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一則——《乞力馬紮羅的雪》

乞力馬扎羅山,位於坦桑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和奈洛比以南,處在赤道與南緯3°之間,是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分水嶺,它是非洲最高的山脈,是火山,也是雪山,東西方向綿延近八十公里。這座山,被地理學家稱爲“非洲之王”。美國作家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就是以此爲背景而展開故事情節的。

1.人物

小說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爲主要目的的,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妻,男主人公名叫哈里,是一位成了名的作家,他生活在繁華的大都市巴黎,曾經經歷過戰爭,有着豐富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經歷,腦子裏儲存着很多小說的構思,但因爲害怕寫作的失敗,很多素材只存在於他的大腦之中,而沒有把它們寫出來。

女主人公名叫海倫,是一位富豪的遺孀,失去了丈夫,又被兩個孩子所膩煩,整日靠酗酒和縱慾度日,來填補精神的孤獨和生活的空虛。在大孩子飛機失事後,才從昔日的迷亂生活中清醒過來,她爲自己想到一條出路,那就是愛上一個作家,他的作品是自己所欣賞的,生活方式也是自己理想的。機緣巧合,她愛上了哈里,從經濟方面爲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滿足他的一切需求,最終,她如願以償得到了哈里;而哈里,享受着她爲自己提供的優越的生活,慢慢地迷失自我,甚至放棄了寫作。

2.情節

這篇小說繼承了海明威一貫的寫作風格,沒有錯綜複雜的故事情節,在看似簡單的敘事中,包含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即人應該如何面對死亡,是懼怕,還是接受?作者借主人公哈里,給出了清晰的回答。

故事開頭,男女主人公被困在平原旁邊的樹林裏,他們的汽車因爲軸承燒壞而拋錨,兩週前,男主人公爲了給幾隻羚羊拍照,腿被荊棘叢擦傷,因爲沒有在意忘記塗抹消炎藥,傷口腐爛生了疽,一羣禿鷲循着腐肉的味道落在周圍,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

小說以倒敘手法回憶了男女主人公充滿世俗味兒的結合過程,女主人公海倫優雅高貴,生活優渥,風度非凡,她愛哈里,愛他的一切,也願意爲他付出一切;男主人公哈里,有才華,生性風流,他沒有海倫愛自己那般愛海倫,只是因爲她能爲自己提供理想的生活,而娶了她,物質滿足的生活,漸漸毀掉了他的才能,他變得酗酒、懶惰、傲慢、勢利,沾染上很多壞的生活習氣。某種程度上,他認爲,是這樣的生存狀態毀了自己。他是否把自己墮落的原因,歸罪於妻子海倫,作者沒有明確表達這一層意思,不得而知,留給讀者去思考。

因爲富有,夫妻倆人決定暫時告別過去的生活,到非洲大草原去探險,在海倫看來,這纔是自己理想的生活,和真心所愛的人做一場長途旅行,期間丈夫還教會自己打槍,如果他的身體健康、沒有受傷的話,一切真是完美。

然而如故事開頭那樣,哈里受傷了,禿鷲就在離他不遠的地方,等待他的死亡。死神的來臨是如此之快,如此措手不及,面對哈里的自暴自棄,她不願意相信,不願意面對現實,相信飛機一定會來,哈里一定會得救。正因爲她的心裏存有希望,大概她的心裏,不希望眼睜睜看到自己深愛的男人走向死亡,更不希望自己苦苦尋找得到的幸福,這麼快就失去。所以她耐心照顧自己的丈夫,鼓勵他振作起來,等待救援。小說中有很多細節描寫,如她不願意哈里喝威士忌認爲這對他的傷口不利;讓僕人用自己剛打的野羊燉湯,鼓勵他多喝肉湯,以補充體力;細心爲哈里換藥;對他說的自己快要死了的話語不但毫不在意,反而溫柔安慰……這些細節,都體現出她對丈夫濃濃的愛意。

但是死亡,始終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哈里已經感知到,傷口正一步步腐爛,爛到了大腿根,進而身上的肉會一塊塊爛掉,而自己,難逃死神之手。象徵着死亡的禿鷲,正在靠近他的身邊,一羣一羣,死神在拭目以待,露出猙獰的面目。

面對死亡,哈里經歷了較爲複雜的內心過程,由最初的自暴自棄,對待妻子態度惡劣;到後來的煩惱——連死亡都來的這樣毫無意義;再後來是妥協,他意識到了最後的結局,轉變了對妻子的態度,覺得是她給了自己愉快的、毫無壓力的生活,這樣對待她不公平;在小說的高潮部分,哈里在睡夢中聽見了飛機的聲音,夢見自己的老朋友康普頓駕着飛機降落在草地上,自己和海倫和兩個男僕告別,飛機並沒有飛往阿魯沙救治自己的腿傷,而是穿越暴風雨,飛向乞力馬扎羅山,“他看到陽光下顯現出的潔白而巍峨的山巔,那令人不可思議的無邊無際,猶如整個世界的寬度廣度都在眼前。那是乞力馬紮羅的方形山頂。他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哈里在夢中接受了肉體上的死亡,完成了靈魂上的昇華。他最終攀上了乞力馬扎羅山頂,攀上了自己靈魂的聖山。

