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買2萬的LV,富人穿200塊的衣服

這幾年,我周圍朋友都有個感觸,說以前錢掙得少,花錢還有些隨心所欲,現在錢掙得比以前多,反而越來越不敢花錢了。

“月入3千的人,比月入3萬的人花錢要瀟灑多了。”

《奇葩說》有一期的題目是:年紀輕輕“精緻窮”,我錯了嗎?

當期的嘉賓,98年的楊超越就說,她月薪只有800塊時也要花700塊買心儀的裙子,寧願爲此整個月都喫泡麪。

這種現象在年輕羣體中,其實很常見。

我一個95年的同事,出國回來買了3個輕奢包。她同行的好友,月薪4000出頭,買了個近2萬的LV(哪怕大家都認爲那個樣式對她來說略顯成熟)。

“辛苦加班一整年,怎麼感覺越來越窮了啊?”同事不經意嘀咕道。

01

我其實能理解,一些場合是需要名牌包的加持,以擡高氣場。

但我見到大部分的真實情況是:

買了名牌包後幾乎看不到日常背出來,倒是在朋友圈,三天兩頭地看到假裝無心地露出大牌LOGO的“生活照”。

將奢侈品當成自我包裝的道具。

你可能會不服氣地問:“難道買了LV的人就算包裝嗎?”

這麼說吧,如果你買了一樣商品卻捨不得用,說明它並未真正屬於你

只不過利用它來給自己鍍金:“看,我用了它就是你們所說的精緻女孩啦。”不知不覺,掉入虛榮消費的陷阱裏。

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拍vlog的姑娘經濟狀況挺好,當朋友看到她把4萬多塊的包放在水泥地上時非常驚訝。姑娘有些不理解:包不就要用麼?再貴的包,它是要爲我服務的呀,而不是我整天想着怎麼伺候它。

所以你看,當一個人的收入足以購買奢侈品時,用4萬塊的包和400塊的包,心態並不會有太大變化。

在這個視頻的評論中,我看到很多類似留言:

“好好看啊,我也想要。”

“有沒有靠譜的購買渠道啊?”

“好羨慕,不知道我要幾個月工資纔買得起。”

其實,這暴露了另外一個拉動年輕人消費慾的重要因素

互聯網抹平了信息差,我們通過網絡看到許多原本很難接觸到的東西。本來麼,你沒看到自然也不會想買,可看到了,新鮮感被撩撥得蠢蠢欲動。

日本學者佐藤毅曾提出個“充欲主義”的概念。

簡言之,人們通過各種媒介、見識過琳琅滿目的商品後,物質欲被激發,繼而追求物質上的享樂。

快速發展的短視頻和新媒體,無形中變成了品牌商品的移動櫥窗。

看的多了,誘惑多了,焦慮也多了。

潛意識認爲,“我只要買了它,就可以過上那個人的生活。”

可實際上呢?

你花2萬塊買的大牌包,每天擠地鐵都緊緊抱着它、每天總是希望得到他人對包的讚美、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放在辦公桌上,生怕被刮碰。

生活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反而內心被商品支配。

02

許多年輕人不是有錢,而是敢花錢。

其實這點挺矛盾的。

一方面,我覺得及時行樂不失爲一種積極的態度。

正如美國電影《遺願清單》裏的臺詞:

“我們不能總是想着等到我以後有了錢,有了時間,或者什麼其它的條件成熟了以後,再去做一些我們早就想做的事情,因爲你永遠不知道你是不是一定能夠看得到明天早上的陽光。”

但另一方面,對花錢過於隨意,容易讓人掉入深淵。

花錢永遠比掙錢輕鬆。

一位99年的讀者和我說,他用花唄買了6000多塊錢的手機。因爲舍友們用的都是蘋果的產品。他尋思着,這類產品反正以後也會買,早買早用,把錢花了纔有動力掙錢。

每次看到這類邏輯,我就胸口一陣疼:

你現在一個月掙多少錢?

你哪來的錢還借貸?

要是還不上你知道有什麼後果嗎?

