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要了解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我确实读了很久,中间间断了好几次。

这本书是2016年的时候一个同学推荐,他之前得了抑郁症,期间自己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而自愈,也是那时候他给我推荐了这本书。

当时买了之后就开始读,但因为书本比较厚,而且是教科书类的内容,读起来有点吃力,当时又比较心浮气躁,读了一小半就搁置了。差不多在18年的时候又拿起来翻了一部分,但一直都没有认真读完。

直到今年,想静下来啃一些难读的书,便又重新拿起来从头开始读。

这本书确实需要慢慢读,需要不断做笔记,就像上学的时候学某一门课程一样,越是图快,越是什么也记不住。

这本书内容很系统很全面,讲述了我们的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我们读到的像《乌合之众》,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心理学出处和原因,下面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框架:

下面我分享里面部分印象深刻的内容,作为抛砖引玉。

在“社会中的自我”这部分,作者戴维说,我们常常存在“焦点效应”,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也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很明显的暴露,实际上别人并没有注意到。

这也是“透明者错觉”,我们的表现比自己意识到的还要模糊不清,比如,我们会高估自己在演讲时表现出来的紧张程度,实际上观众并不会如预期的那样注意到我们焦虑。

那什么是“自我概念”?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我”。每个人都有“自我图式”,图式是我们组织自己所处世界的心理模板,我们的自我图式也就是对自我的认识,我是什么样子?比如身强力壮的、超重的、聪明的等等,强烈地影响着我们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这也会影响我们如何感知、回忆和评价他们和自己。

自我概念除了我们包含我是什么样的自我图式,还包括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即可能自我。

我们的可能自我包含我们梦想中自己的样子,也包括我们害怕成为的样子,这种可能自我会激发出一种我们渴望的生活愿景,对我们产生激励作用,让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比如努力学习和工作,是为了成为那个可能自我。

另外还会有个社会自我,我们扮演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会逐渐被我们的自我感觉所接受,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的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决定,包括我们扮演的角色,我们所作的社会比较,我们的社会文化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自我概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知,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那自尊和自我效能有什么区别呢?自我效能就是你相信你有能力做一些事,自尊是你由衷地喜欢自己。家长夸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就是在建立自尊感,但如果说:“我相信你能行!”是在建立自我效能感。

有研究显示,自我效能的反馈比自尊的反馈,能引起更好的表现。就像谷爱凌的妈妈说,“尽量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其实是一个道理。

自我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努力做自我控制会消耗我们的意志力,我们大脑中的“中枢执行系统”在进行自我控制的时候会消耗血糖。但是自我控制就像肌肉一样,在不断练习中会加强。

同时,我们也存在“自我服务偏差”,会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会认为自己超过平均水平,盲目乐观也让我们更加脆弱。

我们也会“自我妨碍”,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比如在大考前疯狂打游戏而非学习,在面对结果时就会安慰自己是没有好好备考,这样就能把失败归因于一些外在的因素,”我没有好好复习,我昨晚睡太晚了”,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可以保护自己的自尊。

态度-行为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的,不仅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影响态度。我们所说所写会强烈的影响我们随后所持的态度,行为影响思想。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当人们在没有报酬或没有强迫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对这种活动的兴趣。而外部的报酬引导人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激励性的因素,从而破坏了内在动机。我觉得大部分工作之所以痛苦,也是因为工作往往是外在动机,并没有形成内在动机。

除了这些之外,书里有很多案例和理论,都能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得到解释。

我们学习社会心理学,也是想了解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个人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如何构建自己,社会又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这些都令人好奇。

我们常常拒绝承认受到某些事物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确实影响了我们。思维更多时候是在我们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无意识正好是我们想要了解的部分,也希望能通过了解更多,来检验和约束自己的偏见。

作者说,通过写作是希望能改变些什么。这种‘改变’可以是一次对美的全新认知,可以是一次对自我的全新洞察,可以是一次对喜悦的全新体验,也可以是一个投身变革的决定。

这本书整体来说内容很多,我上面也只是分享了第一节关于自我概念的一小部分,后面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

我觉得分享书籍只是为了让读到的人判断,这本书是否自己感兴趣。

读书笔记只是一个人非常主观的读书笔记,任何书本的解读都不能代替自己阅读。真正要有所得还是要自己一页一页地去读。

每个人在每本书中都能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感触和思考,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也是每本书作者的初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