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薰廈門


遠古時,廈門爲白鷺棲息之地,故又稱“鷺島”。

三月某日,我們一大早天都沒亮,去趕飛機。


本來一上機就昏昏欲睡,結果看見講解乘機知識的帥氣空少頓時來了精神,上課都沒這麼認真過。


飛機升空,鳥瞰腳下,是一片初醒的城市,天幕卻還未徹亮,我等着看日出。


看完日出開始補覺了。


先是到井岡山經停,候機大廳裏竟然還有個小小的展廳。

再經過不到兩個小時,我們到啦。

往廈門的大巴車上,沿街是滿目掛着紅花綠葉的植物,目光和心都不禁微薰起來,只是天色陰沉,但口鼻間卻吸到了濃郁的氧氣,讓久居乾涸的身體突然注入了一大股的新鮮液體,不禁有點喫驚。

住的地方被一片高大的椰子樹包圍着。

這一帶是沿海旅遊風景區,街道寬大而乾淨,連半片枯葉也看不見,空氣清透極了,遠遠的,隔着樹枝就能看見灰色的海平面,又不禁讓人激動起來。




不是沒有見過海,不過也是許久以前見過,隔了許多年再見它,依然讓人澎湃,雖然是陰天,雖然海天連成一片並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但那一大片海域還是吸引着我的目光,久久不願離開,像是看見了久違的情人。

住處並不是很豪華,有個小平臺,站在圍欄處遠遠也能看見一角建築邊上的海面,如果天晴,海的顏色會更美。

在這個季節來的旅遊團很多,能在大路上看見許多導遊舉着小旗子在前邊走,身後跟着拖着行李注視着他們,笑意很誠懇,像是看見會動的人民幣。

我們自然也是跟團來的,只有六天時間來遊覽這個海上島嶼。

美食

到的時候已經是中午了,放好行李,我們可以有半天的自由活動時間,自然就先去喫飯。

興奮地想先去品嚐當地小喫,對於一個喫貨來說,這是最最重要的事。

有人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特色人文,得先從喫的方面來入手,誰說的忘記了。

住的地方在一片細窄的街道里,兩旁全是當地人蓋的三四五層的小樓房,全都改成了民宿或者客棧,或者自營,或者出租,所以附近就全是各種大大小小的飯館。

這裏的飯館很有意思,門外的牆上全貼着大大的菜單,圖片很美好誘人,價格自然也高一些,當然這是和我的家鄉來比,當我們進城去了一趟後才知道,價格是一樣的。

我們先跟酒店的老闆請教了一下附近的美食。

老闆是個花白頭髮的中年人,祖藉東北,話說,東北人遍天下是真的沒錯。

他給我們推薦的餐廳就在來路的一個拐角處,我知道他說的地方,就在我們拐進來的街角,有很大的招牌,來的時候爲了記路還特意關注過,店面很大,門外貼着誇張的大菜單。

恕我不能說出它的名字,因爲,嗯,味道、菜量來說,並不令人滿意,只是因爲那家店的老闆跟他關係不錯,所以纔會推薦我們去,但是喫過一次後就再不去了。

餐館裏有兩大間房,一間裏全是小桌,一間有兩張大圓桌,我們一行十來個人拼坐了圓桌。

這家店有兩個鋪面,夫婦二人各管一個,老闆娘大約三十來歲,很熱情,給我們推薦了幾道當地特色菜。

她說來廈門就要吃薑母鴨啦,很好喫的,我們說好吧來一份。

再來一份海蠣煎,很不錯的,還有各種海鮮,一定要嚐嚐的。她說。

我們點了一份薑母鴨,海蠣煎,筍片炒肉,又點了一些別的家常菜,竟然還點了五份主食,什麼廈門炒麪線,炒米線,兩種沙茶麪,米飯是一盆,不夠可以續。

點完菜,我們興致勃勃的坐等開飯,這裏的老闆是不管倒水拿餐具的,得我們自助。

不一會兒,菜上來了。

先來說說這個薑母鴨,用個黑色的砂罐裝的,網上的解釋是這樣:

薑母鴨起源於福建泉州,流行於閩南地區,而後傳至中國其它地區如臺灣等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地方傳統的名小喫。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春季食用。

