。

這種政策思想強調,財政預算的功能是爲了實現經濟穩定發展,預算既可以盈餘,也可以赤字,因而稱之爲功能財政。

(3)平衡預算的財政思想和功能財政思想的共同點是兩者的目的均是設法使經濟保持穩定,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財政收支平衡,甚至以此作爲預算目標,而後者則強調財政預算的平衡、盈餘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的是追求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以及經濟的穩定增長。

0x3:政府發行的公債賣給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或其他私人機構對貨幣供給量變動會產生什麼樣不同的影響?

政府發行的公債賣給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或其他私人機構對貨幣供給量變動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分析如下。

(1)如果由居民或廠商直接購買公債,則會減少他們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產生擠出效應,不能起到應有的擴大總需求的作用。

對擠出效應的發生機制有兩種解釋。

  • 一種解釋是:財政支出擴張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間支出,特別是抑制民間投資
  • 另一種解釋是:政府向公衆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間部門在借貸資金需求上的競爭,減少了對民間部門的資金供應。

(2)如果由商業銀行直接購買公債,則會減少商業銀行的放款,同樣間接產生擠出效應,不能起到應有的擴大總需求的作用。

(3)只有把公債賣給中央銀行,才能起到擴大總需求的作用。

具體的作法是:政府(由財政部代表)把公債券作爲存款交給中央銀行,中央銀行給政府以支票簿,政府就可以把支票簿作爲貨幣使用,或用於增加公共工程,或用於增加購買,或用於增加轉移支付。中央銀行可以把政府債券作爲發行貨幣的準備金或作爲運用貨幣政策的工具。 

0x4:什麼是貨幣創造乘數?其大小主要和哪些變量有關?

(1)貨幣創造乘數指中央銀行創造一單位的基礎貨幣所能增加的貨幣供應量。

如果是活期存款,它還能通過活期存款派生機制創造貨幣,公式爲:

  • D=R/rd
  • D=R/(rd+re
  • (D爲活期存款總額,R爲原始存款,rd爲法定存款準備率,re爲超額準備率)

如果在存款創造機制中還存在現金流出,即貸款並不完全轉化爲存款,那麼貨幣創造乘數爲:

  • k=1/(rd+re+rc
  • 其中rc爲現金-存款比率

此時,僅把活期存款考慮爲貨幣供給量。

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貨都考慮爲貨幣供給量,即M=D+Cu,同時,引入強力貨幣H(銀行準備金加上非銀行部門持有的通貨),此時的貨幣創造公式如下:

(2)從上式可見,貨幣創造乘數的大小與存款準備率(含超額準備率)及現金-存款的比率有關,現金-存款比率、法定準備率和超額準備率越大,貨幣創造乘數越小。 

0x5:在要不要政府幹預經濟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有哪兩種不同意見?

在要不要政府幹預經濟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主張採用政策來穩定經濟,但另外一些經濟學家反對干預經濟,主張經濟自由。

(1)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認爲,私人企業經濟具有內在不穩定的特性,因此需要政府來穩定經濟,並且認爲政府能夠做到這一點。按照他們的觀點,通過實施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能夠影響總需求,從而可以用來調節經濟。

(2)一些經濟學家認爲,經濟波動的根源是外生因素的干擾,社會經濟本身會適應這些干擾,市場會對經濟環境的變化提供良好的解決辦法。他們認爲,政府幹預政策不但在很大程度上無效,反而還能帶來一些壞處。

0x6:在按什麼規則調節經濟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有哪些不同意見?

在按什麼規則調節經濟的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家存在不同意見。以貨幣政策爲例,經濟學家提出過如下幾種不同的政策規則。

(1)穩定比率貨幣供應量增長的規則。這就是貨幣主義代表人物弗裏德曼提出的所謂“單一規則”。他提出,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按平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加上人口增長率來規定並宣佈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是貨幣政策唯一最好的選擇,此外就不要再做其他政策調節。

(2)以名義GDP爲目標變量的政策規則。根據此規則,中央銀行宣佈一個名義GDP的年增長率目標,若名義GDP上升到此目標以上,就降低貨幣增長以抑制總需求;若低於此目標,就提高貨幣增長率以刺激總需求。

(3)以一定的名義通脹率爲目標變量的政策規則。根據此規則,中央銀行公開宣佈一個較低的通貨膨脹率,然後根據實際通脹率與此目標通脹率的偏離程度調整貨幣供給,即實際通脹率高於目標通脹率時就降低貨幣增長率以抑制總需求,反之則提高貨幣增長率以刺激總需求。

(4)以一定的真實利率(“真實”的聯邦基金利率)作爲操作變量的政策規則,即泰勒規則。泰勒認爲,貨幣政策要能調節物價和經濟增長,貨幣當局就應把調節真實的名義利率作爲主要操作方式。若實際通脹率和失業率偏離目標值,就應當調整名義利率,以抑制通脹或降低失業率。

0x7: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張,同供給學派的供給政策主張的出發點和側重點有何區別?

(1)凱恩斯主流經濟學家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主張只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角,只是在推行宏觀的財政、貨幣政策的同時配合實行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而已。

(2)供給學派的供給政策主張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是站在總供給角度提出來的。供給學派的供給管理政策主張的核心是強調激勵的作用,認爲激勵意味着對工作、儲蓄、投資和企業家才能足夠的報酬。供給學派認爲不是需求決定供給,而是供給能夠創造需求,爲此需要採取相應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從而刺激經濟。

0x8:假定現金-存款比率 rc =Cu/D=0.38,準備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額的)r=0.18,試問貨幣創造乘數爲多少?若增加基礎貨幣 100 億美元,貨幣供給變動多少?

(1)貨幣創造乘數k=(rc+1)/(rc+r)=(0.38+1)/(0.38+0.18)≈2.4643。

(2)貨幣供給變動額∆M=∆H × K=100 × 2.4643=246.43(億美元),即若增加基礎貨幣100億美元,貨幣供給約增加246.43億美元。

0x9:假定法定準備率是 0.12,沒有超額準備金,對現金的需求是 1000 億美元。 

  • (1)假定總準備金是 400 億美元,貨幣供給是多少?
  • (2)若中央銀行把準備率提高到 0.2,則貨幣供給變動多少?(假定總準備金仍是 400 億美元。)
  • (3)中央銀行買進 10 億美元政府債券(存款準備率仍是 0.12),貨幣供給變動多少?

解:

(1)本題中,沒有考慮現金存款比率問題,因此,貨幣乘數是準備率的倒數。於是,貨幣供給M=C+D=1000+400/0.12≈1000+3333.33=4333.33(億美元)。

(2)當準備金率提高到0.2,則存款變爲D′=400/0.2=2000(億美元),現金不變。則貨幣供給爲:M′=C+D′=1000+2000=3000(億美元),因此∆M=M′-M=-1333.33(億美元),即貨幣供給減少1333.33億美元。

(3)若中央銀行買進10億美元政府債券,即基礎貨幣增加10億美元,則∆M=10/0.12≈83.33(億美元),即貨幣供給增加83.33億美元。

0x10:什麼是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它與實際的預算盈餘有何區別?

(1)充分就業的預算盈餘也稱作週期性調整的盈餘、高就業盈餘、標準化預算盈餘與結構盈餘,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盈餘。充分就業的預算盈餘不受經濟週期的特殊形勢(繁榮或衰退)的影響,只在政府執行財政政策措施發生變化時它才變化。如果這種盈餘爲負值,就是充分就業預算赤字。

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概念的提出具有兩個十分重要的作用:

  • ① 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上,消除經濟中收入水平週期性波動對預算狀況的影響,從而能更準確的反映財政政策預算狀況的影響
  • ② 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業問題,以充分就業爲目標確定預算規模,從而確定財政政策

但這一概念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爲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或潛在國民收入本身就是難以準確估算的。

(2)實際的預算盈餘是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盈餘。因此二者的差別就在於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與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的差額。如果用t、g、tr分別表示稅率、既定的政府購買支出和政府轉移支付支出,用y和y*分別表示實際國民收入和潛在國民收入,則充分就業預算盈餘(用BS*表示)和實際預算盈餘(用BS表示)分別爲:

  • BS*=ty*-g-tr
  • BS=ty-g-tr

二者差額爲:BS*-BS=t(y*-y)

一般而言,當實際國民收入水平高於充分就業國民收入水平時,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小於實際預算盈餘;反之,充分就業預算盈餘大於實際預算盈餘。 

0x11: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充分就業的預算盈餘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政府盈餘。如果這種盈餘爲負值,就是充分就業預算赤字。

(1)背景

按照功能財政思想,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或減少稅收,會減少政府預算盈餘或增加赤字;實施緊縮性財政政策,即減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稅收,會增加預算盈餘或減少赤字。

一般容易把預算盈餘減少或赤字增加當作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結果,把預算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當作緊縮性財政政策的結果,但事實並非如此。預算盈餘或赤字的變動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

  • ① 經濟本身的變動,即經濟趨向繁榮會使盈餘增加或赤字減少,經濟趨向衰退會使盈餘減少或赤字增加
  • ② 財政政策的變動,即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趨向減少盈餘、增加赤字,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則相反

因此,僅憑盈餘或赤字難以看出財政政策的擴張或緊縮的性質。要使預算盈餘或赤字成爲衡量財政政策擴張還是緊縮的標準,就必須消除經濟週期波動本身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56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提出了充分就業預算盈餘的概念,把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預算盈餘當作衡量或判斷財政政策是擴張還是緊縮的標準。

(2)意義

充分就業預算盈餘概念的提出具有兩個十分重要的作用:

  • ① 反映財政政策預算狀況。充分就業的預算盈餘要求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業的水平上,消除經濟中收入水平週期性波動對預算狀況的影響,從而能更準確的反映財政政策預算狀況的影響
  • ② 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業問題。充分就業的預算盈餘的提出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業問題,以充分就業爲目標確定預算規模,從而確定財政政策

但這一概念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爲充分就業的國民收入或潛在國民收入本身就是難以準確估算的。

0x12:什麼是債務-收入比率?這一比率波動受哪些因素制約?

