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坂上之雲》有感

 

首次接觸到《坂上之雲》這部日劇還是在兩年前偶然在抖音平臺上刷到的,其中上演的片段是甲午中日戰爭期間清軍和日軍在朝鮮半島的陸戰部分,畫面上所描繪的無論是歷史事件還是武器裝備以及當時的服裝考究都儘可能的還原了歷史的真實一面,甚至爲了每部劇集特別定製的配樂都顯得那麼沉重而優美,像一朵飽經風霜而始終傲寒獨立的臘梅最終在陽光溫暖的沐浴下如春筍般蓬勃綻放。所以當時就決定追這部劇,而當時的心情對戰爭場面的追求和刺激要遠大於對這部歷史劇所賦予的本身含義,很快就看完了而並沒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然而兩年後的今天,又是一次偶然在抖音上碰到了《坂上之雲》,依然首先是被轟轟的戰爭場景所吸引然而我關注的不再是僅僅戰場上的輸贏,而是一個事件背後操控的因素,整個的歷史背景以及整個故事所引發的思考。沒錯,我又再次把《坂上之雲》看了一遍。因此我聯想到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古話,一些好的精神給養就是需要反覆揣摩才能夠慢慢讀懂看懂,比如說曹雪芹的《紅樓夢》、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些耐人尋味蘊含巨大能量的書籍彷彿把作者歷經歲月所積攢的日月之精氣熔爐煉化爲一粒小小仙丹之中,一口下去,索然無味,必須慢慢細嚼,方能越品越有一番風味。書籍是,那麼電視劇亦是,只不過書籍是靜止的畫面,電視劇把畫面移動了而已。

《坂上之雲》這部電視劇出自於原作者司馬遼太郎所著的小說《坂上之雲》,由柴田嶽志執導並由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協助拍攝,由日本NHK電視臺出品,並於2009年11月29號開始首次播放,一直持續到2011年,全劇共13集,分爲三個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絕大部分電視配樂都是由著名音樂家久石讓譜寫而成,因而整部劇聽起來十分的相得益彰,既有小國身處荊棘陷阱四處的危機感也有背水一戰向日而出的磅礴氣勢。

正如這部優秀的歷史劇的開篇詞所說道的—

“一介小國正將迎來其開化之期,要說小,大概沒有像明治初期的日本那樣的小國吧。產業方面,只有農業;人才方面,只有這300年來身爲讀書階層的舊士族。通過明治維新,日本人首次有了所謂近代國家,所有人都成爲了‘國民’,儘管還不適應...成爲了‘國民’的人們,作爲日本歷史上最初的體驗者,爲這種新鮮感而昂揚不已,如果不去體會這種令人扼腕嘆息的昂揚,也就無法理解這段歷史。

不論是哪個社會階層,何種家庭出身的人,只要具備了去的一定資格所需的智力和毅力,就可以成爲博士、官吏、軍人或教師,這個時代的光明正是源於這種樂天主義。現在看來確實有點滑稽,主要產業就是米和布,這樣的國家,卻和歐洲的先進國家一樣擁有自己的海軍,陸軍也是如此。從財政上說肯定是不現實的。可是不管怎麼說,要建立一個近代國家,這本來就是維新設立的目標,也是維新之後的新晉國民們,孩子氣的希望所在。

這個故事正是這個小國,在面臨與歐洲最古老的大國之一俄羅斯對決時,採取了何種行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以說是此時的這個弱小的國家—日本吧”

而瞭解這些,我們需要去追尋三個人的足跡。在日本四國的伊予松山有三名男子,出生於這座古老城邑的秋山真之,被稱之爲天才參謀的真之在日俄戰爭爆發之際制定並實施作戰,徹底擊潰了從俄國本土遠征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而他的哥哥秋山好古,親手創立了日本騎兵部隊吸取並改良了一味的馬上作戰思想,打敗了俄國驍勇善戰的哥薩克騎兵軍團;還有一個人,改革了日本俳句、短歌等舊有的短詩型,成爲日本詩歌中興之祖的正罔子規。

