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裏的5句話,婚姻、育兒、爲人處世都能用到它

作者|李彎灣

插圖|張大千

前段時間,一位60多歲的老朋友跟我聊天。

他:小兄弟,你很有想法,我很欣賞,但你畢竟還是太年輕,閱歷不夠。

我:閱歷不夠怎麼辦?

他:閱歷不夠,讀書來湊。

我:那該讀什麼書呢?

他:去讀讀《增廣賢文》吧,這本書會讓你受益終身。

我:我很早就讀過了。

他:再讀,每天都讀一遍,你的子孫後代都會受益。

老實說,我以前真沒覺得這本書有什麼神奇之處,但聽他這麼一說,我好像被雷劈了一樣,非得再看一看不可。

看完後,確實是受了點刺激,於是我決定寫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的感想。

《增廣賢文》這本書,不知道各位看過沒有,即便是沒有看過,我相信裏面的很多內容,大家應該都是聽說過的。

比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比如“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比如“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等等。

整本書短短4000千來字,都是古人經典的摘抄和民間智慧的集合,裏面很多內容,在今天看來確實是不合時宜了,不過也有一些話,依然值得我們反覆咀嚼。

今天,我就從這本書裏,篩選出了5句耐人尋味的話來“過度解讀”,希望能對我們當下的婚姻關係、家庭關係、育兒方式、爲人處世等現實生活,提供一些參考。

我先自勉。

1,“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這句話是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就聽我爹說的,他當初用這句話來教育我,目的是希望我知道人心險惡,不要隨便向別人吐露自己的內心想法,因爲你不知道別人安的什麼心,萬一人家存心要害你咋辦,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嘛。

這個道理乍一聽很有用,但事實上好像又沒什麼用,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主要還是跟熟人打交道,同學、同事、朋友、客戶啥的,也沒見誰存心要害你,而且,我們也不可能活得那麼謹慎、那麼累,成天防着別人。

反倒是,我們總在無意中得罪了別人,原因往往就是管不住嘴。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我覺得它應該要注入新意,用來修身:當你對別人不滿、當你想批評別人、當你想給別人提建議、當你想糾正別人、當你想要炫耀、當你想要“實話實說”、當你想“我沒把你當外人我才這麼說”、當你想“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的時候,儘可能還是要剋制,儘可能還是要少說,因爲沒有人喜歡被批評、沒有人喜歡被建議、沒有喜歡被教育、沒人喜歡被指指點點。

如果你非得要說,那就旁敲側擊、蜻蜓點水說一下就好,畢竟大家都是人、都是聰明人——響鼓不用重錘敲,一敲就停不下來的是沙雕。

2,“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我正是因爲看到“世上無直人”這句話之後,才把自己的名字改叫“李彎灣”的,寧願彎一點,也不要太直。

我們很多時候的善良和好意,都是自以爲是,都有可能會傷害到別人。

比如,去年夏天,我在河裏撈魚,撈到了很多大魚,上岸的時候,看到一對父子在河邊撈魚,我看他們的魚很小,於是就把我的大魚送給了他們。

結果,小孩就有點不開心地說,“哼,要是我爸爸下河裏去,肯定能撈到比你這個更大的”。

按我們一般的想法,這小孩真是不懂事,人家好心好意把魚送你,你不感謝就算了,怎麼還說這種話呢。

但後來我一想,小孩生氣是有道理的,我把大魚送給他,襯托了他們的魚很小,於是他就感到很沒有尊嚴——大家都來撈魚,憑什麼你就能撈到大魚而我們只能撈到小魚?你這麼能幹,怎麼我爹那麼沒出息?(在一般小孩子的心中,父親總是最優秀最厲害的)

如果這件事能重來,或許我能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比如,在送魚之前,先謙卑地徵求一下人家的意見,“小朋友,叔叔的魚沒法帶回家了,你需要嗎,需要的話我送給你可以麼”——當你想要釋放善意的時候,應該是一個謙恭的樣子,而不是一想釋放善意,馬上就爬上道德高地,覺得自己有顆好心了不起。

現實中很多人就是這樣,當他在對別人好、糾正別人、給別人建議的時候,就先爬上了道德高地,假如對方沒有接受他的好意,他就開始氣急敗壞,“好心好意對你你怎麼還不領情呢”“你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

所以,當你想要施仁施善的時候,應該要儘可能地小心、儘可能地謙卑,就像曹德旺所說,“你要捐贈,首先就要感謝窮人給你機會,他不窮、不需要,你還沒地方捐、想做好事都沒門呢。”

我們需要時刻意識到——當你想要幫助別人、糾正別人、建議別人的時候,其實是你希望別人配合你來完成你的意願,以此來滿足你的良知、你的支配欲、你的優越感,說到底這還是你自己的事——幫別人只是出發點,滿足自己纔是落腳點。

所以,當你想要對別人好的時候,應該拿出求人的態度來。

如果你還不明白,你就反過來想——如果你的父母、你的親戚、你的朋友、你的伴侶,他們想要“對你好”的時候,能謙卑一點、拿出一個像找你借錢一樣的姿態,你是不是就不反感了?

