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之中見偉大——楊絳《我們仨》讀後感

楊絳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被尊稱爲先生的中國女性,儘管她自己並不樂意。

86歲的時候,楊絳先生失去了她和錢鍾書唯一的女兒錢媛,次年,她又失去了自己的丈夫。

可以想象,那時的楊絳先生該有多難……就像她在《我們仨》這本回憶錄裏說的:我們仨只剩下她自己了……

在書中,接連失去兩個至親的部分,楊絳先生用夢的形式來寫。並且把這場分別的場景設在了古驛道上。

白居易有詩云,每到驛站先下馬。驛站是古代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源自百度)

楊絳先生之所以選擇古驛道作爲分別的場所,意指人生旅途上,自己的女兒和丈夫都要停下來,整頓一下,啓程往另一個地方去了。這另一個地方不是別的地方而是天國。

她這樣亦真亦幻的寫法,對讀者而言是美的,對她自己而言是更好接受的,因爲那一段回憶也許真的太痛。

雖然失去兩位至親,楊絳先生並沒有因此沉淪,反而是爭分奪秒整理錢鍾書先生沒有完成的文稿,並把它們一一出版,然後自己又寫了幾本著作,《我們仨》就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的語言極其樸實,沒有絲毫華麗的辭藻,講的都是楊絳先生一家三口的真人真事。從其中我們可以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家庭生活窺斑見豹。他們一家三口對名利的淡泊,對知識的追求,又讓我們如此動容。

《我們仨》裏面有好多故事我都特別感動。例如錢鍾書先生是活脫脫一個“女兒奴”。他和錢媛之間的那種相處方式,真是讓人羨慕。他們是父女,但是更像是朋友。我想這大概和她年輕的時候就留學英美,受到英美國家文化的影響有關吧。

例如楊絳先生身上體現的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她從一而終,又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自身才華橫溢,陪丈夫跨洋重讀,雖沒有入正式的學籍,但從未放棄對自己知識的追求。她一邊旁聽一邊跑圖書館,有計劃的看書,從而和丈夫一樣,學富五車成了中國有名的作家和學者。

他們在國外留學的那段生活,讓我覺得很親切,特別是楊絳先生說要節約開支,不忍增加父親的負擔的時候,真的是多麼善良質樸和懂事的一箇中國傳統女性。

而錢鍾書的書呆子形象,對家務事的一無所知,讓我忍俊不禁。但他很快就入鄉隨俗,學會了做早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爲楊絳先生做了一輩子早餐。這讓我覺得這個書呆子學者也有很可愛的一面。

同時我也很感動於他們的愛情。據說她們有一次寫信,信裏都只有一個字。楊絳先生寫“慫”,錢鍾書先生答“您”。您看,這兩個中國傳統學者玩字謎遊戲呢。

楊絳先生是很幽默詼諧的,在書中,她說錢鍾書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後來我才知道錢鍾書先生是摔了一跤,真是可憐了!

可惜他們的女兒錢媛沒有一兒半女,如果有的話,楊絳先生的晚年也不至於如此孤苦伶仃吧!

所以說起來這個“我們仨”其實是一個終結,從此這世上再沒有“我們仨”了!

就這個書名都讓人挺傷感的,無論怎樣的名人也好,無論取得怎樣的成就也好,這一切終歸會灰飛煙滅。

大概因爲這樣,楊絳先生才爭分奪秒給我們留下來那麼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她這一生,是真正有價值的一生,是了不起的一生。她的這本《我們仨》真真正正是“平凡之中見偉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