他們以明治那個時代人們所獨有的勁頭,目視前方大步前進,一直向前,如果在坡道之上的藍天中,有一朵亮麗的白雲,那登上坡道就是爲了去親眼目睹吧,此謂—“坂上之雲”。

看完整部電視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爲一個我們“天國上朝”曾經嗤之以鼻的“蕞爾小國”何以通過短短二十幾年的明治維新搖身一變成爲了亞洲首屈一指的強權國家,並且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躋身於舊世界的帝國主義行列之中;而幾乎處於同一時期的清朝帝國,也有類似於明治維新的洋務運動,情況卻在在短短几十年間愈發腐敗沒落,最終在人民的汪洋大海衝擊之下分崩離析,轟然倒下。

如果我們要徹底瞭解一個作品,首先要了解整個事件的背景,那麼《坂上之雲》主要講述的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日本明治時期的階段。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腐朽,和當時的清朝如出一撤,然而1853年美國四星海軍上將佩裏率領他的艦隊一炮轟開了舊日本的國門,也炸醒了日本的有識之士,“倒幕運動”開始,明治天皇上臺,於1869年遷都東京,並頒佈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明治維新”。通過明治維新的一系列深化改革之後,日本的國力大大增強,逐漸廢除了與歐洲列強過去簽訂的種種不平等條約,收回了國家主權併成爲了當時亞洲唯一一個沒有被殖民保持了基本獨立的新興國家。

然而隨着經濟實力的提升,小島國家與生俱來的危機感驅使他們的目光看向了遠方。於是分別在1895年和1904-1905年間分別擊敗了曾經不敢直視的兩個超級大國(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從而躋身於世界一等一的強國序列當中。也正是由於這兩次戰役的勝利以及勝利後所享受的巨大利益,讓日本人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自信心更加膨脹,野心也隨之變大,於是便有了後面的全面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導致無數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最終引火燒身,到現在都還被美國牽制左右。

與《坂上之雲》有關的歷史事件主要就三個:首當其衝的是明治維新;其次是甲午中日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最後是日俄戰爭。整部歷史劇主要穿插着這三個歷史事件尤其是日俄戰爭,並通過秋山真之,秋山好古,正罔子規三個人物的視野依次展開故事。

那我們先來講講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終於1889年。我上文已經提到過了明治維新,下面是具體的推行措施:

1、通過廢藩置縣、版籍奉還,加強了中央集權;

2、通過廢除“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建立皇族、皇族、士族、平民,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

3、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以及習慣,改用西方曆法;

4、經濟方面,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改革土地制度,統一貨幣;

5、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發展義務教育,選派留學生,建立帝國大學。

6、軍事方面,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學習德國,海軍學習英國。

7、社會司法方面,改善各地交通,興建鐵路,效仿西方制定近代司法制度。

總的來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有識之士對舊日本封建社會的一次大刀闊斧的較爲徹底的改革,是一次積極的成功的自救運動,對當時的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民主革命運動有着深遠的影響。

那我們反過來看看當時的清朝政府在幹些什麼呢?在歷經了由1840年開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及太平天國等運動之後,清政府終於意識到了西方國家的船堅炮利,於1860年由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等自強富國的口號,轟轟烈烈的開展了洋務運動,一直持續到1895年,幾乎和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的壽命是一樣長,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以清朝陸軍在朝鮮半島的完敗以及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就足以代表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以及這場自救運動所產生的侷限性,天朝引進西方技術購買西方槍炮不過是爲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並沒有去真正的開啓民智,新式學堂的開設也只是針對上層精英,普通人依然無法享受,而日本是義務教育,任何人都可以去上學,制度依然是封建的那一套,以至於修鐵路都不敢大肆修建怕破壞風水。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嘴裏喝着咖啡,頭上掛着一條長辮子,說洋文只爲形勢所迫,腦子裏還是四書五經,一個被束縛了手腳的畸形的巨人在用巨大的腳掌學蜻蜓點水,最後只會失去平衡而倒下。

