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左著名文學家李煥章先生年表簡編(轉載)

山左著名文學家李煥章先生年表簡編


魯清源


萬曆四十二年甲寅(1614),一歲。

二月十五日夜,益都縣地震。(康熙六十年《青州府志》)

六月十三日李煥章先生生於青州府樂安縣李家橋(今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李橋村)

祖父李尚思,字少溪,生三子中行、中立、中正。父中行,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由鎮江知府擢隴右僉事、貴州督學、晉本省參政。兄含章,字繪先。弟斐章,字茂先。

《織齋自傳》:“織齋,姓李氏,名煥章,字象先,家青州樂安東織水上,結茅著書,因號織齋。先大夫參理評事。誕於祖宅,有宿命通,記前世事,蓋萬曆甲寅六月日也。”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1615),二歲。

青州大飢,人相食。(康熙六十年《青州府志》)

煥章週歲喪母(《與邑侯邵公第三書》)

天啓元年辛酉(1621),八歲。

從先大夫宦時,餘方八歲。西至秦隴,歷衛輝、懷慶、河南三府。頗憶其山川景物,古蹟舊壤。(《遊梁記》)

天啓辛酉從先大夫觀察秦隴,在華州官署見五人槐。(《遊浮來記》)

天啓二年壬戌(1622),九歲。

從張孝廉瞿堂先生問學。據《姜沁川傳》:“姜沁川自濰來,問餘業師張孝廉瞿堂先生。”

按:《徐太拙先生遺集》卷二載《過張瞿唐問病,因讀其近詩賦贈》:幾年不見玄真子,杖策荒城試一尋。深巷苔痕常閉戶,疏簾花影坐鳴琴。貧當從儉拋人事,病可偷閒養道心。卻怪元龍湖海氣,猶能詩句似高岑。

天啓五年乙丑(1625),十二歲。

餘年十一二歲,居邑之西市,得晤到鄭氏諸昆仲,時匪莪先生已舉賢。(《鄭皆昭入學序》)

天啓七年丁卯(1627),十四歲。

餘年十四歲,天啓丁卯補諸生,即以遺才首卷赴省試,寓德府掌司鄧公家。(《記濟南守道計公事》)

憶昔丁卯,餘年十四,初應舉子試,道出梁鄒東七裏,見小祠叢木中額,長白先生不省其爲何人也。(《長白先生祠記》)

徐振芳,業得舉以試策,有忤魏璫語,被黜爲副貢。(《民國廣饒縣誌》)

崇禎元年戊辰(1628),十五歲。

章自束髮,從傅戶部公雲黃山中,壯而謁倪尚書公京師,晚而遇章君楊邑令公,最後館周侍郎真意之亭。(《與陳友龍書》)

壽光安致遠生。

崇禎二年己巳(1629),十六歲。

己巳、庚午之際,餘年十六、七,與蒙陰文侯子棫,秦佛民歸,與諸昆仲聚雪宮下較藝論文。(《李東玉採陋軒詩序》)

八月七日,李澄中(渭清)生於青州府諸城縣。

崇禎三年庚午(1630),十七歲。

秋,偕聖裔孔君靈華、宏頤,賢裔孟君奎東,宏巍魯王孫壽錅,東蒙公君文侯襄,陳君孝先福徵,王君米山詢費,鞠君敬軒,吾邑張先生瞿堂,徐君太拙,羅君惺涵養心,餘兄浮玉先生,攜尊罍,布茵席,卻絲竹之繁響。(《步鵲湖記》)

崇禎五年壬申(1632),十九歲。

崇禎壬申年,餘年十九。郎中公(傅國)晤餘於洋水村,見餘所記登萊事大驚,謂他年文大家也。以文敏語相告,延餘雲黃山中,覩其庭戶,省其朝夕。(《傅戶部公傳》)

崇禎六年癸酉(1633),二十歲。

崇禎癸酉夏,餘感傷寒甚劇,昏不知人事者三日,危矣!先大夫延羣醫醫之,羣醫環視而駭,且走續續去。(《姜沁川傳》)後由李煥章業師張瞿堂先生舊識姜沁川以大承氣湯,大柴胡湯治癒,其父以百金相謝,姜不取。

