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榮梓杉被媽媽打耳光:不被理解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大考》聚焦20220年初新冠疫情來臨之時,一羣高三學生如何應對學業和人生大考的故事。

在最新的一集中,男生吳家俊正在家專心上網課,媽媽半躺在牀上看書陪着他,當吳家俊回頭看到媽媽正在打瞌睡的時候,他悄悄地拿出畫板開始畫畫。

畫畫是吳家俊從小到大的愛好,但是媽媽一直表示反對,尤其是在高三這個時間節點上,自然更是不能容忍,所以媽媽醒來看到這一幕,當即怒火沖天。

一句“吳家俊你畫得夠認真的啊?趁我睡覺是不是?”嚇得吳家俊趕緊解釋,就是學習累了休息一會兒,然而媽媽根本聽不進去。

接下來,媽媽直接拿起畫筆,把漂亮的一幅畫塗上了幾條粗粗的黑線,哪怕吳家俊拼命想奪過畫筆,還是擋不住媽媽按下了保存鍵,一幅畫就這麼徹底毀掉了。

氣頭上的媽媽繼續數落吳家俊,絕望的吳家俊盯着媽媽看,然後惡狠狠地說:“你是不是有病啊?”

母子倆之間的戰火一觸即發,媽媽質問吳家俊:“你跟誰說話呢?”吳家俊則強調這幅畫是他花了很多心思,花了很久的準備拿去參賽的作品。

吳家俊下一句:“你真是太惡毒了!你連後媽都不如!”徹底激起了媽媽的怒火,她指着吳家俊的鼻子說:“你再給我說一遍!”

委屈之極的吳家俊毫不退讓地說:“你就是有病!你有大病我告訴你!我以後考大學,不僅得去參加藝考考藝術學校,我考得遠遠的,再也不要看到你!離開這個家!”

吳家俊的這番話,讓媽媽完全失去了理智,她一邊喊着吳家俊的名字,一邊伸出右手狠狠地給了吳家俊一巴掌。

再也忍受不了的吳家俊,喘着粗氣跑出房間,衝出家門後狠狠地摔上了門,媽媽回過神來也趕緊衝出家門,她知道得把吳家俊找回來。

這一段母子之間的衝突,讓網友驚呼:“隔着屏幕都感到了窒息!”“太能理解吳家俊的這種心理了,那種不被理解的心情不好受!”

的確是這樣,父母一心望子成龍,卻不理解不接納孩子本來的樣子,這樣扭曲的親子關係,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捋順?

【1】

不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大考》這部劇中還有一個女生叫田雯雯,是由青年演員李庚希飾演的,不由得讓我想起她曾在另一部《小歡喜》中飾演的高三女生喬英子。

英子喜歡天文學,一直嚮往着報考南京大學的天文系,但媽媽宋倩卻捨不得英子離開北京,更是竭力要求英子考清華北大。

即使有爸爸在母女之間周旋,依然無法調和彼此的矛盾,宋倩的嚴格管束,讓英子玩一會兒樂高都成了奢望,精神狀態逐漸崩潰,出現抑鬱症狀。

被壓垮的英子去了海邊想要輕生,嚇壞了的宋倩找到英子後,才聽到英子的心裏話:“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不接納孩子的人生選擇,就是把孩子往絕路上逼,一不小心真的很有可能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我所在的小縣城,曾發生過一起高一男生跳樓的慘劇,在選擇文理科分班的時候,男生想要選擇文科,但父母堅持讓他選擇理科。

男生的文科成績一直拔尖,而且理科成績很平穩,男生想要通過選擇文科來提升優勢,但父母卻覺得男生學文科將來專業選擇範圍有限。

無論男生如何跟父母溝通,甚至男生請來老師跟父母交流,依然無法改變男生父母的固執想法,直接要求老師把男生分到理科班。

徹底絕望的男生,在凌晨5點,留下一封遺書,爬上樓頂一躍而下,等到父母發現時已經無力迴天,父母再怎麼哭也換不來兒子的性命了。

教育作家尹建莉說:“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做所爲,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他們是活生生的具有獨立思想意識的人,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學着理解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接納孩子。

就如尹建莉建議:“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2】

父母理解並接納孩子,其實並不難。

在《大考》中,衆人齊心協力終於找到了吳家俊,隨之趕來的媽媽,摟着他說:“媽媽跟你正式道歉啊,媽媽錯了,以後我再也不打你了!”

看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也感受到了媽媽的歉意,吳家俊跟着父母回了家,一場離家出走的風波這才化解。

孩子越長大,自主意識越強,越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父母真正做到理解和接納孩子,以下三點可以借鑑:

首先,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允許孩子表達自己。

“你喫我的喝我的!把你養這麼大,就這麼報答我的嗎?”父母這樣居高臨下指責孩子的話,是不是特別耳熟?

每當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與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很多父母就忍不住斥責孩子,認爲把孩子養大不容易,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服從父母的安排。

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是任由父母擺弄的傀儡,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一樣平等的人,給予孩子表達自己的權利和機會。

多創造時間和空間,與孩子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談一談,聽聽孩子的內心話,才能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做法。

其次,承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人生選擇。

小到放學回家先寫作業還是先讓大腦休息一會兒,大到高考填報什麼志願,關於孩子的大事小情,都應該由孩子來做最終決定。

父母可以適當地提出合理的建議,但一定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孩子的選擇,那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踐踏,更是對孩子自我意識的抹殺。

心理學研究表明,尊重孩子,並真的把孩子的意見當一回事,他們成爲主導,這樣無條件的支持,除了讓孩子變得堅毅,還能獲得更多的快樂和創造力。

只有讓孩子切身體會到獨立自主的尊嚴感,才能煥發出爲自己而活的驅動力,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經營得更加有聲有色。

第三,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做孩子的堅強後盾。

我兒子剛上初一,上週的週考成績不理想,他以爲我會批評他,我卻跟他說:“你還沒有適應初中的學習節奏,考不好很正常,媽媽陪着你慢慢來調整。”

兒子開心地跟我保證,說下一次肯定能考得好,我說媽媽不需要保證,只要看到你能認真對待學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就足夠了。

孩子是懵懂的,有時候會做得不好,甚至會犯錯誤,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處境,寬容孩子的不足,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無論孩子長成什麼樣子,只要孩子盡了自己的努力就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永遠會支持他,孩子纔敢於做自己,成爲自己想成爲的人。

【3】

心理諮詢師樹輝在一篇名爲《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而非補償》中寫到,在一期家庭關係工作坊中,有位先生提問:“父母怎樣做纔會使孩子感到幸福?”

樹輝說他的回答很簡單,就是“父母只做一件事就可以,‘不擇手段’地理解孩子。”

之所以用“不擇手段”這個詞來形容,就是因爲樹輝要強調的理解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剛看到一則新聞,河南焦作的一個6歲小男孩,因爲不想上寄宿制學校,獨自一個人跑進樹林裏,全家人跟在他後面追。

小男孩的爸爸說,奶奶走路,姑姑騎車,他跟小男孩媽媽開車,最後小男孩陷進泥地裏才追上,後來給孩子換了衣服後又送回了學校。

其實,真正能夠理解孩子的父母,不再讓這麼小的孩子上寄宿制學校,纔是最正確的做法。

聽過有句話說:“愛是理解的別名。”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請先從理解孩子開始做起吧,唯有理解孩子才能接納孩子,才能構建和諧的親子關係,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