(1)債務-收入比率指債務與GDP的比率,用公式表示爲:債務-收入比率=債務/GDP×100%,用於衡量債務相對於一國經濟規模的大小。

(2)公債的實際利息率、實際GDP的增長率和非利息預算盈餘的狀況等因素會制約債務-收入比率的波動。在非利息預算盈餘不變時,公債利率越高,產出增長率越低,債務-收入比率就越有可能上升。如果非利息預算能不斷有盈餘,實際利率有所下降,實際GDP不斷有所增長,則債務-收入比率會逐步下降。

0x13:設某國的法定準備率是 10%,超額準備率是 2.5%,試求:(1)實際準備率;(2)只與法定準備率相關的理論貨幣乘數;(3)既與法定準備率又與超額準備率相關的實際貨幣乘數。

(1)實際準備率等於法定準備率加超額準備率,即:實際準備率=10%+2.5%=12.5%。

(2)當只考慮法定存款準備率而不考慮超額準備率時,只與法定準備率相關的理論貨幣乘數爲:k=1/rd=1/10%=10

(3)既與法定準備率又與超額準備率相關的實際貨幣乘數爲k=1/(rd+re)=1/(10%+2.5%)=8。 

0x14:爲什麼貨幣乘數會隨市場利率水平上升而提高(變大),隨貼現率提高而下降(變小)? 

貨幣乘數又稱貨幣創造乘數或貨幣擴張乘數,是指中央銀行新增一筆原始貨幣供給使活期存款總和(即貨幣供給量)擴大爲這筆新增原始貨幣供給量的倍數。

一般而言,由於準備金不能生利,所以市場貸款利率越高,銀行越不願多留超額準備金。因此,市場利率上升,超額準備金率下降從而實際準備金率會下降,貨幣乘數就會增大。

再貼現率或者說貼現率上升,表示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上升,這會促使商業銀行自己多留準備金,從而會提高實際準備金率。因此,當貼現率上升時,貨幣創造乘數就會變小。

0x15:爲什麼在嚴重的衰退中,貨幣供給變化不能帶來投資水平的提高?

在嚴重衰退中,經濟處於凱恩斯區域,貨幣需求利率係數爲無限大,而投資需求的利率係數等於零,即經濟陷入了流動性陷阱。

(1)流動性陷阱的含義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流動性陷阱”的基本原理:凱恩斯認爲,對利率的預期是人們調節貨幣和債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據,利率越高,貨幣需求量越小,當利率極高時,貨幣需求量等於零,因爲人們認爲這時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說有價證券價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將所持有的貨幣全部換成有價證券。反之,當利率極低時,人們會認爲這時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說有價證券市場價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會跌落,因而會將所持有的有價證券全部換成貨幣。人們有了貨幣也決不肯再去買有價證券,以免證券價格下跌時遭受損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在手中,這種情況稱爲“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

(2)流動性陷阱時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效應

在流動性陷阱情況下,貨幣投機需求無限大,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表現爲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此時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貨幣政策無效。如下圖所示,當利率降到一定程度r0時,LM曲線呈水平狀態,這就是“流動性陷阱”,此時,不管政府增加多少貨幣供給,都不大可能使利率再下降。

0x16:假設某經濟的貨幣市場上有貨幣供給Ms=11000,貨幣交易需求函數爲Mt=0.25y,貨幣投機需求函數爲Msp=10000/(r-2)-1000,2<r≤12。

求:

  • (1)y=40000時的貨幣需求函數。
  • (2)r=6和r=12是否爲均衡利率?
  • (3)如果不是,利率將如何調整?
  • (4)當收入爲多少時,r=6,r=12成爲均衡利率?

解:

  • (1)貨幣需求等於交易需求加投機需求,即貨幣需求函數爲:Md=Mt+Msp=0.25y+10000/(r-2)-1000。當y=40000時,貨幣需求函數爲:Md=0.25×40000+10000/(r-2)-1000=9000+10000/(r-2)
  • (2)當r=6時,貨幣需求爲:Md=9000+10000/(6-2)=11500,而貨幣供給Ms=11000,Md≠Ms,所以r=6不是均衡利率;同理,當r=12時,貨幣需求爲:Md=9000+10000/(12-2)=10000,Md≠Ms,所以r=12不是均衡利率。
  • (3)當r=6時,Md>Ms,因此利率上升;同理,當r=12時,Md<Ms,因此利率下降。
  • (4)要使r=6爲均衡利率,則Md=0.25y+10000/(6-2)-1000=Ms=11000,解得y=38000;同理,要使r=12爲均衡利率,則Md=0.25y+10000/(12-2)-1000=Ms=11000,解得y=44000。

0x17:貨幣政策存在哪些侷限性?

貨幣政策指政府通過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和國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公開市場業務、改變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以及道義上的勸告等。這些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貨幣政策的侷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從貨幣市場均衡的情況看,增加或減少貨幣供給要影響利率必須以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爲前提。如果這一前提不存在,貨幣供給變動對經濟的影響就要打折扣。在經濟繁榮時期,中央銀行爲抑制通貨膨脹需要緊縮貨幣供給,或者說放慢貨幣供給的增長率。然而,那時一般公衆支出會增加,而且物價上升快時,公衆不願把貨幣持在手上,而希望儘快花費出去,從而貨幣流通速度會加快,這無異在流通領域增加了貨幣供給量。這時即使中央銀行減少貨幣供給,也無法使通貨膨脹率降下來。反之,在經濟衰退時期,貨幣流通速度下降,這時中央銀行增加貨幣供給對經濟的影響也就可能被貨幣流通速度下降所抵消。

  • 貨幣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貨幣需求增加
  • 貨幣流通速度放慢,意味着貨幣需求減少

如果貨幣供給增加量和貨幣需求增加量相等,LM曲線就不會移動,因而利率和收入也不會變動。

(2)在通貨膨脹時期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可能效果比較顯著,但在經濟衰退時期,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效果就不明顯。在經濟衰退時期,廠商對經濟前景普遍悲觀,即使中央銀行鬆動銀根,降低利率,投資者也不肯增加貸款從事投資活動,銀行爲安全起見,也不肯輕易貸款。特別是由於存在着流動性陷阱,不論銀根如何鬆動,利息率都不會降低。這樣,貨幣政策作爲反衰退的政策,其效果就相當微弱。

即使從反通貨膨脹看,貨幣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現於控制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而對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的效果就很小。因爲物價的上升若是由工資上漲超過勞動生產率上升幅度引起或由壟斷廠商爲獲取高額利潤引起,中央銀行想通過控制貨幣供給來抑制通貨膨脹就比較困難了。

(3)貨幣政策作用的外部時滯也影響政策效果。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要通過影響利率,再影響投資,然後再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因而,貨幣政策作用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纔會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市場利率變動以後,投資規模並不會很快發生相應變動。利率下降以後,廠商擴大生產規模,需要一個過程;利率上升以後,廠商縮小生產規模,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之,貨幣政策即使在開始採用時不需要花很長時間,但執行後到產生效果卻要有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濟情況有可能發生和人們原先預料的相反的變化。比方說,經濟衰退時中央銀行擴大貨幣供給,但未到這一政策效果完全發揮出來經濟就已轉入繁榮,物價已開始較快地上升,則原來擴張性貨幣政策不是反衰退,卻爲加劇通貨膨脹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

(4)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效果還會受到資金在國際上流動的影響。例如,一國緊縮貨幣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匯率浮動,則本幣會升值,從而出口受抑制,進口受刺激,使本國總需求下降;若匯率固定,則中央銀行勢必會投放本幣收購外幣,於是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看,貨幣政策作爲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0x18:爲什麼政府在考慮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時不僅要看當時的經濟形勢,還要考慮政治上的需要?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含義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 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
  • 變動政府支出是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通過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和國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公開市場業務、改變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以及道義上的勸告等措施。這些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2)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混合使用政府和中央銀行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不同目標,選擇不同的政策組合。例如,當經濟蕭條但又不太嚴重時,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總需求,又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當經濟發生嚴重通貨膨脹時,用緊縮性貨幣政策來提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又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當經濟中出現通貨膨脹又不太嚴重時,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壓縮總需求,又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資,以免財政政策緊縮而引起衰退;當經濟嚴重蕭條時,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總需求,用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擠出效應”。各種混和政策的效果如下表所示。

(3)使用兩者政策組合時,既要考慮經濟形勢又要考慮政治上的需要的原因

雖然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可增加總需求,但不同政策的後果可以對不同的人羣產生不同的影響,也會使GDP的組成比例發生變化。例如,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會使利率下降,投資增加,因而對投資部門尤其是住宅建設部門十分有利。可是,實行減稅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則有利於增加個人可支配收入,從而可增加消費支出。而同樣是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如果是增加政府支出,例如興辦教育、防止污染、培訓工人等,則人們受益的情況又不相同。正因爲不同政策措施會對GDP的組成比例(投資、消費和政府購買在GDP中的構成比例)產生不同的影響,進而影響不同人羣的利益,因此,政府在作出混合使用各種政策的決策時,必須考慮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羣的利益如何協調的問題。 

0x19:什麼是泰勒規則?

泰勒規則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泰勒於1993年根據美國的實際經濟數據而提出的針對通貨膨脹率和產出增長率來調節利率的貨幣政策規則。具體來說,泰勒認爲真實利率是唯一能與物價和經濟增長率保持長期穩定關係的變量,因此要使貨幣政策能真正調節物價和經濟增長,從而調節通貨膨脹和就業,貨幣當局就應把調節真實利率作爲主要操作方式。

泰勒規則就是這樣一種描述短期利率如何針對通貨膨脹率和產出率變化調整的準則。泰勒提出,央行的貨幣政策應遵循以下規則:

  • i=i*+a(p-p*)-b(u-u*)
  • p和p*是實際通脹率和目標通脹率
  • u和u*是實際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
  • i和i*是名義利率(以聯邦基金利率即銀行之間短期資金拆借利率衡量)和名義目標利率
  • a和b是正的係數,表示央行對通脹和失業的關心程度

假定經濟中存在一個“真實”的均衡聯邦基金利率,在該利率水平上,就業率和物價均保持在由其自然法則決定的合理水平上。如果上述真實利率、經濟增長率(從而就業率)和通脹率的關係遭到破壞,貨幣當局就應採取措施予以糾正:

  • 若通脹率高於目標通脹率(p>p*),央行就應將名義利率i設定爲高於i*,以抑制通貨膨脹
  • 若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u>u*),央行就應降低名義利率,以降低失業率

泰勒認爲,沒有必要刻板執行這個規則。當經濟發生嚴重外來衝擊時,貨幣政策不必拘泥於這個公式。但這個規則確實提供了一個貨幣政策思路:選擇一個通脹目標,不僅考慮當前通脹,也考慮失業情況。

0x20:在公衆與政府對貨幣政策的博弈中,爲什麼建立對規則的信任比具體規則本身更爲重要?