崇禎七年甲戌(1634),二十一歲。

益都正月朔,震,電,暴雨,已而大雪,夏蝗。(康熙六十年《青州府志》)

崇禎甲戌,某年二十一,銳志苦學,,坐臥一小樓,取茅鹿門《八大家文鈔》日夜讀之,能盡舉其辭,至默書八首。(《與諸同學論茅鹿門書》)

崇禎八年乙亥(1635),二十二歲。h

章自舊朝乙亥交越臺劉子羽於稷門。(《再與陳君友龍書》)

按:劉子羽,諸城人。元化子,少讀書,工詩,好任俠,喜交天下奇士,由歲貢授利津訓導,著有《鏡庵詩選》。

崇禎九年丙子(1636),二十三歲。

七月蝗,大飢,鬥粟千錢,疫癘大作。八月大風拔木,雨雹如李,害稼。(康熙六十年《青州府志》)

崇禎十二年己卯(1639),二十六歲。


李含章中副貢。《續修廣饒縣誌》卷十九:李含章,字繪先,號浮玉,參軍中行之長子,崇禎己卯副貢。

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二十七歲。

天大旱,蝗,飢,人相食。

李煥章父李中行去世。《與邑侯邵公第三書》:“煥章週歲喪母,今六十八年(1681),先大夫厭世今四十二年。”

過大峴嶺(《且園記》)

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二十八歲。

周亮工任萊州府濰縣令。

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二十九歲。

某自二十九歲鰥居至今四十有六年矣!(《與馬漢儀書》)

壬午兵燹,清軍入侵。周亮工在濰縣協同士民,誓死守城,終保全城。濰人德之,爲其建生祠,稱“周公祠”。

迨壬午、甲申兩罹兵火,赬先人之廬舍幾盡,煥倉皇從尤來大隊中,負《先大夫廬墓》、《京口渡江》二圖像以逸,而《黔中疏》、《澠溪草》灰燼矣。(《書先大夫〈澠溪草〉後》

壬午歲,值兵亂,殺人遍原野。(李澄中《先仲兄彭仲公行狀》)

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三十一歲。

甲申春,闖冦陷京師,吾鄉新城御史王公與印殉節自縊。(《書〈賀憲副公傳〉後》)按:王與印,生年不詳。進士,崇禎三年官河東巡鹽御史。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毅宗朱由檢縊死萬歲山。

甲申三月十九日之變,至四月中,南都不知,而范陽失隊,石鼓文焚,投繯煤山之慘,得之劉大將軍澤清,劉大將軍澤清得之臨淮老妓者也。(《書臨淮老妓行後》)

餘甲申之歲,兵火流離,尤來大隊中,負《大夫廬墓》、《京口渡江》兩圖像以逸,每歲時伏臘忌,依依盤餐,對兩圖像兀兀無聲。(《延陵寶墨序》)

順治元年甲申(1644),三十一歲。

十月初一日,清世祖福臨定鼎燕京。

順治三年丙戌(1646),三十三歲。

餘憶丙戌二月,晤大年兄於長安地藏寺,躑躅燕市,吟眺隗臺。(《別邱君紫山語》)

夏五月,衡王世子與其宗魯王、荊王謀反,皆伏誅

青郡衡藩故宮,最爲壯麗,予初應童子試時,年始十有一歲(1638)……繼甲申以後,衡王已被逮北上。(安致遠《青社遺聞》)

順治四年丁亥(1647),三十四歲。

馮溥中二甲第11名進士,授庶吉士,歷任編修,弘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等職。

順治五年戊子(1648),三十五歲。

七月,丁耀亢中拔貢。按: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人。山東諸城人,著名文學家。著有《陸舫詩草》、《江干草》、《天史》、《續金瓶梅》等。李煥章爲其寫有《木雞道人詩序》。《丁野鶴先生遺稿》卷三載有《李繪先象先兩兄弟過東武話舊》、《求象先爲作傳》、《山中懷李象先相期不至》(二首)。

