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43|大勢篇:經濟維度(4)


公文用典的“大勢篇”:順應國家和地方的發展大勢,切入宏觀場景,以典說“勢”,體現典故經世致用的價值。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這樣五個維度。

07. 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

【範文】

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我國朝着既定戰略目標前行,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各種形態資本形成合力,健康發展,充分發揮作用。(選自2022年8月8日經濟日報文章《發揮好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



【典故出處】

語出北宋王安石《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夫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財而莫理。”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能夠聚合天下民衆的是財富,能夠治理天下財富的是法律。

【典故解讀】

《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是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北宋時設置三司使,總管國家財政開支。三司指鹽鐵、戶部、度支三部。度支副使就是分管度支的副使。

仁宗嘉祐五年(1060),王安石擔任三司度支判官,當時的度支副使呂景初掌管全面事務,王安石在其授意下,寫下了這篇題名記。這篇文章借用廳壁題名這件事,借題發揮,從國家財政、法制、選才理財等方面,直抒己見,文思開拓,說理精闢。

文中“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這句話,表達了王安石對於資本在內的生產要素如何進行有效監管的觀點:一方面通過合理調配財力物力,激發民衆齊心協力,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制定財富治理的法律規範,有效統理全國財力物力。

所以,王安石又說,執守國家法律的是官吏,如果官吏不行, 那麼即使有法律也不能按法行事;如果法律不完善, 那麼即使有財富也不能管理好。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這句典故,常用於加強現代法治經濟建設中,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要增強法治思維,依法管理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爲。

【範文賞析】

經濟日報這篇文章的主題是發揮好資本作爲重要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防止氾濫成災。範文中引用“合天下之衆者財,理天下之財者法”這句典故,強調了規範和引導資本健康有序運行,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大意義。



08.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

【範文】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人民羣衆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選自2022年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實現共同富裕要循序漸進》)



【典故出處】

語出三國時期魏國鍾會《芻蕘論》,“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非獨謂府庫盈、倉廩實也。且府庫盈、倉廩實,非上天所降,皆取資於民,民困則國虛矣。”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國家的富裕,體現在百姓的富足上。

【典故解讀】

鍾會是三國時期魏國的軍事家、書法家,他寫的《芻蕘論》是一篇陳述自己政治觀點的議論文。從篇名上看,“芻”是割草,“蕘”是打柴,“芻蕘”就是割草打柴的人,引申爲草野之人,古人在陳述意見時常用“芻蕘之言”表示謙詞。

文中闡述了國家富裕在於百姓富足的道理,國家富裕不單指國庫充盈、糧倉充足,因爲這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取自於百姓,如果百姓窮困,那麼國庫勢必空虛。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這句典故,常用來表達國富與民富的關係,強調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範文賞析】

範文引用“國之稱富者,在乎豐民”這句典故,表達共同富裕是中華民族的世代追求,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本質要求和不懈追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