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店和情懷

讀到一篇文章,模範書局創始人姜尋在庫房搬書時從二樓跌落,不幸離世,留給妻子的除了用理想澆築的6家實體書店,還有將近2000萬元的債務。

姜尋是詩人、畫家、圖書裝幀設計師和雕版收藏者,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2014年他在楊梅竹斜街開了第一家書店,2019年開了中國第一家教堂書店,當年就被譽爲北京最美書店。爲了經營6家書店,姜尋曾經各處借錢,一度還賣房還債。他在世時不讓妻子插手他的書店,他說她不懂書,做不好書店。姜尋走了,40歲的妻子邢娜不得不出來處理書店的所有事物,要給員工開工資,要替姜尋還債。

整篇文章所講內容兩部分,一是講姜尋對於書,對於開書店夢幻一般的執着,那是多深的熱愛啊,可以不喫好的,不穿好的,租房子住,忙得沒有休息日,可他無怨無悔、樂在其中,直至獻出生命。二是講邢娜和丈夫不一樣,原來她可以和姜尋一起租房子住,對他所忙之事不加干預,是因爲她對丈夫的愛和尊重,主要是尊重。如今她不想做姜尋那樣的理想主義者,開書店不賺錢,她現在只想替姜尋還債,如果有更好的辦法,她不會做下去。

想起在很久以前,我還年輕,丫頭才三四歲,我從單位下崗,沒有正式工作,在超市裏站櫃檯給人家賣熟食。中專時的校友來看我,說:“你那麼愛讀書,正好可以開個小書店,你很適合那樣的工作。”當時大家都沒有現在有錢,下崗的特別多,但當時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或大或小的書店租書或者賣書,馬路邊還有報刊亭和電話亭,手機還是普通百姓的稀罕物。後來我當然沒開書店,既沒本錢也沒魄力,賺不了生意的錢,今天我想說的是後面的話。校友走後沒幾天和閨蜜逛街,聊天聊到校友的建議,清清楚楚記得閨蜜當時說:“開書店那樣的好活兒,誰能不適合呢?”我沒吱聲。

前幾天剛剛聽完《人世間》的小說原創版,水自流愛書,臨終前念念不忘他的書店,感恩公司顧問對自己多年的幫助,老闆曾珊在病牀前信誓旦旦地告訴他,公司會接管書店,並且會永遠開下去,請他放心。水自流去世沒多久,那家書店被關掉,門面重新裝修變成肯德基,紅紅火火地開業了。原因很簡單,書店不僅不賺錢,還經常賠錢,肯德基顧客盈門,生意紅火。

情懷和藝術都需要金錢買單,這是不爭的事實。

開書店這件事,如今我可以回答閨蜜的反問,還真有很多人不適合。至少在我目前的認知範圍內,沒有足夠的熱愛做不成,沒有足夠的金錢也做不成。

我是愛書的人,但如今買書少了,人老眼睛花,往往讀書伴着眼睛痠痛,書買多了不看日後很可能廢品或者垃圾。年輕時眼睛好,但能用來買書的錢太少,不捨得。能用來看書的時間也少,得忙着賺飯錢。

如今有些書從手機裏能讀到電子版本,也能聽到音頻,但我就是享受鼻子聞着墨香、手指翻動書頁的那種感覺,這也是一種不可救藥的執念。

我贊成文章中對邢娜表示不想扛着模範書局的標杆走下去的理解,人各有志。但像姜尋那樣爲情懷現身的人永遠存在,也永遠會有人欣賞。唯有書香能致遠,包容多元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