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讀書筆記

或許幸福就在有時。

2022.02.19

2021年尾巴的時候,讀了洛莉·戈特利布的《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給了我很多啓發,也爲我解答了幾個一直使我困惑的問題。讀書筆記由於當時的狀態不佳,整理了一半放棄了,今日又重拾起來,因爲真的是本不錯的書,希望也能解答你的某個困惑。

前面總結了幾個小點,後面是直接摘錄了書中的內容。依然是一篇很長很長的讀書筆記。

1.直面的勇氣

有一部分人,不願意面對問題和真相,或是迴避、或是無視、或是粉飾,好像不去直面真相、承認問題,就可以一直維持着天下太平的局面,可我們也知道,問題不會消失,真相不會因我們的承受能力而改變,我們一直被其所累。

榮格就說過:“人們會想盡辦法,各種荒謬的辦法,來避免面對自己的靈魂。”

我曾經也是這樣,粉飾問題,這讓我覺得自己的世界總不能被陽光完完全全地照亮。直到我終於有勇氣去直視我身上的一個一個問題,才發現原來直面真相、直面問題,雖然痛苦,但也獲得瞭解放和自由,你越是願意認識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會害怕。我漸漸領悟到,拯救我們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氣。

正如書中作者所說:如果你要分享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面對這個真相,但同時你也將獲得一項回報,那就是自由。真相能把我們從羞愧中解放出來。

2.原生家庭

多年前,讀《遇見未知的自己》時,我瞭解到一件事情,假如一個女孩子,她有一個愛酗酒的父親,很可能她以後的伴侶也是愛酗酒的人,即使她在成長過程中、選擇伴侶時迴避這樣的人,告訴自己一定不能選擇一個和父親一樣的伴侶,可總是事與願違。

我當時覺得,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這是命運使然嗎?我們爲什麼最終會選擇我們拼了命想要逃離的東西?

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很好的答案。

書中寫到:

如果父母是易怒的人,那自己往往最終也會選擇易怒的伴侶;父母有酗酒的問題的人常常會被愛喝酒的另一半吸引;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孤僻或挑剔,那他很可能也會跟孤僻或挑剔的對象結婚。

這些都並非巧合。

爲什麼人們會這樣對待自己呢?

因爲這給他們帶來熟悉的感覺,就像回到家裏一樣,但這會讓他們難以分清,什麼是他們作爲一個成年人想要的,什麼又是他們兒時的記憶。他們不可抗拒地被那些人的一些特質吸引着,即使那些特質曾出現在他們父母的身上,並對他們的童年造成了傷害。

這並不是說人們想要再次受到傷害,而是他們想要掌控一個童年時無法掌控的情境。弗洛伊德將之稱爲“強迫性重複”——人的潛意識會幻想:或許這一次我可以通過和一個新出現的但感覺熟悉的人接觸,從而回到過去,撫平很久以前的創傷。

但我們需要明白,通過選擇感覺熟悉的對象,人們百分之百會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舊傷口會被重新打開,人們只會變得更缺乏信心,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

所以,生活還是向前看吧,我們不應該將自己的原生家庭內化,成爲我們人際關係中不斷重複的主旋律。

3.改變

“生活的本質是變化,而人類的本性是抗拒變化。”

在一個家庭系統裏,一旦有一個人開始作出改變,即使這種改變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家庭系統裏的其他成員也很可能會竭盡全力想要保持現狀,把系統帶回穩定狀態。

人們會採取拖延的行爲,或是通過給自己搗亂來避免面對改變,即使那將是積極的改變。因爲當人們不知道改變會帶來什麼的時候,往往不願意放棄現有的東西。這個階段的痛點是改變意味着失去,而新情況又叫人不安。

一個家庭系統裏,大家一起生活、磨合,形成了固定的互動模式,每個人運行着自己的節奏,積年累月,一定會產生諸多問題,可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直接讓出現問題的人去改變,或是他們認爲某個家庭成員身上存在問題,需要改變,而往往改變是困難的,有時夫妻間一拍兩散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可往往很多關係是散不了的,於是爭吵不斷、道理不斷,爲什麼他就不能明白?爲什麼明明是好的方向,他不選擇?

當你想盡辦法也無法改變別人時,可以從自己入手,至少你還是可以掌控你自己的,說服自己比說服別人容易的多,我想是這樣的吧。因此,重要的不是改變他人,而是改變自己,你的步伐變了,也許會打破這你所面臨的循環不變的局面。

正如書中所寫:

每一段感情關係都像是一支雙人舞。那小哥有他自己的舞步節奏(先接近,接着後撤),而夏洛特也有自己的步子(先接近,然後受傷),這就是他們這支舞蹈的跳法。不過一旦夏洛特改變了自己的舞步,那就會發生以下這些情況:那小哥也必須改變他的舞步,不然他就會被絆倒,會摔跤;又或者他就得離場,另找別的舞伴,去踩別人的腳。

4.不念過去,不畏將來

書中寫到,經歷過創傷的人很容易期待再次遇到災難,他們不會傾向於靠近生活中出現的好事,他們會變得過度警覺,總是等着厄運來臨。

這可能也就是爲什麼即使書中的一位來訪者瑞塔,在諮詢室中,明知道她旁邊的桌上就有一盒嶄新的餐巾紙,她還是要從提包裏摸索出揉成一團的紙巾。她覺得最好不要習慣手邊有一盒嶄新的紙巾,也不該習慣隔壁有一家像親人一樣的鄰居,不該習慣有人購買自己的作品,更不該習慣有一個你夢寐以求的男性在停車場給你一個充滿激情的熱吻。

