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茶席》:品茶,源於生活,迴歸生活 01 02 03 04

01

好的東西,需要慢慢品味,才能體會其中的妙處。

比如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開始是看女主明蘭如何在大家庭裏披荊斬棘、鬥智鬥勇。後來二刷、三刷,發現這竟是一個學習宋代文化的寶藏好劇,劇裏對於宋代流行的點茶、焚香、插花、掛畫等風雅韻事都有所涉及,而且場景和道具也是儘可能還原當時特徵,可以說是一部良心劇了。



02

雖然我總說自己是文藝青年,但細細想來,這插畫、焚香、掛畫、點茶,估計也就“茶”能和我有點交集了,而且,僅限於喝茶,對於如何喝茶,哪種茶好,我其實是一竅不通的。

但沒喫過豬肉,咱也見過豬跑不是。作爲一個文藝青年,對於“品茶”這種高端風雅上檔次的事,我內心其實是非常向往的。陸羽的《茶經》早早被我收入書架,奈何是古文寫的,看的我雲裏霧裏,沒過多久就在書架角落喫灰了。

然而緣分就是這麼神奇,也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我又遇到了一本“茶”書,重新燃起了我對“品茶”無限高漲的熱情。

書的名字也很風雅——《如是茶席》,作者李韜。


李韜,“清意味”茶流派創始人。熱愛行走,寄情美食與茶,既愛品嚐隨緣遇見的好茶,也愛佈置方寸之間的茶席,已經出版了多本品茶相關的書籍,通俗點說,是一個很懂品茶的人。



03

何爲茶席?

在日本,茶席指“舉辦茶會的房間”,在中國,茶席有時指茶事裝置,有時指茶事空間。我在本書中討論的茶席,指的是“以茶爲表現主體,以人文思想爲主題,使用多種藝術形式,經由茶具,由視覺聯結味覺,進一步強化綜合感受的整體。”說白了,就是以桌面爲茶具擺放主體,來更好展現所泡的茶。

翻閱的過程中,我總是被莫名感動,爲作者,也爲古人。

下面就以“品茶小白”的視角來說說這本書吧。

(1)這本書真的美爆了

書中插圖隨處可見,而且每一幅都像藝術品。除了誇它“美”,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這種感覺。即使只是靜靜地看着,也能感覺到美好的存在。


不僅插圖,有些文字還採用了仿古的豎版排列,充滿濃濃的古典氣息,也爲這本書無形中增加了一點文化的味道。


(2)各式各樣的茶席,無疑給我們上了一堂很好的美育課

如果說視覺的美是膚淺的,那麼在各式茶席的排列組合中所體現出來的美,更是一種有內涵的文化美。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作者根據不同時節打造出來的不同茶席,那些古老的、新潮的玩意兒,經過妙手組合,搭配出適合當時、當地的一方茶席。你也許會忘了當時喝的是多麼名貴的茶,但一定不會忘了當時喝茶的那種感覺。

而茶席,無疑就是爲了這種“感覺”造勢的。

好的茶席,不是名貴的茶葉、茶具的組合,而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搭配。茶是主角,配上茶席布、插花、香、音樂、點心作爲點綴補充。所以光有錢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搭配出“適宜”的茶席。

這種茶席帶來的美,無疑是深厚的。


正如作者所言,我們的祖先在感知心靈、創造美方面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們在“美”的方面是很擅長的,比如古代的書法、山水畫等等。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積累深厚。這種美也許並不張揚,但一定很深刻。

所以,一個能佈置出好的茶席的人,一定是個懂得美的人,也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人。

3)書是講茶席,也是講茶道,講人生哲理

很多人談到“茶”就望而生畏,因爲不懂茶,因爲覺得太過繁瑣、高深。

而在作者看來,品茶應該是生活化的,是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不應成爲高高在上的存在。

所以,他在全國多個城市因地制宜舉辦了多場“行走的茶席”系列活動,讓“茶”走下神壇,真正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有人說,品茶就是品人生。

電視劇《一代宗師》裏有這樣一句臺詞:“人這一生,要見衆生,見天地,見自己”。

如果說泡茶給自己喝,是“觀心”,見自己,那麼泡茶給別人喝,也算是“見天地、見衆生”了吧。

茶事,是我們對茶的溫柔試探;茶席,是內心的體現。當我們擺好茶席後,所能做的就是泡好茶,其他的便不在控制範圍之內。

喝茶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領悟到什麼,可能是我們無法預料的。所以,真的是品茶能品出人生百態吧。


04

李韜先生的《如是茶席》不僅帶我們領略了各式各樣的茶席,也教給我們很多品茶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學習了“術”,還領會了一些“道法”。如果你對品茶感興趣,不妨也來感受一下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