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創業思考》,雷軍親述64條方法論

從本書中摘錄了雷軍的64條思考,分爲創業、互聯網七字訣、和用戶交朋友、打造爆品、高效率模型、商業思考六個部分,希望能爲創業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鑑指導,也爲普通人提供持續精進的頭部思維。

一、創業

1、十年前,我曾經說過一句話:“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很多人都用這句話來描述小米的崛起,或者奚落小米的低谷。這可能是過去十年來,對我、對小米和對創業羣體最大的誤會:這句話,似乎只強調風口,只是在鼓勵投機心理。

事實其實完全相反。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風口上的豬”這句話的主語是豬,本意是說在進入新領域、尋找新機會時,放低姿態,虛心學習,既要埋頭苦幹,也要把握時機,順勢而爲。“這個豬,指的是我們自己”,我都把自己比喻成豬了,姿態低到底了,誰還能擊敗一個躺在地板上的人呢?況且,即便狂風在前,一頭豬也不是能輕易飛上天的。

首先你要知道,颱風來不來?什麼時候來?從哪裏來?在風來之前,大多數能上天的豬都是做好了準備的。其次,豬在風口上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很快會掉下來。

2、在今天,不少創業公司有些“好大喜功”,好像沒有100萬用戶就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創業最初期,短期內有太多的用戶其實也沒用,關鍵是要和你的核心用戶一起把產品打磨好,做這件事一定要有耐心。

對後起的創業團隊而言,不要被巨頭們的團隊規模和投入規模嚇倒,只要能在關鍵領域高效創新,永遠都有後來居上的機會。

3、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的公司分爲兩種:一種是採用溢價模型的,一種是採用性價比模型的。

基於溢價模型的企業進行創新和改良的根本動力,都來自對超額利潤的追求,並且高度依賴信息不透明帶來的高溢價。首先,高水平創新的能力極爲稀缺,無論對一個行業,還是對一家公司而言,都呈現出顯著的週期性起伏,世界上很少有公司能夠保障持續穩定的高水平創新。其次,信息不透明帶來的溢價是非常短暫的。同時,習慣依賴高溢價的公司的運營成本一定會越來越高,浪費越來越嚴重,效率越來越低。我一直認爲,絕大多數採用溢價模型的企業都難以持久。

採用性價比模型的公司堅持下去非常難,非常痛苦,它要有剋制貪婪的強大定力,要能忍受漫長的成長積累,還要有忍受低寬容度、高風險運作的耐性,然而一旦這些公司贏得領先,將極具韌性和統治力,並有穿越經濟週期的能力。沃爾瑪、開市客、優衣庫、宜家都是這樣的企業,都在堅持踐行這套性價比模型。

這個世界不需要更多追求“品牌溢價”的公司,“溢價模型”只會把東西賣得越來越貴。真正偉大的公司總是把東西做得越來越好、越來越便宜。

4、創業就是在秩序與混沌之間,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不斷尋找平衡,尋找每一個節點的最優解。

二、互聯網七字訣

專注、極致、口碑、快,這就是我總結的互聯網七字訣,也是我對互聯網思維的高度概括。

專注

5、從商業角度看,專注就是要“把雞蛋儘量放在一個籃子裏”。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合理,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風險會不會太大?”,但事實上,這往往纔是正確的選擇。在任何時候,任何商業實體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足夠聚焦的業務線中,纔可能形成最大化的競爭力,拿出足夠好的產品與服務。

6、當我們談論“專注”時,我們究竟在談什麼?我總結了專注的四個核心命題:清晰的使命、願景。深刻的洞察力,瞭解行業,瞭解用戶需求,找到機會。明確而堅定的目標及與之匹配的能力。剋制貪婪,少就是多。