順治六年己丑(1649),三十六歲。

順治乙丑七月,餘自郡北還,羣盜布野,行至星落村,三偷兒挾刃來,餘急奔不半里,踣伏地,偷兒追及之,褫餘衣,得《華陽志鈔》小本,投兒大笑,有咄咄指而罵餘,餘袖之歸,不減藺相如之在澠池耳。(《憶舊事》)

順治八年辛卯(1651),三十八歲。

張貞子在辛生。

順治十年癸巳(1653),四十歲。

順治十年夏六月廿日,餘自滁州過淮郡,停舟舊城之西北隅,步漂母祠而拜書。(《書〈漂母祠記〉後》)

順治十一年甲午(1654),四十一歲。

春涉膠水而東之即墨。(《轡大和尚遊勞山序》)

安致遠中拔貢。

順治十二年乙未(1655),四十二歲。

順治乙未,餘在濟南之白雪樓下,見覓碑刻者一人,風騷掩映,冰雪有姿,餘訊之。盱眙陳完五,曰:“此王元照先生”弇州公嫡孫也,以前蔭廣之肇慶太守。(《題王元照先生先生山水)

餘自順治乙未來法慶,今三十有四年,歷弘覺、偶庵、今和尚,凡三世矣!其三十四年之中與奚大師遊處過半。(《送別奚大師序》)

三月十五日,施愚山宿青州試院,作《夢愚堂銘》

順治乙未夏四月,餘(弘覺)南還天童,過五蓮心空大師五世孫泰雨,徹公膜拜稽首。(《五蓮山志•卷三•開山和尚碑銘》)

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四十三歲。

施潤章任山東學政。李煥章曾作有《書施學士〈夢愚堂銘〉》。

衡藩故宮,亂後尚存望春樓及流觴曲池,上有偃蓋松,蓋數百年古物。予順治丙申飲於此,柑橘、繡球尚數十株,後丙午、丁未間週中丞有德建撫署,乃即衡藩廢宮故址,移衡藩木石構之,落成,壯麗甚。(王士禛《池北偶談》)

順治十四年丁酉(1657),四十四歲。

徐太拙卒。

順治十四年丁酉,餘夢太拙徐公擁車馬及門,向餘曰:“餘歸段河村矣。君生平知我,當爲我作新宅之記。”

順治十六年己亥(1659),四十六歲。

青州大覺禪院勅名“法慶寺”。

王士禛謁天岸於法慶寺。

靈轡隨師祖木陳道忞,師傅天岸北遊入京師,爲順治皇帝說法,賜紫袈裟,道忞南歸天童寺,天岸住持法慶寺。

按:釋元中,字靈轡,姓謝氏,仼邱人。父廷璠,天啓辛酉舉人……九歲,父殉難死,即懷出世之志。十九歲,母歿,終制,遂投濟北寺釋照庵出家。三十二,受岸公法印。臨濟一宗傳三十世,至天童密雲和尚而極盛,座下龍象,蹴踏諸方。一傳而爲木陳忞公,際遇世

祖章皇帝,,賜號宏覺禪師。再傳爲天岸昇公,順治間賜紫衣,有旨住青州法慶寺。師即岸公嗣法弟子也,著《柳峪集》。卒,王院亭銘其塔。(乾隆《任丘縣誌》卷九《仙釋》),李煥章爲其作《法慶堂上和尚傳》、《柳峪草序》、《轡大和尚遊勞山序》。

天岸:號偶庵,姓陳氏,金壇人。嗣弘覺禪師法傳,所著有《青州語錄》

道忞(1596—1674),字木陳,號山翁、夢隱,清世祖賜號“弘覺”,俗姓林,廣東茶陽人,曾奉清世祖詔入大內說法。

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四十八歲。

前辛丑在王半石先生署。(《讀〈曹子建集〉》

康熙元年壬寅(1662),四十九歲。

康熙壬寅偕會稽章先生載菴貞,陽城王先生半石堯生,山陰孟君遠次徵,諸伶畢集,酒酣樂作。(《遊鵲湖記》)

著《李家橋南辛莊三官廟碑記》:“餘族徙居洋水上歸,繁,多遷南辛莊,吾家別墅在焉。”

