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除了升學加薪,還能幹點啥

過去洛陽紙貴,家裏能有幾十本藏書,已經算是大富之家。而且讀書,僅僅是讀書人的事情,用來區別體力勞動者,也是統治階級用來禁錮老百姓思想的鐵腕之舉。

現在隨處可見的書店,個人讀書的資格變得越來越普及,書就像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成爲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人還沒出生就開始胎教聽書,從出生到成長,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讀書是一種非常熟悉的教育手段。進入社會和職場之後,專業技能和情商財商無疑也需要爆款書籍的加持。

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曾說: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慢慢地,愛讀書,能讀書,會讀書逐漸成爲一個人的標籤,代表一個人學習的能力。

那讀書除了升學考試,職場躍遷,還能幹點啥?

我覺得讀書除了功利性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讀書可以延緩和預防大腦萎縮。

紀錄片《九零後》,裏面講述的是16位國寶級的大師,平均年齡90歲,依然在工作筆耕不輟的身影和精神非常令人振奮。同時在他們身影旁邊總會出現一堆或者成堆的書。可見,常讀書,讀長書,是可以鍛鍊大腦功能的。

我的母親生於解放前,儘管出身中農,但因爲是女孩子,並沒有給她讀書的機會,13歲小小年紀就開始補貼家用,一直到27歲才嫁人。然後又像陀螺一樣忙於建設自己的小家庭。等到孩子長大成人畢業成家之後,母親纔算是真的能休息下來了。然而不幸的是,母親的腦子也開始變得不好用了。

我覺得過去母親的生活雖然忙碌和辛苦,但因爲被孩子需要和家庭的重擔,讓她的大腦異常活躍,想方設法把不多的工資用在每個人身上,儘量讓全家人都滿意。

當孩子都離開家之後,母親的存在感和被需要的感覺被極大地削弱和稀釋了,她的大腦裏面慢慢變空了,反應開始變慢了,聽不清記不住亂打岔的情況越來越頻繁。不可逆轉的大腦萎縮,比長期讀書的人,來得更早一些。

我並不認爲讀書人就高人一等,但讀書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多姿多彩,有極大擴展的可能性,而母親的生活和世界只有一家5口人那麼大,那麼多。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充盈大腦。所以,經歷空巢之後的母親開始迅速的衰老。

假如,當時姥爺不那麼重男輕女,能讓母親去讀書,母親的命運會不會改變?我覺得一定可以。因爲母親性格非常要強,她想做的事情一定能做成。當時父母一個月工資39元,要照看5口之家的起居生活,還要給爺爺奶奶郵寄生活費,日子雖然緊緊巴巴,但不辛苦,全靠母親的操持。

但生活沒有那麼多的假設 。對於母親的衰老,我能做的只能是保持足夠的耐心。而且她的現在可能是我的未來。我很慶幸出生的年代比較友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有好幾書架的書可以餵飽和治癒我對知識的飢餓和焦慮。

當然,讀書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藏書也不代表讀書能力,但讀書的過程,一本書哪怕只有一頁知識餵養了自己,也可以豐富自己。

最後,不管是裝裝樣子還是富足自己,一面書牆都會給自己帶來很強的滿足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