該劇的第一部分有一個片段,描寫到日本軍方對清軍在朝鮮半島的作戰表現似乎不大滿意,劇中的真之說到,有點過於高估了對手的實力,因爲日軍幾乎沒有消耗太多力量就贏得了陸戰。根據史實,清朝政府方面在朝鮮的主將葉志超未戰先逃,致使軍心渙散,雖有零星抵抗但已無大用,朝鮮全境就讓日本順利佔領,日軍乘勝追擊跨過鴨綠江,清朝的軍隊大多一觸即潰,根本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以至於後來旅順陷落,連北洋水師的母港威海衛也變成了甕中之鱉,最後愛國名將劉步蟾,丁汝昌等人自殺成仁,北洋水師所有資產悉數充歸日本,帶不走的炸沉,定遠致遠等的船錨物件至今都還在日本躺着。這是典型的一將無能,連累三軍,這裏的一將不單指某一個將領,而是其背後的政府和權力機構,一個國家真正的腐敗無能是從上面開始的,下面的黎民只是效仿罷。

對於甲午戰爭,有人用了一句話作爲總結:甲午一戰實爲日本一國對戰李鴻章一人,豈有不敗之理。雖然略有偏激,但是不無道理,在封建清王朝的管轄意識裏,各個封疆大吏管好自己省內的事就好了,沒有國事一體的概念。李鴻章身爲直隸總督一邊籌辦海防開設工廠負責外交一邊還要防着朝廷小人背後捅刀子說他權力過大,說北洋水師實爲他個人之私產,朝廷也是對他褒貶並用,如此上下離心,又何談衆志成城共同抗日。而日本政府這邊呢,日本明治天皇爲了加強海軍力量,特意從自己內帑中拿錢支援海軍建設,還發行海軍債券用於籌措資金添置新艦,日本老百姓也是踊躍參軍,所以在開戰前夕,日本的聯合艦隊無論是數量還是總噸位數還是後勤保障、炮彈質量射速以及民心士氣等都全面超過了清朝的北洋艦隊,已然取代了北洋水師成爲了亞洲第一的鐵甲艦艦隊。

表面上看是清朝的軍備等不如日本,其實不然,我們也引進了很多先進技術,並且還可以自制炮彈,武器等,最關鍵的我們的思想,那時候我們的思想還停留在家天下的概念,中國的滿清的中國,不是中國人的中國,百姓不知何之爲國,將士不知道爲誰而戰,所以國家再大人再多資源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思想不從根本上改變,沒有上下一心從根本拔起的改良運動也只是迴光返照,正如偉人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那樣,“四萬萬中國人,一盤散沙而已”

日清戰爭過後,1895年4月17日清朝派李鴻章去日本下關簽訂了臭名昭著的《馬關條約》,賠償日本軍費共計:2億3000兩白銀,其中大部分用於日本的軍費開支以及留學生費用。最重要的是,自此臺灣和澎湖列島以及附屬島嶼都被割讓給了日本,凡50年有餘,切膚之痛,沒齒難忘,最終於1945年迴歸祖國,但不久因內戰形勢變化爲蔣介石所佔領,歷史遺留問題以至於延續至今,所以我說,臺灣孤懸海外成爲大陸的心腹之痛自1895年日本佔領始!

在日本對內加緊經濟發展不斷深化改革,對外整頓軍事搞擴張初露鋒芒的同時,中國的北方鄰國俄羅斯帝國也在對遠東地區摩拳擦掌,特別想在遠東地區獲得一個優良的不凍港,而旅順自然成爲了他們的目標,所以在他們以及法美的干涉下日本原本想要在日清戰爭後索要的遼東半島變成了割讓臺澎列島,並與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的互惠互助條約,實際也是不平等條約,最終讓日本看清了俄羅斯的企圖,這與他們今後想要實行的大陸政策是相背而馳的。

於是從1895年開始到1905年,日本政府十年如一日,整軍備戰,日夜操練,枕戈待旦。1899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各國組成八國聯軍攻進紫禁城(德國、奧匈帝國、比利時、英國、美國、法國、日本、俄國),最終又簽訂了清王朝最爲嚴重也是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從此中國人真的就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而不得動彈。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俄國和日本所派遣的兵力是最多的,俄國陸陸續續派遣約20多萬人在今天東北三省範圍,並有打算長期紮根的計劃。而日本也是先期派遣軍就高達2萬之衆,而同一時期的老牌帝國主義強國英國也只是派了一萬餘人。