在公衆與政府對貨幣政策的博弈中,貨幣政策存在時間不一致性。時間不一致性是指一項起初適合於今天的政策,隨着時間的推移,就可能不再適合於明天。

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告訴人們,沒有硬性規定政府必須執行其原來的計劃,政府就有權選擇目前看來更好的政策。問題在於,如果經濟主體意識到這種情況,他們就會預測政策的變化並採取相應的行動,以阻止決策者所設想的目的的實現。

例如,假定在工資談判前,政府公佈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希望它有助於節制工資上升。如果政府堅持這樣做,那麼,對工會來說最有利的選擇是不要求與預期通貨膨脹相一致的工資上漲。這樣將產生理想的結果: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但是,一旦不要求工資上漲的工資協議定下來後,政府常常傾向於採取高通貨膨脹率換取低失業率的政策,這樣工人會遭受實際工資下降的損失。如果工會預期到這一點,那麼,簽訂增加貨幣工資的合同總會使他們的處境好一些。假若真如預期的那樣,中央銀行放棄了緊縮性政策,其結果則很可能是高通貨膨脹率,而就業卻不會增加。

因此,贏得信譽的可靠辦法是:藉助於人人相信決策者必須遵從有約束力的規則來消除政府可以改變政策的可能性。所以,建立對規則的信任比具體規則本身更爲重要。

 

七、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蒙代爾弗萊明本質就是:資本完全流動的小型開放經濟的 IS-LM 模型。

匯率、淨出口和資本淨流出

1、匯率

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折算成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它表示的是兩個國家貨幣間的互換關係。

  • 名義匯率:指兩個國家通貨的相對價格,由於每個國家通貨的實際購買力是與各個國家的價格因素相關的,所以名義匯率並沒有考慮到兩個國家價格水平的情況
  • 實際匯率:考慮到兩國價格因素,實際匯率表示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它告訴我們能按什麼比率用一國的產品交換另一國的產品

舉個例子,10萬美元 = 64萬人民幣,10萬美元能在美國買到一輛奔馳汽車,但是65萬人民幣無法在中國買到奔馳車。

2、匯率制度

  • 固定匯率制度:是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於在一定的幅度之內,由官方干預來保持匯率的穩定。
  • 浮動匯率制度: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自發地決定。

3、淨出口

一個開放經濟以兩種方式和其他經濟相互交易:

  • 一是在世界產品市場上購買或銷售產品與勞務
  • 二是在世界金融市場上購買或銷售股票和債權這類資本資產

前一類叫“淨出口”,後一類叫“資本淨流出”。

淨出口 = 出口 - 進口

  • 淨出口爲正值,表示貿易順差(貿易盈餘)
  • 淨出口爲負值,表示貿易逆差(貿易赤字)
  • 淨出口爲零,表示貿易平衡

影響淨出口的因素:

  • 消費者對國內外物品的偏好
  • 國內與國外物品的價格
  • 匯率(e):主要影響因素
    • 實際匯率降低,本幣升值,淨出口增加
    • 實際匯率增加,本幣貶值,淨出口減少
  • 國內與國外消費者的收入(y)
    • 當一國收入增加時,淨出口減少
    • 當一國收入減少時,淨出口增加
  • 一國向另一國運送物品的成本
  • 政府的國際貿易政策等

  • nx表示淨出口
  • a、r、n均爲正參數
  • y表示收入
  • ε表示實際匯率
  • e表示名義匯率

這個公式就表明淨出口與實際匯率(ε)、收入(y)呈反向變動。

收入y和實際匯率ε相比,實際匯率ε對淨出口的影響更大。爲了強調實際匯率對淨出口的影響,常將其簡寫爲:

nx = nx(ε)

4、淨資本流出

資本淨流出:本國居民購買的外國資產與外國人購買的本國資產之間的差額。

  • 若資本淨流出爲正,本國居民購買的外國資產 > 外國人購買的本國資產,資本流出本國
  • 若資本淨流出爲負,本國居民購買的外國資產 < 外國人購買的本國資產,資本流入本國

影響資本淨流出的因素:

  • 國外資產得到的實際利率
  • 國內資產得到的實際利率:國內利率越高,該國的儲蓄流到國外的就越少,而國外流入我國的資產就越多,所以資本淨流出是國內利率的減函數
  • 持有國外資產可能面對的經濟與政治風險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橫座標是國民收入y,縱座標是匯率e)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開放條件下的 IS-LM 模型,相比於封閉條件下的 IS-LM模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在開放條件下,就需要引入匯率。

  • 封閉條件下的 IS 曲線、LM 曲線、IS-LM模型都是以y(收入)爲橫座標,r(國內利率)爲縱座標的
  • 開放條件下的 IS* 曲線、LM* 曲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模型都是以y(收入)爲橫座標,e(匯率)爲縱座標的

1、關鍵假設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一個關鍵假設是所考察的經濟是資本能夠完全流動的小型開放經濟。

  • “小型”是指所考察的經濟只是世界市場的一小部分,從而其本身對世界利率的影響微不足道
  • “資本完全流動”是指該國居民可以完全進入世界金融市場。特別是,該國政府並不阻止國際借貸

在這樣的假設下,所考察的這樣的小型開放經濟中的利率r必定等於世界利率rw,即:

r = rw

2、開放經濟的 IS曲線(IS*)

  • 封閉條件下的IS:y=c+i(兩部門)或y=c+i+g(三部分)
  • 開放條件下的IS*:y=c(y) + i(r) + g + nx(ε)

r=rw,且假設國內物價水平和國外物價水平都是固定的,因此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就是一回事了,即ε=e。

那麼IS*:

y = c(y) + i(rw) + g + nx(e)

e和nx反向變動,nx和y正向變動,那麼e和y反向變動。

3、開放經濟的 LM曲線(LM*)

  • 封閉條件下的LM:M/P = L(r,y),M/P反向的取決於r,正向取決於y
  • r = rw
  • 開放條件下的LM*:M/P = L(rw,y)

開放條件下的LM*要以匯率e爲縱座標,收入y爲橫座標,可是根據上面公式可知,匯率e並沒有進入LM*方程,可以理解爲LM*與e無關,所以是一條直線。

4、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 IS*:y=c(y) + i(r) + g + nx(ε)
  • LM*:M/P = L(rw,y)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應用

考察在不同的匯率制度下的政策效果:

1、浮動匯率制下的財政政策(無效,即y不變)

利率和匯率是蒙代爾弗萊明模型中非常關鍵的變量。

在封閉經濟體中,收入和利率是同向變動,收入增加,利率上升(L=L1(y)+L2(r)=M/P,其中L1與y同向變動,L2與r反向變動,M/P是定值,若y上升,則L1上升,爲使L1+L2=L=M/P不變,那麼L2必須下降,那麼r必須上升,故y與r同向變動),也就是說在封閉經濟中,r和y這兩個變量只要一個變,另一個肯定變,所以在封閉經濟中沒有“無效”這一說。

但在開放經濟(小型開放經濟)中不是如此,假設美國(這裏面假設美國是小國)利率r上升到世界利率rw之上(美聯儲加息),外國資本一定會流入美國(因爲來美國存款能獲得更高的利息),外國資本來美國存款是必須要先換成美元才能來美國存款的,所以外國人就都拿着外幣在國際市場上換美元,導致外匯市場中美元的需求上升。假設美元供給不變,那麼物以稀爲貴,美元在國際市場上就值錢了,即擡高了美元的價值,美元升值,之前1美元=6人民幣,現在1美元=5人民幣,那麼同一件產品之前在中國買要6元,現在變成5元了,中國產品相對於外國更便宜了,故出口增加,進口減少,淨出口增加,淨出口的增加抵消了緊縮性財政政策對收入的影響。

反之對降息(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分析也是類似的。

2、浮動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有效)

3、固定匯率制下的財政政策(有效)

4、固定匯率制下的貨幣政策(無效)

小結

0x1:均衡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1)在經濟理論中,均衡價格理論被用來作爲解釋匯率決定的理論基礎,這就是說,匯率也像商品的價格一樣,是由外匯供給和對外匯的需求所決定的,均衡匯率處於外匯的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叉點上。如果外匯的供給或需求發生變化,那麼均衡匯率就會發生變化,並按照新的供求關係達到新的均衡,如下圖所示。

E點即爲由外匯供給曲線FS與外匯需求曲線FD所決定的均衡點,RE即爲均衡匯率。

如果政府不對匯率進行干預,聽任匯率由市場上的供求關係自發的決定,那麼這樣的匯率就是浮動匯率。浮動匯率是通過外匯供給和需求的自發調節,最終實現均衡的。但在固定匯率下,政府可以通過干預外匯的供求狀況使匯率保持在固定的數值上,即以維持固定匯率的辦法來實現匯率的均衡。當然,這種通過政府幹預來維持固定匯率而實現的均衡匯率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2)從一般意義上說,影響外匯需求曲線和外匯供給曲線移動的因素都是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在現實中,經常提到的影響匯率的因素主要有進出口、投資或借貸、外匯投機等。

  • ① 資本流動會影響匯率。當外國資本流入本國(如外國人購買本國債券)時,在外匯市場上表現爲外幣供給擴大,對本國貨幣需求會增加,從而匯率會朝着本國貨幣升值的方向變動。
  • ② 通貨膨脹會影響匯率。如果本國發生通貨膨脹,外國對本國的出口會增加,減少從本國的進口,外匯市場上本幣供給會增加,需求會減少,於是匯率會朝着本幣貶值的方向調整。
  • ③ 利率變化也影響匯率。如果本國利率上升,外國資金就會流入本國,購買本國資產,對本國貨幣需求增加,本幣將會升值。

0x2:說明固定匯率制度的運行

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於在一定的幅度之內。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中央銀行爲本國貨幣確定一個固定的價格,並通過外匯市場的干預維持既定的匯率水平。

  • 當國際收支盈餘,本國貨幣有升值壓力時,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用本幣買進外幣,維持外匯穩定
  • 當國際收支赤字,本國貨幣有貶值壓力時,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本幣,拋出外幣,維持外匯穩定

與浮動匯率制相比,固定匯率制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事實上,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各有優劣。相對於浮動匯率制來說,固定匯率制下,匯率的穩定有助於國際貿易的開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但易使國內經濟遭受外部衝擊的影響。

0x3:假設一國的出口方程爲 X=A-my。當 m 變大時,經濟的 IS 曲線將發生什麼變化?當 A 增加時,IS 曲線又發生什麼變化?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收入恆等式變爲:

y=c+i+g+nx=c+i+g+A-my

將消費函數、投資函數代入到收入恆等式,有:

y=α+β(y-t)+(e-dr)+g+A-my

經整理得:

上式就是 IS 曲線的代數表達式,其中(1-β+m)/d 爲 IS 曲線斜率的絕對值。可以看出,

  • 當 m 變大時,經濟的 IS 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變大,IS 曲線變得陡峭
  • 當 A 增加時,IS 曲線就會向右移動。

0x4:結合「國民收入的決定:收入-支出模型」的有關內容推導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購買乘數的表達式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收入恆等式變爲:

y=c+i+g+nx

式中,nx 爲淨出口。將消費函數、投資函數和淨出口函數代入到收入恆等式,有:

經整理得: 

上式可以看作是開放經濟條件下的IS曲線的方程。可以看出,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購買乘數爲1/(1-β+γ)。與封閉經濟相比,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購買乘數變小,這是因爲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現在要用到進口商品上去了。 

0x5:完全資本流動的含義是什麼?在小國和大國模型中,資本完全流動帶來的結果有什麼不同?

