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知識體系,不破除這個思維,讀再多書都沒用 01  輸入足夠多 02  多寫作、多表達、多輸出 03  保持好奇心

昨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說她最近在爲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發愁,問我是如何進行知識的關聯和調取的。

昨天的文章裏也寫到了這件事情,雖然說是我自己看的多了,練的久了,有了功力,但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到你們。

今天就寫一篇文章,認真跟你們聊聊這個話題。

//////////

如果我們有觀察過,會發現自己接觸過的有兩撥人:

一撥人會花大量的時間收集和佔有信息,總覺得看到每個信息都跟自己有關,都想存下來,覺得以後肯定會用到。

(以前的我就是這樣,所以微信收藏夾收了好多內容,結果都落了灰)。

然而,卻也有那麼一撥人,只要是ta看過的內容,需要的時候就能很快想起,然後調取出來,並且還能根據一個知識點關聯到其他知識點。(我現在基本就可以做到這樣)

那要達成這樣的轉變,有什麼祕訣嗎?

其實還真的有,分享以下4點,希望對你們提升自己的知識關聯能力有幫助。

//////////

01  輸入足夠多

多輸入是一切的起點。

想想如果我們連一個東西都沒見過,怎麼會在需要的時候想起它呢?

如果想不起,又何談知識的關聯呢?

如果我們的輸入量少,知識儲備很少,就很難產生鏈接。

因爲大腦是空白的,這樣壓根建立不起來所謂的體系,更加難以進行知識的關聯。

所以說,足夠多的輸入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一個人輸入的越多,大腦纔不會匱乏。

當然,這裏的多輸入,並不單單是指要多讀書。

讀書只是輸入的一種方式,我們平常工作、生活、實踐、參加活動以及各種經歷也是一種輸入。

甚至這種輸入更深刻,跟別人的交流,對人的觀察也是一種輸入。

所以,並不是讀書少,輸入就少。

有的人雖然讀書少,但閱歷豐富,體驗豐富,見的人多,那知識的關聯能力更強大。

//////////

我之所以能有這個轉變,從瘋狂收藏信息到現在只要自己看過的內容,需要用的時候可以隨時調取,就是因爲我這幾年,尤其是去年的確是看了很多書,我是比較喜歡看書輸入。

並且像知識星球、一些好的公衆號文章,我都會多看,認真看,以及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會思考一下,爲什麼他會有這個問題,我能不能解答。

所以,多閱讀、多實踐、多跟別人交流,多思考,人生沒有白走的路,白看的書,白遇見的人,所有的經歷都有用。

這裏要注意一點,輸入的時候,不能只是看,如果只是看,沒有任何作用,只是浪費時間。

一定要同時開啓自己的思考,遇到觸動自己的點,想一想,這裏爲什麼會觸動我,對我有什麼用,我可以怎麼用。

經過如此的思考,纔會真正內化爲自己的知識。

這個世界書那麼多,信息那麼多,真正對我們有用的其實很少。

所以我們在吸納知識時,需要牢牢聚焦自己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讓一切知識與自己有關,如此纔對自己有用。

//////////

02  多寫作、多表達、多輸出


我一直在文章中跟你們說,一定要養成寫作輸出的習慣。

除了公開表達,能幫助我們鏈接更多人,隨着技能的提升可以賺到錢之外。

其實寫作輸出,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在於幫助我們深度內化自己學到的知識。

我在去年未開始寫作之前,連接能力並不強,從之前我的寫作內容很單一就可以看出來。

隨着每天的寫作輸出以及後來的直播,社羣的分享。

我每次讀書輸入的時候,都會強迫自己自動開啓關聯開關,將自己看過的所有相關的內容鏈接在一起,進行輸出。

甚至每看一篇文章,或者書,遇到觸動自己的點,我都會想我是不是可以寫成一篇文章,如果可以,我就寫。

寫作就像一把錘子,是一個注意力瞄點,讓你在讀書、看文章、跟別人聊天甚至做任何事的時候,啓動大腦思考,我可以學到什麼,可以跟以前的什麼事情,看過的什麼書鏈接起來。

所以,寫作輸出是一條關聯知識最佳的自然路徑,一定要多動手,多動手,我們的大腦關聯性也纔會更強。

//////////

03  保持好奇心

一個人如果沒有好奇心,就沒有探索欲,就很容易陷在自己的固有思維裏,自然不會去想什麼關聯。

我們只有保持自己的好奇心,纔會不斷突破自己的經驗和舒適區,不斷學習和摸索以及實踐,如此才能更有知識關聯的廣度和深度。

我們也只有對各種新事物擁有強烈好奇心,熱衷於探索並確實接觸過更多樣的事物,同時也會更熱衷於去思考和抽取不同事物背後的某些底層規律。

//////////

說到構建個人知識體系,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知識?

德魯克在《成果管理》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知識是人類特有的資源,書上沒有知識,書上只有信息,知識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動中運用信息的能力。

所以,只有當知識能夠爲我們所用,幫助我們做實際決策、解決問題的時候,它纔是我們的知識。

那爲什麼我們要構建自己的個人知識體系?

我們構建個人知識體系,其實就是爲了幫助自己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我們唯有讓自己不斷行動,不斷實踐,從中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才能再去學習,通過學習解決問題,進而成爲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比如查理.芒格擁有數百個思維模型,幫助自己做各種決策。

再比如,瑞.達利歐寫了一本《原則》,其中500多條他自己總結出的生活和工作原則,就是爲了讓自己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可以知道如何決策和行動。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一書中說--

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斷與選擇”。

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不斷去輸入、積累,思考,輸出,進而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