周亮工授官,任青州海防道僉事。

康熙二年癸卯(1663),五十歲。

櫟翁夫子(周亮工)癸卯夏於法慶僧舍見章文,大奇之,拍岸叫絕曰:“吾焉得與若人遊哉?”覓之,督其子弟。(《與陳星佔孝廉書》)

周侍郎公來刺青,某避之。未隨諸文人往謁也。公乃自法慶請入署,奉之客座,俾子弟從之遊。四方多以文屬公,公給筆札代稿,日坐真意亭,每成,公浮白大叫,聲動四座。兩歲,除代稿外,有自著十餘萬言,公攜之南中,與新建陳石莊,南昌王於一,商邱候朝宗爲四大家,而傳數十首刻之《賴古堂文選》,尺牘刻之《藏弆》、《結鄰》集中。(《與陳友龍書》)

正月,周亮工至青州赴任。

康熙三年甲辰(1664),五十一歲。

益都大霜殺麥。(康熙十二年《益都縣誌》)

四月十五日,周亮工在真意亭雅集羣賢,是日集者有樂安李煥章、壽光李李震(字乾一,康熙間拔貢。)、安致遠(字靜子,號拙石,順治甲午拔貢。)、濰縣蔡宗襄(字漫夫,順治甲午年拔貢。)、淄川袁藩(字宣四,號松籬,康熙癸卯舉人,與蒲松齡友善。)、安丘王翰臣(字國儒,國子監生。)、張貞(字起元,號杞園,康熙壬子拔貢)、益都薛鳳祚(字儀甫,號寄齋,諸生。)、房星顯(字樞輔)、房爾禎(字又喬,貢生,授文林郎。)、楊涵(字水心,又名輔峭,號笠雲,歲貢生。)、:日照李惠迪(字吉甫)、諸城李澄中(字渭清,號漁村,康熙十八年授翰林院檢討。),共計十四人。李煥章作《真意亭雅集詩序》。

康熙三年夏大旱,少司農公、大都督楊公,暨郡守以下鹹步禱焉,大雨自午至夜乃止。閏六月二十一日雨後三日。(《勞道人求雨記》)

甲辰秋七夕,真意亭開白榆社,時吳子山雲鼓石奏琴,爲《瀟湘怨》三闕,商聲爲多。(《書〈石琴編〉》)

李煥章初至安丘,拜會張貞。(《張杞園貢太學序》)

冬,周亮工代覲入京師。

康熙四年乙巳(1665),五十二歲。

大旱無麥,慧星見,大飢。

四月,周亮工自京師還青州。

在真意亭繼續雅集。

勅賜住法慶寺天岸和尚省師過五蓮山光明寺,作《蓮山十勝歌》(《五蓮山志•卷二•客寓》)

康熙五年丙午(1666),五十三歲。

今相馮公,丙午春曾請督其子弟,亦甚喜章所著書,時時來問所脫稿,足下既謬好,章不知其醜。(《與陳星佔孝廉書》)

丙午,餘偕轡和尚九日(重陽)之遊,意在廣福、大雲、雲門其過徑也。(《雲門唱和詩小序》)

丙午重九,同師(靈轡)遊城南山寺,日數十首,皆警絕,最後出《柳峪集》,命餘序之。(《柳峪詩序》)

夏,王漁洋在真意亭爲周亮工題山水畫冊。(故宮藏《周亮工集名家山水冊》)

憶丙午冬,餘友來法慶,得餘遯山堂文三百首,是與南中人士共試侍郎選刻者,僕僕拜曰:“吾今當以工夫子事之。”(《憶交記》)

吳太尉墳在馬耳山之東北麓,土人呼吳太墳也。翁仲石獸屹然左右,巨封也。餘自丙午兩過其下,求碑刻不可得。(《吳太尉墳記》)

王鹹炤《丙午季秋,象先、淡仙、渭清、景芳約遊九仙,餘病不果》:小病無端負勝遊,紙窗風雨更悲秋。無多清福天猶妒,咫尺名山約未酬。綠蟻傾時應憶我,白雲深處幾登樓。迷離似與羣仙會,夢裏分明到上頭。(《東武詩存》)按:王鹹炤,字闇思,一字屋山。明崇禎末任參將之職。是時,流冦大熾,鹹炤不解甲者三月,屢立戰功。清初應試補諸生,工草書。築室曰“雪舫”,鼓琴賦詩其中,著有《雪舫詩稿》。李煥章爲其作《雪舫記》、《與王屋山、張蓬海、石石民諸友書》。

