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探問》:普通人怎麼實現人生意義?

《荒野會談》最後一期,幾位在各行業出類拔萃的年輕人坐到一起聊天,討論“人生必須要有意義嗎?你能接受平庸地過一輩子嗎?”我認認真真看完後感覺自己被他們糊弄了。

這些有幾十萬粉絲的博主、演員們可能沒意識到,他們一直在談論自己得到了什麼,放棄了什麼,千帆過盡後怎麼找到了內心的平和。可是我們這些充滿疑惑的普通人,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呢?我怎麼去共情科普大V爲追求自由主動放棄京戶,怎麼理解著名脫口秀演員說自己朋友圈都是優秀藝人感到壓力太大?


我想知道,該怎樣讓我普通的人生也具有意義?


看完這期視頻,我去重讀了一遍弗蘭克爾的《生命的探問》,這本二戰結束時出版的書,反而更好地回答了現代人關於生命意義的疑惑。

《生命的探問》作者叫維克多·弗蘭克爾,比現在很多人都倒黴。他1905年出生於維也納,醫學博士畢業,被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賞識,生活光明燦爛,但同時他是一名猶太人。德國入侵奧地利的時候,他爲了照顧父母放棄美國簽證進入集中營,然而戰爭結束後全家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新婚妻子,只有他一個人從集中營活着回來。


一個人,只因爲自己是猶太人就要承受集中營、毒氣室、高壓電網、飢餓、毆打以及隨時可能死亡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得到的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比起一句輕飄飄的“你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要來得更接地氣。


在讀這本書之前你要先做個決定,你想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嗎?弗蘭克爾說“我們這裏談及的決定,從邏輯上而言,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決定,它毫無理由,毫無根據。” 更重要的是,你的決定會影響你現實生活的走向。


假如你選擇人生有意義,那麼這本書將告訴你三種獲得人生意義的方式:創造、感受與接受。這三種方式層層遞進,生活越是陷入僵局,實現生命意義的方式越簡單,簡單卻不容易。


1.做事、行動、創造


如果有幸可以治病救人、教育學生、寫出好故事、賺些生意錢……你當然可以在創造的過程中更容易找到人生意義。畢竟大家很容易達成共識:事業有成的人生有意義。


視頻裏李雪琴們在討論“沒有來大城市打拼的人也可以過得很快樂很滿足”時,似乎在說“雖然沒有追求事業,但是悠閒地享受了生活”。怎麼就雖然但是了呢?事業怎麼就排在了其他事的前面呢?


書上說,金錢、美貌、健康、社會關係,都可能化爲烏有,一切過後剩下的是人,生命不斷對每一個具體的人提問:“此時此刻你要做什麼?”我們行動的過程就是回答的過程。


認真寫作業、準備一頓飯、對孩子好好說話、和父母聊兩句、路邊買兩斤老大爺自己種的菜、寫寫代碼、畫一幅畫……排名不分先後,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做自己該做的事,都有意義。


年輕人與其給自己壓力說要去大城市搞一番事業,不如平靜地面對現實:我爲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必須去那座城市。


2.體驗,如體驗自然、藝術或者愛


如果沒有條件去創造,還可以去感受。只有三分鐘,可以聽一首喜歡的歌;只有一秒鐘,可以看一眼美麗的夕陽;下了班累倒躺平,還可以看幾頁喜歡的小說……這些時刻,愛與美會讓你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3.適應限制,接受命運


當發現不可改變的、註定的、不可避免的被人生限制的價值時,主動適應限制,做出反應,接受命運。


我們說“慷慨就義”就是這個意思,面對終極考驗——死亡,仍然能保持尊嚴和信念。


回到日常生活中,也許我們沒辦法改變現狀,但情況越是艱難,保持勤勞、善良、豁達、勇敢等美好品行就越有意義。書裏說,一個飢寒交迫的小孩偷喫一塊麪包並不是低人一等,相反他需要“高人一等”才能不去做這件事。


“這一代人經歷了太多,我們不能如此理所當然地指望他們保持理想主義和熱情。”弗蘭克爾的這句話講的是二戰後的年輕人,但看起來也適用於現在的我們。


書裏還說:在生命歷程中,人類必須做好準備,隨時改變實現意義的途徑。由於每時每刻所面臨的挑戰不同,所以有時候改變會來得很突然。


然而這本書和那個視頻都沒有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是有意義?果然問題總會走向哲學。對每個人來說答案都不一樣,但是既然可以通過“創造、感受與接受”這三種方式來實踐自己的價值觀,無論如何我們都擁有實現人生意義的自由。#讀書有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