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 岁月有回声

省赛结束之后,备赛以来积压的各种任务扑面而来,还好长长的十一假期赐予了身体酣睡的机会,还好缠缠绵绵的秋雨留住了奔忙的脚步。回归正常生活后的一地鸡毛虽无情地将两个月备赛中的煎熬、快乐、感动等万千思绪在不知不觉间冲到记忆的边边角角,直到被遗忘,但总有一些东西似乎与时间无关,在发生的一刹那,就注定要深深镌刻在漫长的成长之路上。

高山仰止——“好课”的模样

如果问我,今年与去年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什么地方,我会毫无疑问地回答是讲课方面。去年的课虽然也费了很大的功夫,但前方始终没有“好课”的指引,再加上缺乏参赛经验,备课匆匆忙忙,录课慌慌张张,总是顾此失彼,录出来的课自己都不忍直视。今年师父的加入,在讲课方面让我重拾了信心。

师父是市级名师,虽已年近半百,但宝刀未老,听到她讲课,在职教语文教学生涯中摸爬滚打7年的我才切身感受到身边语文教师的魅力,吐字归音、教姿教态、情感把握、备课充分等等,不仅彰显着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还流露着那久经岁月沉淀的温婉大气与宠辱不惊

今年教学能力大赛的一个变化是增加了一堂45分钟的课,这个重任无疑由师父来扛。这节课的主题经过团队协商敲定为“少平的选择”,在借鉴普教相同主题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经过两三轮碰撞,师父理清了大思路,随后找学生试课。试课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来《平凡的世界》篇目太长,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阅读,二来中秋假期留校学生根本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试课,结果可想而知。

时间紧任务重,然而师父很执着,在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后,她将这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地给学生讲透,尽管我们再三示意到了饭点,她还是坚持将这节课按她的节奏讲到了12点多,这次试课在学生的掌声中结束,让我们对学生的学情有了更多的把握,为教学的诊断改进提供了依据。

在之后的备课中,师父边打磨边背诵,录课之前再次试课,与学生尽可能一遍又一遍地沟通,最终录制出来的这堂课虽有一些遗憾,但整堂课自然流畅,师生配合默契,不失为一节优质课。从师父备课、试课、正式讲课的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一堂“好课”应有的模样。

如琢如磨——交流碰撞

今年由于各种原因,备赛时间依然紧张,比赛临近需要准备各种材料,尽管协助了45分钟的课,但并没有深入参与备课,包括各自录制的10分钟左右的课,真正的磨课是在提交完全套的市赛资料之后,即准备比赛现场每个教案中6-8分钟的课时,此时有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除了讲实施报告的负责人李老师之外,团队其他三人每人主要负责设计两个教案,设计完再一起碰撞。

我负责的教案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细节描写初探人情之美。这个教案没有可供参考的直接范例,当我一直苦于找不到切入点时,负责人李老师向我推荐了2016年国赛一等奖《我的母亲》的示范课,看完之后我深受启发——回归文本,接着又研读了前年国赛一等奖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心中有了大致的思路,逐字稿出来之后,顿感心中的石头落了地,然而我深知稿子的内部脉络并没有打通。

师父也要准备这个课,我们一边讨论,她一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当我读完她的修改稿之后,感觉逻辑思路顺了,更贴近学生了,当我听她讲完后,感觉这是她的课了。

我负责的另一个教案片段设计也是绞尽脑汁才灵光乍现,稿子出来后在赛前与负责人讨论,删繁就简,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了,目标更加明确了。其他几个教案在大家的相互助推下也都至少经历过两轮打磨,当一段又一段课看似轻松展现出来的时候,大概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蚕破茧而出过程中的汗水与泪水。

真希望有时间和经历能够把这些集体打磨出来的课录制成系列微课,助力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打开眼界,点亮生命之灯。

课堂之外 ——痛并快乐着

静下心来回忆两年的参赛经历,深刻意识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教学能力大赛是一个容不得团队任何成员划水的比赛,它彰显着老师的基本功,挑战着团队成员的体力和耐力,更考验着团体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理论提炼运用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外部沟通的能力。

团队的四个人并不只有备赛这一件事,四人家里都有孩子,三个人的孩子都都没有上小学,一人在为今年高考的儿子提供后勤保障的同时还需要照料年迈的父母。今年的市赛延迟到了开学,其中两人还是班主任,随时降临的各种班级事务和意外突发状况应接不暇,挤占着原本就不宽裕的时间。在紧张的备赛中,不知校园里的桂花何时“纷纷开且落”,不晓天空的明月何时“阴晴圆缺”,不识今年中秋的月饼包裹着多少守望与乡思。

参赛资料中的录课并不是老师备好课就行了,还需要学校智慧教室的支撑、学生的默契配合、专业的录制团队,师生的服装、教室的布置、网络的畅通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到。一路走来,感恩的是录课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都在学校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

市赛的录课教室我们借了服装团队很大的力,45分钟、3个片段的课都是在服装的实训室顺利完成。今年的省赛采取了国赛的方案,首先在校内现场录制两段6至8分钟的课,学校有两个参赛团队,而只有一个可供录制的半智慧教室。

比赛在即,经过团队考察只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机房可以勉强录制,但机房桌子上的电脑需要拆卸,桌子下面布满了线,拆卸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由于教室纵深还行,为了减少麻烦,其实拆掉三分之二的电脑就可以了。清晰记得那是个周末,大家都休息,我们的诉求反应之后,第二天走进教室时,教室里干净整洁,桌子上一个电脑的影子都没有,全新的电子大屏已到位,计算机专业的几位老师正帮助我们调试网络,一股暖流在心中久久涌动。

或许在备赛的过程内心有过多次放弃的念头,但当大家坐在一起碰撞交流的时候,当夜幕降临沉浸其中的时候,当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被唤醒的时候,当想到那么多人的支持和鼓励的时候,你没有理由选择半途而废,迎接你的必定是风雨兼程。很多事情没有所谓的值得与不值得,只有愿意与不愿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