康熙六年丁未(1667),五十四歲。

丁未孟夏,(李澄中)與杞園居士(張貞)扁舟渡江過棟下先生署。(李澄中《臥象山房賦集•讀畫樓賦》)

康熙七年戊申(1668),五十五歲。

康熙七年,益都旱。正月白氣亙天。四月冷雨,民多凍死者。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自西北起,地內如雷鳴,地上萬馬奔騰聲,樹屋倒垂至地,壞官民房無算,地裂山崩,人畜死傷甚多。(康熙十二年《益都縣誌》)

康熙八年己酉(1669),五十六歲。

康熙己酉,餘自廬、巢、□過含山。(《含山令朱公傳》)

子新命登賢書,官江西寧州知州。

三月一日李煥章自法慶束裝,做江南之遊,靈轡大師燒筍相餉,兄繪先送至東閣。(《己酉南遊日記》)靈轡賦《送象先李先生之江南》(靈轡《柳峪集》)按:此次南遊至六月二十八日回到洋水草堂,歷時將近四個月。

己酉秋,餘過徐(州)值陰雨連旬,即度大河而北,然意殷殷不置也。(《送子言師遊靈巖序》)

釋成榑(奚林)入法慶寺。(《與奚大師絕交書》)按:釋成榑,字奚林,別號隱西,後以字行。俗姓蔡,家河西務(今天津武清丶人)。清初知名詩僧,性耽金石,工詩善書,曾藏有《張黑女墓誌》,首頁鈐有“奚林氏”、“成榑”二章。李煥章曾作《法慶寺首座奚林榑禪師傳》、《與奚大師絕交書》。

十月,周亮工被漕運總督帥顏保劾其侵扣糧款,遭革職,論絞。

康熙九年庚戌(1670),五十七歲。

周亮工遇大赦,返鄉。

三月穀旦,撰《族譜引》。

康熙十年辛亥(1671),五十八歲。

丁耀亢卒。

冬,陳食花知縣事。按:陳食花,福建海澄人,滿洲籍貢生。

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五十九歲。

春,李澄中選爲貢生,入太學。

爲臨淄王遵坦作《墨甲堂詩序》:壬子,大田以其祖太平墨甲堂詩詩來丐餘序以傳,三月始涉筆志所慎所感也。按:王遵坦,字太平,王瀠子,官四川巡撫。,著有《墨甲堂詩集》。王瀠,字帶如,號愚谷,萬曆庚戌進士。少穎慧,能詩文,有晉人之風,著有《四雖軒》詩集。

張貞中拔貢,入太學。李煥章作《張杞園貢太學序》:餘求友四方二十年,得安丘張君杞園,自甲辰至今歲,凡六七過其家。晝闔扉,夜呼燈,握手言笑,即餘髫齡交未有如杞園者。按:張貞,字起元,號杞園,康熙十一年拔貢,清初文學家,精金石篆刻,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

陳荀會入太學。李煥章《秋風草小傳》:友龍(陳荀會)幼負絕慧,四試皆冠軍。受知武陵、孟津、新鄉諸公。壬子拔入太學,時徐侍郎立齋爲祭酒,合諸省直試之,友龍累居第一。乙卯舉孝廉,爲韓元少先生拔。


五月二十二日,益都地震。

六月二十三日,周亮工卒,享年六十一歲。

餘凡兩至,後至值夏五月爲康熙壬子上丁祭期,同東平宋生立大成門下。(《謁闕里記》)

秋,應益都知縣陳食花之請,於雲門書院纂修《益都縣誌》,自秋徂冬,不三月而書告成。“壬子冬,餘同鍾觀察公(鍾諤)輯郡志。”(《蒿庵集序》)

壬子陽月(十月)十日書康熙《臨淄縣誌•序》

法慶寺釋道忞卒。按:道忞(1596——1672),俗姓林,字木陳,號山翁,廣東潮陽人,嗣法浙江天童寺圓悟禪師,精通佛儒之學,擅詩詞書法,順治十六年進京爲皇帝說法,賜“弘覺禪師”,著有《北遊集》、《弘覺忞禪師語錄》。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六十歲。