義和團結束以後,各國的派遣軍陸續撤退只留下少數駐紮守衛,唯獨日本和俄國的軍隊越增越多。這個就很有趣了,北方的大熊要南下,南方的日本要北進,因此日俄戰爭就不可避免的提上歷史日程了。終於,蓄謀已久的日本聯合艦隊於1904年2月8日夜未經宣戰偷襲駐紮於旅順軍港的俄羅斯軍艦,日俄戰爭爆發。

被日本聯合艦隊偷襲後的俄國旅順艦隊受損不大卻一直龜縮在軍港內,仗着有東西兩岸炮臺的支撐,想等着俄國的本土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前來支援,再來合力殲滅日本海軍。當然,日本人也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俄羅斯人的企圖。所以日本海軍嘗試了閉塞作戰,想要無奈限制於現實條件好幾次的嘗試都不太成功,所謂閉塞作戰,就是把敵艦的出海口給封住,我們進不去,敵艦也別想出來就餓死在裏面。既然閉塞作戰不成功,那就只能另尋他法。

於是整部劇的重頭戲就來了,整整用了2-3集的篇幅去描繪日俄戰爭中的陸戰部分,主要戰場集中在中國東北地區,而當時的清政府竟然說道,“爾等皆系友邦”而宣佈中立,這大概是世界上首個在因爲害怕他國勢力而在本國領土宣佈中立的國家或者政權了。

爲了自己國家的根本利益,日本陸軍和俄國陸軍在中國東北地區反覆爭奪和相持,尤爲亮眼的是乃木希典所率領的日本第三軍,總兵力達6萬,在進攻俄軍所防守的旅順要塞中,使用所謂“肉彈戰術”反覆衝擊俄軍陣地,在交戰第一天就有近萬人死傷;尤其是在爭奪203高地的時候,原本標高206米的山頭由於猛烈的炮火直接被削低了3米,最終在日本持續不斷的衝擊下以及俄軍內部的指揮不當,日軍佔領了203高地。被日軍奉爲軍神的“乃木希典”戰後登上高地看着滿地的屍首由衷感嘆還著詩一首,“爾靈山險豈難攀,男子功名期克難。鐵血覆山山形改,萬人齊仰爾靈山”,這裏的爾靈山就是指203高地。

因爲從203高地遠眺可以直接看到旅順軍港的俄軍戰艦,日俄兩軍在這個長不足230米寬30米的地方付出了2.3萬左右的傷亡,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佔領高地後的日軍隨即馬不停蹄把重炮搬上高地,日夜轟擊位於港內的俄軍戰艦和基地,俄艦雖也嘗試突圍,但是被守在外面的日本聯合艦隊給堵回去了,最後剩下的位於旅順的全體俄軍以及艦艇只好全部向日軍投降。

後面的事件就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與俄軍在奉天一線相持的日軍由於得到了剛從旅順戰場撤離出來並得到休整補充的乃木希典第三軍的支援,並且加上俄軍指揮官的一味防守以及指揮失誤,致使日軍在戰場上掌握主動性,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的騎兵部隊多次襲擾俄軍後方補給線致使前方俄軍將士軍心不穩,而率隊的人正是秋山真之的哥哥秋山好古。

最終,日俄奉天會戰以日軍的勝利而收場。而後,從俄國本土萬里遠征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被以逸待勞的日本聯合艦隊各個擊潰,幾近全殲,而日本聯合艦隊的受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俄方艦船總共損失超過20萬噸,比英德日德蘭海戰還多,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戰列艦大炮鉅艦對決的典型戰例,日本海軍首創的U形戰法以及敵前大回轉,七段式攻擊等戰法新穎而適時,想法奇特而有效,極大的減少了日方士兵的傷亡。而這些作戰計劃皆由秋山真之親手製定,由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頒佈執行。

隨着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覆滅,日俄戰爭也接近尾聲,最後日俄在美國的調停下籤下了停戰條約,至此,俄國不得不將中國東北地區所享有的所有利益和特權都讓給了日本,但是沒有付日本一分錢的賠款。日俄戰爭中俄軍的慘敗以及俄軍在一戰中的失利直接加速了俄國國內反封建帝國主義的民主革命的到來,1917年10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爲首的無產階級上臺,並於同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民主政權。