味道是不錯的,混合着大片的姜,沒有鴨肉的腥味,肉質也軟嫩,湯汁口感很不錯,不過人多,吃了兩塊就沒了。

圖片來自網絡

然後是那個海蠣煎,它是用海蠣子加蕃薯再加雞蛋煎成的餅,軟軟糯糯,鮮而不腥,有人喫不慣,我倒是覺得口感不錯,關於這個海蠣煎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民間傳聞,公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佔領臺南,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餘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喫,想不到竟流傳後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喫。

圖片來自網絡

主食裏的炒麪線也是一大特色,面線也叫線面,是中國面類最長最細的面,它以“絲細如髮、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但現在很多人都用制面機制作,少了手工制面的感覺,所以真正好的還是手工線面口感更佳。

炒麪線,炒米線我們每人分了一小碗來嚐了嚐,各有千秋,面線柔軟,米線就略有彈性一些。



再就是另一個特色主食,沙茶麪。

圖片來自網絡

我的家鄉有個非常特色的麪食叫牛肉麪,不用說地名也能知道是哪裏了哈,牛肉麪是純手工拉制而成,面質筋道,而這個沙茶麪則不是,喫起來是軟綿綿的,不過,喫的不是面的口感,而是料頭。

福建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也是華僑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福建的人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舶來品,沙茶就是一種。

沙茶始源於馬來西亞,也有來自印尼一說,閩南人飲茶成風,因此講馬來語的sate翻譯做閩南語的沙茶(沙爹)。

沙茶醬主料有蝦乾、魚乾、蔥頭、蒜頭、老薑等十幾種食材構成,經油炸香酥再研磨細,製成沙茶醬待用。

喫的時候根據口感需要再加入一些海鮮配料即可,一碗25元,印象不是很特別。

喫過飯,我們四下走了走,發現許多餐館門外的菜單多半都是這些,再加入一些外地菜系,不過,應該都不是很正宗的,比如我們晚上換了一家店,品嚐了一下蟹黃包,不過裏面沒有蟹黃,只有肉餡,比10塊錢一籠十個的小籠包大不了多少,25元六個。

我在菜單上還看見了一道五香條覺得很好奇,要了一份來嚐鮮,價格倒是不貴,15元一份,是油炸的,外面是薄薄的一層豆皮,被炸的很酥脆,內裏包着糯米和剁碎的精肉、荸薺、蔥等,真正的外酥裏嫩,可以沾着番茄醬來喫,口感很好,推薦去廈門的人可以去品嚐一下哦。

圖片來自網絡

其他的還有什麼北京炸醬麪,山西刀削麪等等就是智者見智了,所有的美食永遠只有在當地才正宗,出了本土就少了一些意思,就如我們還看見了一家寫着正宗牛肉麪的店就怎麼也不想進去。

這裏的飲食口感普遍偏淡,老闆娘說當地人喫的口淡,所以對身體器官有好處,很少有人會得血管病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道理歸道理,人總是要貪口舌之慾,所以我們習慣喫重一點,喫辣多一些。

家鄉的那種辣椒在這裏是很少見到的,吃了幾頓,就覺得沒什麼滋味,後來又在那個酒店老闆推薦的餐館對面發現了一家做湖南菜的館子。

湖南菜口感偏辣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我們很興奮,點了幾樣菜,我們沒有喫過正宗的湖南菜,但和本地的菜比起來,覺得很對味,喫的也歡快。

同行的有一對夫婦路過,我們招呼他們進來喫,其中的先生是湖南人,點了幾樣品嚐了說,除了毛氏紅燒肉其他的不是很正宗。

我們想想,有些東西到了外地,總得要結合當地人的口感,再加上,廈門這裏本來就是旅遊勝地,南來北往的人很多,衆口難調,只能改變一下固有的特色,難免會讓家鄉人挑出毛病來,也是無奈的事。