7、有一句古訓,叫作“有所爲,有所不爲”。要達成真正的專注,搞清楚哪些要爲,哪些不該爲,在具體事項的討論決策之上,需要一個組織內的終極判斷依據,那就是非常明確的使命、願景,它是一家企業/機構最本源、最核心的行動指南,是觀念層面的專注,是專注領域的大邊界線。

8、我們如何定義使命和願景?在跟不少企業家朋友的溝通中,我發現大家對使命和願景的理解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比如“爭取卓越”“用戶第一”“以用戶爲中心”是不是使命,是不是願景?以我的觀點看,這些都不是。使命,是企業/機構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是企業/機構努力爲社會、大衆提供的價值;而願景,則是基於這樣的使命,企業/機構最終希望成爲的樣子。

使命和願景並非大型公司所獨有,再小的機構/商業實體都有自己的使命和願景。比如,一家街邊小超市也期望爲社區的鄰里提供方便的購物;一家小飯館也會秉承“真材實料、童叟無欺”,用心給大家做一頓好飯。

9、能夠脫穎而出的創業公司一開始都足夠銳利,因爲做的事少,反而非常專注。但跟隨直覺奔跑到一定規模後,就容易迷失方向,這時就要有意識地進行收斂性思考,把當初“爲什麼出發”這個在內心深處鮮明存在,但在團隊中未曾說明的初心,用簡練、精準的語言提煉出來,它將告訴你“公司從哪裏來,又將往何處去”這一最本質命題的答案。

10、資源總是有限的,切口越小,壓強越大,突破越有力。所以,大到佈局公司業務,小到定義一款產品,對於一個具體的業務目標,基於洞察和我們所掌握的基本能力,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收斂,專注於必要的“最小切口”。

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剋制貪婪”,儘量追求“單點切入”的原因。在業務選擇上如此,在具體產品上也是如此。不要試圖用一款產品解決太多問題,能最大化滿足一項迫切需求,就是巨大的成功。

11、產品的切口怎麼選?小米內部在討論產品時常說“單點突破,逐步放大”,一開始儘量聚焦到只解決用戶一個迫切的需求,這樣驗證起來也非常簡單。解決的問題要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比如小米充電寶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獲得大容量、質量可靠又便宜的充電寶”。

我對此做了一個總結:

第一,一個明確而且用戶迫切需要的產品,更容易找到明確的用戶羣。這樣,產品研發出來後不容易走偏。

第二,選擇的用戶需求要有一定的普遍性,這決定了產品的未來市場前景。

第三,解決的問題少,開發速度快,容易控制初期的研發成本和風險。

第四,解決明確問題的產品,容易跟用戶說清楚,推廣也會相對簡單。

12、試圖用一款產品來解決很多需求,除了產品開發、推廣難度大,未必能夠憑藉功能的數量優勢贏得競爭優勢,有時候甚至會誤導開發者。消費電子業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索尼出品的掌上游戲機PSP,在遊戲機的定義之外,它還有巨大的野心,想打造成21世紀的多媒體娛樂終端,但結果卻未達預期。尤其是在智能手機崛起之後,除了嚴守遊戲機定位、專注遊戲的任天堂,其他所有的掌機都失去了生存空間。

用盡量少的產品滿足用戶最關注的需求,是一種超凡的能力。少就是多,背後是極爲精準的行業發展與用戶需求洞察、極爲清晰的產品/戰略思路,以及基於強大產品力的超凡自信。

13、反對一切教條主義,專注邊緣要有灰度。專注是目標一致,而不是教條地釘死有限目標。在覈心方向一致的情況下,要留有適當的灰度和空間,這樣才能釋放創新潛能,在業務邊緣始終留有創新的空間和活力。

極致

14、提到極致,人們往往會想到互聯網創業者們的一系列口號。很多人都提出了對它的理解和描述,比如“玩命死磕”“不惜代價投入”“做到超乎想象”等等。這些對嗎?可能都對,但不全面。極致既是一種產品觀,又是競爭策略,還是經營策略。

