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知行合一論哲學思想

知行合一,致良知。

這是王陽明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爲道德修養和實踐良知建立理論基礎。知行合一的提出與發展,與王陽明的得意門生徐愛分不開。師徒二人經常就知行合一展開切磋,以至理論體系更加豐富完善。不幸的是,徐愛英年早逝,給王陽明造成了不小的打擊,隨後極少提及知行合一的相關論述了。雖然王陽明的門徒衆多,但是提出新穎的觀點卻是極少的。

在隨後的發展中,知行合一的思想無論在中國的哲學體系中,還是在西方的心理學或認識論中,都有極大的影響力,並且不斷有人提出新的討論和觀點。總的來說,知行合一論是建立在實際事實基礎上,有理論作指導,在道德文章上均可履踐,這纔是有效的知行合一。如果只是針對一方面進行理解或者批判,那必定會陷入無本的決斷,與真相背道而馳。

如何才能釐清“知”與“行”的關係呢?首先要清楚二者的概念。“知”是指一切意識活動。任何意識方面的活動,比如思考、回憶等都屬於知的範圍。“行”是指一切生理活動。如何生理方面的活動,比如跑步、原子微運動、細胞運動等都屬於行的範圍。

第一、知行是統一的。前面講了知行的概念,其實是兩類不同的活動,一種是意識方面的,另一種是生理方面的,雖然性質不一樣,但是本質是統一的,都是圍繞活動定義的。也就是說,行有活動跡象,知也有活動跡象。

第二、知行有等級的。從心理學角度看,知行分爲“顯性”和“隱性”。對“行”的判斷很好理解,一舉一動我們都能看到,就屬於“顯性”。在“知”的範圍裏,依然可以劃分出“顯性”和“隱性”。比如學習,我們能夠很容易察覺,就屬於“顯性”。但是,意識類的活動,我們一般不易察覺,就屬於“隱性”。這裏進行等級劃分,只是依照能量程度的不同進行劃分,並沒有本質上等級劃分。

在進一步瞭解了知行的區別和關係後,我們再來談談“合一”的內涵。

第一、“合一”不是“混一”。二者而是都是強調活動,但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爲一談,也不能看成二元對立的,它們之間還是互有聯繫的,可以看成是一個發展的過程:首先知行是統一的;其次分析二者的區別的原因;最後,迴歸到統一知道行爲實踐。

第二、知行是同時進行。從本質上來講,知行都是強調活動的,這就決定了二者同時發生。在時間上,沒有先後之分。不能說先知後行,也不能說先行後知。斯賓諾莎就是主張身心合一,他認爲:“身體之主動與被動的次序,與心之主動與被動是同時發動的”。

第三、表達同一行爲。知,指的是心理活動;行,指的是生理活動,往往強調的是同一個行爲活動,二者不可缺其一。所以,知行是同一活動的兩面,無無知之行,亦無無行之知,這樣纔有意義。

概括來說,我們的日常活動都是知行合一的具體表現。任何一種行爲都含有意識作用,任何一種意識都基於生理活動,它們永遠是同時發動且統一。所謂的“無知”與“妄爲”,“盲目”與“冥行”就是實際體現。

我們人類的發展過程就是貫穿知行合一的最好實例。在自然發展中,我們學習知識技巧,指導實踐,一步一步走到現在,如果剝離其中一方面談問題,那就沒有實際的價值意義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