我們吃了湖南菜,回去跟其他團友們介紹過,其他人也正發愁沒有合口的去處,就都一窩蜂的跑去喫,小店也都火熱起來,讓對面的那一家看着上火,酒店的老闆臉色總有些難看。

當地的美食很少很少,數來數去就那麼幾樣,晚上我們點了外賣,要了三份蓋澆飯來填飽肚子,因爲有特色的東西品嚐過,對美食的慾望已經變成了喫飽就好。

不過話說,這三份蓋澆飯的口感和份量倒是讓人稱奇,好喫且喫不完,不得不出去散步消食,路過那家湖南菜館,看見裏面還有其他團友在裏面喫飯,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連吃了兩天,老闆忙着炒菜收錢,笑呵呵的,以後再看見我們時都會主動跟我們打招呼。

我們晚上吃了飯都會出去散散步的,於是,我們又遇到一家並不起眼的小飯館。

他家門外沒有張貼誇張的一面牆似的菜單,就在門口放着個小燈牌,貼着幾道菜品的照片,我們就走了進去,也是抱着隨便喫一點算了的念頭。

不過進了店,發現幾個人圍着一大鍋的海鮮在喫,裏面有巴掌大的整條的魚,有蝦,有各種海貨,很是琳琅,看得人有點垂涎,這是在其他店裏不曾看見過的,於是問老闆,老闆說這道海鮮大餐要提前預約的,只爲了讓食客們喫到最新鮮的食材,當時想喫可喫不到。

我們沒有時間預約,就喫能看一看,過個眼癮就進到裏面坐下,點了兩份餛飩和一份香菇滑雞飯。

這家店的份量很足,價格卻比其他店便宜了幾塊錢,口感也是不錯的,送的湯還有排骨,算我沒見識,給一份帶骨頭的湯都能高興的不得了。

圖片來自手機拍攝

餛飩也像餃子似的,皮薄餡大,喫的人很是舒暢。

喫過這一頓,我們自然又給團友們推薦這家店,於是大部分團友又轉移了戰場,跑到這裏來吃了三四頓,個個都是讚不絕口,還奇怪我們怎麼會找到這麼多好喫的地方來,好喫的東西一般都會藏在角落裏給人們一些驚喜,這變成了真理。

去鼓浪嶼之前,我們在街邊的一個美食城裏喫午飯。

時間是下午兩點多,已經沒有多少食客了。

走了一圈,還是決定吃麪,對於北方人來說,麪食還是首選的。

在我們家鄉,進了牛肉麪館,如果你覺得面不夠喫,可以讓拉麪師傅給你多放一些面的,所以我們站在沙茶麪前,有人跟那裏的服務員順嘴說了句:“師傅,面大些。”

裏面的人一臉懵地看着我們,我立即補充了一句,面量多一點,他們這才明白,我回頭跟自己人說,咱們說的他們聽不懂,面大是什麼意思,多大才算大呢?

鬧了個笑話後,服務員們就給每個人多加了一些面,滿滿當當的端了一大碗麪,絆着桌上的當地辣椒醬吃了下去。

當地人做的辣椒醬偏鹹,大片的紅色辣椒吃不出多少辣味來,後來發現,其實他們都是做了兩種辣椒醬的,一種是剛纔說的那種,還有一種是我們常喫的油潑辣子,而且很辣。

去曾厝垵吃麪(看吧,又吃麪)就放了這種辣椒,辣的我直冒汗,可算是過了辣椒的癮。

在曾厝垵裏看見有賣青芒的想買個來喫,招牌上寫着5塊錢一斤,可是一問老闆,說8塊錢一斤,要郵寄就9塊。

問他招牌上明明寫着5塊的,他們說招牌是幾年前的,一直沒有換而已,這算什麼行爲我們懶得跟他們掰扯轉身走就是了。

又在路邊看見有買一種水果,一個半拳頭大小,有黃色,綠色和桔色,全身有一些突起,像海蔘,牌子上寫着火參果。

圖片來自手機拍攝

隔着皮聞不出味道來,倒是沒怎麼見過,老闆說15塊錢兩個,於是買了兩個準備帶回去嚐嚐鮮,結果回去切來一嘗,除了酸澀什麼味道都沒有。

在網上查了查,說是要拌着蜂蜜纔好喫,我們沒有蜂蜜也沒有糖,無法喫下去,所以來廈門的人看見這東西得準備好蜂蜜,不過我覺得,有些東西不見得每個人都喫得慣,有些可以嘗試,有些就是買個教訓。