明年癸丑春,餘應施方伯公(泰瞻)省志之役。與稷若(張爾歧)同入紫薇署中。崑山顧寧人(炎武)、益都薛儀甫鹹在焉。(《蒿菴集•序》)

小暑後之四日,在大明湖水香亭畔作《青州府志•序》。(康熙十二年版)

靈轡與王士禛相識。

作《馮雲從醫序》:兒新命爲餘言,東鄉有馮雲從,諸生也,家郡城,避囂移洱水上,隱於醫,專銀海之科,所至多奏效。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六十四歲。

五月,釋元中靈轡正式住持法慶寺。據王士禎《法慶靈轡禪師塔銘》。“今吾所處法慶與臨淄之廣化,皆轡和尚在焉,人天皈仰道場也。”(《想庵記》)

張貞爲楊涵所藏《曹全碑》作跋。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六十二歲。

春,方亨鹹至青州,過法慶寺會靈轡。靈轡作《和方邵村柱史春初過訪原韻》,時張能鱗任青州府兵備。按:方亨鹹(1620——1679),字吉偶,號邵村,安徽桐城人。拱乾次子,順治三年舉人,四年進士,官至監察道御史,工詩善書。

乙卯夏,查子載生自莒來,率莒諸文學揖於戟門之外,更過餘舍,肅衣冠,拜北面,執弟子禮。(《李東玉採陋軒詩序》)

乙卯冬晤王君虞吉於省會之書肆,虞吉大聲疾呼,今日文人惟樂安李君象先當第一,餘驚,恆訊之。(《送王虞吉南歸序》)

陳荀會舉孝廉。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六十四歲。

丁巳二月六日,是日,早與轡大和尚展閱周侍郎《賴古堂詩》,偕虞臣(馮)西過劈雲樵家,入馮相國偶園,歷松風閣、佳山堂、繞屋諸峯,可登可眺,愛旭日之晶晶,對春樹之茁茁,虞臣逸興雅緻,大勝王晉卿。(《李象先集》卷十之《雜著》)

寒食日,出壽光東門過寧國寺,晤永城練石林,作《寒食效行記》。

爲諸城劉子羽作《劉子羽刻詩序》:自丙午來操觚屬簡,聚廣固、東武、渠上,如嵩石耳。

丁巳臘月,在稷下爲金奇玉作《龍溪紀年詩集•序》:琢庵來稷下,餘省之旅次,僕伕覓所投刺,以其詩序進琢庵,揭扉出大笑以爲快。按:金奇玉,字琢庵,一字汝條。號龍溪,江蘇崑山人。僑寓山東諸城。生於順治三年(1646),卒年不詳。康熙五十年(1711)在世。夲姓朱,少遭家變,出亡諸城,僧人金氏待之如子,遂從金姓。以崑山籍中康熙二十年舉人,四十九年知河南澠池縣,博學,善詩畫,有《龍溪紀年詩集》。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六十五歲。

康熙戊午,晉中趙城見媧皇廟有古柏,皆五六人圍,其條柯微覺摩挲剝蝕,未若此樹之蓊鬱籠蔥,軟綠新青,穿雲嵐而避風雨,結實甚多。(《遊浮來記》)在

在偶園,同楊涵爲畫家周洽所繪《馮溥佳山堂消暑圖》題識:科頭箕踞,兀坐匡牀。矞雲眼底,青霞面龐。宋子京之半臂,李昌谷之一囊。或疑其在赫蹏之尺幅,或疑其舒嘯徜羊於佳山之茅堂。鈐葫蘆形閒章:友啓。白文名章:李煥章。

戊午夏五月,餘西如晉,過齊河定慧寺,作《定慧寺記》。

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六十六歲。

清廷開設博學鴻詞科,李煥章避而不赴。賦《志不二朝》詩以明志:志不二朝惟織齋,皇家爵祿視如灰。白頭到老披長髮,甘做大明老秀才。

李澄中考取博學鴻儒,位列二等第十六名,參與纂修《明史》,同取者還有陳維崧、朱彝尊、毛奇齡等。

與王君屋山、徐君栩野、兄浮玉、張崑仲、蓬仲、石民、子云、白峯共遊放鶴園。(《遊放鶴園記》)