假如說,以前人們還有“欠錢不好”的老觀念,那麼眼下,借貸已成爲一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

央行發佈的《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還信貸總金額高達797.43億。

與2010年的76.89億相比,翻了10倍以上

此外,90後的負債額已是月收入的18.5倍,人均負債超過10萬元,在借貸市場中佔比近50%,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是爲了償還其他貸款。

說白了,就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循環借貸。

這也直接導致大量年輕人沒有積蓄。

90後的平均存款只有1300多塊。我腦補了下,要是我存款賬戶只有1000多塊,我怕是會做噩夢。畢竟身爲中年人,早已明白“手裏有糧,心裏不慌”的道理。

太多出手闊綽的人不是真有錢,而是真敢花錢

03

如果你留心觀察,不難發現,真正的有錢人未必會在行頭上投擲重金。

香港媒體爆料過張曼玉一組照片。

她帶着口罩在路邊的平價店買了39元的內衣,挑選時格外細心,一連買了6件,最後還買了19塊錢拖鞋。

郭晶晶出席重要場合時,被人發現頭上的髮圈才2塊錢,背的包包也只有400多塊。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有一次在白宮接受記者採訪時,有人問他戴的手錶是不是能監控健康的,他笑着說:“沒有沒有,這只是塊10美金的手錶。”

就算平時,比爾·蓋茨最常戴的一款手錶也是一塊幾十美金的卡西歐。據說還被媒體拍到過穿着20多美金的T恤。

他們都把錢花在什麼地方呢?

就拿張曼玉說。

她坐擁1.5億物業資產,包括5個市值加起來共9千萬的藍灣半島,其中4個單元全款買入。

《人類簡史》裏有個觀點,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就是硬幣的AB面,富人把錢都投入再生產,普通人的使命就是花光所有錢。

發現沒,富人的花錢有3個關鍵字:

再生產。

以此產生更多的收益。

我同事說,他每個月還完房貸再扣掉剛性支出,所剩無幾,有時看看那些年輕人覺得好羨慕呀,沒有拖家帶口的負擔,喜歡就買,擁有要快。

事實上,負債是有優劣之分的。

我們一定要弄清“消費型負債”和“資產型負債”的區別。

就像《窮爸爸富爸爸》表達的那樣,能把錢放進你口袋的是資產,把錢掏出你口袋的是債務。

房子顯然是資產,它有機會帶來租金收益和價格增值。

這與消費造成的負債,不可同日而語。

04

一個人與金錢的問題,坦白說,有時並沒那麼複雜。

少踩坑,就足以搞定一半。

1、不要爲了面子買單

獲得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班納吉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說,他們在考察時發現不少地區的窮人有個共同點:

特別愛面子。

比如他們會花掉自己一半的年收入,給逝去的親人辦葬禮;比如讓自己在某些場合看起來有面兒些;比如明明飯都快喫不飽了,也要買臺電視。

縱慾式消費的原因之一,是源於不斷膨脹的虛榮心

“誰誰有這個東西,我沒有就很沒面子啊”,於是掉入坑中越陷越深。

2、延遲滿足

很多年輕人攢不下錢,不是因爲掙得少,而是因爲花得多。

月入3萬的人如果肆意消費,可能一年下來還不如月入3000的人存下的錢多。

現在人們很愛提起“長線投資”這個詞。

什麼叫長線?

放棄部分短期利益,換來更多長期回報。

所以,首先就要克服形形色色的誘惑,譬如強制儲蓄,用先存後花的方式累積財富;再譬如飲食管理,不暴飲暴食+不飲酒過量等等。

你可能會覺得,哎呀這麼做好累啊。

我想說的有兩點。

首先,大部分對人有益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錢的問題,最終也都是人性的問題,看是你的理性佔上風還是本性佔上風。

其次,並非讓你降低生活品質。頻繁花錢得到某種快感,幸福度會被快速稀釋,最後這種花錢就成爲習慣而已。就像再好喫的東西,喫多了,也就那樣了。

05

茨威格的那句被說爛了的話,放在這裏依然字字戳心:

她那時還太年少無知,不知道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你今天花的錢,決定了3年後的生活。別相信那些洗腦的廣告。

你買了再貴的奢侈品,照樣要擠地鐵上班、照樣要喫盒飯;你借錢“過上想要的生活”,未來生活必定伸手讓你加倍償還。

沒有人能不勞而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褲衩。

想保持清醒,唯有不時反問自己:這筆花錢的意義在哪裏?這筆錢是否在你可承受的範圍內?這筆錢帶給你的影響能持續多久?

希望我們都能成爲一個剋制的成年人,成爲金錢的主人。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