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快感是個“坑”




朋友圈裏常常有人曬出一年閱讀上百本書的戰績,讓我汗顏不已,也增加了我的焦慮。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也一直在追求讀書數量這個指標,但是偏偏沒有充裕的時間讀書,於是就迷戀上了聽書這樣的替代品。

上下班路上、用餐時間、甚至早晚洗漱這樣的碎片化時間,都用來聽書了。一段時間下來,書的數量的確是幾何級數攀升,但是這個時候,如果再回過頭來想想每本書的內容,記憶中卻是一片空白,而且混亂不清,張冠李戴。

聽的時候陣陣快感,爽得讓人感覺讀書實在太容易了,我們的心理也在不斷地催眠暗示,只要聽完這些書,我們就會有很多收穫,潛意識中成了一種“安慰劑”,但是回味的時候,我們所聽的一切卻蹤跡全無,不留任何痕跡,更不用說去用了。



這兩天學習到古典老師的卡片讀寫法,深感這是治癒“閱讀快感”的靈丹妙藥。古典老師在這套方法中提出了一個“存難易取”的操作策略。他說,“大腦有一個神奇的功能,叫做存難取易,就是你輸入的時候越難輸入,你提取的時候就會越容易提取,反倒是存取有了必要的難度,提取就會記得很清楚。”

因此,閱讀不是讀得越多越好,而是輸入的難度越大越好,這樣理解起來更爲深刻,記憶時間更爲長久,使用起來也更爲得心應手。

《羅輯思維》羅振宇曾經講到,“古時候有很多有錢人,自己明明有一雙眼睛,但自己是不讀書的,他們是僱別人來讀書給自己聽。從今往後,我就是您身邊的這個讀書人,讀書是一件很苦的事,所以我的口號是,死磕自己,愉悅大家。”這段話聽起來很爽,其實就是一個坑,以後千萬別再往裏面跳了。

獲取知識是有正常流程的,想想在學校的時候,我們是先看課本,輸入內容,通過老師的講解,做練習題,將新知識和我們的體驗不斷地進行鏈接,這樣知識才能逐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讀書也是如此,不在多,而在於有沒有對內容進行一定難度的深加工,從而沉澱在自己對於過往經驗的體驗上,唯有如此,讀過的東西才能真正轉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有難度的深加工方式呢?



有段時間我在啃《心理學與生活》這本大部頭,書中有一段關於信息加工和認知表徵的研究,爲我們提供了一些啓發。文中說,“信息輸入是一個從感覺到知覺組織再到辨認與識別的加工過程。其中,環境刺激引發感覺過程,知覺組織基於感覺過程,而辨認與識別又依賴於持續深度的知覺組織,整個信息輸入加工過程形成知覺表徵。”

我們在聽書時常常會聽了後面忘了前面,這是因爲聽書過程缺乏這樣的環境刺激,直接跳過了信息輸入的加工步驟,難以沉澱知覺表徵。

因此,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就不能讓書籍一聲不響地躺在那裏,而是要努力與書籍發聲互動,生成環境刺激。

當然,生成環境刺激的方式多種多樣,因人而異,但最根本的是讓書中的內容激活自己的過往體驗和經驗。

唯有如此,我們在咀嚼反芻書中的內容時,我們的大腦也在不停地活躍着,通過不斷地建立神經聯結,激發大腦不同區域的潛能,這種聯結過程會讓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帶給我們一種高級的感官體驗,從而深層次地塑造我們的心智。

古典老師提出的卡片讀寫法,就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全方位的環境刺激。這套方法把閱讀的內容依託卡片進行深度加工,它不是簡單地摘抄複製書中的內容,而是將書中的內容與我們的體驗相勾連,最終落實在我們的行動指引上,從而讓書本的知識真正成爲改造我們實踐的力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