(1)完全資本流動是指資本在國際間具有完全流動性,利率的微小變動都會引發資本的無限量流動。完全資本流動是資本自由流動的極端形式,這種情況是理論模型中的理想情況,在現實中並不多見。

(2)在經濟學研究中,小國和大國的區別在於其行爲是否對國際市場價格有影響力

其中,

  • 小國對國際市場價格沒有任何影響力
  • 大國對國際市場價格有一定的影響力,甚至能左右國際市場價格的變化

在小國模型中,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小國利率必定等於國際利率,即小國利率與國際均衡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如果小國的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將會出現國際資本流入的現象,國際資本流入將使資本供給上升,在資本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國內利率水平將下降直到與國際利率水平相等;反之則會出現小國國內資本外流的現象,使國內利率水平上升。

在大國模型中,資本完全流動情況下,大國利率並不由國際金融市場所決定。在大國開放經濟中,由於大國能夠影響國際物價水平和利率水平,從而大國的經濟變化會改變國際利率水平。如果大國開放經濟的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將會使得國際利率水平提高;反之如果大國開放經濟的利率水平低於國際利率水平,將會使得國際利率水平降低。因此,由於大國資本規模大,其資本流入或者流出對國際資本的供求影響大,國際利率水平會根據大國經濟的資本流動而改變。

0x6:在資本完全流動的小國開放經濟中,爲什麼國內利率水平與國際利率水平總能保持一致?

小國開放經濟是指一國對外經濟往來的規模較小,其淨出口的變化不會對國際物價產生影響,其對外淨投資的變化也不會對國際利率水平產生影響。

從資本流動的角度看,如果小國開放經濟的利率高於國際利率水平,將會出現國際資本流入的現象,資本流入將使資本供給上升,在資本需求不變的情況下,國內利率水平將下降直到與國際利率水平相等;反之則會出現小國國內資本外流的現象,使國內利率水平上升。

小國經濟開放程度越高,資本流動的成本越低,使得小國國內利率水平就能與國際利率水平保持一致。同時,由於小國資本規模有限,其資本流入或資本外流對國際資本的供求影響不大,因此國際利率水平不會因小國經濟的資本流動而改變。

0x7: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考察固定匯率下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影響

如下圖所示,

假定政府採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比如中央銀行減少貨幣供給,則會使LM*向左移動,導致匯率水平提高。爲了維持本國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上買入外幣,拋出本幣。這種干預行爲導致本國貨幣供給增加,LM*曲線向右移動,這一過程會持續到回到最初狀態時爲止。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固定匯率的小型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通常是無效的。

0x8:用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考察浮動匯率下緊縮性財政政策的影響

如下圖所示,

假定政府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比如政府減少政府購買或增稅,這種緊縮性財政政策使IS*曲線向左移動,導致匯率下降,而收入水平保持不變。其原因在於:政府減少政府購買或增稅,國內利率下降,從而國內資本迅速流出,導致本幣貶值,本幣貶值增加了淨出口,從而抵消了緊縮性財政政策對收入的影響。

0x9: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的優點是什麼?

(1)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的含義

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不規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自發地決定。浮動匯率制又分爲自由浮動與管理浮動,前者指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匯率完全由外匯市場的供求力量自發地決定。後者指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對外匯市場進行各種形式的干預活動,主要是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情況售出或購入外匯,以通過對外匯供求的影響來影響匯率。

固定匯率制是指一國貨幣同他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其波動限於一定的幅度之內。

(2)浮動匯率制與固定匯率制的優點

  • ① 浮動匯率制的優點:
    • 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 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
    • 不需要維持鉅額的外匯儲備
  • ② 固定匯率制的優點:
    • 匯率波動幅度小,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
    • 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衝擊
    •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

0x10:在不考慮資本流動和匯率變動的情況下,某經濟社會的宏觀模型爲:y=C+I+X-M;C=40+0.8y;I=50;X=100;M=0.2y+30。充分就業的產出水平爲 yf =500

試求:

  • (1)產品市場均衡時的產出水平和貿易收支。
  • (2)使貿易收支均衡的產出水平。
  • (3)實現充分就業時的貿易收支。

解:

  • (1)
    • 將 C、I、X、M 代入 y=C+I+X-M = 40 + 0.8y + 50 + 100 - 0.2y - 30,求得產品市場均衡時的產出 y=400
    • 淨出口 nx=X-M=100-0.2y-30=-10,即此時貿易赤字爲 10。
    • (2)貿易收支均衡即 nx=X-M=0,解得 y=350,即使貿易均衡的產出爲 y=350。
    • (3)充分就業時 y

f

    =500,代入得 nx=X-M=100-0.2y-30=-30,即此時貿易赤字爲 30。

 

八、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的描述和事實

1、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被定義爲產量的增加,這裏,產量既可以表示爲經濟的總產量(GDP),也可以表示爲人均產量(人均GDP)。經濟增長的程度可以用增長率來描述。

2、增長率

  • 常規增長率

  • 瞬時增長率 

  • 結論
    • 結論1:兩個變量之積的增長率等於兩個變量增長率之和,若 Z(t) = X(t)Y(t),則 gz = gx + gy 
    • 結論2:兩個變量之商的增長率,等於兩個變量增長率之差,若 Z(t) = X(t)/Y(t),則 gz = gx . gy 
    • 結論3:如果 z(t) = [x()t]a,a爲常數,則 gz = agx

3、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的內涵比經濟增長豐富,它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國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結構的總體進步。因此,經濟發展是反映了一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概念。 

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

1、增長的直接原因

  • 技術水品
  • 勞動
  • 資本 

2、增長的根本原因

  • 制度
  • 文化
  • 地理  

構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長模型(索洛-斯旺模型、外生增長模型)

1、新古典增長模型的研究範圍

儲蓄、人口增長、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即直接原因3因素(資本、勞動、技術水平)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2、模型基本假定

  1. 經濟由一個部門組成,該部門生產一種既可用於投資也可用於消費的商品
  2. 不存在國際貿易的封閉經濟,政府部門可以被忽略
  3. 生產的規模報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各種生產要素同時同比例變化對產量所帶來的變化)不變,資本邊際報酬遞減
  4. 該經濟的技術進步率、人口增長率、資本折舊率都是由外生因素決定的。(外生是指不由模型本身決定,乾脆可以通俗理解爲不變的量,或者說常數)
  5. 社會儲蓄函數爲:S = sY,s爲儲蓄率

3、分類

  1. 沒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
  2. 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

4、沒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

基本方程:

代表人均資本對時間t求導,表示在一個時間點上同質資本存量的淨增加。 

通俗地說,就是在求當經濟增長達到穩態時(增速爲零)的狀態。

 

5、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

基本方程:

6、穩態及其條件

穩態條件方程:

7、穩態增長率

1)沒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式的穩態增長率

2)有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式的穩態增長率

8、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的結論

技術進步會導致人均產出的持續增加。一旦經濟達到穩態,人均產出的增長率就只取決於技術進步的速率(gy = a)。根據新古典增長模型,只有技術進步才能解釋經濟持續增長的生活水平的持續上升。

應用新古典增長模型

1、對收入差異的解釋

解釋爲什麼不同的國家之間,y有差異。

 

2、新古典增長模型(不考慮技術進步)對收入差距的解釋印證了兩個現象

  1. 儲蓄的重要性(提高人均水平,但也有弊端就是不會提高增長率)
  2. 人口多(發展中國家,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有利於總體增長,不利於人均收入的增長

3、對增長率差異的解釋

解釋爲什麼不同的國家之間gy不同,也等於爲什麼gk不同。

  • 一個國家的初始人均資本比其穩態水平低的越多,則經濟增長得越快;
  • 同樣,如果國家的初始人均資本存量遠高於它的穩態水平,那麼,它的資本存量將迅速減少,隨着這個國家的資本存量逼近穩態水平,資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將趨近於零。

4、資本的黃金律水平

5、新古典增長模型的不足

內生增長理論(新經濟增長理論)

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

政府可以影響決定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技術進步、資本形成、勞動投入。

  • 鼓勵技術進步
  • 鼓勵資本形成
  • 增加勞動供給
  • 建立適當的制度  

0x1:說明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

其中,經濟增長是產量的增加,這裏的產量既可以表示爲經濟的總產量,也可以表示爲人均產量。

經濟發展的內涵比經濟增長豐富,它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還包括國民的生活質量,以及整個社會各個不同方面的總體進步。因此,經濟發展是反映一個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概念。

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來看,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基礎和核心,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展。但是,經濟增長不等於經濟發展,人均產值或收入的增長並不一定意味着發展,經濟高速增長也不一定意味着發展。20世紀60至70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證明,經濟增長並不一定帶來經濟發展,即使在經濟增長速度很高的情況下,許多發展中國家並沒有取得社會經濟的普遍進步,反而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或“沒有發展的經濟增長”的現象。

雖然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都指人均國民收入增加,但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發達國家人均實際國民收入的增加。而經濟發展理論則專門研究一個國家如何由不發達狀態過渡到發達狀態,因而主要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如果說經濟增長是一個“量”的概念,那麼經濟發展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質”的概念。

0x2: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什麼?