總而言之,客觀上來講,日俄戰爭以日方勝利而結束不僅代表了日本從此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強國的序列當中,而且打破了當時白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提升了日本大和民族的自信心,以及爲亞洲國家反帝反封建反殖民的革命解放運動起到了深遠的積極作用,尤其對中國的有識之士刺激尤爲嚴重。同時,也助長了日本國內軍國主義思想的膨脹,日本國內人人爲感到是個日本人而無比自豪並宣揚大和民族的優越性,爲其後的全面侵華戰爭以及太平洋戰爭所需要的羣衆基礎埋下了伏筆。

                                                                      總結

日本這個民族在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所展現出來的包容性和學習性以及團結性,是我中華民族必須承認和肯定的,在過去的百年裏,它的確以它獨有的發展精神讓日本這個小小島國高高屹立於東方的大地上,正如他們的國旗上的旭日一樣,明治時期的日本也猶如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越升越高,光芒四射。說到底,他們本身也不過是一羣希望自己祖國變得越來越繁榮富強的大和魂罷了,然而大和民族骨子裏的尚武血液以及對地緣政治的考量,進而走上一條連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的不歸路,最終把災難降臨在自己頭上。

但是,日本軍隊在二戰時中國戰場所犯下的泯滅人性的戰爭罪行實在無可饒恕,罄竹難書,我14億華夏同胞決不可忘記,僅南京一城就有30萬手無寸鐵的平民被屠殺,連同婦女兒童在內。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但深重的傷痕依然刻在心裏,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有義務有責任絕對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再不讓戰火燒到自己的祖國。

如果說明治維新的日本膽敢對當時的兩個大國—清國和俄國開戰是一場關乎國運的賭注,而且命運之神最終選擇站在了日本一邊並讓他持續享受了近百年的榮華富貴。那1949年剛剛經歷內戰而倉促建立的新中國又何嘗不像處於德川幕府末期的日本呢,面對滿目蒼夷的中華大地,百廢待興,一窮二白,工業幾乎沒有,更別說重工業,國民普遍文盲;軍事方面,除了陸軍的武器是萬國牌的,海軍有幾條破艦,空軍幾乎沒有。然而我們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面對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的咄咄逼人,敢於亮劍,直接出兵抗美援朝,一打就是三年,硬是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打回了38線以南,並最後簽訂了影響至今的停戰協定,雖然我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原本用於收復臺灣島的精銳也被抽調到朝鮮戰場,全國上下緊巴巴的勒緊褲腰帶就是爲了支援前線的將士,前前後後一共投入240萬之多的部隊,其中陣亡包含病故的共有39萬之多。

然而,就是這麼一場慘烈的戰役,才真正的讓傲嬌的西方人對我們“東亞病夫”“東方睡獅”刮目相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中國人一洗過去百年由於當權政府軟弱無能而處處捱打的屈辱感(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之前,中國一直就飽受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的欺壓凌辱,所以稱之爲百年屈辱史),而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新中國真正的立國之戰,立威之戰,從此中國人又再次的站起來了,我中華民族又可以驕傲的回到世界獨立自主的民族之林了!對此,彭德懷大將軍曾經自豪的說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

正如在過去的漫漫歷史長河裏面華夏文明所綻放的耀眼光芒一樣,新中國將捧着這顆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種子繼續播撒在地球之上,也註定迎來它的復興之時,因爲中華民族的國運,已經到來,只待你我,攜手並進,共同度過這次疫情難關,一起去迎接屬於中國人的下一個光輝的一百年!

多說一句,我寫這篇文章不是並不是爲了歌頌大和民族或者貶低自己的民族,單純就是因爲電視劇而引發的思考,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是一定會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思考。通過對事件背後真相的瞭解,瞭解對手,尊重對手,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隨時保持憂患意識才是不讓歷史重演的致勝法寶!

最後一句,與君共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國雖大,忘戰必危!

祝願祖國繁榮富強,早日完成統一大業,復興夢,中國夢,我的夢!

2022年4月1日凌晨寫於家中

Rush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