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46|大勢篇:社會維度(4)



公文用典的“大勢篇”:順應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大勢,切入宏觀場景,以典說“勢”,體現典故經世致用的價值。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這樣五個維度。

07. 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範文】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內含着一種相互聯繫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視角,這讓中國人很早就產生了“天下”的觀念,視天下爲一體。《尚書·堯典》說:“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形成了協和處理不同國家關係的觀念,認爲不同國家之間應和睦共處、相互合作。在“天下”觀的滋養下,中國人生髮出以天下爲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責任擔當。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種要共同實現美好生活的擔當。(選自2018年11月8日人民日報署名文章《“和合”理念具有重要價值》)



【典故出處】

語出春秋時期《尚書·虞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百姓的明德得以彰顯,邦國之間得以和諧共融。

【典故解讀】

《尚書》被奉爲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是記載古代重要政事的書籍。《尚書》意指上古時代的書,分爲《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

文中這段話的本意是,帝堯能夠弘揚大德,使家族親密和睦。家族和睦了,又讓百姓衆族和諧共處。百姓衆族的明德得以彰顯,邦國之間也得以和諧共融。這樣,天下民衆就能夠友好和睦相處。

這樣的主張可以理解爲,先由家族和諧,擴展到社會和諧,再推廣到邦國之間的和諧,最終實現天下大同。



【場景應用】

在當代,“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句典故,體現的是一種和合理念,運用在社會領域就是一種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強調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社會和諧有序,國家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發展,進而實現天下大同。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這篇署名文章,闡述的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文中引用“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句典故,強調中華民族對於“和合”理念的認知和踐行由來已久,一以貫之,爲我們處理當代的各種國際難題和社會問題提供了寶貴智慧。



08.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範文】

公款喫喝既姓公,也姓奢,所謂“崽花爺錢不心疼”,菜挑好的上,酒選貴的來,怎怪螃蟹、刀魚越喫越貴,茅臺、五糧液越賣價越高。自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公款喫喝或與權力有關的喫喝,不能說完全絕跡了,但實事求是講,確實少多了。即便還在喫喝,也不像以前一樣堂而皇之,標榜“喫喝也是戰鬥力”。曾經的天價商品,慢慢降下了身段,不少已經“伸手夠得着”,慢慢“飛入尋常百姓家”。(選自2015年1月14日人民日報署名文章《反腐紅利飛入尋常百姓家》)



【典故出處】

語出唐朝劉禹錫詩歌《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中典故的意思是,昔日飛繞在王謝大宅華堂前的燕子,如今飛進了尋常百姓家低矮的屋檐下。

【典故解讀】

劉禹錫素有“詩豪”之稱,與白居易並稱“劉白”。《烏衣巷》是一首七言絕句,以燕子見證烏衣巷之變,寄託興衰之感,引導讀者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

詩歌前兩句中的“朱雀橋邊”、“烏衣巷口”,曾經是威名顯赫的兩處,如今只有蕭瑟的野草和慘淡的殘陽相伴;後兩句中的“王謝”是指東晉時期王導、謝安兩大顯赫家族,曾經盤桓於此的燕子如今飛進了尋常百姓人家低矮的房中,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於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的無奈和感慨。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詩句,可以用來體現人民衣食住行的新變化,展現新中國發展的新風貌,以及時代進步的新氣象。

“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還常常用於思想和文化宣傳中,強調宣傳工作要創新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使黨的思想理論可以走入千家萬戶,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範文賞析】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標題就引用了“飛入尋常百姓家”這句典故,而且文中還再次引用了這句詩句,兩次引用就是爲了體現反腐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紅利,讓曾經的天價商品,慢慢地降下了身段,讓尋常百姓家也能夠伸手夠得着,從中可以感受到反腐的成效,以及當下的民心取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