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虫而不食,建房而不居”

心理学万象(第一期)

前言:本版块主要为各种心理现象的呈现,感受万千变化的心理现象,感受心理学的博大精深。

有一种名字带“蜂”但是不采蜜的节肢动物,叫做“细腰蜂”,学名蜾蠃,属胡峰总科下的一科,分布在我国的很多省份,很多人应该在生活中见过(如图1)。细腰蜂有一种惊人的“本能行为”:


细腰蜂平时是不筑巢的,只有在快要产卵时才会衔泥筑巢,制作一个泥洞,有的也会利用空竹管做巢。随后,细腰蜂会捕捉一些小青虫,但它们并不是直接吃掉这些虫子,而是用自己的刺给小青虫注射一种毒素,让青虫不能活动。细腰蜂把被麻醉的青虫带回自己的巢中,接下来还是不会吃掉青虫,大概收集20-30条虫子后,细腰蜂会把卵产在这些虫子身上,然后来到巢外,同时用泥巴把巢口封好。从卵中孵化出来的幼虫,会蚕食那些被麻醉的小青虫,吃完之后就慢慢长大了,经历化蛹成虫的过程后,咬开被封的巢口,正式成为新一代的细腰蜂。


在心理学上,细腰蜂的这种繁殖并照料后代的行为被称作“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的行为。细腰蜂是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层级最高的的节肢动物,已经有了相当发达和专门的感觉器官,很多行为都可以通过遗传一代代延续下来,这些带带相传的“本能行为”保证了物种的延续。

昆虫的本能行为仅仅是对一定刺激做出的刻板反应,还没有产生对行为目的的意识。有实验证明,雄蝇会和进行过性激素处理的代结发生交配行为。这说明本能行为还只是比较低级的反应模式,有着固定的程序,在一定条件出现后,就会引起本能行为的发生,然后一个反应接着一个反应,产生一系列反射性动作,完成遗传下来的程序。

看来,不只有人类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的传统,细腰蜂这种“捕虫而不食,建房而不居”,一切都是为了下一代的行为不可不谓之“为子女计深远了。但是,细腰蜂的为子女计只是一种本能,昆虫“繁育并照料子女”的行为都是深深刻在物种的基因里的,而不是出自本心的主动的意识行为,从这一点上来讲,又与人类的“为子女计”大大不同。

(参考书目:《心理学导论》(第三版),黄希庭、郑涌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第三版,P44-45。部分内容参考了百度百科的介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