那麼,什麼叫極致?我的理解是,極致就是做到自己能力的極限,做到別人做不到的高度。在實踐中,“極致”有兩重含義:1.心智上的無限投入,不遺餘力爭取最好。2.無限追求最優解,認知觸達行業和用戶需求的本質。

15、在自己專注的核心領域和方向上,不要“差不多”,沒有“夠好了”,要的是“再努一把,能不能更好”。過去有句話叫“高標準,嚴要求”,那麼極致就是“始終更高標準,玩命更嚴要求”。

16、追求極致,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很難。難的不是創造極致的過程,而是能發現很多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不美好、不完善,同時對這些不美好、不完善決不妥協、決不容忍。

對不完美不妥協,對一切醜的、難用的產品和服務細節不容忍,並且有巨大的熱情和動力去改變,這是極致的前提。對專注的核心目標不惜心力、不惜代價地投入,是實現極致突破的關鍵。

17、極致只屬於天賦異稟的天才嗎?我完全不這麼認爲。相反,我始終相信,極致是可打磨、可訓練的。要有一顆始終不滿足於現狀、不安於平庸的心,以及在枯燥痛苦的持續改善中始終追求完美的耐性。

我們的設計團隊曾經做過一張在小米內部非常著名的海報:改改改改再改改。不斷修改和打磨對小米的團隊而言已經成爲一種習慣,不到最後一刻,絕不停止思考和打磨。產品也需要持續更新,一代一代迭代改善,改改改改再改改,是一條沒有止境的路。

18、這些年來,我跟很多做出過精彩、偉大產品的團隊交流過。儘管行業千差萬別、個性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相同的特徵:了不起的極致產品不是隻靠一個天才的想法、一個突然出現的靈感就能做出來的,而是要經歷長期痛不欲生的修改,一點一點打磨出來。

19、什麼纔是極致的產品,我理解有兩個條件:一是產品要驚豔,設計要驚豔,成本也要驚豔;二是超出了用戶預期,真的能讓用戶尖叫。要滿足這兩點,就要無限追求每個產業發展階段的產品最優解。最優解就是當下的最大化用戶價值,也是絕對的競爭優勢。

20、極致是一枚尖銳的釘子,我們鉚足了勁兒敲釘子時,要小心釘錯了地方。如果追求極致的努力不在用戶需要的正確方向上,或者不在公司專注的方向上,那麼花的力氣越大,離題越遠,此時的投入和努力只能淪爲一種“秀情懷”的噱頭,或者是一種無用的“炫技”,抑或是一種盲目的“自我感動”。我們不僅反對“自嗨”和“自我感動”,更要反對把“極致”做成華而不實的噱頭。

口碑

21、用戶口碑是所有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這是不言而喻的公理。資源永遠有限,對於創業公司尤其如此。良好的口碑從何而來?我的理解是,好產品不一定能帶來口碑,便宜的產品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又好又便宜的產品也不一定能帶來口碑,只有超過預期的產品才能帶來口碑。

22、預期是一個相對值。每一位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服務時,都有一個相對於社會產品/服務價值平均表現的心理預估,這無關這個具體產品/服務的絕對價值或定位,有高端的、中端的,也有入門級的,帶來滿足感的是這項服務超過了用戶預期。所以,無論我們提供什麼樣的產品/服務,都要致力於超過可比檔位的行業或社會普遍預期值。

23、之所以強調口碑第一,是因爲口碑總是領先銷量或利潤一步,是與產品和業務形成正循環的要件。

我們分析一下正循環的構成:和用戶交朋友,認真傾聽用戶的意見,深刻了解用戶的需求,才能不斷做出真正滿足用戶迫切需求,甚至是用戶自己未能察覺的需求的好產品,才能贏得口碑;而口碑一旦形成,就能自傳播、自轉化,對於產品改善、業務推進具有強大的推力,而且這些推力完全是免費的、可裂變的。

