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琴事未了》

閱讀時間:2022-01

去年計劃中的遺留,這個月摸魚看完。其中一句話,記了一年印象深刻。

“但只有創新才能發展嗎?繼承不能發展嗎?把已經出現中斷的文化接續不是發展嗎?人類有成千上萬種樂器,儘可以去創新發展,爲什麼不能留一個古琴,允許它去崇古呢?”

向來,我用覺得“創新纔是進步”的話總是哪裏不妥,讀到此句,才心覺它的確偏頗了。就想日新月異的城市,接連不斷的新建築,並不是只有這些纔是進步。甚至,所謂進步也並不是必要的。

活在當下的重要,精神世界的完善總被忽略。而古琴,便能承當人類精神生活的最高體現。這些追求一直被需要。



摘錄


嵇康《琴賦》

薛易簡《琴訣》

時間可以把“俗”變成“雅”。

孔子講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伯牙跟連成學琴的故事,《水仙操》

減字譜本身不是用來記譜的,是記指法的。非不能也,是不爲也。

二十世紀前期:査阜西,吳景略,管平湖,張子謙。


神器、法器

東漢蔡邕《琴論》,八風,四氣,夔,晏龍(曾侯乙墓十絃琴、郭店楚墓七絃琴)

朱襄氏,五絃瑟,《呂氏春秋·古樂》

太和鼓鬯chàng,徐上瀛《溪山琴況》。

和樂而作者,命之爲暢。——《琴史》


西周,古琴成爲教化的樂器。

鍾儀,第一位有記載的宮廷專業琴人。晉有師曠,魯有師乙。

衛靈公晉平公之會,師曠,《韓非子·十過》

樂以開山川之風……,《國語·晉語》


春秋戰國,道器

伯牙子期,雍門周,觀照內心。

荊門郭店戰國墓,戰國中期的七絃琴,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七絃琴。


上古琴制

十絃琴:曾侯乙十絃琴、九連墩彩繪浮雕琴、長沙五里牌九絃琴——短寬而厚

七絃琴:荊門郭店琴、袁家嶺燕子山琴、馬王堆三號墓七絃琴——狹長而扁

現存最早的傳世古琴,九霄環佩。

尾嶽、獨枘(ruì)

重慶江北彈琴古俑,三峽博物館藏,原題爲石雕鼓瑟俑。

春秋戰國-西漢早期 上古琴制——東漢 新琴制 瑟型獨枘——南北朝(約) 無枘有嶽,無枘無嶽——唐宋後 傳世琴制


唐宋琴制

唐代的古琴常以渾樸的“漫圓”變化到弓形的“橢圓”

雷氏 九霄環佩,伏羲式,桐面杉底 琴線圖-p93

湖南省博物館“太和丁未”款“獨幽”琴

斫琴師 江南 沈鐐、張越


兩宋古琴,聳肩、扁、狹、薄。

南宋金公路制“玉壺冰”琴,仲尼式,桐木面板。體輕而薄,端正肅穆。

明琴,落霞式、蕉葉式。當時虞山派追求清微淡遠。

故宮博物院 明代“月明滄海”落霞式琴、明代“蕉林聽雨”蕉葉式古琴。


明代“四王琴”——

寧王琴 飛瀑連珠

衡王琴 清英、太古遺音、一天秋

益王琴 韻磬、天風環佩、玉韻

潞王琴 潞閔王朱常淓,字中和。琴名中和,統一琴式、制度、規格。

四王琴比較列表-p130

明代皇族宗室在琴學上造詣相當,明代琴學發展空前繁榮。


筆者回憶管平湖先生,述說他的生平和故事。管平湖(1897-1967),得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川派秦鶴鳴等名琴家之真傳,融會貫通,又自成一派,形成“管派”。


古琴材質

木材,琴面用杉木,琴底用梓(zǐ)木。

雲杉是最好的製造樂器的材料,順紋方向傳聲速度4800-5800米/秒,與碳纖維和鐵相當。年輪寬度均勻,早材和晚材的過渡平緩,可均勻傳播高頻聲音不變調。

高彈性模量,低密度。

木材的水分含量影響琴音,乾燥天氣聲音明亮,陰雨天氣聲音沉悶。

古舊的木材含水量穩定在10%左右。

天然生漆,大漆,從漆樹上割下來的天然液汁。

斷紋,冰紋斷、蛇腹斷。


古琴的修復

古琴斫製作:木胎斫製作工藝、漆灰與面漆的髹塗工藝、琴體震動和發音規律。一張古琴的製作要多人合作而成。

古琴的修復要求更要,要全面的人才。

具備修復技術:具備斫琴工藝(木工工藝和髹xiū漆工藝),會彈琴(懂得琴體結構和演奏需求的關係),審美和造型能力。

《髹飾錄》

古琴的傷況:木質——開裂、蟲蛀、糟朽、缺失,漆質——最頻繁。

天然漆是一種活性物質,溫度要求20-30℃,相對溼度60-70%,漆酶活性最高,有利於天然漆氧化結膜。

鹿角灰,漆器製作中最好的灰料。與天然漆混合後比較疏鬆,有利於與木胎的統一振動。

古琴表面的漆層:底漆、中塗漆、面漆,每層髹塗-乾燥-打磨,面漆打磨至退光後重新出光。


古琴的保存環境

在乾燥到與周圍環境處於平衡時,古琴的水分是本身重量的3-15%。低於則容易彎曲起翹。

長期保存環境相對溼度45-65%,理想50-65%,波動小於5^&。氣溫日差2-5℃。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