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哲學課》| 從巔峯到巔峯,領略一場思想的盛宴

哲學,點亮人類思想之光。

攤開人類發展的煌煌歷程,那些閃耀着智慧之光的哲學思想始終在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爲我們探索世界提供了更多靈感。回首這些智慧先賢們,將天地真理娓娓道來,撥開眼前的迷茫,挑去心頭的疑惑,在時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即使在戰火崢嶸的歲月裏,再次開卷去讀,依然能夠感受到中國哲學智慧的力量和溫暖。信步於西南聯大的校園裏,很難想象,在八年的時間裏,毫不起眼的學校培養出了兩位諾貝爾得主,八位兩彈一星功勳,一百七十位院士,更想不到的是聚集着馮友蘭、湯用彤、賀麟等一批大儒,在簡陋的教室裏,伴着炮轟連天爲學生們講解中國哲學。

這本《西南聯大哲學課》正是當時的講課教義,主要由馮友蘭、湯用彤、賀麟三位哲學大師講述漢代儒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清代思想。通讀下來,本書的側重點在於梳理中國哲學的發展的體系,在歷史的角度中演繹思想的傳承,同時更加強調個人的修爲。

壹  馮友蘭:子學時代,百家爭鳴

中國之文化,至周而具規模,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解放,究其原因在於“井田制”經濟制度的土崩瓦解,遂引起貴族政治制度的破壞以及社會組織的變化,導致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庶民的解放,爲思想發展提供了根本要素,於是哲學流派紛爭,討論範圍之廣,氣象之蓬勃,是當時未之有也。

孔子,既是子學時代的代表人物,又是周朝禮制的維護者,哲學思想核心就是“禮之本”。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推行的哲學思想更多是維護國家禮制,培養的“人”則是爲國家服務的人,並非深研某一領域的學者。

開啓“知識付費”時代,以“六藝”示衆人,廣招學徒,打破了社會階層固化,實則是以“禮”抵抗當時的“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亦希望弟子可在“千乘之國”辦事。對於個人修爲,孔子注重真性情、惡虛僞、尚質直,提倡“文質彬彬”。

墨子的哲學思想核心在於“人民之大利”。凡事物必定於百姓人民有利,方有價值,否則皆爲無益或有害。一切價值的評判,都應該以此爲標準。

與之相似的還有孟子的哲學思想,他提出“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哲學思想,繼而延伸出“王道政治”與“霸道政治”的對比,即使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仍然是先進的,超前的,潮流的。

剩下的老子、莊子、荀子都有自己的明確主張,基於當時的社會條件,一則維護國家生活秩序,二則在個人修爲上均有突破。不同於老莊的順應自然規律,荀子則主張“人性本惡”,無論哪種觀點,都是一個可以深入探索的哲學課題。

貳  馮友蘭:漢代儒學,五行爲綱

儒學的發展,進入漢代後受到了空前的尊重。以董仲舒爲代表,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孔孟的思想進一步鞏固深化。然而,以儒學爲基礎,董仲舒創造性地融入了五行學說,服務於國家統治之中。進步的地方在於,開始着眼研究自然運行規律,爲社會發展帶來科學曙光,不足之處在於出發點是維護封建統治。

離開宏觀的國家生活,在個人生活方面。董仲舒提出了我們熟悉的“三綱五常”,以更高的思想高度來劃分社會人文的倫理關係,此觀點影響了數千年。

叄  湯用彤:魏晉玄學,新學潮流

這裏的“新學”就是指玄學,是用老莊的“虛無之論”做理論基礎,而“舊學”則是沿用陰陽五行的“儒道”。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明顯的派別分歧,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社會動亂。上層人士爲了躲避戰亂,舉家南遷,同時也帶去了思想融合,而守舊的一部分人則留在了北方。隨着政治區劃的穩定,思想上也開始出現了分野。其中,代表人物當屬王弼,他鄙視漢的“象數之學”和陰陽五行學說,由此使學術界發生重大變化,奠定了魏晉“新學”的基礎。

肆  湯用彤:隋唐佛學,浩然繁盛

隋唐佛學有四大特性:統一性、國際性、自主性、系統性。

佛學的繁盛發展主要得益於當時的社會繁榮,政府支持佛學發展,由此還出行西行求法運動,在國內興建寺廟,代表性的則有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佛教的繁榮發展,也帶來諸多問題,大量的土地被圈佔,人們不事生產,紛紛燒香拜佛,嚴重影響了社會發展。以韓愈等人爲代表,發起了滅佛運動,佛學也由盛轉衰。

伍  賀麟:宋明理學,格物窮理

關於宋明時期的哲學思想,認爲唐代以前的文化都是健康的,宋以後則出現了病態,導致這樣的現象出現是因爲重文輕武。於是出現了脫離實際的的一些觀點,更加崇尚格物窮理。

比較典型的有王安石的建立自我哲學思想、王船山的合一哲學思想、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哲學思想。從中可以理解到他們三人把理學更加方法論,便於推而廣之,打開一個哲學的新時代,走出了一個新方向。

陸  馮友蘭:清代思想,改制運動

前面講訴的朝代思想,無論是維護國家統治,還是格物窮理,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爲思想文化再賦新光輝。然而到了清代,思想的大討論逐漸沒落,改爲整理與編寫,可以看作是哲學思想的“結束”。

唯一有所改觀的就是在維新變法中提出的“革新”,注重新思想,改變舊思想。這裏的“舊思想”就是孔孟之道。康有爲主持的孔子改制考,推崇三統三世之說,網羅當時新知識,爲維新變法提供理論依據,也就是所謂的舊瓶裝新酒,雖然轟轟烈烈,但是終究沒有落實到民間,形成強大的思想潮流,最終不了了之。

本書雖是西南聯大通識課系列之一,但是內容相當龐雜,涉及的觀點繁瑣,沒有按照慣常邏輯講訴哲學觀點,而是羅列了大師的講義,再者書中大多引用文言文,特別考驗閱讀能力,所以閱讀門檻是有的。淺淺讀下來,只能感嘆中國哲學思想的深邃和博大,沒有深刻的人生經歷和學識,難以釐清其中一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