24、口碑第一,就是用戶感知第一。無論一款產品、服務做得多用心,無論用戶的評價是不是完全公允(事實上,從長期、宏觀看,口碑一定絕對正確;但從短期、微觀看,一定會有局部的失真),無論面對產品預期與用戶口碑的偏差時開發者有多委屈,我們都得確認一個評判原則:用戶的口碑評價永遠是對的。

25、一家公司中的所有人都與用戶有着直接或間接的接觸,每一名員工都應該是公司口碑的維護者。全員參與,挖掘更多與用戶的觸點,並不斷打磨觸點中的細節,就是在爲產品/服務爭取更多的更具象、真實、全面的反饋,同時爲公司爭取更多自傳播、自轉化的機會。

26、口碑的來源,是始終保持對同業的顯著比較優勢。對立志做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及機構而言,包括小米這樣的,顯然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艱難而絕不容半點放鬆的道路——絕對體驗要向最高標準看齊,同時相對預期還要想盡辦法勝出。

27、口碑如同流雲,因勢變幻莫測,風雲際會就是風起雲湧;口碑如同澗水,一開始靜水流深,匯聚入海就是澎湃巨浪。因爲相對值的本質,以及比較優勢變量,口碑無論是風評結論本身,還是評價的標準都在不斷變化。

所以,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口碑,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獲取、評估方法。辯證唯物主義早就告訴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對口碑的看法也是如此。

28、口碑閾值的不斷上升,其實是對用戶價值長期穩定提升的倒逼機制,經營者需要不斷拿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維持良好的口碑。而規避“刻舟求劍”式失誤的方法就是,不要犯觀察與思考方面的“懶惰病”,要重視對行業動向、用戶需求變化的洞察,注重對口碑變化的追蹤與分析。

29、根據實踐經驗和教訓,我總結了三條關於口碑的驗證原則。

第一條,注重口碑的多路交叉驗證。多路交叉驗證就是爲了打破“信息繭房”,排除各類主動或被動產生的干擾因素,儘可能多地捕捉口碑變化的真實細節。

第二條,區分對口碑的關注點。對核心用戶羣,關注“意見點”。對大衆用戶羣,關注“印象面”。

第三條,直面真實的口碑。面對口碑,尤其是面對口碑的負向變化,一定不能諱疾忌醫、掩耳盜鈴。坦然面對口碑,要做好準備挨最慘的罵,然後做最快的改善動作。

30、“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我對此的理解是,一家更快的公司通常都有更高的效率,也必然擁有更強的洞察力、更好的行業適應性、更堅韌的生命力和更持續的創新能力。“快”作爲一種素養,它的實現本身更是一種突出的系統能力。我們可以把快的四種能力總結爲:洞察快、響應快、決策快、改善快。

31、快不是憑空冒出來的,不是喊口號和講道理喊出來的,也不是光靠想快起來的意願就能實現的,它來自充滿進取心和熱情的團隊,來自嚴整而持久的流程和方法支持,來自創新的思路和工具,來自與用戶親密無間的接觸和反饋。

32、絕不能爲了追求快而疏忽重要的戰略思考。當公司處於創業初期時,每一個舉動都可以很快。但是隨着業務的成長和拓展,可供選擇的岔口就多了,這時絕不能因爲一味圖快而含糊、輕率地跨過重要的戰略決策點。很多當下看似都對的選擇,日後卻可能引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33、磨刀不誤砍柴工,快與耐心並不衝突,在重大節點方面,還需要有更長遠的眼光,寧可慢一些,想明白了再做決策,在戰術執行上快的同時,戰略上要走得更穩。不穩、不紮實,一定會造成不必要、不理智的急躁,遲早會出問題。所以我認爲,“戰略積累快不得,戰術演進慢不得”,爲了更底層的堅定原則和更長遠的發展,有時候,有局部的、階段性的慢,纔有全局的快。