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六十七歲。

二月與兄含章同赴東武,遊九仙山,五蓮山。李含章作《春遊五蓮記》,李煥章作《五蓮山小記》。

在諸城放鶴園讌集,誦“海月漸明,松濤細起”八字,陶然自得,觥籌交錯,書畫紛披。

三月二十四日,致信李澄中:《三月二十四日與弟雷(上雨下因)田翰林書》

四月初七作《五蓮山遊記》。

八月中秋在放鶴園樸亭作《書〈歐陽文忠公集〉後》

馮溥撰《佳山堂初集》十卷刊刻。

康熙二十年辛酉(1681),六十八歲。

煥章週歲喪母,今六十八年,先大夫厭世今四十二年。(《與邑侯邵公第三書》)

辛酉夏日,弟在安邱,託虞城木天劉兄寄字永城,迢迢遙千里,未審何時達記室,或浮沉亦不可知也。

辛酉陽月之三日書《五蓮山志序》。

憶辛酉冬,與劉君琢臣燒榾柮,撥灰縱談時,屋山先生、仲仁隋君在坐,再歷寒暄矣!(《書劉琢臣便面》)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六十九歲。

壬戌之春,晝日假寐,客有持羽士徐子募緣疏簿,慾圖畫聖像,來祈餘作文。(《圖畫聖像文》)

顧炎武卒。李煥章作《遙祭顧寧人先生文》、《法慶寺開山志》。

馮溥告休歸青州。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七十歲。

煥章自週歲失母,弱冠後先大夫見背,鰥居獨處四十餘年,撫一孤兒,形影相弔,頭童齒盡,目眊耳聾。行年七十,住世無多,以懸車之年,爲結綬之期。《與邑侯邵公第二書》

作《聾賦》:李子不良於聽意,奭甚。香一縷,水一盂,詣曠位之耳神而告之曰:“嘻!僕與神共處七十年矣!”“胎於壬子,覺於癸丑,漸於庚申,劇於辛酉,其爲狀也。”

六月二日作《題王元照先生山水》:今偶從連子璧尚壁間見山水,王鑑作,餘喜甚,曰:“此元照先生寫意也。”

六月十三日,施愚山卒。

閏六月二十八日作《奇松園記》、《謁闕里記》。仲秋作《南園舊地記》”

癸亥冬,靈轡與楊涵同遊京師,雪中訪王士禛,圍爐談詩論畫。(伊丕聰撰《王漁洋先生年譜》)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七十一歲。正月偕弟簡庵(斐章)、兒新命至歷下賞燈,作《上元夜遊記》。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七十二歲。

乙丑,餘偕轡和尚雲門之遊,意在花林疃、石子澗,雲門其眺望處也。(《雲門唱和詩小序》)

五月十日赴諸城,做九仙山之旅:寓居山中,聽鳴犢之齧齒乎平田,聽興雲寺之寒鍾滴滴;聽荷葉棚之湍響涓涓。(《登九仙山賦》)

五月十三日作《壽亭夫子降神堂賦(有序)》。

作《與陳君友龍書》、《再與陳君友龍書》:章自束髮,從傅戶部公雲黃山中,壯而謁倪尚書公於京師,晚而遇章君,楊邑令公,最後館周侍郎真意之亭。(《與陳君友龍書》)

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七十三歲。

丙寅寒食日,餘自洋溪舊廬拜先人墓來,與弟簡庵登城南樓野望。(《丙寅寒食記》)

夏,蘭山毛大可(奇齡)以病告歸裏,過青州用漁村(李澄中)之言,訪餘於心寺。(《臥象山房文集序》)按:據史料所記,毛大可歸裏當爲康熙二十四年。

餘老卜居心寺東,於珥御牛朱君義先、冀君仁甫、孫君讀業之舍爲近,時時聚晤,以詩文相餉。(《朱珥御詩序》)