關於經濟增長的源泉,宏觀經濟學通常藉助於生產函數來研究。

宏觀生產函數把一個經濟中的產出與生產要素的投入及技術狀況聯繫在一起。設宏觀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爲:

  • Yt=Atf(Lt,Kt
  • 式中,Yt、Lt和Kt分別爲t時期的總產出、投入的勞動量和投入的資本量
  • At爲t時期的技術狀況

則可以得到一個描述投入要素增長率、產出增長率與技術進步增長率之間關係的方程,稱其爲增長率的分解式,即:

  • GY=GA+αGL+βGK
  • 式中,GY爲產出的增長率,GA爲技術進步增長率
  • GL和GK分別爲勞動和資本的增長率
  • α和β爲參數,它們分別是勞動和資本的產出彈性

從增長率分解式可知,產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種力量(或因素)來解釋,即勞動、資本和技術進步。換句話說,經濟增長的源泉可被歸結爲勞動和資本的增長及技術進步。

有時,爲了強調教育和培訓對經濟增長的潛在貢獻,還把人力資本作爲一種單獨的投入寫進生產函數。所謂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個人身上的獲取收入的潛在的能力的價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華以及通過後天教育訓練獲得的技能。當把人力資本作爲一種單獨投入時,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資本也可以被歸爲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

另外,與其他學派研究角度不同的是,制度經濟學則認爲,制度因素在經濟增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0x3:什麼是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麼含義?

(1)離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爲:

  • 式中,k爲人均資本,s爲儲蓄率
  • f(k)爲人均產量,n爲人口增長率,δ爲資本的折舊率。

(2)上述關係式表明,人均資本的增加等於人均儲蓄sf(k)減去(n+δ)k項。

(n+δ)k項可以這樣來理解:勞動力的增長率爲n,一定量的人均儲蓄必須用於裝備新工人,每個工人佔有的資本爲k,這一用途的儲蓄爲nk。另外,一定量的儲蓄必須用於替換折舊資本,這一用途的儲蓄爲δk。總計爲(n+δ)k的人均儲蓄(或投資)被稱爲資本的廣化。

人均儲蓄超過(n+δ)k的部分則導致了人均資本k的上升,這被稱爲資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爲:

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

上式表明:若其他條件相同,儲蓄率或投資率較高的國家通常比較富裕,在這些國家中,勞動力人均資本量較高,因此人均產量也較高。相反,根據新古典增長模型,人口增長率較高的國家通常比較貧窮。在這些國家,面對人口增長,爲保持資本-勞動比率不變,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於儲蓄和投資。這種資本廣化的要求使得資本深化變得更爲困難,從而使得人均資本量減少。

0x4: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率的變動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儲蓄率上升,會導致人均資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資本的增函數,因而儲蓄率上升會增加人均產量,直到經濟達到新的均衡爲止。儲蓄率下降的結果則反之。

另一方面,穩態意味着:∆Y/Y=∆N/N=∆K/K=n。所以,儲蓄率的變動不能影響到穩態的增長率,從這點上說,儲蓄率的變動只有水平效應,沒有增長效應。在下圖中,經濟最初位於C點的穩態均衡。現在假定人們想增加儲蓄,這使儲蓄曲線上移至s′f(k)的位置,這時新的穩態爲C′。比較C點和C′點,可知儲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穩態的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

新古典增長理論在這裏得到的結論是:儲蓄率的增加不能影響到穩態增長率(因爲這一增長率是獨立於儲蓄率的),但儲蓄率的提高確實能提高收入的穩態水平。

0x5: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口增長對經濟有哪些影響?

新古典增長理論雖然假定勞動力按一個不變的比率 n 增長,但當把 n 作爲參數時,就可以說明人口增長對產量增長的影響。如下圖所示

圖中,經濟最初位於A點的穩態均衡。現在假定人口增長率從n增加到n′,則圖中的(n+δ)k線便移動到(n′+δ)k線,這時,新的穩態均衡爲A′點。比較A′點與A點可知,人口增長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資本的穩態水平(從原來的kA減少到k′),進而降低了人均產量的穩態水平。這是從新古典增長理論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

對人口增長進行比較靜態分析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人口增長率的上升增加了總產量的穩態增長率。這是因爲A′點和A點都是穩態均衡點,穩態意味着:∆Y/Y=∆N/N=∆K/K=n。所以,當人口增長率上升,總產量的穩態增長率也上升。另一方面,由於A點和A′點都是穩態均衡點,故人口增長對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的增長率都不產生影響。

0x6:推導某一時期總產量、人均產量和人口這三者的增長率之間的關係。

由於 y=Y/N 兩邊同時取對數得:lny=lnY-lnN,兩邊同時對 t 求導:

有:gy =gY -gN
式中,gy 爲人均產量的增長率,gY 爲總產量的增長率,gN 爲人口增長率。
上式說明,人均產量增長率可以表示爲總產量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之差。

0x7:M 國的人均收入數據如下表所示

計算該國 1870~1929 年人均收入增長率和 1950~2004 年人均收入增長率。 

解:

1870~1929 年人均收入增長率爲:

1950~2004 年人均收入增長率爲: 

0x8: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均生產函數爲 y=f(k)=2k-0.5k,人均儲蓄率爲 0.3,人口增長率爲 0.03,

求:

  • (1)使經濟均衡增長的 k 值。
  • (2)與黃金律相對應的人均資本量。

解:

  • (1)經濟均衡增長時,sf(k)=nk。將 s=0.3,n=3%代入,有:0.3(2k-0.5k)=0.03k。解得:k=3.8。
  • (2)按黃金分割律要求,對每個人的資本量的選擇應使得資本的邊際產品等於勞動的增長率,即 f′(k)= n。於是有 2-k=0.03,解得 k=1.97。即爲與黃金律相對應的穩態的人均資本量。

0x9:設一個經濟的人均生產函數爲y = 根號y,如果儲蓄率爲28%,人口增長率爲1%,技術進步速度爲2%,折舊率爲4%,那麼,該經濟的穩態產出爲多少?如果儲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長率上升到4%,這時該經濟的穩態產出爲多少?

解:

  • (1)穩態條件爲:sf(k)=(n+g+δ)k。代入數值得:,解得:k=16,從而,y=4,即經濟的穩態產出水平爲 4。
  • (2)如果 s=0.1,n=0.04,則根據 sf(k)=(n+g+δ)k,得:k=1,y=1。可見,儲蓄率的下降和人口增長率的上升使得經濟中的人均產出下降至 1。

0x10:已知資本增長率 gk =2%,勞動增長率 gl =0.8%,產出增長率 gy =3.1%,資本的國民收入份額 α=0.25,在這些條件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爲多少?

由題意,資本佔國民收入的份額爲α=0.25,則勞動佔國民收入的份額爲:β=1-α=0.75。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資本和勞動這兩種要素供給的增加取得的增長率爲:αgk+βgl=0.25×2%+0.75×0.8%=1.1%。而實際的產出增長率爲:gy=3.1%。二者差額爲:3.1%-1.1%=2%。實際產出增長率與資本和勞動取得增長率兩者的差額即爲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長率,即因技術進步提高了要素生產率而對經濟增長所作的貢獻。因此,在本題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爲2%。

0x11:設一個經濟中的總量生產函數爲 Yt =Atf(Nt,Kt)。其中,Yt、Nt 和 Kt 分別爲 t 時期的總產量、勞動投入量和資本投入量,At 爲 t 時期的技術狀況。試推導經濟增長的分解式,並加以解釋。

增長率分解式爲:

GY =GA +αGN +βGK

推導過程如下:

已知總量生產函數爲:

  • Yt =Atf(Nt,Kt

對①式關於時間 t 求導,可得:

在上式兩端除以 Yt,並且定義參數爲勞動的產出彈性,參數爲資本的產出彈性,

則有:

②式就是增長率的分解式。它的左端爲產出的增長率,右端第一項爲技術進步增長率,第二、三項爲參數與勞動、資本投入量的增長率的乘積。

方程②式在實際應用時,由於原始資料中 Y、N、K 均是離散的數據,所以,在時間間隔∆t 較小時,可以用差分方程來近似代替②式:

爲了使方程的形式更加簡練,可記爲: 

則③式化爲:

  • GY=GA+αGN+βGK

④式即增長率的分解式。

上式的意義是,產出的增長率是由資本和勞動的增長率以及技術進步帶來的。由於GY、GK、GN的數據可以從歷史資料的分析中得到,因此,在用適當的方法估計參數α和β之後,便可以把技術進步增長率GA作爲“餘值”計算出來,即有:GA=GY-(αGN+βGK)。

此外,從分解式④可以看到,當參數α和β都小於1時(即勞動力和資本的邊際效果較小時),要想提高產出增長率,技術水平的提高最爲有效,這也爲教育投資的政策提供了理論說明。 

0x12: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總量生產函數爲 Y=F(K,L)=K1/3 L2/3 

求:

  • (1)求穩態時的人均資本量和人均產量;
  • (2)用這一模型解釋“爲什麼我們如此富裕,而他們那麼貧窮”;
  • (3)求出與黃金律相對應的儲蓄率。

解:

(1)由所給的總量生產函數,求得人均生產函數爲:y=k1/3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穩態條件爲:sf(k)=nk。即 sk1/3 =nk。解得人均資本量爲

將其代入人均生產函數,求得穩態的人均產量爲: 

(2)解釋國家間的生活差異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人均收入,從①式、②式可知,當一個國家的儲蓄率高,人口增長率低時,該國的穩態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就相對較高;反之,則正好相反。

因此,根據該模型,可以用儲蓄率和人口增長率的差異來解釋“爲什麼我們如此富裕,而他們如此貧窮”這個問題。例如當今社會,非洲一些國家儲蓄率跟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相當低,而他們的人口增長率很多時候反而比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率要高,這就造成了這些國家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更加貧窮。

同時此模型說明,一國要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想使國家更加富裕,就必須要儘量增加儲蓄率和減少人口增長。 

(3)黃金律所要求的資本存量應滿足:f′(k)=n 

即, 

在穩態時有: 

 

所以有:

解得與黃金律相對應的儲蓄率 s* =1/3 即爲所求。 

0x13:設在新古典增長模型的框架下,生產函數爲:

求:

  • (1)求人均生產函數 y=f(k);
  • (2)若不存在技術進步,求穩態下人均資本量、人均產量和人均消費量。

解:

(1)人均生產函數:

(2)設人口增長率爲 n,儲蓄率爲 s,資本的折舊率爲 δ,人均消費水平爲 c,則穩態經濟下 sy=(n+δ)k,即:

於是:

0x14: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已知生產函數爲 y=2k-0.5k2,y 爲人均產出,k 爲人均資本,儲蓄率 s=0.1。人口增長率 n=0.05,資本折舊率 δ=0.05。

求:

  • (1)穩態時的人均資本和人均產量;
  • (2)穩態時的人均儲蓄和人均消費。

解:

