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不是越活越吝啬,而是越活越精致

选择必需的、品质好的物品

极简生活,不是越活越吝啬,而是越活越精致。

添置物品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如何购买却是一门学问。极简的核心是,告别那些多余的物品,尽量只保留必需品。因而,添置物品的第一要务,也是尽量选择必需品。

必需品有很多,衣服、鞋子、化妆品、家居用品、厨房用具,都是每日生活离不开的东西,且每一类产品都有多个品牌,性能和外观也令人眼花缭乱,这就使得,我们在挑选必需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掉进一个陷阱——有用,但不够实用。

我买过一套餐具,里面包括四个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深瓷盘,用它来盛放美食做摆拍,效果非常赞。购买这套餐具的初衷,是为了用它来做西餐,比如焗土豆泥、做燕麦香蕉蛋糕,分量适中,既能用在烤箱里,也可以用于微波炉。

刚买回来时,我用这套餐具做了三四次西餐,偶尔也会用它盛放一些简单的沙拉。可是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套餐具虽精美,品质也很好,但因形状特殊又不统一,每次清洗都比较费劲,且在收纳时也无法叠放,橱柜里最下面的空间,被这套餐具占据了一大半。我这才意识到,选择必需品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后来,家里用的餐具都是从宜家买来的灰色系和粉色系的盘子与碗,价格不贵,但收拾起来十分方便,因为大小和形状都一样,叠放在一起能节省不少空间。至于做西餐的问题,我细想了一下,频率真的不高,且烤箱里带的披萨盘,以及微波炉自带的塑料盘,已经可以满足使用功能了,无须再添置。

在选择必需品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在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选择最喜欢的、品质最好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选择自己最满意的物品,不存在忍痛割爱的情结,内心是平衡的,对买来的物品也会充满喜爱,并更加珍惜;第二,品质好的东西耐用,一件高品质的物品可替代具有类似功能的几件低品质商品。

就我个人的物品来说,目前想到的有两件必需品非常符合上述法则。

第一件物品是,厨房里的多功能智能电饭煲。

这个电饭煲在同类产品中价格颇高,但事实证明,贵也有贵的道理。在安全性能方面,它是很有保障的,且具备十几项功能。煮粥、蒸饭、煲汤、做蛋糕等常规功能自不用说,最让我满意的两个功能是“再加热”和“预约”。

偶尔,锅里的汤或饭凉了,选择5到20分钟不等的时间进行再度加热,加热完不需要等待排气,直接就可以打开,非常方便。预约功能对上班族来说更是方便,我在晚上9点钟预约煮粥,放好喜欢吃的杂粮,选择预约9个小时,早上6点钟的时候,粥就煮好了。起床后,不用慌忙地准备早饭,就享受到了有粥可温的美好。上班族也可以在离家前选择预约煮饭,下班后饭就好了,也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这款多功能电煲饭,算是我家里的“爆品”了,从买来至今已有四年,几乎每天都在用,且质量很好,从没有出现过故障。透过这一必需品,我想分享的心得是:多用性也是实用性的一种,用途越多的东西越实用,可以省去买其他产品的时间和花费,更加节省金钱和空间。

第二件物品是,鞋柜上一双可爱又舒适的“多用”拖鞋。

这款拖鞋是我去年买的,不是什么奢侈品牌,但质量非常好,且穿着舒适。当时,我选择的是黑红色,上面有一个凸出的卡通斑马。这款拖鞋从被带回家的那天起,几乎每天都要被我踩在脚下,可作为居家的拖鞋,也可以作为凉拖穿出去,冬季也可在浴室里穿着,鞋底超级防滑。

现在,这款拖鞋已经伴随我快两年了,没有出现任何的质量问题,踩在脚下的舒适感和当初一样,我对它的喜爱和满意程度,也丝毫未减。我想,如果不是它自己坏掉的话,我应该不会主动将其丢弃。

总之,添置物品一定要理智,确定是不是真正需要。如果真的需要,就在可承受范围内选择品质最好的,自己最满意的。品质好的物品,有时价格会稍贵一些,但不要因为“舍不得”就选择将就,买质量不太好或自己不太喜欢的。那样的话,心里可能依然会惦念原本中意的产品,抑或在看到更漂亮的样式时会忍不住想把将就买来的产品替换掉。

不信的话,你可以回想一下:那些你特别喜欢的,狠狠心才舍得买下的高档物品,是不是让你更加珍惜,更加不舍得轻易丢弃?也许,当初做决定时咬了咬牙,但它却帮你节约了日后的维护成本与替换成本,并让你在使用它的时候,喜悦与满足油然而生。

这,不正是我们添置物品时心心念的场景吗?