遊記

初來廈門,最讓人心儀的就是它的空氣,對於身處西北大地的我來說,它就是個天然大氧吧。

所謂,空氣好,治百病,在這裏,省了護膚品,省了潤喉糖。

早上起來,皮膚都是滋潤的,連咳嗽的毛病也不藥自愈。

來的第一天下午因爲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們喫過飯就直奔向海邊去看海。

這一帶因爲是風情線,人爲修建的風景和大自然有力的融合着,沿途是高大的指示牌,有人沿着馬路跑步,有人騎雙人或者三人單車漫行。

我們只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快點到海岸上去,卻又不得不被高大的,在北方只能當作盆栽放在室內小心培養的植物吸引了注意力。

寬大油亮的棕櫚樹,枝繁葉茂的三角梅長勢驚人,我家陽臺上的三角梅在冬季開了兩朵花,老媽都興奮的到處炫耀,可是這裏的三角梅不是盆栽,不必放在陽光充沛的陽臺上小心侍候,它是一整棵的大樹,花開成團,簇簇驚心。

後來聽導遊說,三角梅是廈門的市花,難怪長的這麼喜人,很有市花的自覺。

順着一條沙路拐了個彎,被高大的圍牆攔着的大海就這樣出現在了眼前。

圖片來自手機拍攝

別說我沒見過世面,守着一條黃河的我看見大海總是激動萬分的,更何況,海岸上還有那麼多帥哥不是嗎?

嗯嗯,海岸上還有一大片細沙,沙裏還有許多被海浪扯成碎片的小小貝殼,我們先發了瘋似的和大海合影,本想赤腳在海水裏走一走的,又怕水太冷又怕碎貝殼會割破了腳掌。

於是我們只得穿着鞋子彎腰在沙子裏挖碎貝殼,不過也撿了一些完整的細長形塔螺,也許是因爲它的體形並不容易被擊碎,有個很可愛的小男孩見我們在到處撿貝殼,好心地把他撿的一個有花紋的送給了我們。

我們將撿回來的貝殼拿回家放進了魚缸裏送給魚兒們當禮物。

海岸上的風很大,卻並不影響有人在這裏拍婚紗照,大風將婚紗裙襬吹起來也是很美的造景,只是天色要是再晴一點就更完美了。

圖片來自手機拍攝

還有一些年輕人在這裏拍藝術照,多半是穿的很少的姑娘就站在大石上被風吹的瑟瑟發抖,薄薄的裙子下是若隱若現的內衣,哦,非禮勿視,我們還看見遠處有許多遊客休息的地方,也有大巴車的咖啡屋,有帥氣的男孩子們也在拍街景,嗯,那裏的風景不錯,過去看看。

走了十多分鐘,全有人在這裏照片,我也想拍,可惜,底子太差,還是去看大榕樹吧。

這裏的榕樹也是讓人歎爲觀止的一大景緻。

我見過榕樹,放在小小的花盆裏小心呵護的那種,可是我們在這裏看見的榕樹大多數都有一抱粗,長長的細密的根鬚從樹枝間垂下來像一頭秀髮,或是鬍鬚,有些鑽進地裏又變成了根,整個樹冠也如傘狀四下伸展着就變成了一把大傘,鳥兒們自在樹中蓋了房子。

這一天是週末,許多家庭帶着帳篷到這裏來燒烤歡聚,不知道晚上是不是也要住下來等着看日出,或者是還有別的節目,我們是遊客,也總有種天黑就要回到屬於自己的地方的心態,看着天就要黑了,還是快快找回去的路,早點休息的好。

出門旅行,尤其是跟團遊最大的不利之處用四個字形容就是起早貪黑。

早上五點起牀,隨意的洗漱之後就要出發。

廈門的天亮的很早,六點,太陽已經跳出海平線了,讓人精神大振。

我們來的第三天,天總算晴起來了,淡色的天幕下逐漸顯出了海洋該有的顏色,這裏的海是綠色的。

晨光將椰子樹變成剪影,熱烈的光色將海面染成一片火紅,樹影之外透着廣域的海面,有幾艘小船已經遠遠的開去,已經能看見更遠處的島嶼,寧謐而詳和,要不是要跟着導遊走,只想在海岸的細沙上一直這麼看着它。