3,“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在中國,一個人某天失憶了,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他可能依然還記得“知足常樂”這幾個字。

這話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知足的人,能有幾個?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一個女孩,她一個月工資8000—1萬,她老公一個月6-10萬,還有各種福利,一年到手150萬左右。家裏的開銷,都由老公負責,她要買啥,也都是她老公代付,此外,她老公每個月還給她5000塊零花錢,然後,她想掌握經濟大權,管理她老公的工資卡,覺得這樣纔有安全感。她在這篇帖子的最後寫道,“我想管錢,是不是一個很過分的要求呢?”

下面一些點贊很高的回覆是“5千包不了一個小三,卻能包個老婆”“可以不管錢,但每個月賺10萬隻給我5千我接受不了”“一年掙150萬隻給6萬?加個0還差不多”。

屏幕前的各位,看到這件事、看到這些評論,你有何感想?

有人可能會覺得她的要求不過分,也有人會覺得她不知足。

依我看,知不知足,要取決於她對自己的定位,假如她覺得自己不怕離婚、也不愁下家、追她的人都排到了法國,那她提什麼要求都不過分,但如果她覺得自己也就只是一般的皮囊、一般的思想,那可以再商量商量。

知足常樂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知不足。

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知足。如果說我們的痛苦來自於不知足的話,那麼,解決痛苦的辦法,就是知道自己的不足。

所以,知不足常樂。

4,“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爲仇”

對於這句話,我的感受就更深了,因爲在找我諮詢情感問題的人中,有很多朋友,分手、離婚的時候很痛苦,他們非常困惑——他以前對我那麼好、那麼愛我,爲什麼現在說走就走,爲什麼會走得那麼堅決?

因爲,你看到的,是他愛你、包容你、對你好,但實際上,他是在討好你、遷就你、忍耐你,你恃寵而驕、肆無忌憚,而他卻一忍再忍、一退再退,最後實在是忍無可忍了,就憤然、決然地離開。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一個人怎麼可能會無條件、無底線地對你好呢?連你媽都不會這樣。

一個人非常寵你、愛你,就相當於他把你扛在肩上,你以爲他愛你、你覺得很舒服,但時間越久,他就會越難受,難受到極點了,就會出現兩種情況:1、他累癱倒了,Duang的一下,人仰馬翻,兩人都重重地摔在地上;2、他太累了,出於求生本能,他不會慢慢把你放下來,而是頭一甩,Duang的一下,直接把你扔在地上,順便還說了句“去你丫的”。

所以——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莫待是非來入耳,從前恩愛反爲仇。

5,“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他人幹什麼,都與你無關。

但重點還不在於“與你無關”,而在於“他人”這兩個字。

家庭的不和、婚姻的矛盾,往往都是因爲我們習慣於把家庭成員、伴侶當成了“自己人”,準確講還不是當自己人,應該是當自己“的”人,認爲對方是屬於自己的,就像自己的手機、自己的貓自己的狗,可以隨意支配,不用管對方的感受。

一旦你認爲“他人”是“自己的人”,你就會忘記邊界,於是就會有意無意地想要改變對方、干涉對方,結果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今天我還看到有網友發私信問我,“怎麼讓我女兒離開渣男,我女兒被一個渣男的甜言蜜語迷得暈頭轉向、離不開他了”——如果你女兒已經成年了,她要跟誰在一起,這難道不是她自己的事嗎?你操的什麼閒心?你怎麼就認定了你女兒的男朋友是渣男呢?你是多麼不信任你自己的女兒啊,你要是不信任她、覺得她沒有判斷能力,你能替她做一輩子的主?你遲早有一天要先於你女兒離開人世,沒有你了她就活不成了?

所以,關係越親近,我們越要懂得剋制、不要越界,不要對別人的事情品頭論足、指手畫腳,不要看到人家幹了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就批評、勸解、建議,人家不高興了,你還站在道德高地搖旗吶喊,“如果我不是你爹我會管你嗎?”“如果我不是你老婆誰稀罕說你”……

不要管別人!

別人!別人是“人”,人是獨立的個體,是有獨立意願、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判斷的個體,每個人都是。

反過來講,如果有人真要跟你對着幹,就是要管你,天天給你提建議、天天對你的事指手畫腳、天天“爲你好”,你受得了?別說你了,李世民都受不了。

一言以蔽之——管好自己,別管他人。

——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