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願你不疾不徐”

閉關一月有餘,卻終日困於內心的紛紛擾擾,覺沒睡好,書也沒讀幾頁,工作狀態亦欠佳。今天《老俞閒話》中兩位“餘”(俞)老師對談的主題是“願你不疾不徐”,頗對我近日的“病症”。

又見餘世存老師

五年前在“紙的時代”書店曾參加過餘老師當年的新書——《時間之書》的分享會,並獲得了老師的親筆簽名,回去後本打算在每個節氣的當天翻閱,這樣自己的每一年都有24個別樣的時間刻度。

不料,總是沉浸在瑣事之中,“時間之書”終究沒有留下我的足跡,匆忙去書架上尋找這本書,卻了無蹤跡,幾經記憶推演,才隱約記得遺忘在單位的書架裏,難怪會時常迷失在時間的洪流之中。

五年的時間,餘世存老師愈加神清氣爽,眼神也愈加澄澈。對於俞敏洪老師連珠炮似的的發問,餘世存老師坦言自己也曾有在一個地方待不下去的時候,嚴重到如果繼續待下去就會出事的境況,於是他去了大理修養兩年,當然這兩年中並不是純休息,而是靜下心來讀了很多經典之作,回來之後又投入創作,而後創作風格慢慢發生了變化,與前期的作品相比,少了很多的鋒芒,其實內心的“熱情”依舊未減當年,只是傳達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這大概也是作家的“成熟”吧。

讀什麼?如何讀? 

關於“讀什麼?如何讀?”這兩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兩位老師都有自己的見解。

讀書肯定要下笨功夫,找到一本自己喜歡的或者適合自己的經典著作抄寫下來,就像蘇軾抄漢書一樣,熟能成誦,方能化用。

閱讀時要拿出考研究生的態度,餘世存老師的一個朋友讀餘老師的《老子傳》,讀了七八遍,每讀一遍就做一遍筆記,讀的過程中,這位朋友和餘老師的思想產生了共鳴,思維得到了鍛鍊,再去讀別的書時,讀得很快,甚至一目十行,也就是“先往深裏挖再往廣裏走”。

俞敏洪老師爲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每當他讀到一段好的語段時,就用手機上的錄音軟件錄下來,翻譯成文字,再拷貝到電腦上,這樣可以節省很多時間。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讀書可以對沖一個人的本能,讓人從投機的狀態中走出來,當你沉浸於閱讀時,讀書的意義就已經存在了。”

如何度過四年大學生活?

大學好好讀書、交交朋友足以,在書香與友情之中度過,建立起自己在世界中可信賴的座標,這個座標可以是可信賴的經典書籍或者他人,當然這個人也可以是自己,在餘老師的作品《人間世》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鄭州的小夥子努力考上北大就是爲了去那裏尋找五四青年,結果他問了很多人都感覺不是五四青年,思考良久,結果發現自己就是五四青年,可見個人期許對自己的成長髮揮着重要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大學生活,才知我一直處在不安全感之中,參加社團,做兼職,跑比賽,一刻不得閒,短暫而又漫長的四年時間裏竟不知道人生的座標在何方,書讀得似乎也不少,卻沒能讀通讀透,如果上大學之前能夠得到老師們的教誨該多好呀!

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

對話中,兩位老師還談到了“崗位價值與自我價值”,“一個人所處的崗位價值就是崗位的貢獻度,簡言之,崗位價值是客觀存在的,與誰在這個崗位上任職是無關的”。崗位價值所獲得的報酬與自我價值的大小關係不大,要想遠離焦慮,擁有強大的定力,就需要增加“自我價值”,即無論你處於什麼地方什麼位置,都能獲得豐厚報酬的能力,即核心競爭力。

這樣的一個區分與認知,會讓人沉下心來在自己的領域深耕細作,避免陷入巨大的虛無與焦慮之中。

《時間之書》中最治癒的話莫過於這句“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然會有答案”,的確,從容不迫地有節奏的成長和生活,“不誤農時”,“不違地利”,與時間爲伴,用時間的刻度去理解生命的廣度和文化的深度,長此以往,方有“人和”。

正如餘老師所說:“我們與時間的聯繫,給人提供宿命般的踏實”,願我們不疾不徐,在“時間之書”中邂逅應有的“答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