曾在深圳的大梅沙看過海,與那裏相比,殘缺的記憶下,似乎又是不一樣的,這裏的海更安靜,當然只是我的一面之辭,過一會兒我又會看見頑皮的海,在大風下,像燒開了似的翻滾着。

我們這一天要去客家人的土樓。

剛開始知識匱乏的我並沒有意識到土樓的樣子,覺得或許就是深山裏的本地人蓋的一些老房子罷了。

可是當車翻越過重重的山樑,越過彎彎曲曲的山谷,遠遠看見一處圓形的房子時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在盜墓筆記聽雷裏出現的那個建築嗎?我這才震驚起來。

當然,電視劇裏的土樓並不是我看見的這個,但是都在福建,形狀全是一樣,我們看到的是華安土樓。

華安土樓是閩南土樓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68幢,華安土樓有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和齊雲樓等土樓。其中,以二宜樓爲代表的華安大地土樓羣於2008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據導遊給我們的門票上寫着:華安大地土樓羣景區,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由“土樓之王二宜樓、“福建土樓博物館”南陽樓、“宜居典範”東陽樓組成,於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末明初,元人退出關外,但沿海有倭寇和海盜爲患,燒殺搶劫,民不聊生,許多村莊仿衛城模式,聚族而建土堡御衛。

前身是唐朝陳元光開漳的兵營、城堡和山寨建築,它是閩南地區在“外寇之出入,蟊賊之內訌”的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

土樓在福建很多地方都有,大體的造型是相差不多,具體的相關資料網上有很多,感興趣的可以去詳查,在這裏就不多贅述。

在這裏,我只是讚歎於建造這些建築的人們的智慧,如何利用外牆上的小孔來傳聲報信,如何通過窗戶外懸掛的燈籠知曉那一家人是否全部回家以便關門上鎖,如何在門框上設立沙石防止敵軍破門而入,如何在有外敵包圍的情況下從地道潛出。

傳聲孔

地道口

站在土樓內部中央說話,環形的建築會讓聲音起到擴聲的作用,家家戶戶都能聽到,而且厚重的牆壁讓這裏冬暖夏涼。

站在整個院落的最中心位置講話,全部兩百多戶人家都能聽的清清楚楚。

土樓外環高4層、通高16米,外牆厚達2.53米,外徑73.4米。整座樓爲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

樓內空地中還有兩口井,分別爲“陰泉”和“陽泉”,組成太極的陣型。即使井外溫度一致,兩泉的泉水溫度也會相差一度。

這裏成爲了遊覽區,家家戶戶都開始做一些營生,有買一些小玩意的,有賣一些花生酥小零食的來招攬遊客。

我們在一家人的堂屋裏坐着喝他們用山泉水沖泡的茶,入口清冽綿柔,所謂人傑地靈,這裏的人靠山喫山靠水喫水,個個水靈靈的,捧一捧水就能喝,在我們家鄉這是小時候纔敢乾的事,現在的水誰敢直接從水龍頭裏接着來喝?

喝足了茶,又去看他們門外園子裏種的木瓜,桔子,山茶花也開的很是茂盛,擡頭看去,無處不是高大的樹木,養眼的綠色,身心舒暢之極,世外桃源也不外如是。

連在這裏生活的動物們都比我們幸福,唉。

吃了一頓當地人煮的土雞宴我們又匆匆上路,還要趕下一個景點,或許此生我們只有這一次機會來,所以,好好記着這種感覺,無爭的世界,還是離我們太遠了。

半途還看見一塊石頭,叫放心石,也能充當一景。

遊覽過山裏的民居,也總是想要去看看繁華的世界。

晚上我們決定去市區,跟餐館的老闆打聽了一下進城去的路線,我們就去坐29路公交車。

我去哪裏是喜歡坐公交車的,每路過一站,就能看見不一樣的景色,從人煙稀少的風情線一步步進入了繁華的地段。

在之後的幾次進城經歷,我發現廈門並不大,能稱得上像大城市那種繁華的地方並不多,我們現在去的中山路算是一個相對繁華的地方,和北京,廣州,上海這些地方還是很不一樣的。

它是個溫柔的小島城。

不知道是不是因爲疫情的關係(是有關係的)才八點半左右,這裏許多商家都關着門,只有一點特產商店,金店和小食店開着門。

來這裏的多半還是年輕人。

有團裏的人來過這裏,回來說跟我們城市裏的步行街差不多,甚至還不如。

我卻想要說的是,每個地方的景緻不可能一模一樣的造出來,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不然我們出來幹什麼呢,我就是覺得這裏的步行街自有廈門的特色,兩個地方是不能相比的,便是任何一個城市的步行街也絕對沒有一模一樣的磚石。

廣州的上下九,上海的南京路不也各有千秋嗎?

