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诗书‖ 再见,许三观

近日终于又拿起了余华先生的《许三观卖血记》,还清晰记得2020年秋季的一节语文课上,孙东梅同学在讲台上向大家讲述许三观九次卖血经历的情景,那时我还没有勇气读这本书,而今思想碰撞的期待给了我足够动力。

简单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并没有绚烂的情节,“所有故事都以一种明确的节奏到来;情节片段全部铺展开来,水到渠成,人物关系、矛盾顺理成章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丝毫没有拐弯抹角、矫情的感觉”。

作品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写起,讲述了身为城里丝厂工人的主人公许三观通过十一次卖血挣来的钱渡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故事。

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他回村里遇到的两个朋友阿方和根龙要去城里医院卖血,出于好奇,也为了证明自己身强力壮,他也跟着去了,用挣来的35块钱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第二次卖血是因为许三观的大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为了赔偿医药费,只好去卖血;第三次是因为他一直暗恋的女工林芬芳摔断了右脚,他趁虚而入,为了报答她,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早日痊愈;第四次卖血是1958年的“大跃进”、大炼钢和大食堂之后,全民大饥荒,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为了让一家人吃顿饱饭;第五次卖血是为了让下乡当知青的一乐吃点好的补身体;第六次卖血是为了招待儿子二乐的生产队长,让二乐尽早抽调回城;之后的四次卖血都是为了救生重病的大儿子一乐的命;许三观最后一次试图卖血是在儿子们都成家立业之后,六十多岁的他到街上闲逛,偶然闻到炒猪肝的香味,于是他决定为自己卖一次血。

催泪的细节

作品的语言是余华一惯的风格,简洁而不简单,好像江南的水墨画,聊聊几笔,意境全出,画面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尤其是看似平常的人物对话,总是猝不及防地击中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时而让人笑出声来,时而又惹人泪水直奔。

                  笑中含泪的一抹亮光

许三观一家在饥荒中已经喝了一个多月的玉米稀糊了,为了熬过难关,一家人每天只喝两次玉米稀糊,早晚各一次,别的时间全家都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动,这一躺就躺到了这一年的十二月七日,这天晚上,许玉兰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把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给许三观多煮了一碗,尽管这一碗被三个儿子抢走喝得精光,今天是许三观的生日。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许三观用嘴给每个人都炒了一道菜,三个儿子点得都是红烧肉。他为许玉兰做得是清炖鲫鱼,为自己准备的是爆炒猪肝(卖血之后恢复体力的必点菜),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菜使屋子里响起了此起彼伏吞咽口水的声音。

这一部分可谓是困境中笑中含泪的一抹亮光,是物质极度贫乏下的一场精神宴席。

                相濡以沫的一份真情

许玉兰被批斗期间,许三观一直坚持给她送饭,每次送饭的铝锅里全是米饭,一点儿菜也没有,别人问起,“为什么不给她在锅里放些菜?全是米饭,吃起来又淡又没有味道”,许三观指着许玉兰说,“要是给她好吃的,我就是在包庇她了,我让她只吃米饭不吃菜,也是在批斗她……”。

等那些人走开,许玉兰用勺子从米饭上面挖下去,就会看到下面藏了很多肉,许三观为她做的红烧肉。

家庭批斗会上,为了维护许玉兰在儿子们心中的形象,许三观进行“不太体面”的自我检讨。

许三观最后一次试图卖血,因年轻血头的话而精神崩溃、涕泗横流的时候,面对儿子们的数落,许玉兰狠狠地教训儿子们:“一乐,你今天这样说你爹,你让我伤心,说起来他还不是你亲爹,可他对你是最好的,你当初到上海去治病,家里没有钱,你爹就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去卖血,卖一次血要歇三个月,你爹为了救你命,自己的命都不要了,隔三差五就去卖一次……你们的良心被狗叼走啦……”。

如果单看这几件小事儿,会认为这不过是夫妻间的理所应当,如若纵观两个人曾经的不信任、愤恨、无奈、不堪,便会被这份患难中相濡以沫的情分所打动。

                绝境中的一束温暖

许玉兰带着许三观借到的63元钱先护送一乐去上海看病了,许三观决定随后一路卖血去上海。第一站是林浦站,他下车后朝河边走去,不错,他要去做卖血前的准备——喝水,坐在河边吃着热腾腾午饭的林浦居民看到一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一碗一碗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执意给许三观提供不限量的热茶水,得知他喝水的原因后,又送给他所需的盐。许三观无以为报,在寒风中给他们鞠躬。

正如许三观喝过热茶水之后的感叹,“这茶水真是香”!

许三观在百里站卖过血后,虚弱得倒在了地上,好心的人把他送到旅馆,给冷得发抖的许三观盖上四条棉被,又给他买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晚上同屋住宿的一个60岁的男子用热乎乎的小猪崽儿给许三观暖被窝。松林站之后,许三观为了省钱,搭上了来顺来喜两兄弟的顺风船,这更是一段温暖之旅。

这一路上,许三观,一个年近半百的男人,流下了很多次眼泪,有绝望的泪,有委屈的泪,更有来自陌生世界里的感动之泪。这一篇章,我也留下很多泪,有悲伤的泪,有无奈的泪,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泪,更有来自陌生人之间的热腾腾温情之泪。

与《活着》相比,此次余华先生手下留了更多的“情”,人为尊严而活,却有比尊严更残酷的现实,人为面子而争,却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虽被那个时代裹挟,与命运抗争,终究是撞击出了希望。

着迷的韵律

这部作品的叙述节奏很有特色,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有很多重复的语言和结构,“余华曾表示《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是受了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影响,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具体体现为整个叙述节奏的不断往返和重复,展示出一种令人着迷的音乐韵律性”。

第一次注意到这样的叙述方式,所有的人物、背景、情感在循环往复的节奏中一一呈现,读起来自然酣畅,让人惊叹于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再见,许三观

20世纪中后期,像根龙、阿方、许三观这样的工农阶层生活仍处贫困状态,由于受“快速致富”的思潮影响,卖血成为了“来钱多又快”的挣钱途径,加上当时这些人的文化水平低,卖血门槛也极低,“卖血潮”一时刮了起来。

许三观,你无疑是幸运的,在你一生11次卖血的经历中,你并没有因为医用器具的感染而感染上艾滋病或者肝炎,你凭借卖血熬过了人生中的许多难关。然而,有太多的人没有你的这份幸运,因为卖血而感染上可怕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不仅剥夺了他们卖血的权利,还拿走了他们的健康,甚至剥夺了他们的生命,比如你的朋友阿方和根龙。

其实,像你这样的故事,我并不陌生,我们县里的一个村也曾遭遇过“卖血潮”并且一部分人尝到了不幸的苦果,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卖血致富”已然成为历史,今天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致富门路,他们走进采血车撸起袖管大都是为了无偿献血。

如若你生逢盛世,你定不会因为“卖不了血”而精神崩溃。

再见,许三观。

参考资料:

1.《许三观卖血记》.余华.2017.10.

2.《从<许三观卖血记>,一探中国20世纪中后期“卖血潮”的前因后果》.西北道东南(百度号).

3.《许三观卖血记》百度百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