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公允,妥協,平衡,建設——從梭倫的改革談起(四)

        和美國一樣,德意志帝國建立前,德意志也是一個邦聯。在中世紀,它大概分裂了千年之久。因爲是西歐國家,深受文藝復興和啓蒙運動的影響。在德意志,普魯士國力強大,君主開明,嚴明法治,尤其是1848年革命失敗後,普魯士的開明統治,使它成爲德意志的一面旗幟而衆望所歸。

統一以後的德意志,普魯士的勢力佔絕對優勢。聯邦議會是帝國的最高機構,代表由各邦君主所任命。帝國和各邦,互相做了妥協:帝國承認各邦君主的權力,各邦交出了一部分主權,維護了帝國的存在。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普選產生,體現了民主和人民的色彩。

帝國在很大程度上容忍了各邦的分離主義和自決權。比如:帝國皇帝是國家最高統帥,但是,巴伐利亞軍隊只在戰時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各邦均保留一部分自治權力,比如:教育,司法,宗教等等。

這種忍讓和包容,使德國保存了太多的封建主義的殘餘。儘管是依據自己的國情進行的制度創新,但卻阻礙了民主化的進程,德國的近代化的改造是不徹底的,它的代議制是不完善的。

但是,這些缺陷和不足都得到了充分的補償:本來,統一以前,普魯士就已經是世界性的大國了,1870年的普法戰爭,更是證明了這一點。統一以後的德意志,正如猛虎添翼,勢不可擋。極富侵略性和擴張性的容克貴族,佔據了德意志政治軍事經濟的各個要害部門,睥睨一切,躊躇滿志,堅信,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俾斯麥是那個時代少見的腦子清醒的政治家。他懂得德意志的建設的意義,遠超擴張。理解、支持他的威廉一世去世,繼位的威廉二世,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恰恰是這個人,親手葬送了祖輩父輩創立的基業,無數戰士的熱血和生命澆築的大廈。

根子就在於德意志的皇帝權限太大。他不僅可以對外宣戰媾和,還可以任免首相,甚至有權解散議會,帝國議會制定的法律,必須要徵得他的批准。

於是,德意志的皇帝,凌駕於一切機構和部門之上,擁有接近無限的權力,國家的機構失去了平衡,正在向某一方嚴重傾斜。

就這樣,德國人,德意志的容克們,把國家、民族、社會、人民、自己的命運,寄託在一個人身上。他們簇擁着,勸勉着,牽掣着,像一羣炸窩的馬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