**

三、和用戶交朋友

34、網上有句笑話,叫“別談錢,談錢傷感情”。其實做生意就是談錢,挺正常的事爲什麼會傷感情呢?因爲在大衆認知中,大多數人談錢的時候誠意不足,都想着佔別人便宜,當然傷感情。佔便宜這種事必然基於信息不對稱,而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信息不對稱都不可能長久。

35、做每一筆生意時我都想:當把產品賣給朋友的時候,我怎麼跟他推薦?怎麼體現出我的誠意?我的答案是八個字:“感動人心、價格厚道”。

感動人心,是說做產品要有超預期的體驗,產品不行,價格再低也沒有人喜歡。價格厚道,是說定價要有誠意,否則等到需要用戶用錢包來投票時,長遠看他們是不會買單的。

所以這八個字就像硬幣的兩面,是一體兩面的關係,看似平常,卻很不容易做到,要真正做到,必須要有足夠的誠意和剋制貪婪的狠勁。

36、性價比並不是絕對低價,堅持性價比同樣可以做高價、做高端。舉個例子,Redmi 98英寸智能電視剛上市時定價是19999元。從價格上來說已經非常昂貴,但是這依然是極致的性價比,因爲當時同樣尺寸的巨屏電視均價在15萬元左右。

所以,性價比不是討論絕對價格,更不是低價。性價比講究的是比較優勢,就是同等價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價格最低。而極致的性價比就不再是競爭手段,而是商業修養、嚴格的自我要求,以此表達對用戶的誠意。

37、以前軟件行業也好,硬件行業也罷,做大型工程都是召集起一幫精英關起門來做。這種辦法看起來快,實際慢,因爲準確性不高。羣衆路線則不同,看上去是笨辦法,但是非常有效。不僅如此,聽意見、有反饋,讓用戶產生了很強的參與感。

一旦用戶覺得產品研發有自己的貢獻,產生的感情絕非一般的品牌忠誠度可以比擬,而是一種對品牌的強烈歸屬感。有了參與感,纔有新媒體營銷。

38、我曾經看到不少品牌在新媒體營銷上花費了很大的代價,乍一看做得有聲有色,但最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或者無法持久吸引用戶的支持。說直白點,這就是“水軍”和“自來水”的差距。“自來水”是後來纔有的詞彙,但很符合我們早期的想法。

那時候,我們沒有任何廣告,也沒有任何公關費用,我們能想到的就是直接面向每一個消費者,在他們中間產生口碑,把每一個用戶變成小米的宣傳員。

很多公司一開發產品就着急做預裝、做推廣。其實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不要那麼着急做營銷,能不能先把產品打磨好,先服務好一批用戶,讓他們成爲“自來水”,接下來的營銷才真正是“水”到渠成。

39、各種新平臺、新工具出現時,沒有任何理由不去擁抱。用戶在哪裏,我們就應該去哪裏,去溝通、去交心,盡全力跟用戶距離再近一些,溝通交流再多一些。

40、很多人問過我同一個問題:誰在幫你運營你的微博?我的答案是,我自己,我所有的微博都是我自己發的。的確,有的企業家朋友也有自己的新媒體賬號,但背後往往是公關團隊在代勞。我始終覺得,如果不親手發微博,很難真正達到傾聽用戶聲音、跟用戶交朋友的目的。我不光自己發,還號召同事們都參與。

這些年來,很多人,包括內部的同事和外部的朋友,都就這件事勸過我,他們苦口婆心地說,品牌的損失是不可衡量的,在新媒體上還是讓員工閉嘴爲好。這些我當然瞭解,但是,如果我們因爲怕出錯而畏懼跟用戶直接溝通,放棄最高效、直接的新媒體平臺,那麼小米最根本的“羣衆路線”又從何保障?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行爲。