(1)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穩態條件爲:sy=(n+δ)k。

代入數值得:0.1×(2k-0.5k2)=(0.05+0.05)k。

解得:k=2

把 k=2 代入生產函數,得 y=2×2-0.5×22 =2。

即穩態時人均資本 k=2,人均產量 y=2。

(2)穩態時的人均儲蓄爲 sy=0.1×2=0.2。

穩態時的人均消費爲 c=y-sy=(1-s)y=0.9×2=1.8

0x15:考察一個開始時處於新古典增長模型描述的穩態的經濟遭遇了一場強烈的地震,摧毀了該經濟一半的資本存量。利用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圖形說明該經濟如何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

(1)如下圖所示,

以人均表示的生產函數爲y=f(k)。儲蓄函數爲sy=sf(k),顯示了在每一資本-勞動比率上被儲蓄的那部分收入sy。直線(n+d)k表示爲保證資本-勞動比率固定不變而要求的投資額。在二者相交處經濟達到穩態。假設在地震發生之前經濟處於穩態,人均資本是k*,並假設地震沒有影響人們的儲蓄行爲。

  • 當地震摧毀了1/2的資本存量和不到1/2的勞動力時,資本-勞動比率就會從k*下降到k1,資本產出從y*下降到y1。現在儲蓄超過投資需求,即sy1>(n+d)k1,資本存量和資本產出水平將會再次增長到穩態k*。
  • 當地震摧毀了1/2的資本存量和比1/2更多的勞動力時,資本-勞動比率就會從k*上升到k2,資本產出從y*上升到y2。現在儲蓄少於投資需求,即sy2<(n+d)k2,資本-勞動比率和人均產出水平將會再次下降到穩態k*。
  • 地震正好摧毀了1/2的資本存量和勞動力,穩態還會繼續維持,即資本-勞動比率和資本產出不會發生變化。

(2)如果地震嚴重到影響人們的儲蓄行爲,那麼儲蓄線就會上下移動。這要依賴於儲蓄率的增長或下降。

如果人們更多地儲蓄,則將有更多的投資用於災後的重建,儲蓄函數將向上移動。如下圖所示,

儲蓄函數將向上移動至s′y,若與直線(n+d)k交於C′點,重新達到穩態,此時資本-勞動比率上升到k**,人均產出增至y**。

如果人們認爲人生短暫,從而決定快樂地生活,他們就會減少儲蓄。這樣就會使儲蓄率下降,儲蓄函數下降到s″y。此時與直線(n+d)k交於C″點,重新達到穩態,那麼資本-勞動比率下降到k***,人均產量下降到y***。

 

九、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十、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0x1:簡述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政策主張。 

(1)根據新貨幣數量論和自然率假說,貨幣主義形成了以下幾個理論觀點。

  • ① 貨幣供給對名義收入變動具有決定性作用。弗裏德曼認爲,貨幣供給完全取決於貨幣當局的決策及銀行制度,而貨幣需求函數則表明,貨幣供給與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完全無關。在貨幣供求相均衡時,根據新貨幣數量論的方程式,由於貨幣流通速度V在短期僅僅可以作出輕微的變動,而在長期中又是不變的數量,於是貨幣供給量M便是影響名義收入Y的決定性因素,即貨幣數量是貨幣收入波動的主要原因。
  • ② 在長期中,貨幣數量的作用主要在於影響價格以及其他用貨幣表示的量(如貨幣工資等),而不能影響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根據自然率假說,就業量(從而實際國民收入)是由技術水平、風俗習慣、資源數量等非貨幣因素所決定的,因此新貨幣數量論的方程式中的Y與M無關。按照弗裏德曼的看法,V在長期中又是一個不變的常數,因此,貨幣數量M能影響的只能是價格P以及由貨幣所表示的變量。換句話說,通貨膨脹歸根到底是一種貨幣現象。
  • ③ 在短期中,貨幣供給量可以影響實際變量,如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根據新貨幣數量論,貨幣流通速度V在短期可以具有輕微變動的解釋,以及貨幣主義從自然率假說出發,對貨幣政策在短期中的效應的考察都支持了貨幣主義的這一觀點。
  • ④ 私人經濟具有自身內在的穩定性,國家的經濟政策會使它的穩定性遭到破壞。自然率假說是貨幣主義的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按照自然率假說,經濟有趨向於自然率(即充分就業)的自行調節的機制。因此,市場機制仍然是調節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雖然各種隨機擾動將使經濟出現短期波動,但經濟本身仍具有長期均衡的趨勢。因此,如果國家干預干擾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反而會導致宏觀經濟的嚴重失衡。

(2)以弗裏德曼爲首的貨幣主義者根據其理論和對經驗資料所做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張,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 ① 反對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在弗裏德曼看來,以需求管理爲宗旨的財政政策最終都是通過貨幣量的擴張和收縮來實現其經濟調節作用的,而由於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私人投資會隨着政府支出的增加而減少,其後果往往是用非生產性的投資去代替生產性的投資,從而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改善。此外,過度的政府開支也會帶來通貨膨脹。因此,財政政策不但無效,反而對經濟有害。
  • ② 反對“斟酌使用”的(即根據情況變化而制定和執行的)貨幣政策。
  • ③ 力主單一政策規則。弗裏德曼認爲,貨幣政策能夠勝任兩項任務:能夠防止貨幣本身成爲經濟混亂的一個主要根源;能夠給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環境。根據這一認識,貨幣主義提出,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按平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再加上人口增長率來規定並公開宣佈一個長期不變的貨幣增長率,是貨幣政策的最佳選擇。貨幣主義的這一以貨幣供給量作爲貨幣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標,而排除利率、信貸流量、準備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議被稱爲單一政策規則。

0x2:簡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假設條件。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假設條件主要有:個體利益最大化、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和自然率假說。

(1)個體利益最大化。

新古典經濟學認爲,宏觀經濟現象是個體經濟行爲的後果,宏觀經濟理論必須具有微觀理論的基礎。而微觀經濟學認爲,理解個體行爲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假設個體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所以,要使宏觀經濟學具有堅實的微觀經濟基礎,應將個體利益最大化作爲基本假設。

(2)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是指經濟當事人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在長期中平均來說最爲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用通俗的話說,理性預期假設的意思是:在長期中,人們會準確地或趨向於預期到經濟變量所應有的數值。

(3)市場出清。

市場出清指每一個市場都處於或趨向於供求相等的一般均衡狀態。也就是說,無論是勞動市場上的工資還是產品市場上的價格都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可以根據供求情況迅速進行調整,使相應的市場供給和需求相等或趨於相等。

(4)自然率假說。

按照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着一個自然失業率,其大小取決於該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等。在短期中,人爲的經濟政策的作用可能暫時使實際的失業率大於或小於自然失業率;而在長期中,該社會的經濟總是趨向於自然失業率。這就是說,人爲的經濟政策的作用可以暫時或在短期中使實際的失業率大於或小於自然率,但是在長期中,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0x3:推導盧卡斯總供給曲線。

一個典型企業i的供給函數由下式給出:

  • 式中,yi爲企業產量
  • Pi爲其產品的價格
  • P爲價格總水平
  • yi*爲企業的潛在產量
  • h表示企業對其產品價格與價格總水平偏離的一種反應,h>0

用Pe表示企業對價格總水平P的估計,從而有:

  • yi=h(Pi-Pe)+yi*

進一步地,企業對價格總水平的估計假定按下式進行:

上式表示,企業對價格總水平的估計由兩部分組成:

  • 一部分是該社會的有關機構預測並公佈的價格預測值
  • 另一部分是企業根據其經驗對預測值的調整,參數b爲調整係數

將②式代入①式並整理,得:

從整體上看,整個經濟的總供給曲線是通過對所有典型企業的供給曲線加總而得到的。

設整個經濟的生產由n個像企業i的企業組成,則經濟的總供給函數便爲:

③式即爲盧卡斯總供給函數。式中y爲總產出,P爲整個經濟的價格水平,y*爲經濟的潛在產量。

盧卡斯總供給函數表示,經濟的總產出與未被預期到的價格上升之間具有正相關關係。經過係數的合併,盧卡斯總供給函數通常寫爲:

式中,參數γ>0,P∧爲公衆對價格的預期。

0x4:推導新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供給曲線。

新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供給曲線可以從下圖推導出來。

如上圖所示,考慮到價格黏性,在合同期內,根據Pe而決定的W是黏着不變的。而在同一期間,實際價格水平卻可以經常變動,整個社會的廠商又是按實際價格水平P來決定對勞動的需求的。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爲,廠商僱傭勞動的實際數量取決於貨幣工資W和勞動的需求曲線Nd的共同作用。貨幣工資已爲合同所規定,不能改變,爲了取得最大利潤,廠商只能根據既定的貨幣工資W*和新的勞動需求曲線(價格水平會發生變化,從而勞動需求曲線會發生相應的移動)來決定僱傭的勞動數量。可以發現,在工資具有剛性或黏性的情況下,從不同的P可得到不同的N,根據這些不同的N便可在(b)圖中得到不同的y,從而可在(c)圖中找到不同的價格水平下對應的產量的點的組合,用一條光滑的曲線將這些點連在一起便得(c)圖中的曲線ASK,這便是新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供給曲線。 

0x5:說明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

“時間不一致性”這一概念最先由芬•基德蘭德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在其1977年共同發表的《寧要單一規則,不要相機抉擇:最優計劃的不一致性》一文中提出。時間不一致性也稱動態不一致性,指決策者提前宣佈政策以影響私人決策者的預期,然後在這些預期形成併發生作用後又採用不同政策的傾向。

簡單地說,決策者(政府)開始實施一項最優政策後,隨着時間的推移,下一階段會出現使決策者改變計劃的動機,即今天的決策不再適合明天了,這就出現了時間的不一致性。決策者違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主要是由於決策者有改變政策,不履行諾言的激勵。

例如:假定中央銀行宣佈採取低通貨膨脹政策,公衆相信了這種承諾從而同意不增加貨幣工資,這時由於中央銀行在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處於了一個更好的處境,因此中央銀行就有了採取提高通貨膨脹降低失業的政策的激勵,從而使政策前後不一致。由於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固定政策規則優於斟酌處置政策。

時間不一致性的概念不僅使宏觀經濟政策爭論的焦點轉移到了積極干預政策是否有效的問題上,而且向人們揭示,建立對規則的信任比具體的規則本身更爲重要。

0x6:從菲利普斯曲線推導總供給曲線。

根據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方程有:

π-πe=-ε(u-u*)

用P-P-1代替π,用Pe-P-1代替πe,這裏P爲當期價格水平的對數,P-1爲前一期價格水平的對數,Pe爲預期價格水平的對數。則上式變爲:

  • P-P=-ε(u-u*)

根據奧肯定律,有:

將式②代入到式①,替換掉(u-u*)後得:

記λ=αyf/ε,則式③可寫爲:

  • y=yf+λ(P-Pe

式④即爲總供給方程。這一方程可以同時代表古典的、凱恩斯的和常規的總供給曲線,而三者的差別在於參數λ的取值及對λ的解釋。

具體來說,

  • 當λ=0時,總供給方程化爲y=yf,此即爲古典的總供給方程
  • 當λ→∞時,總供給方程化爲P=Pe,在Pe已知的情況下,這一方程即爲凱恩斯的總供給方程
  • 對λ取有限正數的情況,方程即爲常規的總供給方程

根據這一方程,總產出與未預期到的價格水平的變動相關。上述分析表明,菲利普斯曲線和總供給曲線實際上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般認爲,當研究產出與價格水平時,使用總供給曲線比較方便;當研究失業與通貨膨脹時,使用菲利普斯曲線比較方便。 

0x7:理性預期和適應性預期有何區別?