順治時,餘在淄川,浙東尹中翰爾弢,贈梅亭《四六標註》,後失之壽光,今過心寺見之,乃董宅所藏,借之靈師者,遂書其後。(《書〈四六標準〉》)

餘老隱雪宮之旁,屏絕塵囂,二三雄俊君子謬好,餘日相過,評詩論文,稽討今古,野火之爐差不寂寞也。(《送張君叔謙遊汝陽序》)

丙寅九月,遊永利回,宿濟東野庵,作《說九華山記》。

丙寅冬,偕王君川闇思、馬君吉人訪嵋菴鐵溝水上,飲曉風亭、月舫,樂甚!(《嵋菴詩序》)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七十四歲。

三月二十六日遊嶗山,作《遊嶗山記》。

四月十八日,同張君翼宸遊浮來山,作《遊浮來記》。

丁卯季夏之十日,餘偕三弟簡庵(斐章)訪孔先生(超宗)齋中。(《孔先生學署鸚鵡賦》)

九月,應即墨浦江公之邀,以輯《嶗山志》,再至即墨,作《復遊嶗山記》

丁卯九月,餘(陳荀會)與劉秋水、朱鳧仙、鄭永公至法慶,偕轡和尚及諸禪師(靈轡、奚林、繼源師、育大師)同登雲門,各有詩。織齋先生序有云:此會勝於蘭亭,優於桃李園。以蘭亭王逸少而外,多不能詩。桃李園太白猶以金谷酒相罰也。(《雲門山志•藝文志》)

丁卯冬十月九日,在柴溝邱君學山之書舍見羅文止所作《陳大士先生墓誌銘》。(《書〈羅文止爲陳大士墓誌銘〉後》)

元夕作《書〈闕里志〉後》,作《故詩人太拙徐公暨配王安人馮孺人合葬墓誌銘》。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七十五歲。

正月登廣固城舊址,作《廣固遊覽記》。

楊涵去世,作《吊楊水心文》。

戊辰秋,爲兄浮玉作《浮玉先生賦集•序》:兄浮玉窮愁著書,拔劍斫空,視其困,得意揮毫,橫槊吟詩。視其曠,興所屬,工不工奚計也。

八月二十日,至蒲姑,客王介士倚連亭,作《讀〈李梅村墓誌銘〉》。

戊辰元日,送兒新命計偕北上,過法慶寺,晤奚荊兩大師。餘出《憐春賦》以示,師曰:喜則喜矣,今日讌集,洵可樂也,當爲《樂春賦》。(《樂春賦》)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1689),七十六歲。

九月十四日,法慶寺住持靈轡將奚林逐出法慶寺。

九月二十五日,李象先作《送別奚大師•序》:餘自順治乙未來法慶,今三十有四年。歷弘覺、偶菴、今和尚(靈轡),凡三世矣!其三十四年之中,與奚大師遊處過半。

作《房氏家譜•序》,從中可管窺明代青州科舉之盛:餘發未燥,以姻亞多在郡,故往來郡於歲,得十之二三也。郡當(萬)歷、(泰)昌、(天)啓、(崇)禎間稱最盛。同朝官尚書並仕一時者五六,仕宦大家不下數十,科第聯絡,坊表紛紜,山左六郡,會所未有也。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1690),七十七歲。

康熙庚午仲春作《諸城藏氏族譜•序》。

六月二十九日卒,享年七十六週歲。葬於青州城北魏家七裏莊東南之原。李澄中作《李太公象先墓誌銘》。

《百壺齋拾遺•雜記》:李煥章墓,在魏家七裏東南角,墓碑題:“樂邑處士李煥章字象先號織齋之墓。”清道光年其後某追立。

樂安李家橋《李氏族譜》載:民國十九年,廿世孫益福赴青州車站住閒數日,忽然想起象先公之墓在七裏莊焉。餘即攜香紙赴墓親祭。在車站東北赴壽光大路魏王七裏莊焉,於五聖堂廟子東北角廿步許,即象先之墓。現有碑碣可證:“樂邑明處士李公煥章字象先號織齋之墓。清嘉慶七年陽月立。”

李象先原墓址已蕩然無存。位於今青州市王母宮開發區“恆信玫瑰公館”小區院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