41、2018年以來,電商直播興起,我提出能不能也嘗試做一下。但是同事們表達了反對意見,他們說,直播就是新時代的電視購物,都是帶貨主播的事,作爲企業家你需要維護形象,要想顯得高級,還是得有點距離感。我對他們說,沒有任何理由把我跟用戶分開。我不相信企業家做直播、直接跟用戶互動就是低端的,只有低端的做法,沒有低端的互動。

42、接上互聯網,註冊一個社交賬號,和用戶聊上天,這些都不難,難的是十年如一日堅持跟用戶溝通,堅持用真誠打動用戶,和用戶真正打成一片。

43、很多朋友問我怎麼和用戶互動,作爲一個工程師、碼農,我的性格其實比較內向。面對用戶時我只有一個想法:只要能和用戶玩到一起,我就豁得出去。我在公衆領域中最知名的標籤應該不是企業家,而是“R U OK”。不少公司來交流,老問我“R U OK”是怎麼策劃的。我說,真不是策劃的,就是我比較豁得出去。

我也能理解,人人都有點形象包袱,企業家尤其如此。但在互聯網時代,人與人的平等溝通是不可逆的趨勢,和用戶互動的管道越多越好,只要不帶明顯惡意,放輕鬆跟用戶一起玩就好,他們的調侃其實是對你的喜愛。更何況,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哪怕鬧點兒,也不丟人。

44、在所有和用戶交朋友的動作中,我最在乎的只有兩個:第一,我們能不能做出讓用戶尖叫的產品,讓用戶願意排着隊來購買;第二,用戶用了我們的產品,是不是願意主動向朋友推薦。

四、打造爆品

45、大多數人對“爆品”的着眼點僅在於“爆”,也就是產品賣得好。希望產品大賣這沒有錯,但是“爆”是“品”的結果,爆品是打造出來的,不是營銷出來的。這也就導致市場上不時冒出一兩款“爆品”,但鮮有持續出“爆品”的公司。出一兩款爆品有時候靠運氣,但持續出爆品,就一定要靠完整的模式和體系。

46、出貨量大的不一定是爆品,性價比高於行業普遍水平的、技術和工藝遙遙領先的,也不一定是爆品。一支圓珠筆,我們在小商品批發城裏可以用9.9元買一大把,而且實際出貨量也非常大。

但是,這不是爆品,因爲消費者不是因爲產品好、有口碑才選擇,而是因爲這樣的產品充斥着市場,消費者沒得選。如果我們做出的圓珠筆品質是普通圓珠筆的10倍,但價格還是9.9元,這才擁有成爲爆品的可能。

47、那什麼纔是爆品?我的定義是:產品定義、性能、品質或價格與現有產品明顯不同,大大超出用戶期望並引發口碑熱烈傳播和熱銷的現象級產品。

如果覺得這段話過於正式,我還有一個簡潔版:產品力超羣,具有一流口碑,最終實現海量長銷的產品。再通俗一點講,如果一個產品具有四個特徵:單款、精品、海量、長週期,我們就可以說它是爆品。

48、什麼樣的經營方式可以讓一家企業持續不斷地生產出爆品?總結下來,我認爲需要做好以下四個方面:找準用戶需求。超預期的產品。驚喜的定價。效率制勝。

爆品源於大衆需求,必須要找到用戶普遍的痛點,給予超預期的滿足,再用極致性價比擊穿行業慣性,這樣的產品才能形成巨大的勢能,成爲爆品。

49、對於痛點洞察,難在不僅要研究用戶,還要想到用戶前面,想得比用戶多。這就需要我們對更高層次的行業痛點、社會痛點做出判斷。痛點的層次越高,做出爆品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2014年前後,空氣質量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痛點,我們推出的高性價比空氣淨化器就成了爆品。

50、什麼是超預期的產品?價格便宜是超預期嗎?不一定。前面我們已經說過,性價比高的前提是產品足夠好。單純低價不是超預期。產品好用是超預期嗎?也不一定。用戶購買一個產品,好用是基本訴求。老百姓常說“貨比三家”,在決定購買的時候,他們已經對好不好用有了大致的預期,所以好用也不是超預期。