绝不因价格便宜而去购买

刚学会网购的时候,真的是“烧”掉了不少钱。

看到超级有吸引力的买家秀,想象着某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已经有点儿按捺不住想要下手了。再看价格,更是忍不住激动,比实体店要便宜一半,那感觉简直就像是“不要钱”。那一刻,手比脑子要快,立马下单,坐等收货。

终于盼到了快递员的电话,取回包裹的路上就直接把它拆开了。然而,看到实物的那一刻,像是被泼了一盆子冷水。虽然不是每次都这样,但“十有八九”的形容并不夸张。糟糕的体验并未让我放弃继续网购,而安慰自己的理由是:“反正价格不贵,也不算亏。”

就这样,从网上淘来的便宜货越来越多,塞满了我的房间。可真到需要用的时候,总是显得很寒酸,没有一件拿得出手。那时的我,20岁出头,工资不高,消费观很优质:买便宜的东西,多买一些,体验新鲜感。

事实上呢?新鲜感只存在于淘货的过程中,一旦那些便宜货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面前,我就已经丧失了对它的喜爱。眼见着堆砌的物品越来越多,而又没有几个能派上用场,为了腾出空间,我就开始了“扔扔扔”。扔过之后,再继续淘,周而复始。

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有四五年之久,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有点可怕。每次买单件的物品,看起来花的钱并不多,也就百八十块钱。可是,一个月下来,零零碎碎的花销也得要四位数。问题是,钱花进去了,却没有留下什么像样的东西。

现在的我,真的很庆幸已经摆脱了那样的购物模式。与其贪图便宜买十件同类的次品,不如一次性投入,买件品质上乘的精品。精挑细选的过程,是甄别内在感受的过程,你要不断地扪心自问: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保温杯?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件羊绒外套?如果确定需要,不要以价格从低到高来选择,可以看看品牌、品质和款式,确认从质量到外观都是自己满意的,再去看价格是否能够承受。倘若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就选自己最中意的。

为了节省时间,我现在的生活用品还是经常会选择网购,但衣物多半都是去实体店购买。现在添置衣物不是那么频繁了,偶尔花点时间多甄选一下,也是值得的。毕竟,很多衣物要去触摸才能知道质感如何,要试穿一下才能知道版型和色彩是否合身。

至于“双十一”这样的活动日,要不要“剁手”,还是谨遵添置物品的第一核心: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你的电脑坏了,而工作又离不开它,赶在这样的活动日下单选购一款性能高、外观漂亮、自己喜欢的,那就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只是看到大量的广告推广,××商品特价、半价,而它们看起来模样也还不错,挺令人心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我有多大概率会用到它?我想拥有它,到底是因为价格便宜,还是它刚好满足自己正常所需?

别小看这样的几句询问,它会把我们从虚拟的幻想中,拉回到此时此刻、此身此地。当我们意识到,想入手某件商品,仅仅是因为看到了折扣,有想占便宜的心理时,就会变得理智很多,重新衡量购物的决策。

归纳来说就是,不要因价格便宜而添置某件商品。只看价格而选购,往往会掉进广告陷阱,买回一堆不实用的、不需要的东西。即便是必需品,如果只关注价格而忽略质量,则会拉低生活的品质,给家里平添冗赘,根本带不来预期的实用价值。

我必须承认,在没有接触极简生活的理念之前,上述的情景就是我的日常生活写照。洗衣液、面膜、水果、蔬菜,都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且是高频次使用的产品。如果买一些摆设或小物件,有盲目消费的嫌疑,但买这些东西回来,没有谁提出质疑,包括节俭的父母长辈。

以前,对于这样的购物方式,我还是很得意的,觉得是精打细算,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可是现在,你知道吗?我再没有因为某件必需品有折扣,就把它带回来。除非,家里的同类产品即将用尽,急需补上空缺,否则我不会囤货。

如果每周都去商超采购的话,你或许也发现了一个客观事实:不管是水果蔬菜,还是生活用品,几乎每天都有贴着特价标签的商品,只是不同时期做活动的品牌不一样。就洗衣液、卫生纸、湿巾等产品而言,如果你不是必须选购某一品牌的话,那么无论你哪一天走进超市,都可以找到帮你节省金钱的特价品。

提前买回这些必需品,尽管在未来可以用得上,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囤积的商品需要占用家里的空间。原本,你的洗脸柜底下可以很整洁,放上正在用的洗衣液、柔顺剂、卫生纸等,一旦你囤积了同类的产品,就得为它们腾出空间。当洗脸柜放不下的时候,它们可能就要被放进客厅或卧室,变成“暂时无用”的物品。

囤积一件两件这样的必需品,倒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这样的购物习惯和生活方式,却是会蔓延的。当房间里囤积了多件这样的打折品时,我们还如何感受得到整洁、极简的空间?纵是必需品,把生活的空间填满了,搁置到未来再用,也是对此时此地的一种侵占。

与其如此,倒不如就让那些暂时用不到的必需品,囤积在商超里。待我们需要的时候,再去商超挑选合适的带回来,这样既可以享受到价格的优惠,也可以保持房间的整洁和宽敞。从消费层面来讲,为自己节省了成本;从生活层面来讲,为自己赢得了空间。只是改变了选购必需品的时间,却能体验到更舒适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