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行於山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

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爲;一上一下,以和爲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爲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今天無意中讀到了這則小故事,啓發良多。時移世易,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本來就是會不斷髮生變化的,我們沒辦法改變環境,能做的只能讓自己適應環境。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伐木者,有時我們也能遇到慧眼的主人。我們確實不能選擇會遇到什麼樣的人,但確實要學會和不同的人如何儘量和平相處。

韜光養晦,亦不失爲一種策略。能屈能伸,亦可以是小女子所爲。

沉默也只是爲了養精蓄銳和日後的爆發。一年,說長也長,說短也短。靜下心來做自己該做的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