只是價格便宜和只是好用都不是超預期,唯有聚焦核心需求、性能出衆、設計出挑、質量過硬,也就是“全面優秀,外加至少一方面傑出”,纔有機會做到超預期,從而形成口碑。

51、要做很酷的產品,要有遠超同行的體驗,就需要巨大的投入,而爆品又要堅持高性價比,看起來是很難賺錢的。這矛盾嗎?不。有句話叫“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薄利多銷依然可以積累可觀的利潤。

而爆品模式的核心是提升效率,在真材實料、精工製造的同時緊貼成本定價,還能擁有利潤空間,這是企業保持長久競爭力的關鍵。

52、要提高效率,就需要精簡SKU並做到海量,憑藉出色的產品力實現相對長的產品生命週期,進而有效分攤研發成本、控制生產成本和服務成本。此外,通過新媒體營銷降低市場成本,通過電商等高效的渠道降低銷售成本。

53、打造爆品的四項關鍵能力:

1)洞察未來:產品要有“明天屬性”

什麼是“明天屬性”?就是給用戶提供代表先進趨勢的、令他們嚮往的全新體驗,而且這種體驗是用戶一旦用過就不想放手的。比如用戶一旦用了智能手機,就再也不想用非智能手機了。因爲人人都向往,所以這些爆品擁有強大的自傳播能力。

2)洞察用戶:精準取捨功能

從產品定義來看,爆品的第一法則就是做減法,少即是多,只專注解決用戶最迫切的需求,把這一個需求做透。比如我們做第一款掃地機器人時,就只專注“掃得快,掃得乾淨”這一條,其他的功能如拖地等先放一邊。

在面對生態鏈繁多的品類時,小米有一條產品定義取捨法則:滿足80%用戶的80%需求。哪些功能要保留,哪些功能要捨棄,取決於對用戶需求的洞察。

3)創新實現:重組技術和供應鏈

有十足把握能做到的產品一定不是好產品,更不要說有極致的體驗了。在產品精準定義之外,爆款要做到超預期,還需要大量獨特的創新,而這些創新需要通過對技術和供應鏈資源的重組來實現。這需要團隊擁有開闊的技術視野、深厚的預研深度,以及對供應鏈資源的深刻理解和深度把握。

4)精準觸達:直達目標用戶

我們找到了用戶的需求,也做出了超過用戶預期的產品,最後給出的也是低於用戶預期的價格,這樣的產品能不能爆呢?其實還差一點,就是要把這麼好的產品更直接充分地展示、送達給目標受衆,這樣纔有機會真正成功。

這需要我們有效率更高的營銷方法和銷售渠道。小米的“鐵人三項”模式中的高效新零售渠道正是基於這一考量:基於新媒體陣地建設用戶社區,將信息直接傳遞給用戶,然後用極致快捷的渠道將產品送達用戶。

54、在產品定義和研發過程中一定要進入“小白模式”,而不要一下子就進入“專家模式”。所謂“小白模式”,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方面是要能夠代入普通用戶視野,從最廣大用戶的角度去思考用戶的真實需求、產品定義和設計方向,找到最具優雅易用性的體驗,體現的是用戶洞察素養和對用戶體驗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是在思考業務決策、產品實現時,不要囿於行業中已有的模式和路徑,而是回到產品實現需求的原點進行思考。

“小白模式”也是第一性原理的體現,即我們要還原用戶最本質的需求和產品最底層的結構,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照搬既有的理論和經驗。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更精準的需求洞察、更優雅易用的使用體驗,以及更令人驚訝的創新。

五、高效率模型

55、我覺得,“一分價錢一分貨”大體是對的,但它應該反過來,是“一分貨一分價錢”。不應該把市場推廣、廣告渠道的層層加價算在一件商品的價格裏,而應該算這件商品在原材料、研發、設計、製造上花了多少錢。大多數企業都在10%的生產成本里摳搜,從來不向無謂損耗的90%的交易成本開刀,這是“便宜沒好貨”的根源。

