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意馨語】青山換新顏

回老家已經好幾天了,不是圍着水池洗菜,就是圍着鍋臺洗鍋。今天中午喫完飯時間還早,太陽紅彤彤地掛在頭頂,還是暖暖的。

前幾天剛回家就聽大姐說,去年冬天,村裏把後山上的路全修成水泥路了。感慨了一下國家現在的好政策,但一直忙的沒時間去看看。今天,總算可以和姐姐妹妹,以及兒子一起商量到後山去轉一轉。

村後邊的這座山,海拔不高,坡勢較緩,無名無姓,地圖上都不一定有它的位置,但它卻承載着全村人的生活希望。因爲村裏的土地全在這裏,山腳下是最好的一類地—平地,依次類推,到山頂是最貧瘠的三類地——坡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村裏按照人口,將所有的土地依照一定的比例分給所有村民。剛剛將土地承包後的那幾年,這座山上幾乎每天都人來人往。所以,這座村後邊的山,從我有記憶開始,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記憶中,地邊涯畔經常都是鬱鬱蔥蔥的綠色。春天的白楊樹,夏天的狼牙刺,秋天的野竹林,冬天的白皮松都是綠色的貢獻者。小時候,我的課餘時間幾乎都在此間流淌。

桃花開滿枝頭時,我會和自己的姐妹們一起在路邊地頭的草叢裏掐苜蓿。知了唱響山林時,我會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在田間山野的角落裏打豬草。黃葉飛舞滿天時,我會和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在黃綠交加的玉米地裏喫甜杆。白雪覆蓋大地時,我會和自己的玩伴們一起在泥濘的小路上找柴火。

從村東頭的左邊,四個人沿着記憶中的小路開始向後山進發。走了百十米,發現記憶中路左邊那棵大核桃樹不見了。再走幾步,路右邊的白楊樹也不見了。不由感慨,姐姐卻說樹早已老死。

雖然常常都會回村裏看父母,後山確實已有多年未曾涉足。歲月,在無聲無息間會改變了記憶。

沿着新修的水泥路,邊走邊聊。正是冬日時節,暗黃色的山體上,濃綠依舊在點綴。而在這黃綠交加的山上,兩米多寬的一條灰白色寬帶,順着山勢蜿蜒而上,路的盡頭望不到邊。

很想知道,水泥路的盡頭在哪裏。姐姐雖然已經告訴我,但耳聽總不如眼見來得震撼。所以,還是決定去路的盡頭看一看。平整的路面,越走心裏越舒暢。這穿行在在黃色山體上的灰白色,在落日餘暉下,是那樣的耀眼。田間的水泥路,一直通到三類地邊緣。好了不起的工程,讓人不由豎起大拇指。

從此,酒鋪村的鄉村田間地頭,再也不能用泥濘的小路來形容。這條新修的水泥路,也讓這屹立不倒的青山,有了新的容顏。

在半山處,姐姐還介紹我看了正在修建的水庫。看着已然開挖的溝渠,架起的水管,不久的將來,我的小山村,就真的再也不需靠天喫飯了。山上修水泥路,山腰修水庫,哪一項都不是簡單的投入。國強才能民富,這個小山村已經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如今,這裏已然實現了上山自在,相信用不了多久,還可以實現種地自在。

山上不僅路有了變化,田裏的種植也有了新的變化。一類地裏依然長着綠油油的麥苗,看上去,精神抖擻,像一個個昂揚的戰士,在朔風中不屈不撓。二類地裏,栽種着各種藥材。因爲是冬天,藥苗雖沒有麥苗惹眼,但也還是裹着一層灰綠。看得出,等春天來時,一定會再次迸發出驚人的喜悅。三類地,早已退耕還林。栽種的核桃樹,槐樹已成蒼天大樹。現在,雖然只能看到枯枝在風中搖擺,但這茁壯的主幹,遒勁的枝條,也讓人能想象在春夏之季,那望不到邊的綠色會是如何的波瀾壯闊。

更絕的是,我在一片地裏看到一種類似動物的植物。初一看,差點都當成是紫色的野雞。問了姐姐,才知道是發芽不久的魔芋。魔芋的幼苗,竟然是這樣,大大開了眼界。新的經濟作物落戶這裏,又是這座青山的一個變化。

每次假期迴歸,都有收穫。這座換了新顏的青山,不變中攜帶着改變,再次讓我心潮澎湃。這裏的一切,總讓人有一種熟悉中透露着陌生,陌生中又夾雜着熟悉的親切感。

歲月荏苒,時光飛逝,希望小山村有傳承,有發展,更有希望的生活越來越好!

(2022年10月21日發表於《中國應急管理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