預期是指從事經濟活動的私人經濟主體在對當前的行動做出決定之前,對將來的經濟形勢或經濟變量(主要指價格波動)所作的預測。預期分爲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

(1)適應性預期是指根據以前的預期誤差來修正以後預期的方式。“適應性預期”這一術語由菲利普·卡甘於20世紀50年代在一篇討論惡性通貨膨脹的文章中提出。由於它比較適用於當時的經濟形勢,因而很快在宏觀經濟學中得到了應用。適應性預期模型中的預期變量依賴於該變量的歷史信息。適應性預期在物價較爲穩定的時期能較好地反映經濟現實,西方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適應性預期非常廣泛地流行起來了。適應性預期後來受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批判,認爲它缺乏微觀經濟學基礎,適應性預期的權數分佈是既定的幾何級數,沒有利用與被測變量相關的其他變量,對經濟預期方程的確定基本上是隨意的,沒有合理的經濟解釋。因此,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理性預期”逐漸取代了“適應性預期”。

(2)所謂理性預期是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爲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這意味着作決策的經濟主體是爲追求最大利益而力求作正確預期的,並可以獲得一切有關信息,在預期時不會犯系統錯誤,變量未來預期值與實際值是一致的。用通俗的語言來說,理性預期的意思是:在長期中,人們會準確地或趨向於預期到經濟變量所應有的數值。

(3)綜上所述,理性預期是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是最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而適應性預期只是表明,人們在形成對現期的預測價格時,要考慮到上一期的預測誤差,當上一期預測價格高於實際價格時,對下一期的預期價格要相應的減少;反之,則相應增加。

0x8:黏性價格假定有什麼重要性?

價格黏性是指價格不隨總需求變動而迅速變化。價格黏性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價格是否有黏性的問題可以轉換爲市場能否出清的問題,即市場機制是否有效問題。

  • 如果價格有彈性,當需求減少時,價格會迅速下降。價格下降刺激需求增加,總供給和總需求重新趨於均衡,市場出清,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 如果價格有黏性,需求減少不會引起價格下降。於是,市場上願買者少,願賣者多,市場不能出清,產品大量積壓,廠商只得減少產量,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因此,價格有彈性時,市場出清;價格有黏性時,市場不能出清,此時市場機制失靈,只有政府幹預才能糾正市場失效。

從中國2021年的房地產數據,就存在一定的價格黏性和出清困難。

從房屋新開工面積來看,自2020年起中國房屋新開工面積開始下滑,2021年中國房屋新開工面積爲198895萬平方米,較2020年減少了25538.0萬平方米,同比減少11.38%,其中住宅房屋新開工面積爲146379萬平方米,辦公樓房屋新開工面積爲5224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房屋新開工面積爲14106萬平方米。

但同時,房價依然保持一定的剛性和黏性,甚至還在保持上漲。

2021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額達181930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8317.0億元,同比增長4.79%,其中住宅銷售額爲162730億元,辦公樓銷售額爲4701億元,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爲9692億元。

從商品房待售面積來看,2021年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穩中有升,2021年中國商品房待售面積達51023萬平方米,較2020年增加了1173.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35%,其中住宅待售面積爲22761萬平方米,辦公樓待售面積爲3795萬平方米,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爲12767萬平方米。

0x9:簡要說明實際經濟週期理論。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代表性理論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試圖用實際因素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認爲經濟波動之源是技術衝擊,分析了波動傳導以及貨幣與產出的關係。

(1)技術變革是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中至關重要的一個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認爲,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按照實際經濟週期理論,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中所產生的實際收入便取決於技術和資本存量,從而總量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爲y=zf(K),其中,y爲實際收入,K爲資本存量,z爲技術狀況。於是生產中的技術變動便反映在z值的變動上,z值的變動表現爲生產函數的變動。由此可知,技術變動能夠引起產出、消費、投資及就業等實際變量的波動。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認爲,技術的衝擊具有持續的影響,產出的波動是持續的。技術的隨機衝擊是負的,經濟從較低的水平開始增長;技術的隨機衝擊是正的,經濟從較高的水平上開始增長。產出的變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設認定的任何產出的波動都是對自然率水平的暫時偏離。

工資和價格的彈性不是使經濟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經濟回到穩定增長的路徑。值得注意的是,技術變動主要影響供給,所以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等價於供給週期理論。

(2)波動的傳導

經濟的週期變動是經濟中所有部門共同變動的綜合體現。技術變動同時對經濟的各個部門產生衝擊是不常見的。整個經濟應該存在一個傳導機制,它通常發生在某一個特定的部門內,被稱爲部門性波動源,然後,這個部門的技術變化能夠傳導到整個經濟中去。

如果一個部門出現了技術變革,如機械工業出現了機器人,那麼,跟隨其後,諸如食品製造業、汽車生產企業等從該項技術創新中獲利的部門和企業將向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定貨,這樣便引起對機器人需求的增長,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增加,生產擴張,從而部門的衝擊引起了整個經濟的波動。

(3)貨幣與實際變量

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認爲,即使在短期內貨幣也是中性的。名義貨幣量的變化不能引起產出和就業等實際變量的變化。實際經濟週期理論的代表人物基德蘭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貨幣和銀行系統,得出了產出決定貨幣的結論。該模型闡明兩點:一是內部貨幣(銀行系統的存款)與產出的關係比外部貨幣(基礎貨幣)更密切,產出運動引起內部貨幣變化;二是價格運動主要與外部貨幣有關,與內部貨幣關係不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實際經濟週期理論認爲,宏觀經濟經常受到一些實際因素的衝擊,如石油危機和農業歉收,還有諸如戰爭、人口增減、技術革新等。雖然衝擊的具體原因很多,但是它們引起經濟波動的途徑是有限的,要麼使人們的偏好發生變動,要麼改變技術狀況(生產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資源發生變動等。 

0x10:說明新凱恩斯主義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考察是用總需求曲線和總供給曲線並結合長期勞動合同的交錯性質來說明的,如下圖所示。

假定經濟起初位於總需求曲線AD0和新凱恩斯主義短期總供給曲線AS0的交點上,這時價格水平爲P0,實際收入爲y*。假定經濟受到總需求衝擊,如:全球經濟的萎縮使淨出口需求減少、增稅、政府支出的減少等,反映在總需求曲線上,則是總需求曲線從AD0向左移至AD1。現在假定勞動市場的工資合同爲期3年,且每年都有合同數的1/3數量的合同需要重新簽訂。按照新凱恩斯主義理論,當總需求曲線移到AD1後,實際收入下降到y1,價格水平下降到P1,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第一批勞動合同被重新簽訂時爲止。當第一批佔總數1/3的勞動合同重新簽訂時,勞動供求雙方達成了較低的貨幣工資協議,較低的貨幣工資使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到AS1,這時價格水平下降到P2,實際收入增加到y2。到了需求衝擊後的第2年,當第二批勞動合同重新簽訂時,勞動供求雙方又達成了較低的貨幣工資協議,較低的貨幣工資又使短期總供給曲線進一步向右移動到AS2,相應的,價格水平下降到P3,收入增加到y3。類似的,到了第三批勞動合同重新簽訂時,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到AS3,這時,價格水平下降到P4,而收入則恢復到了總需求衝擊前的充分就業水平y*。

按照上述分析,在新凱恩斯主義看來,整個經濟經歷了 3 年左右的衰退。這便是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所作的解釋。 

0x11:說明宏觀經濟學目前的主要共識。

目前宏觀經濟學中的分歧還是比較多的,但這並不是說,宏觀經濟學不存在共識。目前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共識有以下幾點:

(1)在長期,一國生產物品和勞務的能力決定着該國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GDP是衡量一國經濟福利的一項重要指標。實際GDP衡量了該國滿足其居民需要和願望的能力。從一定程度講,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決定了GDP的水平和GDP的增長。其次,在長期,GDP依賴於勞動、資本和技術在內的生產要素。當生產要素增加和技術水平提高時,GDP也隨之增長。

(2)制度對於長期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宏觀經濟學家已經意識到,基礎性制度,例如清晰界定的產權和不存在腐敗,對實現高經濟增長是非常關鍵的。

(3)在長期貨幣增長率決定通貨膨脹率

宏觀經濟強調了貨幣供給的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決定因素,宏觀經濟學界幾乎一致同意美國經濟學家弗裏德曼的名言:“通貨膨脹時時處處都是一種貨幣現象。”

(4)在短期,總需求影響一國生產的物品與服務的數量

在短期,價格是黏性的,所以總需求至關重要。由於總需求在短期影響產出,所以,所有影響總需求的變量都能夠影響經濟波動。由於總需求的變動對短期波動是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對經濟進行密切的監控。

(5)在短期,政策制定者面臨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權衡

在短期,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存在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線所表示的取捨關係。宏觀經濟學已經說明,政策制定者可以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調節總需求,從而使得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處於可控範圍。

(6)預期是重要的

理性預期理論強調經濟主體一般受到最優化行爲的驅動,因而他們對未來變量的預期應該是利用所有可以獲得的信息作出的最優預測。 

0x12:給出西方學者將微觀經濟學應用於宏觀經濟分析的兩個例子。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經濟學家開始對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分割開來研究的這種分裂提出質疑。經濟學界已經逐漸認識到宏觀經濟行爲必須與其背後的微觀經濟學原理聯繫在一起,只有一套經濟學原理,而不是兩套。

下面試舉兩例來說明微觀經濟學是如何應用於宏觀經濟分析:

