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岔路

一  高考

時隔多年,已進入中年的沁雨依然清晰地記得決定自己人生中第一個分岔口的高考情景。

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高考還是7月7-9日,那年的7月初已非常炎熱,知了在柳樹上“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初升的太陽明晃晃地照着通往考場的那條柏油路,馬路旁的梧桐樹枝繁葉茂,成了人們天然的避蔭傘。

沁雨的考場設在一所初中,離家相對較遠,但縣城不大,也不過十來分鐘的路程。她手上拿着一個透明的文件袋,裏面裝着文具和准考證,在媽媽的陪伴下慢慢地向考點走去。其實媽媽也不是專程送她,只是去上班,正好順路一起走。

縣城不大,一路走着,總能碰到幾個熟人,他們或者拎着菜籃子買菜回來,或者在街邊的小店裏喫早餐,或者去上班,他們熱情地與沁雨母女倆打着招呼,如果不是要送考,好人緣的媽媽估計會停下來和他們寒暄幾句。

對於高考,沁雨並不是特別緊張,因爲平時的成績不錯。

當然,她不緊張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時離大學擴招還有幾年,大學依然被喻爲“象牙塔”,高考錄取率比較低,典型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進入大學的學生不超過30%。

因此,雖然競爭激烈,但考不上大學並不算多麼丟人的事,而且也不是無路可走,大不了背個包去南方打工,至少養活自己不成問題。沁雨很多小學和初中同學便走了這條路,看起來也並不是很糟糕。

那時的高考彷彿只與考生有關,沒有警車開道,也沒有橫幅,更沒有穿旗袍的媽媽和老師們。

相比於現在的高考架勢,沁雨總覺得難以理解,什麼時候高考成了一項如此興師動衆的公共事件了?

考點外的父母們臉上也難看出焦慮,沁雨的媽媽陪她走到考場交代她考試答題時要細心就回去上班了。

進入考場,沁雨看到幾個自己的同學,大家相視而笑,算是給彼此鼓鼓勁,然後各自開始做準備,只等鈴聲響起監考老師發試卷了。

第一場是語文,開考前的幾分鐘,沁雨不再環顧周圍,她深深吸了幾口氣,將精力集中到即將開考的學科上,將重要的知識點在頭腦中放電影般過一遍。雖然不一定有用,但打發這短暫而又顯得有些漫長的幾分鐘還是管用的。

考卷發下來,沁雨寫完考號、姓名等便習慣性地翻到最後看看作文的題目,這樣可以一邊做題一邊思考構思作文。

沁雨如今早已記不起考試的具體內容以及難度了,只記得寫完作文還沒到交卷時間,她仔細檢查了試卷便等着交卷。

走出考場,校門口的家長已不如早上那麼多了,沁雨的媽媽也沒有來接她,看到自己的同學,她便和順路的同學一起走。同學們之間有個默契,考完不討論考題答案,考完一門腦子就清空一門,轉向下一門,這樣大家都比較輕鬆。

沁雨回到家,媽媽已經做好午飯,大家也都沒怎麼談論考試,也許是怕增加她的心理負擔吧。喫完飯,沁雨躺在牀上午睡,思緒卻亂飛,她對上午的語文進行了簡單地覆盤,感覺應該不會太差。想着想着,她慢慢進入了夢鄉。

半個小時後鬧鐘“叮鈴”響起,家裏只剩沁雨了,她起身洗把臉,拿起文具袋便出發去考場。沁雨學的文科,接下來兩天考英語、數學、歷史和政治。英語和數學是沁雨的強項,也是拉分科目,如果發揮正常,考一所理想的大學應該不成問題。

但萬一呢,沁雨死勁將這個念頭從腦海裏除去不想,告訴自己往前走,盡力了就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