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是故鄉

讀過很多人的《故鄉》,對彭東明彭部長的《故鄉》印象尤爲深刻,也許是因爲去過那裏,也許是因爲書裏淳樸地道的方言,相比起其他依山傍水,遙遠又清晰的《故鄉》,多了一份3D感受。


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一如《平凡的世界》裏的孫少平;是我們年老想回可能已經回不去的地方,一如魯迅先生《故鄉》裏的迅哥;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輪月;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意流露出的口音。

我對故鄉最爲情深的時刻,是剛離開校園遠去廣東的日子裏。在拘謹又青澀的普通話堆裏,聽到熟悉的家鄉口音,便會有麻酥酥的感覺,滿心歡喜,眼底盡顯親切溫柔。


然而最爲困惑的,應該是我們下一代人的故鄉,他們從小離開那裏,要把戶口本上那陌生的字眼和熟悉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跟故鄉連到一起,是件讓人滿心疑惑又必須肯定的事。就像涵哥,直到高中,需要填戶口所在地的時候,他首先脫口而出的就是哪條路,哪個小區,哪一棟。而不是那條河,那排樹,那個村莊。10後00後的許多孩子,哪怕出生在被叫家鄉的地方,在他們有記憶的歲月,大都生活另一個被稱爲家的地方。他們既沒有體會過泥巴擠進腳丫的安全感,也沒躺在星空下和螢火蟲聊過天。於是,故鄉和鄉音就會變得模糊,變得沒有那麼親切。


書裏說:二十歲時,故鄉是一種包袱;四十歲時,故鄉是一種責任;六十歲時,故鄉就成了自我的一種。古詩《十五從軍行》中“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的老人,回到家鄉後,老屋成冢,父母已逝的淒涼場景。也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他鄉客再回故鄉,內心春意盎然,眼前野草叢生的孤獨場景。於他們而言,故鄉,怕已只是歸途。


回鄉,路邊綠樹紅花,河中小鴨亂舞,開門犬迎貓繞,田裏蟲鳴蛙叫。

故鄉,有時候就是父母在哪,她就在哪!回鄉,歸途可喜,來日可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