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化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相傳爲黃帝所作,因以爲名。但後世較爲公認此書最終成型於西漢,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作。《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爲《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爲醫之始祖。

                        1.營養物質

【經典原文】

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黃帝內經.素問·髒氣法時論篇》

【白話釋譯】

各種穀物用以充養臟腑之氣,各種水果幫助五穀以營養人體,各種肉類用以補益臟腑,各種蔬菜用以充養臟腑。各種氣味的谷果畜菜等食物調和服食,可以補益精氣。

【化學解讀】

各類食物之所以能滋養身體,是因爲其中含有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能夠爲人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食物中的六大主要營養物質爲糖類(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人們習慣將糖類、油脂、蛋白質稱爲基本營養物質。

“五穀”即粳米、麥、大豆、小豆、黃黍,這裏泛指各類糧食作物。“五穀”含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糖類,其次是植物蛋白質,其脂肪含量也較高。古人把豆類作爲“五穀”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因爲穀類蛋白質缺乏賴氨酸,豆類蛋白質缺少蛋氨酸,穀類和豆類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

“五果”即桃、杏、棗、李、慄,在此泛指各種果品。各類果品含有豐富的糖、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纖維,還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質。“五果”只有儘量生喫,才能保證養分中維生素不受烹調破壞。鮮果加工成乾果,便於運輸和貯存,雖然水溶性維生素有損失,但蛋白質與糖類反而因脫水而增多。硬果類(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等)所含的豆類蛋白質,可彌補穀類蛋白質的不足。

“五畜”指牛、羊、狗、豬、雞,泛指各種肉類食物。肉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發生水解反應後能爲人體提供氨基酸,可以彌補植物蛋白質的不足。

“五菜”指葵、藿、薤、蔥、韭,在此泛指各種蔬菜。蔬菜的種類很多,根、莖、葉、花、果均可食用。蔬菜的營養物質主要包含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等,這些物質的含量越高,蔬菜的營養價值也越高。此外,蔬菜中的水分和膳食纖維的含量也是重要的營養品質指標。通常,水分含量高、膳食纖維少的蔬菜鮮嫩度較好,其食用價值也較高。對於纖維素而言,儘管人體中沒有水解纖維素的酶,所以人體不能吸收纖維素,但纖維素可以加強腸胃的蠕動,有通便的功能。所以蔬菜能營養人體、充實髒氣,使體內各種營養素更完善、更充實。

能爲人類提供營養物質的食物多種多樣,不同食物的味道、口感也不盡相同,因此不同的人根據個人喜好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甚至養成了偏食的不良習慣。長期偏食會導致營養攝入失衡,出現營養不良,引起皮膚病、近視眼、發育遲緩、免疫力下降等健康問題。因此日常飲食應該相互搭配多種食物以構成均衡的膳食,才能保證人體均衡吸收各類營養物質,從而促進人體的健康。

(參考劉富海、劉燁《黃帝內經現代釋用手冊》)

                            2.釀酒

【經典原文】

黃帝問曰:“爲五穀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篇》

【白話釋譯】

湯液醪醴指由稻米五穀製成,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酒劑。本段大意是:黃帝問道:“怎樣用五穀來製作湯液和醪醴呢?”岐伯答說:“用稻米來醞釀,用稻稈來做燃料。因爲稻米之氣完備,而稻稈之性堅硬。”黃帝說:“這是什麼道理?”岐伯說:“稻穀得天地和氣,生長在高低適宜的地方,所以得氣最完備;又在適當的季節收割,所以稻稈之性最堅實。”

【化學解讀】

酒是含有酒精(乙醇)的一種飲料。中醫認爲,適度飲酒可以溫經通絡,扶陽驅寒。很多醫學典籍當中都有以酒入藥的記載。

我國有着悠久的釀酒歷史,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神農時代。遠古時代的原始酒是水果在大自然中經自然“酒化反應”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食物中的糖分,像麥芽糖、葡萄糖等,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酵反應就會生成酒精。民間至今有“猿猴造酒”的傳說。古猿將一時喫不完的果實藏於巖洞、石窪中,久而久之,果實腐爛,含有糖分的野果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酒漿。人類在長期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中,也學會了用水果釀酒。中國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戰國策》中就有“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於禹”的記載。

隨着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人到農業杜會,人們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穀物,於是又出現了穀物酒。穀物釀酒的基本過程包含穀物的蒸煮、發酵、過濾、貯酒。經過蒸熟的穀物原料,便於微生物的作用,製成酒麴,也便於被酶所分解(澱粉水解成葡萄糖),從而發酵成酒,再經過濾,濾去酒糟,得到酒液。

民國開始,我國引入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工程技術等西方科技知識。此後,傳統釀酒技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懂得了釀酒微觀世界的化學反應奧祕,生產上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機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質量也更有保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