56、在影響定價的五個因素中,小米主要做了三件事:打造爆品,降低全鏈條的分攤成本。用好互聯網工具,做高效的新媒體營銷、電商和新零售。自我控制利潤空間:硬件淨利潤率永不超過5%。

57、提高效率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擰毛巾”,主要是壓縮內部費用,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壓縮空間有限,而且過度壓縮費用未必有利於公司的長期健康發展,比如研發費用對產品力的提升就極有必要。

我更傾向並且用得更多的是另一種方式:模式優化,即儘可能壓縮商業流通領域的中間環節,同時少做事,用最聰明的人簡化流程。

58、“小米模式”選擇的優化方式就是“鐵人三項”模式。“鐵人三項”模式就是把設計精良、性能和品質出衆的產品緊貼硬件成本定價,通過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線上線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給用戶,然後持續爲用戶提供豐富的互聯網服務。

59、典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就是將吸引用戶和獲得利潤分成兩步。我們通過高性價比的硬件吸引了用戶,然後給用戶提供各種增值服務,比如應用分發、遊戲、閱讀、雲服務等等。用戶使用了互聯網服務就相當於給小米支付了一點“小費”,使企業能夠保持良好的經營和利潤的持續增長。

六、商業思考

60、我認爲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革命”,零售的本質沒有改變,而所謂的“新”,核心在於商業效率的提升。“新零售”與線下還是線上無關,更與輕公司還是重公司無關。

61、隨着業務拓展、規模擴大,購買你的產品和服務的人羣變得多元,要支撐企業的高速發展,必然要獲取更多的流量和用戶。此時,企業稍不留神,就容易陷入“規模不經濟”的陷阱:對流量的渴求壓倒一切,導致忽略了真實的用戶增長,規模越大,效率反而越低,最終也就無法爲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62、我們需要有個清醒的認識,20世紀20年代的互聯網跟10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如果我們無法形成有效的流量閉環,流量成本、外部平臺依賴都會影響企業的效率變革,對小米而言,這將是商業模式上的挑戰,隱藏着巨大的危機。爲了迎接這一挑戰,我們首先要意識到,能夠持續帶來新用戶沉澱的,纔是閉環;能夠形成閉環的,纔是高質量的增長。

63、關於造車,相比特斯拉,我們晚了十多年,相比國內最具代表性的造車新勢力,我們也晚了五六年。現在入行晚嗎?我認爲並不晚,汽車是一個百年賽道,電動汽車纔剛剛起步,我們還有充足的機會。

64、經過反覆討論,我們總結出了大公司做新業務的三個大坑:認知錯位、慣性思維、偶像包袱。

認知錯位就是錯誤地預估了行業複雜度和自己的能力。認知錯誤最大的危險之處,就是會導致對新領域缺乏足夠的敬畏之心,陷於不知己也不知彼的危險境地,嚴重延誤有效推進速度。

一旦出現認知錯誤,必然會導致慣性思維,會把原先的行業經驗、行爲習慣不假思索、刻舟求劍似的照搬到新業務中來。慣性思維一旦發生,危害極大,輕則效率低下,重則方向錯誤。

“偶像包袱”則是一方面面對合作伙伴時低不下頭,俯不下身,無法用謙遜的心態向同行學習,另一方面總想着第一款產品就要驚天動地,全面勝出。如果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是一種傲慢,也是一種虛榮,更是一種莫名其妙的速勝論幼稚病。

如何避免這三個大坑?我們需要在做策略推演時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同時,始終堅持創業團隊心態,杜絕一切盲目樂觀與傲慢,保持警醒、謙遜,甚至保持對生存的恐懼。借用劉慈欣在《三體》中的精彩論述,就是“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