這裏的街道並不算寬,兩邊的建築全是一色的歐式風格,白色的三四層小樓摩肩接踵,窗裏應該是旅館之類,只是全黑着燈,或許還不到鼎盛時期,全國四海的旅客還沒有到來。

街道上還是一樣的乾淨。

還有許多網紅的打卡地,我們也去打了卡,證明我們到此一遊。

這個悟空的形象放在那裏,耳邊自然響起了那首歌的旋律:苦海,翻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

相親竟不可接近,或我應該相信是緣分……

我們來此,也是緣分使然。

這裏的餐館也是會將大幅的菜單掛在外牆上,看了看價格跟我們住的地方差不多,我們買了份腸粉來喫,一看作法就知道和廣州喫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不過章魚小丸子卻是一樣的,這種東西不挑原材料,配料也是那麼回事。

走了一趟,看見個買冰淇淋的土耳其小店,有個外國人正大聲吆喝着,我們本想逛一圈回來買他一客,可是再回來時,他們下班了,看看時間不過九點鐘,這在我們當地,夜生活纔剛剛開始,繁華的街道就要休息了,讓人會錯以爲到了午夜,心裏又着急着要回去了。

這裏的人們倒都是熱情的,我們問路,都會特別細心的指給你,反覆給你確認路線,見你完全懂了,這纔會安心的走開去。

從中山路出來問人車站就是這樣,後來我們去瑞景商業廣場問人,一個穿綠色衛衣的美女也是一樣,特別細心的告訴你要怎麼走,說的很明白,我們非常感激,甚至想要脫下手上的鏈子送她當謝禮了。

之後,我們是計劃好要去鼓浪嶼的,但還是因爲疫情的關係,我們無法進入,因爲我們的家鄉在我們出門之後發生了一點狀況,所以我們也被禁止進入人多的地方。

其實我們是可以理解的,防患大於彌補。

於是我們只好遠遠的眺望一下,這是這次出行的最大的遺憾。

去不了鼓浪嶼,連胡裏山炮臺也進不去,南普陀也不能去。

好吧,這些地方不能去,我們就再次自由活動,去一下植物園好了,據說,廈門的植物園很大,很大,立即上網查攻略,查路線,在離開的日期到達之前,我們得去一趟。

又有人說,植物園有什麼好的呢,不就是看樹嗎?

收費的地方就絕對會讓你看見不一樣的東西,不然,只看窗外的樹就夠了,何必還要弄個植物園出來?

剛硬的性格就是抵不住這種自負的說法,就要頂一頂。

第二天出門,一大夥人往車站走,有人開始唱反調,說植物園也不會讓我們進去的,還是不要去白跑一趟,還不如去逛商場的好。

無奈,少數服從多數,我們就去逛商場吧。

從對面的車站坐47路直達瑞景商業廣場。

這裏的商場十點纔開門,一夥人九點站在空曠的廣場上又沒了去處,站在樹蔭下閒聊天。

我在網上查到附近倒是有個叫,句字比較拗口,叫洪山柄東堂宮,標識是景區,與其在這裏,不如去看景區,看看這個什麼東堂宮是什麼所在。

但是因爲路不熟悉,我們拿着導航也沒找到,遇到前邊說的那個綠衛衣的美女指路,我們倒是找了個上山的路口。

同行的其他人一路抱怨,最後我們四人往山上走,其他人又原路折返了。

這是一座小山連着後面的大山,山名我忘記了,不過是在小區裏一路延伸到一脈羣山裏的,走了一小段,只有大石頭和樹,並沒有其他景色,只是這裏空氣極好,每一口呼吸的全是純氧。

市面上一瓶純氧也得幾十塊,現在有免費的,多吸幾口,吐故納新,穩賺。

山爬了一小半就退了下來,去跟另一部分人馬匯合。

商場倒是開門了,不過裏面買的衣服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叫囂着要逛商場的人又開始找飯喫,對商場的熱情已經變成了零。

