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隱寺大吳寺及開山禪師辨析

一、靈隱寺存續考

明天順(1457一1464年)《直隸安慶郡志》載:大悟山靈隱寺,在治東北五十里。元大德五年(1301年)靜川濟禪師創。

明正德(1506一1521年)《安慶府志》載:靈隱,在縣東北五十里。元大德間(1297一1308年)創。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安慶府志》載:靈隱,在縣東北五十里。元大德間(1297一1308年)創。

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慶府志》載:大吳寺,縣東六十里即靈隱寺。元初。明末寇焚。順治年間(1638一1661年),僧智亮募建。

民國九年(1920年)《潛山縣誌》載:大吳寺,舊《志》載即靈隱寺。在縣北玉照鄉六十里楊泗坊。元大德創,明末寇焚。《郡志》載,順治年間,僧智亮募建。考《山谷志》附載,此寺開山系僧日本。後康熙七年,山谷僧東源行珍住此興創。今寺僧皆行珍後裔。乾隆三十四年,僧西成任本縣會司。

以上史料可知:靈隱寺於1301年靜川濟禪師開創。同時,靈隱寺之命名自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明嘉靖三十三年(1457年)長達156年或更久。

明末寇焚,清初募建後改靈隱寺爲大吳寺。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地圖考”上已標明:大吳山寺。

以上開山祖師有靜川濟禪師和僧日本兩種說法。下面圍繞這二位禪師展開探討。

二、功德崖即蓮花石刻史料

民國九年(1920年)《潛山縣誌》“山川”篇載“……右爲烏石,越大吳山,上有大吳寺,旁有功德崖,下有泉,禱雨輒應……”

功德崖在大吳寺古南北通道中段懸崖絕壁間,有一處三色石壁名蓮花石,中間一塊褐色石面上有鐫刻:

山門伏承匣人許奇甫開此南北石路,施工已巳天曆二年九月,開山靜川,住持了空。南無阿彌陀佛!

此文鐫刻於元天曆二年(1329年),前載開山靜川,後載住持了空。即靈隱寺於1301年由靜川濟禪師開創,至1329年了空禪師擔任主持。與靜川濟禪師並列之了空禪師又是何許人呢?

三、了空、日空皈依佛門

《楊氏宗譜》載:一世祖太大公,自號七十居士,宋紹熙壬子(1192年)八月十五子時生;妣朱安人慶元丁已(1197年)正月二十九亥時生。公因元金亂中原,自鄱陽遷潛山西堡(今槎水鎮)橋裏。二世祖小大公,諱宣儀住橋裏。三世祖省四公,諱瑚住橋裏。四世祖忠山公,忠山公生於德佑十年(1285年)正月二十七子時。五世祖:真一、真二、真三、真四、真五。

真一公:字德崖,元至正三年(1343年)自西堡遷皖澗(今龍潭萬澗)葬盆形。楊氏五世祖真一公後裔居住的楊家老屋約於明中期擴建一次。

真二公:字右崖,遷桐城。

真三公:字古崖,世居西堡橋裏。

真四公:禪號了空。

真五公:禪號日空。

真四、真五志好禪林,俱於大吳寺出家,禪號了空、日空。真一、真二、真三三公,元至正三年(1343)用寶鈔一百五十錠,買吳元輔住基一所,田十八坵與二公爲供佛之資。

今大吳寺殿後有了空、日空銘文寶塔亦是一證。

綜上所述,1301年靜川濟禪師開創靈隱寺。1329年了空爲靈隱寺主持,並打開靈隱寺南北石路。1343年了空、日空得兄長真一、真二、真三購置原吳元輔住基及田十八坵相扶助而擴建了靈隱寺。

以上郡府志書與功德崖摩崖石刻及《楊氏宗譜》相互印證,靈隱寺開山祖師爲靜川濟禪師。

那麼,民國九年縣誌怎麼有:考《山谷寺》附載,此寺開山系僧日本?

四、康熙六十一年《重修大吳寺碑記》略

竊聞大吳寺者,開建於日本,創造於陳後。措室千間,住錫百僧,真不啻祗園之精舍,給孤之比丘者也。迨明季兵燹後,殿宇灰燼……

全文另有單篇敘述,此處略。碑記作者:鶴崗主人儲宗周字萬峯。77位捐贈者其中有重量級人物:兵部進士孫式玉。自康熙四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募建歷13年之久。大吳寺住持比丘僧素林及以下4代13位僧人留名。

《山谷志》附載此寺開山系僧日本。這段記載很大程度上是引用重修大吳寺碑記中僧人日本、陳後。

本人手中缺少《山谷志》一書產生年代。但明朝天順間之1457年與元大德五年的1301年僅156年。而康熙六十一年之碑記是1722年,與1301年有421年之久。常理而論《山谷志》附載系僧日本非開山禪師。

而民間有傳,開山系僧日本。皆依康熙六十一年碑記而來。也就是說,民間普通百姓不可能翻閱到《直隸安慶郡志》《安慶府志》,也就不知前有靜川濟禪師、住持了空等記載。

附天順間《直隸安慶郡志》之“大悟山”解:嘉靖間《安慶府志》卷之五“地理志”有“東十里,曰東山。其中有兜率寺。四十里,曰皇化山。其上有延壽寺。五十里,曰大悟山。其上有靈隱寺。而清朝及以後志書隱去“大悟山”統稱“大吳山”。“大吳山”之山中段有吳大屋上百戶皆姓吳。即“大悟山”期間曰:靈隱寺。“大吳山”之後曰:大吳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