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語】跟着張祖慶老師學習課堂修煉(七)

怎樣上好公開課

張老師針對“爲什麼聽了那麼多課,依然上不好公開課”這一章裏,談了他的看法。

他說:“一千個老師有一千種理念,一萬個老師有一萬種風格。不停地聽公開課,就如盡享饕餮大餐,卻無暇研究烹飪之道。容不得你細細回味,下一道大餐撲面而來,所以,聽太多的課會阻礙你的專業水平發展。尤其是進入成熟期或者風格形成期的教師,絕不可亂停課,要尋找和自己的教學氣質相契合的課,細細的聽,一遍一遍地聽,從模仿開始,慢慢走向創造,這,纔是聽課之道,聽得多,不如聽得對;聽得對,不如聽得專。”

張老師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剛開始模仿王崧舟老師。後來當聽到別人評價他像王崧舟老師時,他陷入深思,他想起王崧舟老師告誡別人的話:一個人要想走得遠,必須尋找適合自己的路。於是,他把目光鎖定在設計縱橫捭闔的支玉恆、幽默親和的於永正、嚴謹紮實的賈志敏三位老師身上。凡是有他們的教學觀摩活動,無論公費還是自費,他幾乎一場不落。聽完課後他找來這幾位名師的教學實錄,一遍一遍地閱讀,一遍一遍地摘抄。每一節課都抄過至少一遍,有的課甚至能一字不漏的背下來,他嫌抄實錄不過癮,於是又找來錄像課細細研究,研究實錄或者錄像。張老師有兩個絕招,一是微格研究。從“導課藝術”“問題設計”“理答技巧”“朗讀指導”“課堂激勵”“讀寫結合”“結課藝術”等維度,歸類研究,提取策略。二是還原研究。也就是試着將名師的課堂實錄還原成教學設計,再在“教學設計”的邊上,寫出“設計意圖”。就這樣,實錄——設計——理念,一步一步逼近名師教學設計的內核。

對於公開課教案,張老師提倡從繁複走向簡約。他建議:入職之初,經驗缺乏,宜寫詳案。要環環相扣,步步周全,語語推敲,這是人格之必修課。骨幹教師經驗漸豐,風格初現,宜慢慢減少教案的文字總量,倡導板塊式備課,多用軟設計。進入卓越教師行列,應把功夫下在課外,用“一生去備課”,力求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張老師是名師,是卓越教師,他上課不寫教案,但他說,備課依然要花大力氣。

他是怎樣花大力氣的?

細讀文本,尋找這篇文章和別的文章不同之處;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琢磨學習難點;思考教學目的,想好幾個大板塊,預設好幾個出問題;做好PPT。至於教學語言,課堂隨機生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