我們沒有機會坐地鐵,只能看見地鐵從地面上飛馳而過。

翻過過街天橋就是一條小喫街。

我盯準了一家麻辣燙的店,結果上餐後發現我還是點了一碗蕃茄味的湯底。

吃了飯又去對面的沃爾沃逛了一圈,買了些第二天的喫食,因爲要坐飛機離開了。

回來收拾行李,收到消息,我們飛不了,要改到後天才能走,放下行李,感嘆了一場後,決定我們一定要去植物園走一趟的,生出了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不可放過,否則天理難容的念頭。

早上出門,團長交待三點之前就要回來,得去做核酸,否則不能登機回家。

倒了兩趟公交車在植物園站下車。

按照慣例我們在寫着廈門植物園的大石頭前合影留念後,才舉着身份證去買票。

又在入口領了一份地圖,坐在一大片草坪前的石桌上開始研究路線。

入園可以坐觀光車,5塊錢的只能坐一次,10塊的可以坐四次,一共四個站,可以在任意一個站點下車,也可以在任意一個站點上車,上車後在票上打孔記數。

我們買了10塊錢的車票,一口氣坐到終點,在網上看見有人說坐觀光車很雞肋,我不同意,對於年久不怎麼運動的我們來說,坐車觀光還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每站之間只有五六百米,那也足以要了小命。

不過不是很人性的是,觀光車只走一側,另外一側則需要用雙腿去走着看的,但是在地圖上來看,觀光車走的線路纔是精品線,另一條能觀賞的景緻估計並不是很多,如果想要慢慢看,一定要早早的來,並帶足食物和水。

終點站是叫做國防園,但因爲是新建的,所以並沒有什麼景觀可看,隨便走了一圈,發現一個人工湖後我們決定坐車回返。

花卉園裏沒有那麼多花,一半是用石頭搭建的山路,兩側是高大的樹木,另一半是一大看草坪,只在最中央有一小塊花卉羣,也全是常見的花草,我們還是繞到公路上走回入口,沿途倒也拍了一些好看的花,證明自己也不算白來一趟。

多肉植物園是園中的精品之所。

全是仙人掌之類的植物,只是這裏的植物過份的高大和肥碩,跟成了精似的。

我們沒有去過沙漠,沒有見識過真正生活在沙漠裏的這些植物長的有多高大,只是在這裏,所有的沙漠類植物都像打了雞血似的蓬勃。

老媽種在陽臺上的骨刺,在這裏就像是被人隨意種的野草一樣,花開的那叫一個妖嬈,大肚子的樹身上老像長着一隻眼睛的猴麪包樹,樹梢上還結着一個個像茄子的東西,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只覺得稀奇。

在多肉區暴曬了一會兒,我們前往下一站,雨林世界。

早上來的時候聽說上午九點到十一點會有噴霧,我這會纔想起來,看看時間,已經是十一點半了,錯過了。

我只能在網上找了找噴霧效果照片,看上去確實像是仙境一般,只是我們到的時候只能看見一片溼漉漉的,空氣更是好了好幾倍。

寬大的葉片將陽光割鋸開來變成小小的金色碎片從葉縫中擠下來落在身上就沒那麼強烈了。


被水汽浸的溼潤的木質步行道四周全被高大的樹木所包圍,擎着水珠的喬木葉片像玉雕的大傘打在頭頂,長長的藤蔓根鬚絞纏着從樹梢上垂下來,像一扇長簾垂地。

我們順着步行道在一大叢一大叢的樹林裏穿梭,一會兒就又看見一道瀑布從一塊大石上落了下來,許多人圍着拍照,我們換了個角度去拍了幾張,我就奇怪於,這塊大石就這麼突兀地出現在湖邊,四周沒有連着山脈,這水又是打哪來的?或許是在石頭裏有個大水泵,把水抽上去的吧。

