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兼修学化学

文理兼修学化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他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由此可见,当今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时代。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也在相互交融,相互影响。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中国第14个学科门类。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由此可见,在学科交叉的大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提倡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想。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中华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各种传统文化典籍中不仅闪烁着人文科学的光辉,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自然也包括大量的化学知识。

在汗牛充栋的古代传统典籍里,我们随处都能发现化学的身影。《本草纲目》中“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说的是硝酸钾的制取。《格言联璧》中“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中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体现的是“相似相溶原理”。《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CO3。《黄白第十六》里“曾青涂铁,铁赤如铜”中的“曾青”是可溶性铜盐。《天工开物》里“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中的“裘”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物理小识》里“有硇水者,剪银块投之,则旋而为水”中的“硇水”指的是硝酸。《清嘉录》“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中的“雄黄”的主要成分是As4S4。《吕氏春秋》中“金(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烧)之则为淖(液体)”是指“合金”的制备。《本草经集注》中“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涉及硝酸钾的焰色反应。《诗经.国风·周南·汉广》里“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中蒌蒿含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体外有抑制作用的有机物倍半萜γ-内酯。《海药本草》中“绿盐出波斯国,在石上生”的“绿盐”指的是碱式氯化铜……由此可见,国学的书林林处处绽放着化学之花。

对于当代青年,不仅要学习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素养。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最好能有一门课程帮助学生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同时培养的目标。鉴于此,编者编著了本书《传统文化中的化学》作为校本教材。

《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列举了很多传统文化典籍里的相关化学片段,并给出了相关化学解读。希望通过本书,能实现

限于编者水平有限,希望读者能提出宝贵的建议,以便再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本书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万分感谢。


          编者

2022年9月于古都西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