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朋友不说话,我替它说

终于读完《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真太高兴了。忍不住推荐给你。

这本书在图书馆书架上静静站立的时候,我无意中把它抽出来的。看到封面上有两个小孩肩并肩,头挨头,神情专注地读,身后还有几只小鹿和一大片树枝也从窗外探头过来瞧,我就忍不住打开,想要一探究竟。

说来也巧。那天去图书馆,正愁故事没法儿写。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寻求帮助。整本书大致有“写故事之前”,“创作前期要做的决定”,“故事的结构、语言、和谐统一”,还有“故事完成之后”这几个部分。

当然,我当时肯定没耐心把目录看得如同现在这样仔细。那会儿只匆匆一瞥,就直奔前言了。

前言开篇就引用了一句话。

“我喜欢修订。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能把打翻的牛奶变成冰激凌呢?”这话一下子抓住了我。修订可以把打翻的牛奶变成冰激凌,这不就是隐喻嘛,是说修改文本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但人家能把干巴枯燥的训诫,神奇可爱地讲出来,我当时就想献上膝盖了。

剧透一下,章节开篇引用一句话,这种风格贯穿本书始终。现在回头看,篇首引用这句,高度概括了这一章的意思,却又比目录或标题形象生动,一下子就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完全篇再回看这引述,更觉相得益彰。这种谋篇布局的方式,就好像手艺人扎灯笼,灯笼口是目录,是标题,饱满的胖鼓鼓的灯身就是篇章内容,而引用的这些妙语,就像是围拢在灯笼口的花饰纹样,为大大的红灯笼增色不少。

全书将如何讲故事细分为二十一章,每章引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能恰到好处地引用诸多作家的奇思妙想或肺腑之言,想必作者一定有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也经历过会心一笑或者相见恨晚的幸福吧。

作者讲解创作前期要做的决定时,有一个章节在讨论用哪种声音来讲故事。比如是自言自语,还是借名发声,又或者是双方对话,抑或是互通信件。每一种声音都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每一种尝试都会让想象丰富鲜活。这一章的开篇,引用了这句话,“在棒球中,你只有三次挥棒的机会,击不中你就出局了。而在重写时,你想挥几次笔就挥几次,而且你知道,你迟早会击中那个球。”你说,看到这话,谁还会担心一次写不好就死翘翘?谁又会嫌弃新尝试带给自己的惊喜和快乐呢?用这样的类比来凸显叙事声音的自由探索,简直对写故事爱到无以复加了!

在“写出绝妙的开头”一章,开篇又引用了这句话,“鹰不会放掉猎物,诗的第一行也当如此。”这话说得简直太绝了。作为作者,谁不希望自己辛苦创造出来的文字牢牢抓住读者的目光,让他们心甘情愿奉上白花花的雪花银呢?但要达到这一境界,诗歌,当然也可能是文章等其他文本,一定要写出绝妙的开头。开头成功,文本才能成功。

当然,引述的语言风格,除了风趣幽默、形象生动外,也有简单明了、一语中的的。甚至简单到不带一丁点儿说明,就好像大神把宝贝往那儿一搁,说句“拿走不谢”就转身离开一样。

举个例子。“让写作出色的两个S”这章,开篇引用的话是,“行动、对话或细节的展示决定了写作的优劣。”看到这句,我陷入了沉思。

之前,我一直认为故事要有戏剧性,用行动和对话就足够,就像话剧那样。但这里提到细节展示,而且特别强调“展示”而不是“告诉”,即所谓“show”而非“tell”。这就让我想起李健的歌。

听李健的歌儿,常有一种代入感。听着听着就已置身歌中场景。虽是日常再熟悉不过的画面,却被轻易牵动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愫,不知不觉间竟已泪眼模糊,喉头哽咽。感觉他唱歌时,只把情境用歌声演绎出来,既克制,又含蓄。他不在歌曲里抒发感情,而把抒发感情的机会留给听众。让听众从歌词里、曲调里、停顿里,从歌者声音创造出来的世界里自己体会。

真没想到歌曲和文章都是一理。所以,看到“细节的展示”竟恍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兴奋,又有一种他乡遇故知、心有戚戚焉的共鸣。

还有一个例子。我发誓,这是最后一个。虽说事不过三,但这个暗喻太逗,我看到时禁不住“哇”了一声。

这句话在“分享你的故事”一章开篇引述。“出色的作家应当并肩而坐,一起吹毛求疵,就像友善的猩猩,互相从对方的文章中摘除跳蚤。”

哈哈,你看我说得没错吧。把分享自己的故事,请读者提意见或建议,比喻为猩猩相互摘除跳蚤,简直就是怪才!而且,你注意到没有,分享的读者得是“友善的猩猩”。你找一只没有跳蚤烦恼的青蛙恐怕就很难达成共识。而且,面对人家真诚的修改意见,尽管你已经为这个文本流过泪、流过汗,改了一稿又一稿,你也别暴跳如雷、哇哇乱叫。只期望得到赞美,这种幻想一旦破灭很容易受伤。但摘除了跳蚤,不是更清爽吗?

除了引述,这本书还有很多新鲜的讲解和有趣的例子,让我目不暇接,拿起来就放不下。所以,从图书馆书架上拿下来就抱回了家。这本书很厚,我用完了一本书能借阅的最长时间阅读并练习,还是紧紧张张。但,这么厚,这么有趣,都紧紧围绕如何写好一个故事,实在有一种从头到尾手把手教习的贴心,又有一种不把这事研究个底儿掉绝不罢休的气概。

当然,到了该还书的时候还恋恋不舍,除了书本身的吸引力,还有我自己的原因。把书请回家后,先激动过一阵子,也看了好几章。之后就被各种剧、各种视频、各种游戏、各种热闹拖拽走。这再次说明,再好的书,也只会沉默不语,不会求关注。没办法,有趣的朋友不说话。

现在刚刚看完,感觉既轻松又沉重。轻松的是,终于卡着还书的点儿看完了。沉重的是,所谓学以致用。接下来,就轮到自己动手。心中不免忐忑。

不过,有一点就是,既然读过这本书,就一定会抛开压力,像书中提到的,有没有灵感都要开始动笔。用书里教的四种方法,启动灵感源泉的泵,让新故事汩汩地冒出来。

你说还想知道是哪四种方法?恕不能剧透更多。毕竟,好书,就需要捧在手心里自个儿看,慢慢品才是。你说对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