(1)盧卡斯供給曲線是以微觀分析爲基礎推導的宏觀總供給曲線。盧卡斯假定整個經濟由n個完全相同的廠商組成,只要推出代表性廠商i的供給曲線,然後進行加總就可以得出整個社會的總供給曲線。

(2)新凱恩斯主義學者的理論致力於構築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在新凱恩斯主義關於工資和價格黏性的理論分析中用到了不完全競爭理論。 

0x13:凱恩斯和弗裏德曼都注意到了貨幣流通速度的順週期性,分別用他們的理論解釋這一現象。 

從各國的統計數據中大致可以看出貨幣流通速度往往是順週期變動的,這一現象和凱恩斯主義的觀點是相吻合的。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貨幣需求和利率是成反向變動的,而利率的變動往往又是順週期的,也就是說利率在經濟繁榮時上升,衰退時下降,受此影響,貨幣需求在繁榮時期會趨於下降,在衰退時期會趨於上升。而根據交易方程式,貨幣需求又是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向關係的,因此貨幣流通速度會表現出順週期變動的特徵。

弗裏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也對貨幣流通速度的順週期波動提供合理的解釋。他的解釋是這樣的:由於貨幣的需求是由永久性收入決定的,而在繁榮時期,永久性收入的增長相對慢於現期收入的增長,因而貨幣需求的增長相對慢於國民收入的增長,貨幣流通速度也就上升或加快上升;在衰退時期,永久性收入的下降慢於現期收入的下降,因而貨幣需求的下降也相對慢於國民收入的下降,貨幣流通速度就下降或增長放慢。這樣,貨幣流通速度就表現出順週期的特徵。

由以上分析可知,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都認爲貨幣流通速度是順週期變動的。但是從長期資料來看,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的觀點受到一定的挑戰。實際情況表明,將貨幣流通速度視爲一個隨時間緩慢變化的量是缺乏依據的,將它視爲一個常數更加是不科學的。特別是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或劇烈波動的時期,貨幣流通速度會有較大的波動。由此看來,像費雪那樣將貨幣流通速度看成是一個由制度因素決定的外生變量,並據以估計貨幣需求的方法是不正確的,必須將貨幣流通速度視爲人們行爲的結果。也就是說,必須用人們的貨幣需求來解釋貨幣流通速度,而不是用貨幣流通速度來解釋貨幣需求。 

0x14:爲什麼新凱恩斯主義認爲穩定化政策是必要的?

經濟衰退後,從一個非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恢復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可以用政策來刺激總需求,原理如下圖所示。

假定經濟最初處於由總需求曲線AD0和總供給曲線ASK的交點A所確定的充分就業狀態,收入和價格水平分別爲Y0和P0。總需求減少使總需求曲線移動到AD1,實際收入下降到Y1,價格水平下降到P1。

假設簽訂的勞動合同爲期1年,儘管廠商和個人都有理性預期,但必須到這一年的年末新的合同纔會被重新簽訂,這意味着,ASK曲線並沒有移動。按照新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如果政府在衰退時採取刺激需求的政策使總需求曲線從AD1回覆到原來的AD0的位置,或抵消外部衝擊使總需求曲線不從AD0移動到AD1,那麼因爲ASK曲線沒有移動或移動緩慢,從而上述穩定化政策是必要的。 

0x15:怎樣理解凱恩斯“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經濟社會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則國民收入和就業將發生什麼變化?凱恩斯認爲應採取什麼樣的財政政策或貨幣政策?

(1)凱恩斯所講的有效需求,是指社會上商品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總需求。

(2)當總需求價格大於總供給價格時,即一定的就業量下預期收益會超過導致這一就業量所必須的收益時,企業會擴大生產,增僱工人;相反,則會縮減生產,減少僱員。只有當總供給價格等於總需求價格時,企業才能獲得最大的預期利潤,達到均衡狀態,這時的總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因此,假定某年的總供給大於總需求,同時存在失業,表明有效需求不足,於是失業會上升,國民收入會下降。凱恩斯認爲,這時需要由政府用擴大總需求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加以干預,以降低失業率,提高國民收入水平。

0x16:爲什麼說盧卡斯供給曲線是建立在微觀基礎之上的宏觀總供給曲線?爲什麼盧卡斯供給曲線相對來說是更加經得起盧卡斯批評的?

(1)盧卡斯供給曲線是在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假設下,通過考察微觀經濟中的基本單位——企業的行爲引申出來的,因此是建立在微觀基礎之上的宏觀總供給曲線。

(2)盧卡斯批評又稱盧卡斯批判,是盧卡斯提出的一種認爲傳統政策分析沒有充分考慮到政策變動對人們預期影響的觀點。盧卡斯供給曲線在推導過程中強調企業預期的作用,表明預期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偏離會導致產出與經濟正常產出的偏離。當事人會蒐集一切信息來不斷調整自己的預期,使得預期與現實相一致,於是任何經濟政策的結果都會被當事人所預期到,當事人對政策作出相應的反應而使其失去作用。盧卡斯批評指出,如果經濟模型不考慮人們預期變化從而調整參數,那麼最終其對經濟結果的預測準確性難以保證。而盧卡斯供給曲線有效地考慮了不同比例的企業在生產時對價格的不同預期,從而使得該供給模型更具有微觀基礎,也更經得起盧卡斯批判。

0x17:長期勞動合同論與工資黏性有什麼關係?

長期勞動合同論是新凱恩斯主義者用來解釋名義工資黏性的一種理論。在西方國家中,諸如汽車、鋼鐵、建築等許多行業是高度工會化的,而像服裝、飲食等行業主要是非工會化的。

在工資模式上,非工會化行業的工人常常效仿工會化的行業。在工會化的行業中,勞資雙方一般簽訂爲期三年或不同期限的勞動合同。這就造成了每三年談判一次工資的週期。但是,不同廠商或行業的合同的談判和簽訂不是同步的,一般是錯開的。影響工資談判的因素有預期的勞動生產率、產出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其他可比工人的工資等。勞資雙方對這些因素都要進行調查研究,因而談判要花費成本。罷工給勞資雙方帶來的損失會更大。而長期勞動合同對廠商和對工人都是有利的,可以降低談判成本,減少罷工次數。所以,追求最大化的廠商和工人都願意通過談判簽訂爲期幾年的長期勞動合同,以便預先規定廠商和工人的未來行爲。

結果不但合同期內工資固定,而且合同到期後,工資也將受到期工資固定的影響,而不能迅速充分地調整,從而排除了適應條件變化而迅速調整工資的可能性,使名義工資具有黏性。

0x18:設總需求方程是120-20P,盧卡斯曲線控制着經濟的運行。有100個企業,每個企業都有供給方程yi=4(Pi-Pe)+1。每個企業都用去年的價格P-1和它自己的價格形成它對總價格水平的預算,Pe=P-1+0.5(Pi-P-1)。 

求:

  • (1)通過解出 Pi ,求盧卡斯的總供給函數。
  • (2)現在假定 P-1 =1.00,求總需求曲線和盧卡斯總供給曲線相交時的總產量水平和總價格水平。
  • (3)假設需求突然上升,AD 方程變爲 131-20P,求總產量和總價格。

解:

  • (1)將 Pe =P-1 +0.5(Pi -P-1)代入代表性企業的供給方程有 yi =4(Pi -Pe)+1=4[Pi -P-1 -0.5(Pi -P-1)]+1=2(Pi -P-1)+1;總供給函數爲 Y=100yi =200(P-P-1)+100。
  • (2)代入 P-1 =1.00,總供給曲線爲 Y=200P-100,聯立總需求和總供給方程:

解得總產量 Y=100,總價格 P=1。

(3)聯立新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方程:

解得總產量 Y=110,總價格 P=1.05。 

0x19:設盧卡斯供給函數爲y=c(P-P∧)+y*,其中,c=20000,y*=4000。當價格水平P爲1.01、預期價格P∧爲1.00時,產量y爲4200,即高於潛在水平y*=4000。假設總需求函數爲y=1101+1.288G+3.221M/P。 

求:

  • (1)假設某一時期經濟已處於產量爲潛在水平的狀態,並在近期內預期政策不會變化。貨幣供給爲 600,政府支出爲 750,則價格水平爲多少?(提示:如果不發生突然變動,則實際價格水平和預期價格水平不相同。)
  • (2)現假設美聯儲宣佈將把貨幣供給從 600 增加到 620,新的產量水平和價格水平將爲多少?
  • (3)現假設美聯儲宣佈將把貨幣供給增加到 620,實際上卻增加到了 670,新的產量水平和價格水平將爲多少?

解:

(1)根據題意,近期內預期政策不變化,經濟處於潛在產量水平,因此有:4000=1101+1.288×750+3.221×600/P。解得:P≈1。

(2)貨幣供給從600增加到620是中央銀行宣佈的,因此P=P∧,產量仍是y*=4000。這時的價格爲:4000=1101+1.288×750+3.221×620/P。解得:P≈1.033。

(3)中央銀行宣佈把貨幣供給從600增加到620,因此,這時P∧=1.033,但實際增加到670。因此,盧卡斯曲線爲:y=20000(P-1.033)+4000=20000P-16660。總需求爲:y=1101+1.288×750+3.221×670/P=2067+2158/P。令總需求等於總供給:2067+2158/P=20000P-16660,解得:P≈1.04,y≈4142。

0x20:假定在通貨膨脹政策方面政府與私人部門之間是一個非合作的斯塔克伯格博弈。政府占主導地位,私人部門對政府的決策作出反應,而政府將根據跟隨者的反應作出進一步的決策。假定政府的最優化決策是

式中,π是通貨膨脹率,πe是預期通貨膨脹率,y_是自然失業率下的產量。假設總供給曲線是盧卡斯供給曲線,政府厭惡通貨膨脹,那麼,政府零通貨膨脹的政策是一個動態時間一致的政策嗎? 

解:

將y=y_+β(π-πe)代入效用函數的目標函數爲: 

令dL/dπ=0,即:-2cπ-2β[(1-k)y_+β(π-πe)]=0解得效用最大時,有: 

當政府宣佈零通貨膨脹政策時 πe =0,此時政府效用最大的通貨膨脹率爲: 

政府有改變政策的激勵,即政府零通貨膨脹的政策不是一個動態時間一致的政策。 

 

十一、西方經濟學與中國

考試中一般以論述題的形式考查,需予以重視。但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本章考試內容主要集中在西方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的應用問題,尤其是結合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形勢出題已經成了近年來衆多高校命題的特點,一般都是分值較大的論述題。所以,建議大家多留意熱點經濟問題,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經濟政策的改變,並經常思考經濟政策背後所隱藏的經濟學原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