腳下的一大片湖水裏還有各色的魚在遊曳着。

走了一圈,再往裏是其他植物區,我們時間不夠,只得往外走,回頭看那一大片綠色,心裏卻是不捨的,因爲回去,可沒有這般的景色可看。

建築篇

喜歡廈門一些獨特風格的建築,首要提及的就是集美學村。

位於廈門集美半島的集美學村裏的學校建築可用驚豔二字來形容,這個集美可不是網絡語姐妹的意思哦。

它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13年始傾資創辦,陳嘉庚先生事蹟可上網去查,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他創辦的學府只在照片裏是看不出壯觀來的。

照片裏一個是高中,一個是初中,融合了中西風格,琉璃蓋頂、雕樑畫棟,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嘉庚風格”,其中最具標誌性的建築要數南薰樓,就是照片裏的高中部,南薰取自“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慍兮”,以示陳嘉庚先生一生興學造就後代的心願。

從沒想過,學校會蓋的如此壯觀,是我眼界小此生第一回見識。

在這種風格的學校裏上學,青春與古樸相融合,似乎只有時光是停駐的,如果可以,我也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唸書,或許也能變成不一樣的人生。

在學校對面,是龍門池,每年端午節,也會有龍舟的節目,在龍舟湖四周共有七座涼亭,分別爲“啓明”、“南輝”、“庚”及“左”、“右”、“逢”、“源”,意爲七星拱月。

廈門的海上明珠塔被叫小蠻腰,自然跟廣州的小蠻腰各有千秋。

18層是遺產館,它的的獨特之處是將一些藝術品放在腳下,用厚厚的玻璃隔着,每一個人都能仔細地觀賞,其中有一塊玻璃下堆放着金條金元寶,導遊說站在上面,就是腳踏黃金萬兩,於是許多人搶着往上站,庸俗的我也自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上去踩了踩。

明珠塔19層則是塔頂,有一個大大的像珍珠似的圓頂可以360度全景鳥瞰廈門的海上花園觀景臺。如果有恐高症的人可能沒辦法上來參觀,好在我沒有。

導遊站在向外傾斜的玻璃窗前一一給我們做了介紹,透過玻璃窗,可以看見遠處的懸浮式吊橋海滄大橋,廈門最美麗的白鷺洲公園,中國的第一個臺商投資區湖裏區,小三通郵輪碼頭等。

導遊說,整個廈門的中心佈局,由這些建築組成成了一個寶字,便是成爲了風水寶地一說,我們便照樣看去,果然不同凡響。

下去之後我們又去球形影院看了一場超環繞立體科教片,想起小時候在科學宮裏也有同樣的影院,只是那時候的效果遠不及現在,又一次衝擊了視覺感觀。

燈塔公園就在明珠塔腳下。

欣賞了白天的廈門,也要看看夜晚的廈門。

遊船從碼頭出發,漫漫順海而行,夜色漸濃,白天清新淡雅的世界又被炫麗的夜色所代替,燈光在高大的大廈披上了一層華麗的外衣,閃閃發光,明豔照人,讓整個夜晚顯得無比炫目迷人而又性感。

我們住的地方沒有很高層的建築,多是四五層小樓。

因爲正處在風情線上,旺季時候來的遊客非常之多,當地人就生出了許多賺錢的主意,向街的一面全改成了餐館、特產店,因爲近海,又有許多買珍珠、珊瑚玉的店鋪。

還有一些人們就將自己家翻蓋成客棧、公寓,供人們短期或者長期租住。

爲了吸引遊客,客棧的主人花足了心思將房子建造出別具一格的調調來,又取了一些文藝範十足的名字,比如:貓宿,天步,心墅,如是,似水流年,微瀾小居,半島之夏……

除去這些令人暇想的名字不說,單是站在門外,就有想要入住的衝動。

我在這些小巷間穿梭着,這些外形誘人的建築又在這些長巷的邊邊角角里講述許許多多的故事。

廈門之行就這樣結束了。

收穫頗豐,旅行就是從自己待膩的地方到別人待膩的地方去,去看,去聽,去品嚐,我們看到了陰天和晴天下的大海,看到了別具風格的建築,品嚐了口味不一的美食,聽到了海風吹過的曲調,椰林海風沙灘,客棧餐館輪船,每一樣都讓煩燥不安的心逐漸平靜。

再見廈門,感謝你給我們留下如此美妙的回憶,如果有緣,我們再會。

從綠洲穿回高原。

下一站,又要去哪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