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田儒林正傳⑤:鐵山壠與陽明心學

      楊樹青青梅子紅,雄黃伴酒驅長螣。


    巧娘灌米裹香糉,油炸蕎包喂小童。


端午,家家戶戶裹糉子,炸煎餅犒勞家人。

陳有慶家也不另外,所𣎴同的是,因爲先前知道陳作霖會來拜訪,他的幾個兒子早早去小河裏用石灰,木梓麩鬧了半水桶河魚上來,有石斑,泥鰍,小鯉魚,黃鱔,小蝦…有慶的幾個兒媳婦不甘示弱,各擅廚藝,滿滿地擺了兩桌佳餚。

做爲孝悌的踐行者,有慶把兄弟都請了過來,和作霖按禮節坐了坐次。一羣有見識的男人喝着酒,評論當下,遠瞻末來,人生的一大快樂不外乎有酒有知音有投機的話題也。


陳作霖道:"  各位世伯,我曾經閱讀《明史》,赫然見着于都幾位先賢位列其中,真乃人中龍鳳,試想明朝幾百年,產生多少風流英豪,大浪淘沙,能見著於青史,總須自身有過人,過時間的𣎴壞經歷,方可金鋼菩薩過河,𣎴被大浪淘汰。″

有慶道:  于都文化源流在善山羅田巖,鐵山壠文化源流在太極庵,莊埠文化源流在莊溪草堂。所謂地靈方可育人傑,也有人傑帶動地靈。人地之間,陰陽合轉,互相成就。人爲動爲陽,地爲靜爲陰,動靜一體,天地人合一,渾然無隙。


明朝年間,王陽明先生主政贛州剿匪,利用心學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時土匪談王色變,陽明的心學也因此大震於贛南。于都先賢何廷仁,黃洪綱,李徠都拜陽明門下。隨後,他們遍尋寶地講學,鐵山壠太極庵即爲講學場所之一。

五月初六陳有慶,陳作霖和幾個學生,從畔田上條山門出發,翻山越嶺到達了鐵山壠鐵銼庵。


鐵銼庵原爲太極庵,坐落於鐵山壠劉家山山腰,明朝嘉靖時,香火旺盛,于都大儒李淶,何廷仁,黃洪綱,吉安狀元羅洪先,會昌莊埠大儒胡莊溪,胡恕簡,胡夷簡三父子云集於此講授陽明心學,一時間聽者如潮丶莊埠,靖石黃沙,禾豐四面鄉人有志之士魚貫而來,盛況空前。後太極庵毀於兵亂,清嘉慶年間,積善之人胡志仁募捐在原址重建,更名鐵銼庵,庵內佛像皆以銅鑄就。有庵門對聯曰:

            鐵銼銅佛佛佑天下

              太極之道道源自然


陳有慶道:我畔田鄉人,多有從業挖鎢砂在沙窩垇,常歇腳於鐵銼庵。可惜陽明心學盛極而衰,以致銷聲匿跡。所以雖常臨聖人之門,卻不能登堂入室,此我輩無緣啊。


陳作霖道:遙想當年,心學初盛,羣賢畢至,山雖高而攀登,途雖遠而跋涉,誠意昭昭,朝聞道,夕可死。想想不免熱血沸騰,心向而往之。


陳有慶道:心學的精髓在於應用指導,應用於生活日常,生產,指導於人生選擇決策。而絕不是爲道求道,爲學求學。所有的道,所有的學都是爲了解決問題。不是顯擺自身學問高深淵博,談笑有鴻鴻,往來無白丁,這是危險的,極易陷入閉門空談,不事生產的深淵。


你看《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地道,人道,自然道。所有的源頭都回歸到自然。世間萬物,都有自身的生存之道,生存智慧。螞蟻雖小,能負千斤;蜜蜂雖小,能釀蜂糖;鸕鶿雖饞,不吞無功之魚;牛能耕田,馬能馱車,此皆動物之用。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是動物的謀略;鶴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不是學自動物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不是敬畏動物麼?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爲雙鴛鴦,這不是愛慕動物麼?命理以鼠,馬,兔,雞爲四桃花,旨在取象四物生育旺盛,人丁興旺。


瓠瓜一藤結十子,叫做瓜瓞綿綿;祝壽用南山不老松,這些都是愛慕植物自然性質,無爲而爲。所謂道法自然,也有這麼個意思。


陳作霖道:陽明先生一生解密"格物致知",世伯方纔的解釋,可否作爲″格物致知"的註解呢?格物致知的本質就是道法自然?


陳有慶道:依我愚見,也可以這麼詮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則格物致知,道法自然。在村子裏,每到種蒔時節,鄉人便集結我家,要我決策種植什麼爲主。我自小會去觀測星斗,久而久之發現有時可以預見一些來年情勢。比如來年稻穀欠收,今年便指導多蒔稻穀;來年欠收木梓,今年則多屯油;來年欠收大豆,今年則多大豆,雖無百發百種,但十有五六,偶能八九,鄉人信則信,𣎴信則𣎴信,信而中的,皆大歡喜,信而無準,亦不怨恨。


陳作霖道:世伯是得道高人了。


陳有慶一笑:道是有跡可循,得道與否,要看自身的眼力與智力。讀書之道,耐讀百遍,其義自現;朝政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處世之道,人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有了道,生活則遊刃有餘啊!

鐵銼庵的住持唐羲之,亦是風雅通透之人,認得有慶先生,見作霖儀表不俗,談吞雅緻,有見地,自然是熱情款待。


唐羲之說:鐵銼庵前身爲太極庵,當年于都,會昌大儒會合在此講陽明心學,人們蜂擁而聽。我唐氏族譜載有當年盛況:聽師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大師神情瀟灑,心地澄明,身無羈絆,智慧無邊。聽者如癡如醉,有人如久旱逢甘霖,渴極飲佳釀;有人如雪中迎火炭;有人當頭棒喝,幡然頓悟;有人絕處逢生,重獲光明;有人當場痛哭,懺悔往事;有人自咒自己,畜生不如;有人掌摑自己,願受千刀萬剮,以謝孽債。陽明心學教化民風,功不可沒啊。


陳有慶道:我們鐵山壠能得陽明教化,實是鄉民之幸,子孫後代之幸!


正是:        太極庵中迎聖賢,


                    陽明教化善無邊。


                    風沙漫卷沉舊史,


                    幸有來者寫新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