3.環境

小說中故事情節的展開,是以乞力馬扎羅山作爲大背景的,山脈下的草原和山林,這是人物活動的自然環境。作者把主人公哈里、海倫和兩個男僕置於空曠的非洲草原之上,環境艱險,野獸出沒,汽車拋錨,男主受傷,生命危在旦夕,在這一背景的渲染襯托下,人和自然相比,顯得相當渺小;面對困境,人不能自救,把獲救的希望寄託在外來的飛機上,在這樣的荒僻之地,人物的結局也就可想而知。

人物和環境形成巨大反差,這也是海明威一貫的手法。在《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桑迪亞哥先是在海上和一條大魚鬥爭,抗衡,三天過後,大魚死了,桑迪亞哥取勝,獲得了這條魚,然後想辦法把這條大魚運回岸邊;還是在茫茫海面上,老人僅憑着手中簡單的幾樣工具(船槳、棍子、刀子)與鯊魚作鬥爭,當他回到岸邊時,大魚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廖廖無幾的人物,遼遠空曠的背景,看似簡單的情節,不屈不撓的精神,海明威善於運用巨大反差來凸顯人物的精神品質,塑造出獨屬於自己的海明威式的“硬漢”形象,給讀者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4.主題

哈里作爲這篇小說的主人公,在病重將死之際,半昏半醒之間,回顧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尤其是他作爲作家,腦海中那些還沒有完成的寫作素材,其實也是他自身的生活經歷,小說用回憶串聯這一部分內容,清晰地爲讀者勾勒出哈里短暫而又豐富的一生。

如果說,一開始我們還在爲他的所謂墮落,迷失在物慾享受中沒有繼續完成寫作荒廢才華而遺憾;越往後,我們其實已經感受到,他在生命即將逝去的時候,用敘述口吻回憶往事,完成寫作,彌補自己的遺憾,也彌補讀者的遺憾,完成了作家這一身份的最終昇華。他的所思所感都在海明威巧妙精湛的敘述描寫中展開,讓讀者窺見哈里那紛亂的思緒,寂寞的心靈,和勇敢積極、嚮往崇高的靈魂。凸顯了小說主題,彰顯人物的崇高精神。引導讀者去深入思考,生而爲人,究竟應該怎樣面對死亡。海明威藉助於哈里這一人物形象,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5.線索

這篇小說有兩條線索,可以稱爲一明一暗。明線是主人公哈里和妻子海倫在這一天的活動,串聯起故事的主要情節;暗線是哈里內心情緒感受的變化,預示着主人公的最終結局。

以暗線爲例,我們來梳理一下:

開端部分:交代夫妻倆人的處境,“他從未想過自己是在這裏、用這種方式面對自己的結局……他也只是覺得煩:連死亡都來的這樣毫無意義。”

發展部分:哈里在腦海裏構思小說,自己在戰爭中的故事,“但既然這就是結局,他也該明白,這就是事情的本來面目——他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人生。他既然生活在謊言裏,也就應該死在謊言裏。”

再發展部分:哈里回憶自己和海倫的相識,聽到海倫打獵時的槍聲,不願因爲自己受傷,毀掉海倫的生活,“突然他想起他快要死了。”面對死亡,他有些妥協,順利喝下了海倫端給自己的肉湯,“他看着她那標誌性的微笑,死亡的氣息撲面而來。”

高潮、結局部分:入夜,哈里繼續在腦海中寫作,後來打算睡一會,“他覺得這會死神好像不在附近。也許它正在哪條街上騎着自行車悄無聲息地走過。”回想起戰友威廉遜的死去,感慨“筵席已散,只剩下孤獨的主人。”在夢中,“他感覺到死神再次靠近了自己。”“死神爬到他身上,壓在他的胸口,他動不了也發不出聲音。”天亮的時候,哈里聽到飛機聲,飛機帶着他向東邊飛行,穿過暴風雨,他看到陽光下潔白巍峨的山巔,“那是乞力馬紮羅的方形山頂。他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至此,哈里完成了肉體上的死亡。在哈里死後,鬣狗發出人一樣的哭聲,驚醒了海倫,在海倫的呼喚中,“他安靜地、無聲無息地躺着,沒有任何迴應。”

兩條線索並行交織,推動故事情節向前發展,既展現主要人物的活動,又揭示人物情感和內心的變化,突出哈里面對死亡時的心理變化過程,到小說結尾,完成人物精神上的昇華。

6.經典句子

愛是一堆糞。我是一隻在糞堆上咕咕叫的公雞。

對女人說謊,要比說真心話來得更容易,也更成功一些。

拿了很多錢舒舒服服的活着,荒廢了才華,也失去了工作的信念,就像心靈上長滿了脂肪。

既然生活在謊言裏,也就應該死在謊言裏。

他越不在乎愛情,他就越在乎金錢。

不論是酒還是情人,都無法緩解她的恐懼。

他知道這不是一樣的愛,但是何必告訴她真話呢。

他不會被毀了的,因爲他不在意任何事。

他愛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又窮又美麗。

他不怕死,只怕痛,怕那種歷時漫長的痛。

筵席已散,只剩下孤獨的主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