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天:自誠明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中庸》

這句話講述了以誠爲本的重要性,由秉性真誠而明悟了天理,這叫作天性;由明白天理而內心真誠,這叫作教化。真誠就會明白天理,明白天理就會真誠。孔子在這裏首先要強調的是一個人內心的“真誠”。

如果一個人的天性真誠,那麼他就很容易明白世間萬物的道理,做事情時就會“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由於天性是真誠的,他自然而然地會了解社會人生的常道,這就是“(本)性”。

這種人就是“自誠明”的人。可以說,他們是天生具有“誠”的慧根的人。因而,在爲人處世時這種人總能夠持中、穩健、理性、包容,符合中庸之道。這樣的稟性使他們看待事物時不會偏頗,總能把握住事情諸多表象背後的本質。

而由於誠懇而明白事理,這才叫天性。由於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

所以,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誠即是道,要把一個“人不知”的社會,改造成“人不慍”的社會。別人怎麼看自己,我如何對待。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的時候,問題可能出在溝通不夠。

“朝聞道夕死,可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