自我“災難化”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我們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創傷,有些人在創傷過後,不敢讓自己再快樂,一想到人生多苦難,所有的快樂都是短暫的,片刻的,他們怕自己迷戀上那些片刻的歡愉,怕災難再次降臨,所有曾經的歡樂,當下的光鮮亮麗都變得可笑滑稽。

但是幸福就在有時。無論你經歷過什麼,你都可以再次快樂,你都被允許再次快樂。快樂和悲傷不衝突也不矛盾。

5. 其他摘錄

>> 英國詩人柯勒律治描繪的困境:“水啊水,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能解我焦渴。”

>> “痛和痛苦是有區別的。”溫德爾說,“你會感覺到痛,每個人都會有感覺到痛的時候,但你不必讓自己那麼痛苦。感到痛不是出於你的選擇,但你選擇了讓自己痛苦。”

>> 你在爲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感到悲傷。

>> 沒有人會活着離開這裏。

>>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我們所愛的人、我們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看作是理所當然的,直到我們被宣判死期的時候,才知道一切的先決條件是:我們還活着。

>> 誠實是比同情更有效的良藥,它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卻往往深藏不露。

>> 已故的美國記者阿列克斯·提臧相信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史詩般的故事,它就存在於“負擔和慾望的糾結之中”。

>> 我們所表現出的許多具有破壞性的行爲其實都植根於感情上的空虛,這種空虛總是渴求有什麼東西能來填補。

>> 我記得愛因斯坦說過:“在某一個意識層面上產生的問題,無法在同一個意識層面上得到解決。”

>> 追隨你的嫉妒心,它會告訴你你想要什麼。

>> 她問我:從現實來講,人將遲暮,還能改變些什麼?

>> 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說過的,“人們的胡思亂想總會奇妙地與現實相連。”

>> 命運,你沒想到我還有這一招吧!

>> 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遇到過未知或不可知的情況,有時我們就是永遠都不會得到答案。

>> “在刺激和迴應之間還留有一些空間,這個空間允許我們以自己的意志去選擇我們的迴應方式。我們所作出的迴應包含了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 你可以心懷慈悲,但選擇不寬恕。

>> 溫德爾說,我可能是希望自己的睿智和風趣得到別人的喜歡,但其實他喜歡的是我的“聶薩瑪”(neshama),這個詞在希伯來語裏是“靈魂”或“靈性”的意思。他的這個說法立刻在我心中引發了共鳴。

>> 他們可以說‘我爲你感到難過。’也可以說‘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或是‘我感覺自己什麼都幫不上,但還是很關心你。’

>> 痛苦並沒有高低等級之分。

>> 在這場痛苦的較量中,究竟誰贏了、誰輸了呢?

>> 我愛你,從這裏一直到月亮,再從月亮繞回這裏來

>> 我們所有人都在以同樣的速度穿越到未來——每小時六十分鐘。

>> 我有時候會幻想,所有成年人都應該有機會聽聽父母們(未必是自己的父母)如何剖析自己,完全暴露自己的脆弱,聽他們說說故事的另一面,因爲看到這樣的場面,你會不禁對自己父母的生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哪怕每個父母面對的情況都不同。

>> 不要急着去評判——可以保持謹慎,但不能抱有成見。

>> 或許我們的過往並不能定義我們,只是爲我們提供一些參考。或許正是她經歷的一切成就了她現在的風趣和體貼。

>> “當我嘗過悲傷的滋味之後,重新經歷的每一次歡笑、每一段好時光,都讓我感到十倍的幸福。”

>> 有時我們也會過分強調最後一刻的重要性,讓它們蓋過了在那之前會發生的一切。

>> 但我心裏想的是,有多少人不去嘗試他們生命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是因爲如果離達成目標只差一點,會比一開始就不去嘗試更令人痛苦。

>> 如何用“有時”這個詞來讓自己獲得心理平衡,讓自己安於中庸,堅持活下去,不至於在一個極端和另一個極端之間來回搖擺。“有時”也幫助我們逃脫非黑即白的獨斷思維。

>> 他們在學着瞭解,在漫漫人生路上,此刻他們究竟是誰,未來又意味着什麼。

>> 或許我們都需要先經歷懷疑、批評、質疑,然後才能真正放手。

>> 我們大多數人的心中都會有個“他們”,即使並沒有誰在觀察我們的生活,我們總以爲他們在看。而真正關注我們的人——那些真的能看透我們的人——他們根本不在乎我們僞裝的自己、那個我們表演出來的自己。

>> 此刻,約翰指着自己臉上的淚滴說道:“看見了沒?我也有充滿人性的一面。”

>> 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究竟哪個在先,哪個在後呢?

>> 我們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談的次數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談的次數都要多,但我們對自己說的話也不都是友善、真實和有幫助的,有時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如果是對待我們愛的人、在乎的人,比如我們的朋友和小孩,我們絕不會說出那樣的話。所以在治療中,我們要學習聆聽內心的這些聲音,學習更好地和自己溝通。

>> 我們都是在和別人的關係中成長的。每個人都需要聽到另一個人的聲音對他說“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連你自己都沒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預見到一些變化即將發生。”在心理治療中我們會說:“讓我們來重新編寫你的故事吧。”

>> 我們生命中經歷過的各種關係都不會真正結束——哪怕你永遠都不會再見到對方。每一個你親近過的人都會活在你的內心深處。過去的愛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不論他們是活着還是死了(不論這“死”是象徵意義還是字面上的意思)——有意或無意間,他們都會喚起一些記憶,而且你常常能從他們身上看出自己是如何與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有時你會在心裏和他們交談,有時他們會在夢裏和你交談。

[END] BY——期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