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跟着张祖庆老师学习课堂修炼(七)

怎样上好公开课

张老师针对“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这一章里,谈了他的看法。

他说:“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理念,一万个老师有一万种风格。不停地听公开课,就如尽享饕餮大餐,却无暇研究烹饪之道。容不得你细细回味,下一道大餐扑面而来,所以,听太多的课会阻碍你的专业水平发展。尤其是进入成熟期或者风格形成期的教师,绝不可乱停课,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细细的听,一遍一遍地听,从模仿开始,慢慢走向创造,这,才是听课之道,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

张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刚开始模仿王崧舟老师。后来当听到别人评价他像王崧舟老师时,他陷入深思,他想起王崧舟老师告诫别人的话: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路。于是,他把目光锁定在设计纵横捭阖的支玉恒、幽默亲和的于永正、严谨扎实的贾志敏三位老师身上。凡是有他们的教学观摩活动,无论公费还是自费,他几乎一场不落。听完课后他找来这几位名师的教学实录,一遍一遍地阅读,一遍一遍地摘抄。每一节课都抄过至少一遍,有的课甚至能一字不漏的背下来,他嫌抄实录不过瘾,于是又找来录像课细细研究,研究实录或者录像。张老师有两个绝招,一是微格研究。从“导课艺术”“问题设计”“理答技巧”“朗读指导”“课堂激励”“读写结合”“结课艺术”等维度,归类研究,提取策略。二是还原研究。也就是试着将名师的课堂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在“教学设计”的边上,写出“设计意图”。就这样,实录——设计——理念,一步一步逼近名师教学设计的内核。

对于公开课教案,张老师提倡从繁复走向简约。他建议:入职之初,经验缺乏,宜写详案。要环环相扣,步步周全,语语推敲,这是人格之必修课。骨干教师经验渐丰,风格初现,宜慢慢减少教案的文字总量,倡导板块式备课,多用软设计。进入卓越教师行列,应把功夫下在课外,用“一生去备课”,力求心中有案,目中有人,手中有法。

张老师是名师,是卓越教师,他上课不写教案,但他说,备课依然要花大力气。

他是怎样花大力气的?

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琢磨学习难点;思考教学目的,想好几个大板块,预设好几个出问题;做好PPT。至于教学语言,课堂随机生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