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残酷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西线无战事》,看得我毛骨悚然,胆颤心惊。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场战争。过去的战争,要么是冷兵器,大刀斧头地砍,并不容易。要么是毛瑟枪这类单发步枪,发射完还得填充火药,才能再继续发射。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被发明并应用起来。特别是机关枪,一梭子扫过去,倒下一大片。还有后期出现的坦克,就像是绞肉机。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人数超过1700万。而在西线的法国一线,战争很快进入堑壕战,双方相互冲锋,只是为了前进几百米。而这几百米的空间里,死了三百多万人。

展示一战的电影很多,这部是最真实最残酷的。我看了下,豆瓣评分8.7,非常高了,实至名归。

开场就是一场血腥的冲锋,士兵们全都死光了。尸体拉回来,衣服被脱下。后方物资供应赶不上士兵的消耗,只能把衣服回收,洗净,缝补,再重新交给下一批人。

下一批人是谁?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血气方刚。政治家们的演讲慷慨激昂,一通忽悠之下,这帮小孩迫不及待地要冲上战场,冲进巴黎。他们的父辈曾经做到过,他们的祖辈,或者再往上追溯,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真实的战争,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子弹炮弹满天飞,激情当不了盾牌。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血肉横飞。战场上的死状都很惨,头被轰了一半,腿被炸掉整条,活人被火烧死……还有堑壕中间的无人区里,死去多日无人收拾的腐烂的尸体。烟雾弥漫的战场上,能见度只有十几米。一群人埋着头往前冲,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在身旁轰鸣。别管陆续倒下的战友,幸运的你躲过子弹、炮弹,冲进堑壕,再跟对方拼刺刀。

与你搏杀的那个人,跟你一样是个孩子,有爱他们的父母。或者是个父亲,妻儿正在家中等待。但是你必须举起刺刀,毫不犹豫地往他身上捅去。没有思考与恐惧的时间,只要你犹豫一秒,死的就是你了。直到把人杀光,刚喘息一口气,对方的第二梯队冲上来了。你赶紧回撤,要跑回自己的阵地,身边的战友再次一个个倒下,被枪打死,被炮轰死,被火烧死。幸运的话,会有一小撮人活着跑回来。上帝保佑是你。

战争是为了什么?

对于这些普通的士兵,他们抱着一腔爱国热情走上战场,为了理想和使命,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其实他们并没有选择,他们的思想是教育的产物,他们的国家需要有人在前线冲锋。那时候的战争,是血肉的互博,是个体的消耗,最后就看谁能留下更多人。

对于领导者,没人会看到这些个体,他们关注的,是胜利,是占领。占领对方的土地,把旗帜插到对方的脑门上。他们其实也没有选择,占据更多的资源,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战争,已经不是个人意志能决定的,他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我们看历史,看到了太多弱小民族的悲惨命运,包括曾经的中华民族。

结尾那个独自享受豪华别墅的将军,在还有十五分钟就要停战的情况下,仍然逼迫士兵们向对方的阵地冲锋。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他要的是荣誉。如果和平不能带来荣誉,他就要一直打下去,打到胜利为止。他手下还有士兵,为了能够在停战的最后时刻占领对方的一小块领土,死多少人都不是他需要考虑的。这些生命对他来说只是数字,而荣誉,是会被载入史册的。

这一段特别地让人痛心,因为将军是有选择的。他选择了自己的荣誉和私利,而不是士兵的生命。战争已经让他麻木,在舒适的别墅里呆了太久,士兵对他而言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他忘记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同胞兄弟。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我想,这句话是整部电影的核心。战争只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人们生存在这个社会,还得面对更多的事物,很多事都比战争更残酷、更阴险。人如果没有共情,就会相互鄙视,争夺。权利如果没有约束,野心就会膨胀,想要的越来越多。太多的社会惨剧,似乎都从此而来。

要阻止战争,也许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核武器,你有我也有,你扔我也扔,大家一起玩完。这是威慑的作用,虽然有效,但人活得胆战心惊,没意思。还有一个就是共同富裕,大家的生活都很美好,都很富足,再也没有人需要去抢夺别人的资源。这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

如今的俄乌战场上,还在发生同样的事情。我们很幸运,不是出生在那里。战争离我们很远,似乎又很近。时不我待,还是赶紧共同富裕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